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數的問題
第一節 畢達哥拉斯及其學派
上面所說的那些思想家,都是注重于萬物的本質問題。他們所研究的問題是:什么是組成世界的本原?他們都認為那些本原是一種具體的、確定的實體,如水、氣或由這些元素所分化出來的東西。如今且說那些特別注重法相或關系的問題的一派哲學家。他們是數理家,所以都注重可以度量的數量關系,并且開始去考察世界上的齊一性(或常然性)和規律性的問題,意欲構成數的實在,以說明這種事實,而認為數為萬物的本原。
此派的創始人為畢達哥拉斯。他死后幾個世紀的著作家記載他的奇聞軼事的著作很多。相傳,他周游很廣,他的種種思想,即由其所周游各地抽演而來。但這種記載不可靠。他在公元前580年與公元前570年之間生于薩摩斯,大約在公元前529年遷居南意大利的希臘殖民地。據說,他之所以離開本土,是因為他反對當時的暴君坡力克拉提,而盡忠于貴族黨。他居住在克羅頓,創立一個學社,作為宣傳其倫理、宗教和政治之用。他的理想是要發展政治的道德,讓生徒去為國家做善事,把自己附屬于國家全體之下,以國家為重。他要實現這種理想,因此特別注重道德訓練:各人須要曉得自制,克服情欲,調和心靈,須要敬重尊長、教師和國家的威權。他的會社似乎是一個公民的實際訓練學校,他在這里頭試驗他的理想。這團體里的人員都去培養友誼的道德、練習自省的功夫,以圖改善他們的性格。他們結合成一個團體,共同生活,好像一個大家庭,同衣共食,從事研究美術、手工、音樂、醫學,尤其注重數學。成員通常須做過徒弟,其格言是“學而后知”。這種團體開始或許是當時發生于希臘的一種通俗的宗教復興團體,目的在于清凈人生,參與全民的信仰,尤其是神秘的信仰。這種神秘的信仰,以靈魂之將來的命運由現今之生活的行為而定。這種信仰立定了支配人生行為的規則。據說畢達哥拉斯的這種會社的目的,在于推廣流行于下層階級的宗教到有知識的貴族階級中。

畢達哥拉斯
畢達哥拉斯會社的這種大同主義的政治思潮,與各個城市的人民的思想不合,因為各個城市都有附和者到來的緣故,所以最后遭遇了嚴重的迫害。因此畢達哥拉斯就逃避到麥塔龐頓,于公元前500年,死于其處。他的許多弟子都被逐出意大利而逃入希臘。他的弟子雖然繼續宣揚他的主義有數百年,但這種主義的社會終究還是歸于寂滅了。
第二節 畢達哥拉斯的數論
畢達哥拉斯學派注重于世界上“法相”和“關系”的事實。他們發現度量、次序、比例以及常規的循環都可以用數目表現出來。他們以為若是沒有數目,便不能有這樣的關系和循環,不能有次序,不能有法則;所以數目必定為萬物之本,數目必為真的實在,必為萬物之實體和基礎,萬物是它的表現。他們以數目為實體,說數目是萬物的根源,恰如今日許多人以自然法則為實體一樣。他們認為弦長與音調之間是數目的關系、數目的表現,數目是關系的原因,是現象的基本原理與基礎。從一到十,各個數都有其特性。
物質世界是數目的,因其以單位為基本。點是一,線是二,面是三,體是四。土是一個立體;火是一個四面體;氣是一個八面體;水是一個二十面體……物體的線和面都被認為具有一個獨立存在的實體;因為沒有什么物體能夠沒有線與面,而線與面沒有物體還是能夠想得到。空間的形式是物體的原因,又因為這些形式能夠由“數”表現出來,故“數”是最后的原因。這個同樣的理由,可以應用到非實體的東西上,如愛情、友誼、公道、道德、健康等,都是以“數”為根本。愛情和友誼,是數目“八”的表示,因為它們是諧和,而諧和是一個八度。
第三節 天文學
畢達哥拉斯學派也注重于天文學的研究,并出現了一班著名的天文學家。他們認為宇宙的中心為火球,諸行星被它們所依附的透明的氣團推動,都繞著它們而運行。恒星系是天的最高處,三萬六千年繞火球一周;其下為土、木、火、水、金諸星及太陽、月亮和地球,都圍繞一個天體中心。但“十”既然是完全的數,須得有十個天體;因此畢達哥拉斯學派安上一個“相對的地球”。介于地球與中心的火球之間,遮蔽由中心的火球放射到地球上的光線。地球和“相對的地球”每天都繞著中心的火球運行,地球圍繞的時候,常把它背對著“相對的地球”的一面對著火球,因此住在地球反面的人都看不見這中心的火球。太陽每年繞行中心的火球一周,反射這火球的光。諸星球的運動,代表一個八度,故是諧和的。因為每個球體都產生其自己的音調,于是天體就發生諧和的情境。這種天文學說看似荒誕,卻是公元前280年薩摩斯的阿里斯塔克的太陽中心說的先驅。后來因時代之進步,“相對的地球”及中心的火球都廢掉了,而塞塔斯及方杜斯于是想到以地球為旋轉軸。赫拉克利特提出理由否認眾行星圍繞地球而旋轉,而認為眾行星的運行與太陽的運行有關系。阿里斯塔克根據太陽的形體較大,推論到太陽不繞地球運行,而是地球繞太陽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