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補氣(2)
- 藥膳食療治百病
- 王啟才
- 6339字
- 2014-12-08 16:43:10
(1)脾胃氣虛:癥見飲食不下、脘腹虛痛、少氣乏力等。多見于慢性肝炎、慢性胃炎、消化不良、胃下垂、慢性腸炎等。
(2)脾虛水停:癥見水腫、腸燥便秘、小便不利、干咳無痰、目赤口瘡等。多見于慢性腎炎、腹水、慢性支氣管炎、急性腸炎、高血壓等。
【別名】蜂糖、蜜糖、食蜜。
【產地】我國大部分地區均有生產。
【季節】多在春、夏、秋三季采收。
【性味】性微寒,味甘。
【歸經】入脾、胃、肺、大腸經。
【功效】補益脾胃,燥濕利水。
1.蜂蜜瓜皮水
原料:蜂蜜50克,冬瓜皮15克,香附6克。
用法:將冬瓜皮、香附加水煎煮約30分鐘,取汁后兌入蜂蜜即可服用。每日1次,連續飲數日。
功效:理氣利水,健脾和胃。適用于食欲減退、精神不振、嘔吐腹瀉、消瘦乏力等癥。
2.蜂蜜甘草方
原料:蜂蜜90克,生甘草15克,陳皮10克。
用法:取水適量,煎甘草、陳皮約30分鐘,去渣后加入蜂蜜。每日3次,溫服。
功效:補中益氣,理氣利水。適用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
3.蜂蜜馬齒莧車前湯
原料:蜂蜜、車前草各30克,馬齒莧50克。
用法:馬齒莧和車前草加水適量,煎煮半小時后取汁,加蜂蜜,溶化后口服。
功效:補益脾氣,清熱利濕。適用于脾虛水停所致濕熱瀉痢、少食腹痛、小便短少等。
4.蜂蜜核桃肉
原料:核桃肉1000克,蜂蜜1000毫升。
用法:將核桃肉搗爛后,加入蜂蜜,拌勻后即可服用。每次服食1匙,每日2次,以溫開水送服。
功效:補益脾胃。主要適宜于虛喘證。
草果
脾虛水滯:癥見脘腹脹痛,吐瀉,泄瀉,反胃嘔吐。常見于慢性胃炎、消化道潰瘍、慢性腸炎等。
【別名】草果仁,草果子。
【產地】廣西、云南、貴州。
【季節】立秋后果實變灰采摘。
【性味】性溫,味辛。
【歸經】入脾、胃經。
【功效】健脾益氣,燥濕利水。
1.草果飲
原料:草果仁、紫蘇葉、川芎、白芷、甘草(炒)、高良姜(炒)、青橘皮(去白,炒)各等份。
用法:以上諸味研為細末。每服6克,以水150毫升,煎取100毫升,去滓熱服,二滓并煎服,病發時連服3次。
功效:健脾益氣。主治脾寒瘧疾。
2.達原飲
原料:草果仁15克,檳榔6克,知母、厚樸、芍藥、黃芩各3克,甘草1.5克。
用法:以上各味藥以水2杯,煮至大半杯,溫服。
功效:健脾益氣,燥濕利水。適用于脾虛水滯所致胸悶嘔惡、頭痛煩躁、脈弦數等癥。
3.草果赤豆燉鴨
原料:老鴨1只(約1500克),草果15克,赤小豆250克,大蔥25克,食鹽10克。
用法:鴨宰殺后去頭、嘴、爪和內臟,洗凈。赤小豆淘洗干凈,青果也洗凈,同食鹽、大蔥裝入鴨腹中。將鴨入鍋,加適量清水,以武火燒沸后,改用文火燉2小時至鴨肉熟爛、鴨骨松裂即成。佐餐食用,喝湯食肉。
功效:健脾開胃,利水消腫。適用于虛熱咳嗽、小便不利、水腫、頭生瘡腫等。
枳殼
(1)脾虛水滯:癥見脘腹脹痛,食積不化,反胃嘔吐,泄瀉,瀉痢不暢。常見于慢性胃炎、消化道潰瘍、慢性腸炎等。
(2)肺胃氣陰兩虛:癥見胸脅氣滯,脹滿疼痛,常見于胃下垂、脫肛、子宮脫垂等癥。
【別名】川枳殼、西枳殼、湘枳殼、蘇枳殼。
【產地】江蘇,浙江,湖南,四川。
【季節】小暑與大暑之間采摘。
【性味】性微寒,味苦、酸。
【歸經】入肺、脾、大腸經。
【功效】理氣寬中,行滯消脹。
1.枳殼散
原料:枳殼(麩炒微黃,去瓤)、柴胡(去苗)、玄參各30克,石膏60克,子芩、赤茯苓、羚羊角屑、甘草(炙微赤,銼)各15克,川升麻9克,射干、麥門冬(去心)各6克。
用法:以上各味藥研為細末。每服3錢,以水1升,加竹葉2~7片,煎至600毫升,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功效:補脾益氣。適用于頭痛、心煩、喉干、四肢壅悶等。
2.人參枳殼升麻飲
原料:人參、枳殼各10克,升麻5克。
用法:以上各味藥洗凈,以水煎煮沸后約半小時,即成。代茶飲。
功效:益氣補血。適用于胃下垂、脫肛、子宮脫垂等癥。
3.帶魚益氣湯
原料:帶魚500克,枳殼(炒)15克,黃芪25克,蔥、姜、料酒、味精、食鹽、生油各適量。
用法:帶魚剖開,去內臟,洗凈后切成小段。黃芪、枳殼洗凈,裝入紗布袋,并扎緊口。鍋中入生油,燒至七分熱時加入帶魚塊,稍煎后加入適量清水和藥袋、蔥、姜,煮至魚熟,挑出藥袋,挑出蔥、姜,加入味精、食鹽即可服用。
功效:補益氣血。適用于中氣虧虛所致胃下垂、脫肛等。
4.牛肚枳殼砂仁湯
原料:牛肚250克,枳殼(炒)12克,砂仁5克,味精、食鹽各適量。
用法:牛肚刮洗干凈,切成小段。砂仁搗碎后和枳殼一同裝入細紗布袋,扎緊袋口。藥袋與牛肚同入鍋,加適量清水,以武火燒沸,后以文火慢燉,直至牛肚熟爛,撈出藥袋,鍋中加入味精、食鹽即成。
功效:健脾益氣,消脹利水。適用于脾胃氣虛所致飲食不振、脘腹脹滿、胃下垂等癥。
5.術枳內金湯
原料:白術(土炒)12克,枳殼(炒)、雞內金各10克,荷葉半張。
用法:以上各味藥洗凈,以水煎煮,沸后再煮半小時即成,日服2次。
功效:健脾胃,消痞滿。適用于脾胃氣虛所致飲食不思、脘腹痞脹、消化不良、便溏等。
砂仁
脾虛氣滯:癥見脘腹脹痛,不思飲食,嘔吐泄瀉,反胃嘔吐。常見于慢性胃炎、消化道潰瘍、慢性腸炎等。
【別名】春砂仁。
【產地】廣西、云南、廣東。
【季節】秋季果熟時采摘。
【性味】性溫,味辛。
【歸經】入脾、胃經。
【功效】健脾消食,行氣寬中。
1.香砂枳術丸
原料:砂仁恵、木香各15克,枳實(麩炒)30克,白術(麩炒)60克,荷葉1張。
用法:以上各味藥共研為細末,以荷葉裹燒飯為丸,如梧桐子大小。每服50丸,白術湯下。
功效:健脾消痞,理氣開胃。適用于脾虛氣滯、脾胃虛弱所致飲食減少、飲食不化、胸脘痞悶等。
2.健脾丸
原料:茯苓、黨參、白術各60克,麥芽、山楂、神曲、砂仁、肉豆蔻霜、山藥、陳皮各30克,甘草、木香、黃連各22克。
用法:以上各味藥研為細末,煉蜜成丸,每服9克,日2服,溫開水送。
功效:補益脾氣。適應治療脾虛不化諸癥,如食欲不振等。
3.砂仁黃芪豬肚
原料:豬肚1付,砂仁6克,黃芪20克,姜、蔥、胡椒粉、精鹽各適量。
用法:砂仁洗凈去雜;黃芪以水潤透并切段;豬肚洗凈,入沸水鍋焯過,再以清水洗凈;蔥、姜拍碎。
將黃芪、砂仁同裝入豬肚,入鍋,加水燉煮至豬肚爛熟,舍棄兩藥,切條裝碗,加鹽、胡椒粉調味,盛入碗中即成。
功效:益氣健脾,消食開胃。適用于脾胃虛弱所致食少不納,胃脘疼痛,虛癆羸弱及病后、年老、產婦體虛。
4.砂仁烤鹿肉
原料:鹿肉1500克,砂仁(末)6克,芹菜、胡蘿卜、蔥頭少量,生白菜、香葉、黑胡椒、白蘭地酒、生菜油、味精、精鹽各適量。
用法:鹿肉剔除干凈,切塊裝入容器。芹菜切段,蔥頭、胡蘿卜切片,置于鹿肉中,加香葉、黑胡椒、白蘭地酒、味精、食鹽腌約4小時,入味后將鹿肉擺于烤盤中,加水適量,加生菜油,上爐烤約1小時,使鹿肉呈紅褐色。取出以刀切裝盤,將烤盤中的原汁澆上,撒上砂仁末。另外再取生菜葉圍在鹿肉旁。
功效:補益氣血,補腎益精。適用于脾胃氣虛所致身體羸弱、神疲乏力、產后乳少等癥。
白扁豆
脾虛食少:癥見食少倦怠、便溏、白帶多、反胃等。多見于黃疸、慢性肝炎、消化不良、慢性腸炎、小兒厭食等。
【別名】扁豆,峨眉豆。
【產地】江蘇、河南、安徽、浙江。
【季節】秋季果熟時采收。
【性味】性微溫,味甘。
【歸經】入脾、胃經。
【功效】健脾和中,解暑化濕。
1.白扁豆生曬參飲
原料:白扁豆30克,生曬參、石榴皮各10克。
用法:日服1劑,每劑加水適量熬煎2次,頭煎40分鐘,二煎30分鐘,上下午各服1次。
功效:健脾和中,解暑化濕。適用于老人脾虛泄瀉、經久不治等。
2.白扁豆大米粥
原料:白扁豆25克,大米50克。
用法:白扁豆洗凈,入水泡約10小時。大米洗凈,入清水泡1小時。兩物泡好后入砂鍋中,加入清水適量,以大火煮沸,繼以小火燉至扁豆熟爛即可食用。
功效:補脾暖胃,化濕消暑,補虛止瀉。尤其適用于夏日雨季之暑熱濕氣。
3.白扁豆高麗參方
原料:白扁豆、車前子各9克,高麗參1.5克,炒山楂12克。
用法:以上各味藥加水適量,煮沸后再煎30分鐘即成。日服一劑。
功效:補脾暖胃。適用于脾胃虛弱所致小兒形體消瘦、消化不良、挑食厭食等。
4.白扁豆瘦肉湯
原料:白扁豆50克,豬瘦肉100克,食鹽適量。
用法:豬肉洗凈切塊,白扁豆洗凈。將肉塊、白扁豆及適量清水加入鍋中,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燉1個小時。待肉爛豆熟后,加入適量鹽即成。
功效:健脾益氣。適用于小兒消化不良、脾虛泄瀉、暑濕瀉下等。
5.八寶粥
原料:白扁豆、大棗、芡實、蓮子、薏苡仁、百合、山藥、龍眼肉各6克,大米150克。
用法:將以上各味藥補藥洗凈,待發漲后,白扁豆去殼,蓮子去皮、心,山藥切碎。將大米加適量水及各味補藥共同蒸煮,粥熟后即可服用。
功效:補益脾胃,強壯身體。適用于脾胃虛弱所致食欲不振、浮腫、泄瀉、失眠等。
二仙膏
【主要成分】人參、鹿角膠、龜板膠、牛鞭(干)、核桃仁、遠志(制)、黃芪(蜜炙)、熟地黃(砂仁拌)、五味子(酒制)、制何首烏、枸杞子、沙苑子(鹽炒)、牛膝、黑芝麻(炒)、山藥(炒)、丹參。
【功效】健脾補腎,益氣養血。
【適應證】用于治療氣血兩虛、周身懶軟、神疲體倦、神經衰弱等癥。
四君子合劑
【主要成分】白術、茯苓、生姜、大棗、黨參、甘草。
【功效】健脾益氣。
【適應證】用于脾胃氣虛,食少納差,便溏。
人參歸脾丸
【主要成分】人參、茯苓、炙黃芪、白術(麩炒)、當歸、酸棗仁(炒)、龍眼肉、甘草(炙)、木香、蜂蜜。
【功效】益氣補血,健脾養心。
【適應證】用于心脾兩虛證,癥見食少體倦,心悸怔忡,失眠多夢,舌淡脈弱;及脾不統血癥,癥見便血、吐血,月經不調,崩漏或帶下,舌淡,脈細。
人參蜂王漿
【主要成分】人參,蜂王漿,葡萄糖,淀粉。
【功效】健脾益氣,滋補強壯。
【適應證】用于病后體虛,食欲減退,疲乏無力,失眠。
補中益氣丸
【主要成分】炙黃芪、白術(炒)、當歸、黨參、升麻、陳皮、柴胡、炙甘草、生姜、大棗。
【功效】補中益氣,升陽舉陷。
【適應證】用于脾胃虛弱、中氣下陷所致食少,體倦乏力,腹脹久瀉,脫肛,子宮脫垂。
益氣補血片
【主要成分】人參、當歸、大棗、制何首烏、黃芪、陳皮。
【功效】益氣補血,健脾滋腎。
【適應證】用于氣血兩虛證所致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癥見皮下散在出血點,或兼見神疲乏力、食少納呆、心悸氣短、頭暈目眩、面色蒼白、脈細無力等。
歸脾丸(小蜜丸)
【主要成分】黨參、黃芪(蜜炙)、白術(炒)、遠志(制)、茯苓、甘草(蜜炙)、酸棗仁(炒)、龍眼肉、當歸、木香、大棗(去核)。
【功效】益氣健脾,養血安神。
【適應證】用于心脾兩虛,肢倦乏力,食欲不振,氣短心悸,失眠多夢,頭昏頭暈,崩漏便血。
仲景歸脾丸
【主要成分】人參、白術(麩炒)、酸棗仁(炒)、龍眼肉、茯苓、炙黃芪、當歸、遠志(去心)、木香、炙甘草。
【功效】益氣健脾,養血安神。
【適應證】用于氣血不足,食少乏力,面色萎黃,心悸失眠,月經量少,色淡。
健胃消食片
【主要成分】太子參、山藥、麥芽(炒)、陳皮、山楂,輔料為蔗糖、糊精。
【功效】健脾益氣,消食化積。
【適應證】適用于脾胃氣虛所致消化不良、不思飲食、脘腹脹悶、食少倦怠等癥。
補脾益腸丸
【主要成分】黃芪、黨參(米炒)、砂仁、白術(土炒)、當歸、肉桂、白芍、延胡索(制)、干姜(炮)、防風、木香、赤石脂(煅)、補骨脂(鹽制)、荔枝核、炙甘草。輔料為煉蜜。
【功效】補中益氣,健脾和胃,澀腸止瀉。
【適應證】用于脾虛泄瀉,癥如腹瀉腹脹、腹痛、腸鳴等。
黃芪精
【主要成份】黃芪,輔料為煉蜜、山梨酸、甜菊苷、聚山梨酯-80、羥苯乙酯、橘子香精。
【功效】養氣補血,固本止汗,健脾益胃。
【適應證】用于氣虛血虧,表虛自汗,四肢乏力,精神不足或久病衰弱,脾胃不壯。
舒肝健胃丸
【主要成份】柴胡(醋制)、枳殼、厚樸(姜制)、檳榔、豆蔻、香附(醋制)、香櫞、牽牛子(炒)、青皮(醋炒)、陳皮、檀香、延胡索(醋炒)等。
【功效】疏肝開郁,健胃益氣。
【適應證】用于肝胃不和所致胃脘脹痛,胸脅滿悶,嘔吐吞酸,腹脹便秘。
壽星補汁
【主要成份】白術(炒)、茯苓、干姜、甘草(蜜炙)、制何首烏、黨參、山藥、山楂(炒)、當歸、白芍(炒)、桂枝、麥冬、熟地黃。
【功效】益氣養血,調理脾胃。
【適應證】用于病后體虛,年老衰弱,食欲減退,疲乏無力,失眠多夢,肢痛麻木。
維爾康膠囊
【主要成份】人參、黃芪、靈芝、維生素A、維生素B1、維生素C、維生素E、甲基橙皮苷。輔料:淀粉。
【功效】健脾固本,益氣扶正。
【適應證】用于年老體虛,健忘。
北芪五加片
【主要成份】黃芪干浸膏、刺五加浸膏。
【功效】健脾,益氣,安神。
【適應證】用于腰膝酸軟,體虛乏力,食欲不振,失眠多夢。
棗參合劑
【主要成份】大棗、當歸、太子參、蔗糖、維生素C、羥苯乙酯、苯甲酸鈉、桔味香精。
【功效】健脾益氣,養血生津。
【適應證】用于氣血兩虛所致少氣乏力、心悸、頭暈等。
(1)肺氣虛衛外不固:癥見肺痿咳喘、聲音低怯、自汗畏風、脘腹虛痛、少氣乏力、納少腹脹、大便溏薄等。多見于風寒感冒、慢性鼻竇炎、低血壓、慢性支氣管炎、肺心病、肺氣腫等。
(2)肺虛水停:癥見水氣腫、小便不利或頻數、余瀝不盡、清涕不收等。多見于慢性腎炎、腹水、胱?饃嬪翱潁胃腸炎等。
羊肺
補肺氣
【產地】我國大部分地區均有生產,尤以北部和西北地區最多。
【季節】全年均可生產。
【性味】性平,味甘。
【歸經】入肺經。
【功效】補益肺氣,理氣利水。
1.羊肺散
原料:羊肺1具,白術60克,蓯蓉、通草、干姜、川芎各30克。
用法:將羊肺瀝干。將五味藥材研為細末,以水打稀稠,灌于羊肺之中,煮熟后焙干,一同研為細末,食后以粥汁服。
功效:補益肺氣。適用于鼻中息肉、不聞香臭者。
2.潤肺膏
原料:羊肺1具,杏仁、柿霜、真酥、真粉各30克,白蜜60克。
用法:將杏仁凈研。將羊肺洗凈,再將五味藥材用水攪黏,灌入羊肺之中,加水600毫升煮熟。每天1耀3次,每次150耀200毫升。
功效:補益肺氣、滋陰潤燥。適用于久咳肺燥、肺痿等癥。
3.羊肺杏仁湯
原料:羊肺1具,杏仁9克,柿霜、綠豆粉、酥油各30克,蜂蜜60克。
用法:將杏仁去皮、研末,同柿霜、綠豆粉、酥油、蜂蜜拌勻(邊拌邊加水),直至成濃汁狀。以清水沖洗羊肺,擠盡血水后,將濃汁灌入,裝入大碗內,加水500毫升左右,隔水燉熟即可食肺飲湯。
功效:補益肺氣。適用于肺氣虛弱所致肺結核、氣管炎、肺心病等癥。
太子參
肺氣虧虛:癥見氣短心悸、虛熱汗多、泄瀉、勞倦乏力、燥嗽氣喘、小便不利、飲食不下、煩熱口渴、干咳無痰等。多見于風寒感冒、肺氣腫、慢性支氣管炎、慢性肝炎、胃下垂、慢性腸炎、胃炎、糖尿病等。
【別名】孩兒參、童參。
【產地】江蘇、山東、安徽。
【季節】多在6~7月采收。
【性味】性微溫,味甘、微苦。
【歸經】入心、脾、肺經。
【功效】潤肺養赳銠灄突瞷陰,益氣生津。
1.氣血兩虛方
原料:太子參15克,黃芪20克,白扁豆10克,當歸8克,大棗5枚,五味子6克。
用法:加水適量煎煮,沸后40分鐘即成。
功效:益氣生津,潤肺化痰。適用于治療病后氣血兩虧等癥。
2.太子參黃芪紅棗湯
原料:太子參10克,黃芪15克,紅棗7枚。
用法:將上三味中藥加水同煮約30分鐘。于每晚臨睡前或清晨空腹時服下。
功效:補肺健脾,益氣生津。尤其適用于小兒反復感冒等癥。
3.太子雞
原料:太子參15克,雞肉250克,蔥、姜、食鹽、味精適量。
用法:將諸料洗凈,蔥切段,姜切片,加水適量,放入鍋中,于文火上共燉,直至雞肉熟爛。將蔥姜撈出,加鹽和味精調味即成。
功效:健脾補肺,補氣生津。適用于肺氣虛弱所致咳嗽、乏力、食少、自汗、心悸等癥。
4.太子參麥冬玉竹飲
原料:太子參20克,麥冬、玉竹各10克,冰糖適量。
用法:每日1劑,每劑煎2次,頭煎40分鐘,二煎30分鐘。上、下午各服1次。
功效:補益肺氣。適用于肺虛咳嗽、口干等癥。
5.太子參銀耳燉鹿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