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原始 古代美術(5)

萬神殿是拱券建筑的杰出代表,它最初建于公元前27年,是一座希臘圍柱式的長方形建筑。公元2世紀,哈德良皇帝在原神廟的基礎上徹底改建萬神殿,把它建成羅馬特有的穹窿頂圓形神廟。公元3世紀,皇帝卡拉卡拉又在圓形神殿前建了一座長方形神廟與圓形神廟相連,長方形建筑作為整個神廟的入口,這樣萬神殿就成為一個羅馬與希臘神廟相結合的綜合式建筑。萬神殿的圓形大廳以它宏大的規模和精巧的建筑結構而著稱,大殿的上面覆蓋著一個直徑為43.5米的大圓頂,為了支撐這大屋頂,大殿的墻厚達6米多。圓頂用磚和三合土砌成,為了減輕圓頂的重量,屋頂越往上越薄,并在圓頂的內部作了深深的凹形方格。大殿的墻面沒有開窗戶,屋頂的中央有一個直徑9米的圓洞作為采光用。陽光通過這個圓洞照進神殿,頂光使圓頂內的凹形方格產生均勻而規律的變化,打破了圓頂的單調沉悶感,天光與墻面產生一種恒定的、深邃的效果,室內的光線和氣氛隨著自然氣候的陰暗而變化,仿佛與天體聯在一起。巨大的圓頂仿佛輕懸于空中,像是張開在人們頭頂上的又一重天穹。

科洛西姆競技場代表了羅馬建筑的頂峰。它是古羅馬最大的橢圓形競技場,可以容納5600多人。設計者巧妙地安排了一系列環形拱和放射狀的拱,對觀眾的座席和通道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它建有內外圈環形走廊,外圈供觀眾出入和休息用,內圈供前排的觀眾使用。樓梯安排在放射形墻垣之間,分別通向各觀眾席。從外形看,這是一座大型蜂窩式建筑,共有4層拱門,1、2、3層分別是多利亞式、伊奧尼亞式、科林斯式3種柱式裝飾拱券門,第4層是飾有半圓柱的圍墻。競技場的形制對現代體育場建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凱旋門是古羅馬的重要建筑,是為了紀念戰爭的勝利而建造的,通常是單獨橫跨在道路上。帝國時期,凱旋門的建造十分頻繁,幾乎每次戰爭勝利必建,到公元4世紀,僅羅馬城就有36座凱旋門。提度凱旋門建于公元81年,是提度皇帝為紀念鎮壓猶太人的勝利而建的。這是一個一跨式凱旋門,門的頂上曾放有提度駕馬車的雕像,門的兩邊為伊奧尼亞和科林斯柱式的復合樣式,使它顯得結構勻稱、明快。在拱門的兩側墻上有兩塊浮雕,表現了提度和他的軍隊從耶路撒冷勝利歸來的場面。

君士坦丁凱旋門是羅馬城現存最晚的凱旋門,它建于公元315年,是羅馬為慶祝君士坦丁大帝徹底戰勝強敵馬克森提。統一帝國而建的。這是一座晚期三跨式凱旋門,它有3個拱門,兩邊各有4很復合柱式裝飾,柱基和門墻上都裝飾著浮雕,歌頌君士坦丁的功績。由于裝飾過于堆積,顯得有些臃腫,其中有些雕刻是從以前的建筑上拆下來的裝飾雕刻,雖然規模雄壯,但已經失去了早期的簡潔之美。

紀念柱是羅馬帝國紀念性建筑的另一種形式,留存至今的圖拉真紀念柱是其代表作。它是圖拉真皇帝為紀念對達契亞人的勝利而建的,是一個用大理石砌成的大柱子,由底座、柱身、柱頂三部分組成,共高38米。柱身內有一個螺旋形梯子直通柱頂,柱頂上曾立有圖拉真皇帝的銅像,柱身環繞著23圈、長達244米的浮雕帶,敘述了圖拉真征服達契亞人的戰爭經歷。

2.雕刻

羅馬人在肖像雕刻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羅馬人從很早起就有祖先崇拜的風俗,他們為死者作雕像,收藏在家里,在舉行新的葬禮時,再把所有的祖先肖像拿出來參加儀式。早期的肖像是根據從死者面部翻下來的面模制作的,不加任何美化、強調、概括,這種肖像表情死板,沒有活力,具有自然主義的逼真。

羅馬人征服希臘以后,希臘雕刻藝術對羅馬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在臨摹了很多希臘雕塑之后,羅馬藝術家開始概括、生動地表現對象,開始學會美化人物。羅馬肖像的美化與希臘不同的是:他們是在突出個性基礎上的美化,這種個性化和美化的例子最突出的是《澳古斯都像》。現藏于梵蒂岡美術館的《澳古斯都像》高達2.04米,人物造型有力,氣宇軒昂。雕塑家把矮小跛腳、體弱多病的奧古斯都表現成高大健美的統帥,他寬寬的肩膀和強健的軀干里蘊藏著一種果敢精神。他身著戎裝,左手拿著權杖,右手高高舉起,正在向士兵發號施令,顯示出崇高的威望。他的臉龐也在形似的基礎上美化了,像希臘的阿波羅神那樣完美。

羅馬帝國后期,由于羅馬社會矛盾的上升,藝術中的理想的光環消失了,羅馬肖像雕刻進入寫實主義時期,肖像出現了無懈可擊的真實,對人物的內心世界、內在品質的表現進行了探索,形成了高度戲劇化的心理分析作品。以前的那種靜態的莊嚴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強烈的內在活動。尤其是在帝國末期,社會進入極度矛盾、不安和動蕩之中,羅馬人面臨著一種普遍而強烈的危機感,社會各種人物在這種危機面前各有不同的反映,有的荒淫墮落、放縱、醉生夢死,有的極度神經質、殘暴瘋狂,有的竭力逃避現實,主張內心的超脫……這些現象在藝術中都有反映。

現藏于羅馬博物館的《尼祿像》生動地刻畫了一個獨裁暴君的性格:滿頭雄獅般的卷發,前突的眉骨下凹嵌著一雙兇狠的眼睛,鷹勾鼻子,兩個嘴角咬得緊緊的,臉上的每一塊肌肉似乎都在緊張的運動中顫抖。

《卡拉卡拉像》成功地表現了公元3世紀的羅馬皇帝卡拉卡拉的相貌。此人殘暴成性,殺人不眨眼,在位7年即被部下殺死。肖像表現了他咄咄逼人的形象:卷曲的頭發和絡腮胡子環繞著一張兇狠緊張而又冷酷無情的面孔,扭轉的頭部強調了他那緊張而暴戾的性格,緊鎖眉頭的眼神中流露出空虛、不安,復雜的明暗關系和頭與肩的戲劇性動作深刻地表現出人物復雜的內心世界。

《馬爾克·奧利略雕像》是個性化肖像的杰作。它創作于公元2世紀下半葉,當時羅馬社會出現了一種厭世哲學——斯多噶學派,皇帝馬爾克·奧利略是其主要代表。他們主張把眼光從認識客觀世界轉向內省,注重內心世界的完美、安寧,禁欲、超脫地等待死亡。這是對現實的一種消極逃避,反映了一種末世的情緒。《馬爾克·奧利略雕像》是保存到今天唯一的古代騎馬銅像,它雖然把馬爾克·奧利略當做一個軍事首領來塑造,但他的動作、面部表情卻含有哲理性,有些頹廢、消極和靜觀的色彩。在中世紀大量破壞希臘、羅馬雕塑時,基督教會卻把它當作第一個承認基督教為國教的羅馬皇帝君士坦丁的銅像保存下來,說明這座雕像所表現的哲學思想和基督教有不少相似的地方,事實上斯多噶哲學思潮也是基督教學說的前源之一。這一雕像對以后的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刻家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羅馬浮雕具有記事、寫實的特征,其最突出的代表是圖拉真紀念柱浮雕,它詳盡地記載了圖拉真皇帝率軍征服達契亞人的全過程。這些事件和情節是當作史實來記載的,不論是人物的服裝還是征服城市的過程都具有歷史的真實性。在這兩千多人的長卷式浮雕中,藝術家采用了散點透視的手法,出色地處理了情節繁瑣、層次豐富、人物眾多的構圖。

3.繪畫

羅馬時期的繪畫主要包括鑲嵌畫和壁畫。早期繪畫多記載具體的歷史事件,用來裝飾公共場所和住宅,這種敘事性繪畫保存下來的很少。公元79年,由于維蘇威火山爆發,火山灰埋沒了龐貝等3個意大利城市。18世紀,龐貝城被發掘出來,其中保留了大量壁畫。根據這些壁畫,羅馬壁畫被劃分為龐貝第一、二、三、四風格。第一風格為鑲嵌風格,即在墻上用灰泥塑好建筑細部,做出凹槽分割墻面,涂上顏色,造成彩色石板鑲嵌的幻覺效果;第二風格為建筑風格,即在墻面上用色彩畫出建筑細部,用透視法造成室內空間比實際上要寬敞得多的幻覺效果,并在墻面中央安排場面較大的情節性繪畫;第三風格是埃及風格,強調平面感,描繪精致,在墻面用彩色繪制小巧玲瓏的靜物和小幅神話場面,具有典雅的裝飾感;第四風格是龐貝的巴洛克風格,與17世紀歐洲流行的巴洛克風格相近似,在墻上描繪一層層非常逼真的景物,又繁瑣,又富麗,具有空間感和動感,色彩很華麗。龐貝城有名的壁畫《密祭》就是第二風格的代表作,表現了對酒神狄奧尼索斯的秘密獻祭。在深紅色的背景上,密祭的場面一步步展開,那些緊張的少女、狂飲的薩陀爾和焦慮的女信徒都處于一種肅穆、神秘和緊張的氣氛中。

受傷的獅子兩河地區亞述時期

納米爾石板埃及古王國時期獅身人面像埃及古王國時期

門考拉夫婦像埃及古王國時期擲鐵餅者米隆希臘古典時期科洛西姆競技場羅馬75—82年建

君士坦丁凱旋門羅馬公元315年馬爾克奧利略像羅馬2世紀

奧古斯都像羅馬1世紀

主站蜘蛛池模板: 柏乡县| 河源市| 思南县| 贡嘎县| 札达县| 华亭县| 福泉市| 治县。| 五河县| 宿迁市| 朝阳区| 旬邑县| 宿迁市| 怀柔区| 巴塘县| 河池市| 栖霞市| 象州县| 泰州市| 鲁甸县| 诸城市| 温泉县| 辰溪县| 穆棱市| 五华县| 新乐市| 上栗县| 桂东县| 盘山县| 丹江口市| 前郭尔| 湖口县| 沧源| 肇源县| 湖北省| 边坝县| 蓝田县| 霍山县| 浏阳市| 方城县| 周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