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六章 變之說明

第一節 解謎

古代自然哲學家都隱然地假定沒有什么東西有生有滅,認為絕對的創造與毀滅是不可能的。然而他們意識中并未曾明白地認識這種思想。他們不加批評,就去承認這種思想。這種思想在他們的心里,與其說是顯然的,不如說是隱然的。唯有埃利亞學派的思想家,很注重這種思想;他們推論時,不但默然地假定這個道理,并且審慎周詳地確定它為思想的絕對原理,而勇往直前地去應用它。他們以為沒有東西能夠有生有滅,并且沒有一種東西能夠變成別的東西,沒有一種性質能變為別種性質;因為要是說一種性質能有變化,便是那種性質可消滅、可創造。其實“實在”是常住的、不變的,而變化只是感官所生之幻象。

萬物似固定,又似有變。萬物如何能似固定而又似有變呢?這種思想的矛盾又如何能解除呢?哲學不能這樣擱置不管,不能不用方法解決這種固定而又有變的謎,不能不想法解決這種靜而又動的宇宙問題。赫拉克利特及巴門尼德的弟子,就想法解決這種難題。

他們說,絕對的變化是不可能的,所以埃利亞學派這樣的主張是對的。一個東西不能來自無,不能變為無,不能有絕對的變化。但我們可以說萬物有相對的生滅、變化。實在的本質或原子,是始終不變的,是永久如一的。然而這種本質或原子能聚而成物體,又能散而為原子。實在的、原始的原子,不能創造、毀滅或變化其屬性,唯能變化彼此間的關系。這是我們所謂的變化。換言之,絕對的變是不可能的,相對的變是可能的。發生是原子之集合,消滅是原子之分散,變化是變化原子之關系。

恩培多克勒(原子論者)及阿那克薩哥拉對于赫拉克利特和巴門尼德所提出的問題,予以大體相同的解答。他們承認絕對的變是不可能的,但是有相對的變化。然而他們對于下列各題的解答便有些不同的地方:(一)組成宇宙之實在分子的性質是什么?(二)什么東西使這些原子聚散離合?依恩培多克勒和阿那克薩哥拉來說,這些元素都有一定的性質。依原子論者來說,一切原子都沒有性質。依恩培多克勒來說,宇宙有四種元素:土、氣、火、水;依阿那克薩哥拉來說,宇宙有無量數的元素。依恩培多克勒來說,只有愛和憎兩種神秘的東西,使這些元素聚散離合;依阿那克薩哥拉來說,有一種心靈在諸原子之外,使諸原子發起運動;依原子論者來說,運動是諸原子本身所固有的。

恩培多克勒于公元前495年生于西西里的阿格里真托,是一位富而好義者的兒子。他在本國曾做過多年民主政治的領袖,據說他推翻了王室。他也許在亡命之中,于公元前435年死于伯羅奔尼撒半島。有一個故事,說他自己跳進埃特納火山口中自殺。這是無稽之談。他不但是一位政治家、演說家,而且是一位宗教家、醫生、詩人、哲學家。有許多故事論道他的奇跡,好像他自己也很相信自己的魔力。他的著作留傳至今的,只有兩首殘缺的詩:一首是宇宙論的,叫作《天論》;另一首是宗教的,叫作《清潔論》——1908年由萊納德翻譯成詩文。

依恩培多克勒來說,宇宙間無嚴格的生滅,只有混合與分離。“無論什么東西,不能發生于無,亦不能消滅;萬物常在,永久保存。”宇宙中有四種元素(或萬物之根),這四種元素是:土、氣、火、水,各有其特別的性質。它們無始無終、不變不滅,充塞于宇宙之間。物體之成,成于這些元素的結合;物體之毀,毀于它們的分離。一種物體影響別種物體,是一種物體里頭的流出物,流入與它相合的別種物體的氣孔中。

但什么東西使這些元素集合分散呢?恩培多克勒于是假定了兩種神秘的東西:“愛”和“憎”來解釋這個道理。這兩種力——我們可以叫作引力和拒力——常常在一塊運動,以形成物體、毀滅物體。然而宇宙初起時,一切元素混成一團。“愛”在它里面做一個主宰。但是“憎”漸漸地占據上位,諸種元素于是各自分開、各自存在,任何物體都沒有。后來“愛”走進這雜亂無章的宇宙里,產生一種回旋的運動,使同類的分子互相結合。其結果是“氣”或“以太”首先分出來,構成弧形的天;其次“火”又出來,構成底下的眾星;“水”因旋轉運動,由“土”逼榨出來而成為海;天火蒸發水而產生最下層的大氣。這種結合的歷程,連續不斷,直到那些元素再由“愛”的動作結成一團,又由分散的作用使諸元素分散,如此循環不已。

有機的生命都發生于土,最初是植物,其次是動物的各部分,如臂、眼及頭。這些部分偶然的結合,成為一些奇形怪獸——如具有雙首的動物,牛身人面的動物,人身牛頭的孩子。之后由種種的試驗,產生適于生存的形體,一代一代地延續下去。

人是由四種元素組成的,人類認識各種元素的能力,即依靠這些元素:同類認識同類,身體中的土認識土,水認識水,氣認識氣……感覺即物體對于感官作用的結果。例如視感,就是物體中所放出的元素(水與火)與眼孔中所放出的同類元素,因引力的作用而相遇。影像乃是物體與眼睛中的元素在眼睛附近接觸的結果。然而也只有水、火、土等元素影響眼睛。聽覺是氣闖入耳中而生聲,味覺和嗅覺是一些元素走進鼻孔以及口中,而知識之中心機關乃是心臟。

恩培多克勒依照初期希臘的自然哲學家所主張的萬物有生論,將萬物都認為有精神生活。他說:“萬物都有思想力。”他的宗教著作里面,講人類的墮落和靈魂的輪回這種學說,與俄耳甫斯教的教義接近,影響了很多希臘人。

第二節 阿那克薩哥拉

阿那克薩哥拉生于公元前500年,死于公元前428年。他生于小亞細亞,后來移居雅典,與大政治家伯里克利友善,這位大政治家想把他的本城弄成希臘的政治和思想中心。阿那克薩哥拉被仇人攻擊為無神論者,在雅典住了30年(公元前464年—公元前434年),然后遷居蘭普薩庫斯,后來就死于其地。他是一位有名的哲學家、數學家和天文學家。他寫的《天論》現在還存有斷篇殘章,是用簡單明白的散文寫的。

阿那克薩哥拉研究的問題同恩培多克勒的問題一樣,是要說明變化的現象。他承認埃利亞學派的概念,認為絕對的變化是不可能的,不存在這種性質能變成那種性質的情況,實在的本質永久不變:“萬物是不生不滅的。”只是他不否認變化的事實,主張有相對的變化;萬物的生滅不過是元素的合離。然而元素之數不止四種,宇宙這么豐富,性質這么復雜,少數元素絕對不能對其加以解釋。而且土、氣、水、火并非單獨的元素,都是由其他實體混合而成的。因此阿那克薩哥拉假定有無量數的具有特別性質的實體,各有其形狀、顏色和氣味,為肉、發、血、骨、金、銀等類的分子。這些無窮小的但并非不可分的分子,都是無因的、不變的。不然,“肉怎能從非肉的東西而來?”它們的數量和性質都是一定的,既不能加,又不能滅。他以為身體是由明暗、冷熱、剛柔等不同的皮骨血肉所做成的。身體由于食物而獲得營養,所以食物必含有構成身體的各種實質的分子。但是食物的成分來自土、水、氣和太陽,所以土、水、氣和太陽必供給構成食物的實質。因此,恩培多克勒所說的單純的元素,其實都是極復雜的東西。它們都是各種無窮小的物質分子的貯藏所,它們必含有有機體里面的一切物質,不然我們怎么能解釋身體里面的皮骨血肉呢?

宇宙未生成以前,無窮小的物質分子——阿那克薩哥拉把它叫作胚胎或種子,而亞里士多德把它叫作和諧的原子——都混在一塊,充塞于宇宙中,彼此不相分離。太極是無量數的無窮小的種子的一個混合體。現在的世界就是組成這太極的分子之分散集合的結果。然而這些種子怎樣從洪荒的境地分散而集合成一個有秩序的宇宙的呢?那是由于機械的方法或運動的法則使然。然而什么東西使它們去運動呢?阿那克薩哥拉不像萬物有生論者說它們秉有生命,不像恩培多克勒假定有“愛憎”二力來使其運動。他同現代人一樣,主張是由于天體的旋轉運動使之如此的。混沌的一團中的一點,遇著迅速而又銳利的旋轉運動,種子便分開;這種運動漸漸擴展,把同樣的分子并在一起,而又繼續擴展下去,一直到這原始的混沌一團完全分散。最先的旋轉,使濃厚離開稀薄,寒冷離開溫暖,黑暗離開光明,濕離開干。濃厚、寒冷、黑暗、潮濕,聚而成今日之土地。稀薄、溫暖、光明、干燥散而至太空之甚遠的地方。分散作用繼續不斷,以至構成天體(這些天體都是固體的,依著旋轉力,從大地旋轉出來的),并且構成大地上的種種物體。太陽的熱漸漸地把潮濕的土地曬干,那些充滿空中的種子被雨打下來,埋在泥土里,便產生種種有機體;這種種有機體,阿那克薩哥拉認為有靈魂,以便說明它們的運動。

我們知道現在的復雜的世界是從原始的旋轉而來的,是長期運動的結果。但是什么東西使它成為這樣的呢?阿那克薩哥拉假定是一種智慧的原理、一種心靈或“努斯”、一種世界秩序的精神。它以這種東西為一種絕對單純的同質的實質——不與別的成分或種子相混合,絕對地獨立——有支配物質的力量。它是一種自動的東西,為世界上一切運動和生命的自由的源泉,知道過去、現在、未來的物事;支配一切物事,而且為一切物事的原因;主管一切有生命的大小的東西。

阿那克薩哥拉所謂的“努斯”或心到底是純粹的精神,還是極精致的物質,甚或全不是物質的,或全不是非物質的東西,對它的解釋,各不相同。雖然他有時模糊地說“努斯”是萬物中最清純的東西,絕不含有別的東西,但我們只可以說他的出發點是曖昧的二元論、界線不顯的二元論。心雖然創造世界歷程,但仍存在于世界中,存在于有機體中,甚至存在于礦物中,任何地方都須以心說明一切運動,不然就不能說明了。心在周圍的物中,在已分離的物中,又在要分離的物中。用近世的名詞說,它是超然的又是內在的,這種思想中有神論與泛神論無明顯的界線。亞里士多德批評得好:“阿那克薩哥拉以心為一種構造宇宙的計劃,當他窮于解釋必然的原因時,就拉人心;解釋別的事情時,又用非心的東西。”其實,阿那克薩哥拉是竭力用機械的原理來說明萬事萬物,其以心為運動之智慧的原因,不過是一種最后的歸依。

第三節 原子論者

恩培多克勒和阿那克薩哥拉開宇宙之自然科學的見解(原子論)之先河。在今日的科學中,他們的理論還是大有勢力的主張。然而他們的學說有很多待修正之處,到了原子論者出現,才被加以修改。不過原子論者承認他們所主張的實在的原始不變的分子,否認他們所說的分子的性質,并且否認分子的運動是由外面的神或心所主持。原子論者主張土、氣、火、水不是“萬物之根”,并無各種不同性質的無量數的種子。這些東西都不是真實的本原,而是由許多簡單的單位構造而成的。這些單位是不可見的、不可入的、不可分的、具有空間的實體(原子),錐形狀,重量、大小不同,其本身中具有運動。

原子論學派的鼻祖是留基伯和德謨克利特。對于留基伯的事跡,現在幾乎一無所知,甚至有人疑心有沒有這人。但又有人認為他是原子論的真正鼻祖(亞里士多德亦其中之一人)。后一種見解多半是對的。相傳他來自米利都,在埃利亞從學于芝諾,并且在阿布德拉創立了一所學校,教授弟子,得弟子德謨克利特而彰其名。他的著作很少,相傳都已混入他的弟子的著作里面。

德謨克利特大約于公元前460年生于色雷斯海岸的阿布德拉商業城,死于公元前370年。他周游很廣,著作很多,物理學、玄學、倫理學、歷史學無所不有;并博得一個數學家之名,可算博學鴻儒。

他的著作傳到現在的比較少,其中亦不能確定哪些是他的,哪些是他的老師的,但我們可以由現有的材料,得出原子論的概念。

原子論者同意埃利亞學派所主張的絕對的變化是不可能的:實在的本質是常住的、不毀不滅的。同時,萬物連續不斷的運動變化,亦不可否認。然而若無空虛的空間,或巴門尼德所謂的“非有”,則變化與運動亦不可設想。所以原子論者主張“非有”或空虛的空間是有的,空間雖不是真實有形的東西,但是確有空間;有(物體)并不比非有(空間)真實些。沒有身體的東西也能真實。有與非有、實與虛,都能存在。實在不是埃利亞學派所主張的永久不可分的、不能動的東西,而是許多東西的一個復合體——由空虛的空間分開的無數的東西。

這些東西都是不可分的、不可入的、單純的原子。原子不是一個數學的點或一個力的中心(如近人所設想的),而是有體積的;它不是數學上的不可分,只是物理上的不可分,即它的里面沒有“空的空間”。一切原子在性質上都是相似的,它們既不是土、氣、水、火,也不是特殊的種子。它們只是極小而又堅實的物理的存在,唯其形狀、大小、重量、排列和位置各不相同。它們是永久不變不滅的,現在是什么樣,過去也是什么樣,將來依然是什么樣。換言之,原子就是巴門尼德所謂的不可再分的“有”。

萬物都由此原子與空的空間構成,好像喜劇、悲劇都由文字組成一樣。一切物體都是許多原子與空間的結合;物之生,即原子之結合;物之滅,即原子之分散。物體之不同,由于原子結合法之不同。原子彼此間互相影響,是由于接近時互相壓迫、互相摩擦導致的。若彼此距離太遠,便不能互相影響。原子聚散離合,是由于其本身中所固有的運動造成的。萬事萬物的發生,沒有無因者;其發生皆有一種緣由,且是必然的。運動是無因的,與原子本身相似;原子開始運動,中間絕無停止。原子的形狀有多種多樣:有的有鉤,有的有眼,有的有凸,有的有凹,所以易于聯結在一起。

世界的演化,可以說明如下:原子沉重而下墜,其大者下墜得迅速,遂將輕者擠得上升。因此,遂發生旋轉運動,逐漸擴大,其結果是,大小重量相同的原子聚集在一起,比較重的居其中,先構成氣,次構成水,更次構成固體的土地;較輕的落在四周,構成天火與以太。許多世界皆由此而生,各個世界皆有中心,皆是球形;有的無日月,有的有大而且多的恒星。地球就是這樣構成的。生命是從濕地或泥土中產生出來的。秉有火性的原子散布于全部有機體上,為一切有機體的熱力之根源。其在人類心靈中,尤為豐富。心靈是由最精致的、最圓滿的、最敏捷的秉有火性的原子組織而成。這種原子散布于全體——兩個不同的原子之間,常有一個心靈原子——此種原子產生身體的種種運動。各種特別的心理作用,在身體內有一定的對應器官。腦髓是思想的機關,心臟是憤怒的機關,肝臟是欲望的機關。

各種有機體或無機物抵抗周圍的壓力,就依賴其體內的靈魂。我們呼吸靈魂原子,生命就賴以保存。死即靈魂原子之散逸,換言之,盛靈魂的原子的器具破壞了,靈魂原子跑了,生命就斷絕了。

感官和知覺類似于所感覺的物體的放射或影像作用于靈魂所起的一種變化。影像由物體流露出來,而現形于空氣中;開始改變物體附近分子的位置,繼而改變較遠分子的位置,逐漸進行,直到與感覺器官所流露出來的分子相接觸。同類的分子感知同類的分子,換言之,知覺的成立,成立于物體流露出來的影像與感覺器官所流露出來的影像的相同。這種知覺論,大體上與近世科學的以太波動說相仿。

德謨克利特以這種散布于各處的影像的理論來解釋夢境、預知與神的信仰。他說神是有的,但與人相仿,有生有死,唯生命較長而已。宇宙間有一種宇宙靈魂,是由比組成人的靈魂還精細的原子組成的。

一切可感覺的性質——色、聲、嗅、味等——我們認為的各種物體的屬性,都不在萬物的本身當中,都只是原子的結合對我們感官的影響。此種原子除不具人性及形狀、大小之外,沒有其他性質。所以感官和知覺不能給我們以事物的真知識,只是告訴我們萬物怎樣影響我們。(這是近世哲學上第一性質和第二性質的區別)。我們雖然不能看見原子是什么樣的,卻能想到它們的樣子。感官和知覺是模糊的知識,思想超越了我們的感官和知覺而達于原子,是唯一的真知識。德謨克利特是一個理性論者,與初期的希臘哲學家相同。然而思想不是獨立于感官和知覺以外的,思想——有一個比較精細的機關——之起,起于我們感覺經驗無能為力的時候,起于深密的研究,而非感官知識所能達到的時候。再者,德謨克利特認為靈魂與理性為同物,這是不可不記得的。

德謨克利特倫理學的斷章殘篇里面,可以尋出一種精密的快樂論的大旨。他認為人生的真正目的是幸福。幸福是隨心靈的安靜、和諧及無畏而起的滿足、快樂的狀態。幸福不在于物質的舒服或身體的快樂——這種快樂是短期的、有痛苦的——而在于快樂的適度、生活的調和。欲望愈少,失望愈少。欲達此種目的,最好是運用精神的能力——深思熟慮后的行動。

一切道德的價值在于實現最高的善(幸福),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正義和仁愛。猜忌、嫉妒、毒辣,都會造成不睦,而且害人。然而我們的正當行為,不要出于畏罰心,而要出于責任心;要做一個好人,不僅要避免惡行,而且要對于惡行絕不可想。“君子小人之分,不僅以其事跡為根據,而且以其欲望為根據。”“心地光明的人,常常傾向于正當的、合法的行為;日夜快樂,身體強壯,不為思慮所困。”我們應該忠心于國家,“因為統治好的國家,是我們的最大保障”。“國家太平,萬物繁盛;國家腐敗,萬物敗壞。”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建平县| 大城县| 兴安盟| 中卫市| 大关县| 仙居县| 南岸区| 紫云| 浦江县| 德保县| 康保县| 滁州市| 乐山市| 库车县| 乌兰察布市| 六盘水市| 阿克| 互助| 海丰县| 西盟| 邢台市| 峨边| 南宁市| 正蓝旗| 雷波县| 仙桃市| 惠水县| 京山县| 客服| 吉木乃县| 兰州市| 忻城县| 五寨县| 海淀区| 蒙城县| 区。| 无锡市| 丹巴县| 都安| 阜宁县| 万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