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中國古代科技史(4)

唐代漢藏兩族聯系密切,醫學交流頻繁,藏族人民在吸取漢族和印度經驗的基礎上,形成了具有藏民族特色的藏醫學體系。公元8世紀左右,著名的藏族醫學家宇陀·元丹貢布編成的《四部醫典》(藏名《居悉》)是藏醫學的經典著作,奠定了藏醫學的基礎。《四部醫典》在國內外都有很大影響,它傳人蒙古族地區后,蒙古族人民結合本民族的經驗,發展成蒙醫學。唐以后,藏醫學繼續發展,17世紀出現了包羅藏醫學全部內容的彩色掛圖,這是中國醫學史上的一大創舉。藏族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醫藥學經驗,如用酥油止血和用青梨酒治療外傷等。藏族人民有天葬的習俗,經常解剖尸體,對人體生理解剖學有著比漢族更為深刻的認識。藏藥原料大部分來自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區,具有藥力強、純凈、無污染的特點,是純天然藥物,藏藥制造也具有很多獨特的方法。藏醫藥研究人員經過多年的悉心研究,運用高新技術手段對傳統藏藥進行了深度開發和現代化劑型制造,找到了一條將傳統炮制加工與現代化機械加工相結合的制藥方法。

藏醫是醫學,更是一種文化,是在藏文化背景下發展形成的醫學體系,是一種在世界傳統醫學中擁有獨特位置的地域文化,是傳統的、經驗的、整體的生命科學文化和生存文化。我國政府一貫重視對包括藏醫藥在內的藏文化的保護與弘揚,制定了“挖掘、整理、總結、提高”的方針,積極發展藏醫藏藥事業。

農業

刀耕火種

原始社會的火耕是我國最早的農業耕作技術。這一耕作方式的發明,翻開了先民利用土地開展農業生產的嶄新一頁。

《淮南子·本經訓》記載的“焚林而田”,以及人們常說的“刀耕火種”,即是火耕法。實行火耕,就是先用石斧等砍倒樹木,待樹木干枯后放火焚燒,這樣便開辟出大片土地,而樹木燃燒過的灰燼又成了增強土壤肥力的肥料。經過焚燒的土壤比較疏松,不用中耕,用尖木棒等工具即可掘地播種。不過,火耕的結果是使土壤肥力逐年下降,幾年就要丟荒另辟新耕地。

以后,這種耕作技術逐步被鋤耕或D5(古代的一種農具,形狀像現在的鍬)耕所代替。鋤耕或D5耕翻地能疏松和改良土壤結構,擴大耕地面積,延長土地使用年限,提高農作物產量,又可以實行定期休耕,從而使人類的定居生活成為可能,推動了農業生產的進一步發展。

家畜閹割術

閹割技術的發明對于動物的馴養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閹割,也稱“去勢”。家畜閹割術就是摘除或破壞動物卵巢或睪丸的手術。夏商周時期,獸醫學上的最大成就莫過于閹割術的出現。大概早期的家畜雖已馴化,但還保留了一些原始的野性,經過閹割之后,野性受到一定的限制,這對于家畜的圈養大有裨益。

漢代閹割術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漢代以前去勢用火騸法,就是用燒紅的烙鐵烙斷血管,摘除辜九。這種方法的優點是止血可靠,缺點是使組織形成燒傷性壞死,創口長期不易愈合,影響使役。漢代出現水騸法,水騸法則是按壓精索,前后反復捻搓,一方面壓迫止血,一方面使精索從最細處自行斷裂。

一般說來,去勢主要是針對雄性家畜而言,而目前在我國民間流行閹豬,還包括小母豬卵巢(俗稱“桃花”)摘除。這種閹割術,手術簡便,安全可靠,久已聞名于世,而據有關專家的研究,這種技術最早見于商代甲骨文中,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

復種輪作

我國很早就開辟了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和擴大耕地面積這樣兩條發展農業的途徑,也就是今天所說的復種與輪作。

我國最早實行復種輪作是在戰國時期。當時,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部分地區改變了一年一熟制,把冬麥和一些春種或夏種的作物搭配起來,采取適當的技術措施,在一年或幾年之內,增加種植和收獲的次數。《管子·治國》記載,當時“嵩山(今河南登封)之東,河(黃河)汝(汝水)之間”,已經能夠“四種而五獲”(四年五熟)。《荀子·富國》記載,當時黃河流域有的地方,可以“一歲而再獲之”(一年兩熟)。

西漢時期,漢武帝以趙過為搜粟都尉推行“代田法”,改大片土地的休耕輪種為同一塊土地中小塊輪番耕種,從而改原始的粗耕農業為精耕農業,使土地單位面積產量大增。東漢年間,政府又在代田法的基礎上,推行了“區田法”,該法縮小了代田法的經營范圍,以高度集約的方法使大田種植園田化。

在此基礎上,人們綜合而又辯證地運用土、肥、水等因素,更進一步運用復種、輪作、間作、混作、套作等措施,使作物生產逐漸朝著人們所希望的方向發展,并形成了“一歲數熟”,從而開辟了以復種技術爭取全年總產量增加的第三條途徑。這是我國農業生產技術發展上的主要特色。

復種輪作的耕作技術,在后世的農業生產中不斷得到發展和提高,漢代的《異物志》、東漢著名的經學家鄭玄注釋的《周禮》中都有記載。北魏的《齊民要術》對復種輪作的認識已經比較深刻。

復種輪作的推廣,對促進我國古代農業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而歐洲,直到18世紀30年代,才在英國出現輪作制。

《管子·地員》

我國農業有著悠久的歷史,古代有關土壤知識的記載非常豐富。大約在兩千多年前的《尚書·禹貢篇》一書中記載了當時有關土壤的生產性質、地理分布和土壤等級的知識,可以說是世界上有關土壤地理的最早文獻。我國其他古書如《周禮》、《汜勝之書》、《齊民要術》等,也都有關于土壤地理知識的記載和總結。《管子·地員》是我國最早的土壤分類文獻,它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農業土壤知識的豐富和提高。書中記述了有關的植物學知識和土壤分類方面的知識,對于土壤種類描寫得很詳細,根據土色、質地、結構、孔隙、有機質、鹽堿性和肥力等各方面的性質,并結合地形、水文、植被等自然條件,把九州土壤劃為上、中、下3等,18個類型,每類又分5種,即所謂“九州之土凡九十物”,并敘述了它們的性狀、生產情況等。

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活動中積累的這些寶貴經驗,為我國和世界的農業科學、土壤科學和地理科學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三腿耬車

我國兩千多年前發明的三腿耬車是最早的先進播種機具,是西方人直到1600年才發明的播種機的始祖。

三腿耬車是一種畜力播種工具。據東漢崔寔《政論》記載,耬車由三只耬腳組成,即三腳耬。三腳樓,下有三個開溝器,播種時,用一頭牛拉著耬車,耬腳在平整好的土地上開溝播種,同時進行覆蓋和鎮壓,一舉數得,省時省力,故其效率可以達到“日種一頃”。

據史書記載,耬車是漢武帝時主管農業生產的搜粟都尉趙過發明的。趙過發明的耬車是由種子箱、排種箱、輸種管、開溝器、機架和牽引裝置組成的。它的中央有一個盛放種子的耬斗,耬斗下有三條中空的耬腿,下面裝著開溝用的小鐵鏵。播種時,一人在前牽引架著耬轅的牲畜前進,另一人在后控制耬柄高低來調節耬腿入土的深淺,同時搖動耬柄,使種子均勻地從耬腿下方播人所開的溝內。耬車后面用兩條繩子橫向拖拉著一根方形木頭,能在耬車前進時把犁出的土刮入溝內,使種子及時得到覆蓋。這種耬車將開溝下種、覆蓋三道工序結合在一起完成,大大提高了播種效率和質量。西漢比較發達的農業和較強的國力與三腿耬車的普遍使用是分不開的。賈思勰和《齊民要術》

賈思勰是我國南北朝時期杰出的農業科學家,他編撰的《齊民要術》是一部內容豐富、規模巨大的農業生產技術著作,是我國古代“四大農書”之一,受到國內外專家的廣泛重視和高度評價。

賈思勰,益都(今屬山東)人,出生在一個世代務農的書香門第,其祖上就很喜歡讀書、學習,尤其重視農業生產技術知識的學習和研究,這對賈思勰的一生有很大影響。他的家境雖然不是很富裕,但卻擁有大量藏書,使他從小就有機會博覽群書,從中汲取各方面的知識,為他以后編撰《齊民要術》打下了基礎。成年以后,他走上仕途,并到過山東、河北、河南等許多地方。他每到一地,都非常重視農業生產,認真考察和研究當地的農業生產技術,向一些具有豐富經驗的老農請教,獲得了不少農業方面的生產知識。中年以后,他又回到自己的故鄉,開始經營農牧業,親自參加農業生產勞動和放牧活動,對農業生產有了親身體驗,掌握了多種農業生產技術。大約在北魏永熙二年(533年)到東魏武定二年(554年)期間,他將自己積累的許多古書上的農業技術資料、詢問老農獲得的豐富經驗,以及他自己的親身實踐,加以分析、整理、總結,寫成農業科學技術巨著《齊民要術》。

《齊民要術》是現今完整保存下來的最古老的農書。《齊民要術》分為10卷,共92篇,11萬字,其中正文約7萬字,注釋約4萬字。另外,書前還有“自序”、“雜說”各一篇,其中的“序”廣泛摘引圣君賢相、有識之士等注重農業的事例,以及由于注重農業而取得的顯著成效。書中內容相當豐富,涉及面極廣。書中對生產工具、天時地宜、土壤性質、耕田、施肥、選種、育種、種植五谷、耕作制度、防旱保墑、管理方法等,對各種農作物的栽培,各種經濟林木的生產,以及各種野生植物的利用等等都做了詳細的介紹。僅《種谷篇》中列舉的粟類就多達四大類86種。同時,書中還詳細介紹了蔬菜種植、果樹嫁接、竹木栽培、各種家禽家畜、魚、蠶等的飼養和疾病防治方法;甚至連制醋、造醬、做豆鼓、肉類保存、煮膠、制筆墨、染紙、保護書籍、修理房屋、農副產品加工、食品加工、文具和日用品生產等形形色色與民生日用有關的生產經驗和技能都囊括在內。

書中記述的農業生產已經相當精細,具有很高的水平,反映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農業上的輝煌成就。它比世界上其他先進民族關于這方面的記載至少要早三四百年。《齊民要術》達到了當時世界農業科學的最高水平,對后世農業科學的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

《農政全書》

《農政全書》是明末杰出的科學家徐光啟集古代農業科學之大成的著作。徐光啟的科學成就是多方面的,但他一生用力最勤、收集最廣、影響最深遠的還要數農業與水利方面的研究。

《農政全書》分為12目,共60卷,50余萬字。包括:農本3卷;田制2卷;農事6卷;水利9卷;農器4卷;樹藝6卷;蠶桑4卷;蠶桑廣類2卷;種植4卷;牧養1卷;制造1卷;荒政18卷。該書選輯了我國歷代的和當代的農業文獻,包括他自己翻譯的《秦西水法》,并對這些文獻做了選擇、整理、批判和補充;記載了當時當地老農的生產經驗和技術;記錄了徐光啟關于農業方面的專門論述。

《農政全書》的重點在開墾、水利和荒政等幾項,篇幅占全書一半以上。這幾項農政在過去農書中都沒有系統敘述過。其中“水利”門共9卷,既有徐光啟自己系統總結的關于農田水利的理論,也有選編前人的關于蘇淞、浙江、黃河流域以及云南等地水利問題的具體論述。而尤以他提出的用水五法最為重要,即:用水之源,就是泉之利用;用水之流,就是怎樣利用河、塘、浦、徑、浜的各種水流;用水之潴,就是利用湖泊等積聚的水;用水之委,就是利用大海的潮汐以及島嶼、沙洲之水;所謂作原作潴以用水,就是鑿井、挖塘、作水庫等辦法。

《農政全書》既不厚古薄今,也不重外輕中;既重視民族遺產,又不排斥外來經驗,基本上囊括了古代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而其中又貫穿著徐光啟的治國治民的“農政”思想,這是前代農書所鮮見的。

可以說,《農政全書》是徐光啟把中國歷代農書的精華、廣大勞動人民的生產經驗、歐洲的先進科學知識以及自己長期研究的成果融合起來的一部農業科學巨著。后人把它同《汜勝之書》、《齊民要術》、《陳旉農書》和《王禎農書》并列在一起,稱為我國古代五大農書。300多年來,《農政全書》不但在國內一再印行,而且還傳到國外,獲得好評。直到今天,這部書對我國的農業生產發展仍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元亨療馬集》

《元亨療馬集》,清代至今俗稱《牛馬經》,是我國古代最完整的獸醫著作。

畜牧獸醫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甲骨文中就包含了不少這方面的知識,以后的獸醫書籍大都失傳,直到《元亨療馬集》的出現才改變了這種局面。《元亨療馬集》收錄了明以前的農書和主要畜牧獸醫著作,包括《齊民要術》、《四時纂要》、《痊驥通玄論》、《司牧安驥集》的主要內容。這部總結性的獸醫經典著作,奠定了中國傳統獸醫學的基礎。明清以后,它被多次翻刻,廣為傳播。

《元亨療馬集》原名《療馬集》,原系明朝直隸廬州府六安州喻仁(字本元)、喻杰(字本亨)兩人所著,后來又加進了《療牛集》和《駝經》,稱為《元亨療馬牛駝經集》或《元亨馬牛駝經大全》。《元亨療馬集》分春、夏、秋、冬4卷。有圖112幅,賦3篇,歌150首,藥方300余個。《元亨療馬牛駝經集》由馬經6卷,牛經2卷,駝經三卷組成。隨后不久,六安州著名獸醫郭懷酉對《元亨療馬集》進行了全面的改編和注解。經安徽省畜牧獸醫研究所發現并收集成套出版,名為《新刻注釋馬牛駝經大全集》。郭懷西“細檢先賢故籍。要語秘訣,奇針治法,奧義良方,一一注明。其間有未備者詳之,顛倒者順之,殘缺者補之,訛謬者正之,失次者序之”(郭自序)。20世紀60年代,中國農業科學院中獸醫研究所主編校正出版了《元亨療馬牛駝經全集》,現已重印10多次,20多萬冊,是最流行的版本。

《元亨療馬集》是中國傳統獸醫學成熟的標志。中獸醫與中醫是相伴發展的。《周禮》中就將食醫、疾醫、瘍醫、獸醫相提并論。但是,中醫在漢代就有了嚴謹的理論體系和一整套的診治方法,而中獸醫一直處于零亂狀態,直到《元亨療馬集》才形成自己相對獨立的體系。《元亨療馬集》理、法、方、藥俱全,不僅奠定了中獸醫學的基礎,也體現了中獸醫學發展的最高水平。

據目前已知,《元亨療馬集》的版本已達60多種。現全國高等、中等農業院校的中獸醫教材基本上沿用了該書的理、法、方、藥體系。日本、朝鮮等國早就有該書的選譯本刊行。《元亨療馬集》是不朽的古代中國科技名著之一,其作者喻本元、喻本亨因此名垂青史。

養蠶技術

商周時代,我國的蠶桑生產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中國古代的養蠶技術主要包括:浴種、暖種、收蟻、給桑、分箔、上蔟等幾個重要的技術環節。

蠶種孵化前,古人對蠶種都加以浴種處理。最初只是將蠶種放在河流中浸洗,以清除卵面的污垢;明清時代,嘉湖一帶蠶農改用稀的食鹽水溶液,或用石灰水,或用桑枝灰、稻草灰淋汁浴種,用這些水溶液浴種,起著微弱的卵面消毒作用。古代又有一種天浴,選擇寒冬臘月時,取蠶種放置于籠中,懸掛在桑樹上,任憑霜露雨雪飄凍,通過天浴,以低溫淘汰病弱的卵。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杂多县| 当雄县| 台南县| 陆良县| 达拉特旗| 沙坪坝区| 杭州市| 昌邑市| 马龙县| 安龙县| 民丰县| 安多县| 大埔县| 兴宁市| 光山县| 莆田市| 八宿县| 莱西市| 秦皇岛市| 行唐县| 延吉市| 保亭| 甘泉县| 长兴县| 伽师县| 吐鲁番市| 岑巩县| 江源县| 喜德县| 洛阳市| 囊谦县| 常德市| 渭南市| 马鞍山市| 芦山县| 和平区| 修武县| 雷山县| 淳化县| 萨嘎县| 西青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