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原始 古代美術(1)
- 世界美術史(中外史學叢書)
- 張明 于井堯編著
- 5398字
- 2014-12-09 10:32:51
(第一節)原始美術
人類最早的造型藝術產生于舊石器時代晚期,即距今3萬到1萬多年之間。原始美術包括洞窟壁畫、巖畫、雕刻、建筑等。大多數現已發現的美術作品集中在歐洲,分別屬于舊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
一、舊石器時代的美術
1.洞窟壁畫舊石器時代最杰出的繪畫作品發現于法國西南部和西班牙北部的坎特布利亞地區。這里有幾處洞窟,其中也包括泥塑和浮雕。表現內容皆以動物為主,手法寫實而生動。其中最突出的代表是法國的拉斯科洞窟、西班牙的阿爾塔米拉洞窟壁畫。
拉斯科洞窟:發現于1940年。全洞由主廳、后廳和邊廳以及連結各部分的洞道組成。在主廳和兩個通道的壁面和頂部描繪了大量的野牛、馴鹿和野馬等原始動物。從畫法和風格上來看,可能出自于好幾代人之手。最早的作品可上溯到奧瑞納文化的晚期,即公元前1700年以前。原始畫家用粗壯而簡練的黑線勾畫出輪廓,并用紅、褐、黑色渲染出動物的體積和結構。氣勢雄壯,富有動感,充滿粗獷的原始氣息和野性的生命力。主廳中一幅長達5米的大公牛是其代表作。野牛的頭和身體都刻畫得很強壯有力,尤其是眼睛似乎有感情的表現。
阿爾塔米拉洞窟:發現于19世紀下半期,制作年代稍晚于拉斯科洞窟。它包括主洞和側洞,繪畫大多分布在側洞,即有名的“公牛大廳”。側洞長18米、寬9米,頂部密布著18頭野牛、3頭母鹿、兩匹馬和四只狼。野牛有臥、站、蜷曲。掙扎等各種姿勢。最突出的是長達2米的《受傷的野牛》。它刻畫了野牛在受傷之后的蜷縮、掙扎,準確有力地表現了動物的結構和動態。與拉斯科洞窟不同的是,阿爾塔米拉洞窟壁畫輪廓線比較細,而且有明暗向背的粗細濃淡變化,與色彩渲染結合緊密,通過動態表現動物身體的結構,明暗起伏更為豐富,甚至感情也更細膩,但卻不如拉斯科洞窟壁畫那樣奔放有力。
2.母神雕像迄今為止發現的原始雕刻大多為小型動物雕刻,但在很多歐洲國家都出土了一大批圓雕和浮雕女裸體雕像。這些女性雕像的共同特征是夸張女性的生理特點,突出表現女性的乳房、腹部、大腿等,體現出原始時期人們對于母性生殖的崇拜,被人們稱之為“原始的維納斯”。在維也納的威倫道夫出土的女性雕像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
二、中石器時代的美術
由于冰河期消失、氣候轉暖,中石器時代的繪畫由洞窟轉移到露天巖壁。隨著人們狩獵工具的進步,對大自然征服力的增強,動物形象在繪畫中逐漸減少并失去原始的野性,而人類活動開始成為繪畫描繪的主要對象。巖畫主要分布在北歐和西班牙的拉文特地區,其中拉文特巖畫尤為突出。
北歐巖畫:分寫實與抽象兩大類風格。寫實風格屬于漁獵部3的作品,表現了與實物同樣大小的動物形象,以線刻為主,極為寫實。抽象風格屬于農牧民的作品,他們把動物簡化為抽象的圖形,最后演變成幾何形,反映出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孕育了工藝美術的萌芽。
拉文特巖畫:表現人類活動的情節性繪畫。它們以人類狩獵為主要情節,以表現人物、動物的運動和速度為特點,把運動中的形象表現成剪影效果或帶狀樣式,以拉長的四肢和夸張的動作強調動勢,表現狩獵場面中的緊張和活力。構圖具有濃厚的情節性和生活氣息,但忽略細節刻畫,用色單純。
三、新石器時代的美術
新石器時代的美術成就主要是巨石建筑,這是用重達數噸的巨石壘成的宗教性紀念物。巨石建筑盛行于歐洲,包括石柱、石臺、石欄等形式。英格蘭南部的圓形巨石欄“斯通亨治”是最典型的代表,以其宏偉的環形結構、宗教的莊嚴肅穆和悲劇性的壯美而引人矚目。
(第二節)古代兩河流域地區的美術
兩河流域是指今伊拉克境內的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間的地區,古希臘人稱它為“美索不達米亞”(意為“兩條河之間的地區”)。這里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公元前4000年左右,這里就出現了定居的農業民族,到公元前3500年,蘇美爾人從中亞經伊朗遷徙到此,建立了最早的城市。從此,這一地區先后出現了許多個奴隸制國家,直到公元前538年被并人波斯帝國為止,我們把這一地區的歷史大致分為4個時期:
蘇美爾—阿卡德時期(前3500—前2000)
巴比倫時期(前1900—前1600)
亞述時期(前1000—前612)
新巴比倫時期(前612—前539)
一、蘇美爾—阿卡德美術
蘇美爾人是兩河地區最古老的居民之一。蘇美爾人沒有形成統一的國家,而是形成許多城邦,公元前2305年被阿卡德人所滅。在200多年以后的公元前2112年,阿卡德國家力量衰微時,蘇美爾人又在拉伽什重振旗鼓,出現了將近一百來年的蘇美爾文化復業。
這一時期,宗教在社會生活中起主要作用,也對藝術產生了深刻影響。
建筑:這一時期的建筑有獨特的成就。兩河流域南部原是一片河沙沖積地,沒有可供建筑使用的石料。蘇美爾人用粘土制成磚坯,作為主要的建筑材料。為了使建筑具有防水性能,他們在墻面鑲嵌碎陶片裝飾,類似現在的馬賽克。這種方法對以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兩河流域地區建筑的一種特有的裝飾。蘇美爾人最重要的建筑為塔廟,它建在幾個用土壘起來的大臺基上,氣勢十分壯觀,這種類似金字塔的建筑被稱為“吉庫拉塔”。烏魯克神廟是塔廟的最典型的代表。
雕刻:這一時期的雕刻相當發達。蘇美爾人的雕刻注重表現內在精神,對人物的外在形態、人物動作、人體結構不太關心,而著重刻畫頭部。蘇美爾人的圓雕像很可能是用于宗教目的的,在特勒阿斯布爾的阿布神廟的地窟發現的13座蘇美爾人雕像是其代表作。這些雕像身體呈圓柱形,雙手捧于胸前,姿勢虔誠,面部表情平靜安詳,眼睛睜得很大,流露出純真、樸實、專注的表情。阿卡德人的雕刻則具有更強的寫實性,在尼尼微出土的薩爾貢王青銅頭像是兩河地區第一次發現的真正的帝王肖像。雕像刻畫寫實,神情莊重威嚴,個性堅毅。肖像的制作顯示出精湛的工藝水平。《納拉姆辛浮雕石板》以其寫實的手法刻畫了納拉姆辛王率軍征服山地部落的歷史場面。畫面采用了對角線的構圖,生動地表現了軍隊翻山越嶺的遠征,這種安排使畫面產生了動感和空間感。此外,還通過簡單的風景刻畫表現了特定的環境。
繪畫:現存的蘇美爾繪畫代表作為烏爾城出上的軍旗,即在刷有瀝青的木板上用貝殼、閃綠巖、粉紅色石灰石鑲嵌成的戰爭和慶賀的場面。軍旗的正反兩面繪有分為3層的畫面,根據故事情節的發展逐步展開,表現出征和勝利歸來以及慶賀勝利的場面。人物、動物、器物的安排有條不紊。人物形象以側面、正身、側足為主,傾向于平面的描繪。色彩對比鮮明,四周和各層之間用幾何形裝飾,很像一幅掛毯,具有濃厚的裝飾性。
工藝美術:蘇美爾人的工藝美術是古代東方美術的精華,留下了大量精美的工藝品,如黃金器物、武器、金頭盔、匕首、樂器等。烏爾城出土的《公山羊與樹》就是用問綠巖、貝殼和黃金制成,公羊前腿搭在黃金做成的小樹上,呈直立狀,加上黃金與寶石鑲嵌的奪目光澤使作品充滿綺麗的神話色彩。蘇美爾人的牛頭豎琴是最古老的精美樂器。琴架頂部以牛頭作為裝飾,用天青石和金泊制成,牛的神態表現得十分生動,鼓起的牛鼻似乎在翁動。琴身由黃楊木制成,正面在瀝青上用貝殼鑲嵌著人和動物,表現了古代神話中的英雄吉爾伽美與雙頭公牛以及一些神化的動物在進行活動的情景,具有濃厚的奇異色彩。
二、巴比倫美術
巴比倫人在文化上繼承了蘇美爾—阿卡德人的傳統。但迄今為止所發現的巴比倫美術作品卻為數不多,現存最完整的巴比倫藝術品是藏于盧浮宮的漢漠拉比法典石碑。
漢漠拉比是巴比倫王國鼎盛時期的國王,他在位期間頒布了著名的漢漠拉比法典。法典刻在黑色的玄武巖石碑上,上部為浮雕,下部為文字。浮雕刻畫了太陽神向漢漠拉比授予法典的場面:太陽神身材高大,正襟端坐,正在向漢漠拉比授予權杖,漢漠拉比肅然而立。太陽神的威嚴和漢漠拉比的謙恭形成有力的對比,整個場面充滿了宗教的拘謹和嚴肅。
三、亞述美術
公元前1600前后,巴比倫被加喜特人所滅,此后的600年當中,兩河地區的文化處于退化階段。野蠻的加喜特人很少創造出杰出的藝術成就,而在底格里斯河上游的亞述高原興起了一支閃米特人,他們在公元前10世紀興起,史稱亞述人。亞述人性格極為、懔悍,他們長期過著游牧生活,驍勇善戰、崇尚武功,他們連年對外進行征服戰爭,征服了整個兩河地區和埃及,建立了盛極一時的亞述帝國。但這個矛盾重重的帝國并不長久,在內外矛盾的夾攻之下于公元前612年滅亡。
亞述人在文化上同樣受蘇美爾人的影響,但卻不具有蘇美爾人那種宗教的虔誠。他們的藝術主要為世俗生活服務,具有很強的現實性。
建筑:亞述人不重來世,不修筑陵墓,他們的建筑藝術僅見于豪華的宮殿。每一代國王登基都要大興土木,建造新宮,這一時期建造了兩河歷史上最宏偉富麗的宮殿建筑。由于戰火連綿,亞述王宮所剩無幾湖爾西巴德的薩爾貢二世宮殿是其主要代表。薩爾貢王宮營造了7年方竣工,它建在一個高18米,邊長300米的方形上臺上,宮殿由30多個內院、200多個房間組成,宮殿入口處有一對高1.8米的帶翼人首獸身像,它們有5條腿,可從正面、側面兩個方向觀看,氣勢極為雄壯有力,由此可想象當年亞述王宮的氣勢。
浮雕:亞述王宮是用大量的石板浮雕來裝飾的,每一座王宮都用高達2~3米的浮雕鑲嵌在宮殿內部的墻上,構成極為壯觀的建筑裝飾。亞述浮雕是一種最富有特色的藝術。它用長幅的畫面記載了歷代亞述王的軍事討伐、重大事件。宮廷生活等,按時間先后排列,表現了美術史上最長的歷史浮雕場面,既有紀念意義,又有裝飾墻面的作用。亞述浮雕用極為寫實的手法表現了戰爭、狩獵等驚心動魄的緊張場面,充滿著激烈的動勢和緊張的氣氛,顯示出亞述人特有的強悍的生命力。其中對獅子受傷后的咆哮和掙扎的刻畫極為生動,獅子痛苦和狂怒的形象具有一種悲劇性的壯美。亞述人對于描寫復雜而龐大的場面有著比較成熟的構圖能力,他們在浮雕中表現了眾多的人物和復雜的背景,如軍隊攻城、宮殿建造、狩獵群獅等,人物關系和遠近景物的處理清晰而錯落有致,風景、樹木、人物與環境的關系顯示出藝術家對透視原理和遠近感有了進一步的體會。
公元前612年亞述滅亡之后,亞述藝術也銷聲匿跡了,不少學者感到疑惑的是:亞述藝術是由亞述藝術家獨創的,還是由許多民族通力合作完成的?這是一個有待解開的謎。
四、新巴比倫美術
公元前612年亞述帝國被伽勒底人和巴比倫人所滅,巴比倫人又建立了新巴比倫王國。新巴比倫一共經歷了10代國王,成為西亞地區最大的政治、文化、貿易和手工業中心。這一時期的美術成就集中體現在巴比倫城的建筑上。巴比倫城是古代世界最偉大的城市,19世紀末的德國考古學家在它的遺址上挖掘了10年才完成了這一遺址的發掘工作。巴比倫城是一座正方形的城市,長達11英里,幼發拉底河從城中穿過。城圍有兩道厚墻,上面設有塔樓。各道城門分別用巴比倫的神禰命名,其中最重要的主門是伊斯塔爾門,它是巴比倫城中最完整的建筑。這座城門有前后兩道門、四座望樓,大門墻上覆蓋著彩色的琉璃磚:藍色的背景上用黃色、褐色、黑色鑲嵌著獅子、公牛和神獸浮雕,黃褐色的浮雕和藍色的背景構成鮮明的對比,具有強烈的裝飾效果。王宮內墻同樣用彩色琉璃磚裝飾,并鑲嵌著植物圖形和獅子等圖案。
新巴比倫美術是龐大、豪華、富有裝飾性的,但它已失去了亞述美術所蘊含著的那種強大的生命力。
(第三節)古代埃及美術
埃及是人類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埃及是尼羅河的賜予”(西羅多德)。尼羅河由南向北縱貫埃及,在紅海和利比亞沙漠、撒哈拉沙漠之間磁潤出一條狹長的綠洲。
公元前5000年,埃及社會出現了階級的萌芽,公元前4000年前后出現了奴隸制國家。到公元前3000年,上埃及國王美尼斯征服下埃及,建立了統一的專制王朝。國王被尊為法老,既是人間君主,又是太陽神之子,利用宗教的神秘力量來統治國家。此后的埃及經歷了古王國(前3000—前2300)、中王國(前2150—前1700)、新王國(前1071—前332)三個統一時期。
一、古代埃及美術的特點
埃及是古代奴隸制專制國家的典型代表,具有從法老到大臣。平民、奴隸這樣一個等級森嚴的金字塔形的社會結構。埃及藝術是為法老和少數貴族服務的,它是社會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意識形態里起著非常活躍的作用。它的作用是歌頌王權,鞏固奴隸主國家的政權,強調等級制度。這種藝術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好大喜功的法老不惜動用數十萬奴隸為自己建造陵墓、廟宇,雕鑿巨像,以此表現他至高無上的地位。為了神化法老和貴族,在題材和表現方法上又必須嚴格服從統治者的要求,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埃及藝術必須遵循的基本法則和程式,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正面律。
宗教對埃及藝術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埃及人都是虔誠的宗教徒,甚至法老也必須借助宗教力量來統治國家。埃及人相信“靈魂不滅”,認為人的肉體死去以后,靈魂仍隨著尸體存在,只要尸體保存得好,靈魂便可得到永生。從這一觀念出發,埃及人對陵墓的建造和裝飾、尸體的保存特別關心。他們的藝術大多是為死者服務的,所以,美術史家又把埃及藝術稱為“來世的藝術”。
埃及藝術的形式在3000年間基本處于穩定不變的狀態,總的說是壯麗、宏偉、明確、穩定,有嚴格的規范,又具有寫實基礎上的美化。這種缺少變化的局面的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因為埃及在地理位置上處于一種封閉的狀況,它與世界其他文明地區隔絕,僅有東面的蘇伊士海峽與亞洲相連。此外,它的周圍全是海洋、沙漠和高原。與外界的隔絕造成了文化發展上的單一狀況。
二、古王國美術
古王國時期的美術以金字塔建筑和雕刻最為突出,壁畫尚處在初期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