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現代企業成長理論
質疑和反思新古典理論是現代企業成長理論形成的一大推動因素,彭羅斯、馬瑞斯、安索夫、德魯克和錢德勒等是現代企業成長理論的代表人物。他們認為企業家的成長(遠見、影響力、企業家精神)、管理提升(管理機制、員工成長等)、核心管理層、其他管理層和技術等因素是促進企業成長的內部因素。
在企業成長理論方面,彭羅斯(1959)主要提出了企業成長速度的影響因素及其內部之間的相互作用。他的內部資源學說指出,一家企業擁有的資源數量決定了它的能力,而衡量其能力的一個關鍵因素是企業家是否具備豐富的人力資源知識。此外,在追求利益時,企業家的判斷力、行動能力和毅力是非常關鍵的因素。彭羅斯認為在企業成長模型中,人的動機也是企業成長的一個不可或缺的因素,為了實現組織的不斷成長,管理層一定要持續創新和改革組織,從而使其得到長期的競爭力。彭羅斯還著重說明了組織員工學習并總結積累經驗對企業成長的重要意義。這一理論率先將企業資源和管理能力作為企業成長的關鍵因素納入其中,明確了企業不是簡單的市場接受者,而是可以利用自己的能力來改變市場條件的。然而,它不包括對企業成長能力的制度分析,而且過度強調管理,缺乏對管理和資源之間關系的重要性及作用機制是如何形成的理論說明。
馬瑞斯(1963)認為企業規模與管理層和所有者追求的目標有很大的關系,擴大企業規模并最大化產品需求和資本的增長程度是企業的終極目的,所以其認為管理層和所有者追求的效用最大化目標之間沒有太大區別。馬瑞斯的理論重視管理能力,關注企業內部成長,沒有忽視外在條件對企業成長性的影響,并根據企業供給量與需求量的增長提出了企業平穩成長的模型。
在《公司戰略》一書中,安索夫(1965)闡釋了企業對產品-市場的戰略決策過程,對企業發展范圍和方向進行了研究。在他看來,想要獲得良好的競爭力,企業成長的發展方向應是自己擅長的良性領域,尤其應當關注相關的經營項目。產品和市場需求被他當作參數,并由此確定了擴大現有經營項目和市場占有率、開發新產品、開發市場、多樣化經營這四種企業成長的具體戰略。
彼得·德魯克(1954)指出,企業內部的成長準備會影響其把握成長的機會,員工成長的程度決定了企業成長的程度,最高管理層對企業經營成長的影響很大,企業應當保持并強化創新精神,在日新月異的環境中成長發展的前提是進行合理的創業管理,中高層管理人員的管理水平對企業成長的方向和速度十分關鍵。
錢德勒(1977)在分析歷史資料時發現,企業的成長是由管理層和相應的組織結構組成的管理協調機制支撐的。企業管理層級的形成,不僅弱化了個人變故給企業帶來的經營風險,而且職業經理人為了自己著想,也會主動反對破壞企業穩定發展的行為(也可能基于道德風險考慮)。同時他提出,適應技術創新和市場擴張是現代企業成長的主要原因,管理協調的需要和機會源于當前的需求和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