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脾氣、胃氣
白術
【別名】于術、冬術、山精、山連。
【產地】浙江、安徽。
【季節】霜降至立冬時節采收。
【性味】性溫,味甘、苦。
【歸經】入脾、胃經。
【功效】補益脾胃,燥濕利水。
(1)脾胃氣虛:癥見飲食減少、脘腹脹悶、大便稀薄、少氣乏力等。多見于慢性肝炎、慢性胃炎、消化不良、胃下垂、慢性腸炎、視網膜色素變性、萎縮性鼻炎等。
(2)脾虛水停:癥見水腫、小便不利、痰飲咳喘、眩暈等。多見于慢性腎炎、腎病綜合征、營養不良性水腫、妊娠水腫、慢性支氣管炎、肺源性心臟病、高血壓等。
1.術棗餅
原料:生白術、大棗各250克。
用法:將白術洗凈,干燥,研成粉末,焙干。將大棗洗凈,煮熟,去核,搗爛如泥。將大棗泥與白術末混合,做成小餅,烘干后食用。每次3~5個,1日2次,用山藥煎湯送服。
功效:補益脾胃,和中止瀉。適用于脾胃虛弱所致的大便溏泄、飲食減少等癥。
2.白術膏
原料:白術、煉蜜各2000克。
用法:將白術洗凈,切碎,加清水浸泡12個小時,水煎3次,分次過濾。將濾液合并,用文火煎熬,濃縮至膏狀,以不滲紙為度。兌入煉蜜,調勻成膏。
每次食用15克,1日2次,白開水沖服。
功效:補中益氣,健脾和胃。適用于脾胃虛弱所致食欲減退、精神不振、消瘦乏力等癥。
3.芪術粥
原料:白術10克,黃芪(炙)30克,粳米60克,白糖適量。
用法:白術、黃芪切片,用冷水浸泡約30分鐘后撈起,入砂加適量水煎沸,取汁,再以同樣方法煎取濃汁,將兩汁合并,分成兩份,早晚各服1份,服時加30克粳米,同適量水煮粥,熟后加入白糖即可。
功效:大補元氣,健脾益胃。適用于脾胃氣虛所致久病羸弱,年老體衰,食欲不振,心慌氣短,泄瀉,氣虛浮腫。
4.軟炸蒸肚
原料:豬肚1付,蓮子100克,白術(焦)、炙黨參、炙黃芪、當歸各10克,陳皮8克,柴胡、升麻各5克,干面包末50克,雞蛋3個,姜、蔥、菜油、白砂糖、胡椒粉、醬油、精鹽各適量。
用法:將水燒沸,豬肚洗凈后放入,煮2分鐘后撈出,加些微精鹽揉搓干凈;蓮子洗凈,去皮、去心;白術、黨參、黃芪、當歸、陳皮、柴胡、升麻揀凈,烘干后共研成末;姜、蔥洗凈切碎。把蓮子和胡椒粉納入豬肚中,上蒸籠蒸至爛熟后,取出蓮肉搗茸,再將豬肚切成長條,盛于碗內,將藥末、姜末、蔥花、白糖、醬油、精鹽加入其中并調和均勻。將雞蛋打入并攪散,加入蓮肉茸并調勻。開中火,炒鍋入菜油,燒至八成熱,將蛋汁蓮茸糊抹在豬肚片上,并撒上面包粉末,入鍋炸至金黃色,撈出盛盤。
功效:健脾養胃,補中益氣。適用于脾胃氣虛所致食欲不振,氣短力乏,頭暈目眩,腹脹,便溏。
茯苓
(1)水腫尿少:癥見小便不利,水腫腹脹、少氣乏力等。多見于營養不良性水腫、妊娠水腫、高血壓等。
(2)痰飲眩悸:癥見痰飲咳喘、心悸氣短、口干舌燥、肩背酸痛等。一般見于傷寒、飲食勞欲、哮喘、失眠及一般心腦血管病。
(3)脾虛食少:癥見食少倦怠,嘔吐泄瀉,氣虛便溏。多見于黃疸、慢性肝炎、消化不良、慢性腸炎、小兒厭食等。
【別名】云苓、玉靈、茯菟、萬靈桂。
【產地】云南、湖北、四川。
【季節】小暑至秋分時采收。
【性味】性平,味甘、淡。
【歸經】入心、脾、腎經。
【功效】利水消腫,和胃健脾。
1.茯苓栗子粥
原料:栗子25克,茯苓15克,粳米100克,大棗10個。
用法:將茯苓洗凈后研細,將栗子、大棗洗凈后和粳米同煮,待半熟時徐徐加入茯苓末,攪勻后煮至栗子熟透即可??梢纻€人口味加入適量白糖食用。
功效:健脾益腎,利濕止瀉。適用于脾胃虛弱所致消化不良,大便溏泄,嘔逆少食。
2.茯苓膏
原料:茯苓500克,煉蜜1000克。
用法:將茯苓洗凈后研為細末,伴以煉蜜和勻,以文火熬成膏狀,裝瓶備用。1日2次,1次12克,以溫開水沖服。
功效:健脾滲濕,減肥防癌。老年性浮腫、肥胖癥患者以及常人經常服用較有禆益,也能預防癌癥。
3.茯苓山藥肚
原料:茯苓50克,山藥20克,豬肚250克左右,黃酒2克。
用法:將豬肚洗凈,茯苓、淮山藥裝入肚內密封,淋上黃酒,撒上細鹽,入鍋加水慢燉至豬肚酥爛;將豬肚撈出剖開,將肚內茯苓和山藥倒出冷卻烘干,研末裝瓶以備食用。日服3次,每次服10克,以溫開水送服。豬肚則可切片后蘸醬油食用。
功效:補腎益胃,健脾滲濕。適宜脾胃虛弱、食欲不振者食用;無病者服食則可健身延年。
4.茯苓蓮子糕
原料:茯苓、蓮子、麥冬各500克,白糖、桂花各適量。
用法:茯苓切片,蓮子以溫水泡過后去皮、心。
將茯苓、蓮子、麥冬研為細末,放入白糖和桂花并拌勻,加入適量清水成糕坯,上籠以武火蒸15~20分鐘即成。
功效:健脾益氣,補心安神。適用于脾氣虛弱所致飲食不振,心悸怔忡,口渴,乏力。
5.苓桂術甘湯
原料:茯苓12克,桂枝(去皮)9克,白術、甘草(炙)各6克。
用法:上四味加水1200毫升,煮取600毫升,去滓,溫熱分3次服用。
功效:健脾利濕。適用于脾氣虛弱,中陽不足所致痰飲,目眩心悸,舌苔白滑,脈弦滑。
人參
(1)脾氣大虛:癥見氣短神疲、脈微欲絕、虛咳喘促、自汗暴脫、驚悸健忘等。一般見于大病、久病或大汗、大瀉、大失血所致元氣虛脫之重癥,或高血壓、冠狀動脈硬化、心絞痛等心血管系統疾病。
(2)脾虛食少:癥見心腹脹滿、反胃吐食、全不思食、饑不能食、大便滑泄等。一般見于勞欲過度、腹瀉、胃潰瘍、糖尿病、慢性肝炎等。
(3)脾虛水停:癥見咯唾膿血、滿面生瘡、遍身黃腫等。一般見于便秘、水腫、濕瘡、疥癬等癥。
【別名】黃參、血參、孩兒參、地精、玉精、人銜、金井玉闌。
【產地】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
【季節】秋季采收,一般為9~10月。
【性味】性平、微溫,味甘、微苦。
【歸經】入脾、肺經。
【功效】大補元氣,補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1.四君子湯
原料:人參、白術、茯苓各9克,炙甘草6克。
用法:人參去蘆,白術和茯苓去皮,同甘草一起加水煎至七分,加鹽少許,口服,每日2~3次;諸藥也可以共研為細末,每服15克,每日2次。
功效:溫和脾胃,進益飲食,辟寒邪瘴。適宜臟腑機能低下、心腹脹滿、腸鳴泄瀉、嘔吐逆食等患者食用。
2.人參爆山雞片
原料:鮮人參15克,山雞肉200克,黃瓜25克,雞蛋1枚,蔥、姜、香菜、雞湯、植物油、麻油、食鹽、味精、黃酒、淀粉各若干。
用法:將雞肉切片;人參洗凈切片,放入碗中上蒸籠蒸半小時;蔥姜切絲,香菜切節待用。將雞肉用鹽及味精微微抓過,加蛋清、淀粉上漿。將油下鍋,燒至6分熟時,下雞片,用筷子劃開后加入人參,煸炒片刻后加入蔥、姜、香菜、食鹽、味精、黃酒及雞湯,燒開后加入濕淀粉勾芡,即可起鍋。
功效:補脾和胃,益氣補肝。適用于脾胃氣虛所致飲食不振、乏力、頭暈眼花、咳嗽、尿頻等癥。
3.人參山藥糕
原料:人參3克,白茯苓、山藥、芡實各10克,蓮子5克,糯米粉、大米粉、白糖各1000克。
用法:蓮子水泡后去皮、心,將上述前五味研為細末,加入糯米粉、大米粉和白糖,放入盆中后加適量清水揉團成糕。上蒸籠以大火蒸半小時即成。
功效:補益脾胃,大補元氣。適用于脾胃虛弱所致病后體虛,身體羸弱,大便稀溏等。
4.補虛正氣粥
原料:人參10克,黃芪30克,粳米90克,白糖適量。
用法:將黃芪、人參烘軟切片,入冷水中浸泡約半小時,入砂鍋加水適量煎沸,去渣取濃汁。在藥渣中加冷水,再煎,方法同上,取汁。將兩煎藥汁合并,等分成兩份,早晚各服1份,同粳米加水適量,以文火煮粥,熟后入白糖即成。空腹食用。
功效:健脾胃,補元氣。適用于脾虛氣弱所致久病羸瘦,勞倦內傷,年老體衰,心慌氣短,體衰自汗,浮腫。
5.參芪白蓮粥
原料:人參6克,黃芪30克,去心白蓮、粳米各60克,大棗(去核)15枚。
用法:將人參、黃芪切片,加水300毫升,煮至200毫升,去渣后加入蓮子、粳米和大棗煮粥,粥熟即成。
功效:健脾益氣。適用于脾胃氣虛所致食欲不振,神疲氣短,心悸,慢性腹瀉,女性經淡量多,舌淡苔薄而潤。
吳茱萸
【別名】吳萸、茶辣、米辣子、漆辣子、左力純幽子。
【產地】貴州、廣西、湖南、云南、浙江、四川等地。
【季節】8~10月采收。
【性味】性溫,味苦。
【歸經】入脾、胃、肝經。
【功效】溫中止痛,理氣燥濕。
(1)中氣虛弱:癥見嘔逆吞酸,臟寒吐瀉,脘腹脹痛,經行腹痛,津傷口渴,五更泄瀉,內熱燥氣,咽膈不通等。一般見于高血壓癥、腳氣、疝氣、腹痛、腎氣、水腫、產后瘀血。
(2)脾虛水停:癥見咳逆寒熱,除濕血痹,風邪癆嗽,喉痹咽痛。一般見于慢性咽炎、肺氣腫、咳嗽等癥。
1.戊己丸
原料:吳茱萸、黃連、白芍藥各50克。
用法:同炒為末,加蒸餅做成梧子大小丸子。每服20丸,以米湯同服。
功效:健脾清心。適宜脾胃受濕、下痢腹痛、米谷不化、赤白痢等。
2.補脾丸
原料:白術(去蘆)300克(分四等份,分別與吳茱萸、五味子、肉蔻、骨脂各60克拌炒,去四味,只取用白術),人參、蓮肉(去心,炒)各30克,陳皮、山藥(炒)各21克,白芍(炒)、甘草各15克,木香(煨)12克,干姜(炒)9克,神曲少量。
用法:以上各味研為細末,加適量水煮粥,熟后加些微炒神曲末打糊為丸,如梧桐子大小。每服100丸,于空腹時以淡姜湯送下。
功效:溫中理氣,健脾止瀉。適用于脾胃氣虛所致滑泄不禁、日夜無度等。
3.吳茱萸五味子散
原料:吳茱萸6克,五味子18克。
用法:將五味子、吳茱萸同放鍋中,文火炒香后,研成細末,混合均勻。每日2次,每次6克,以米湯送服。
功效:散寒燥濕,補腎固澀,補脾理氣。適用于脾腎虛寒所致的腹瀉、久瀉不止等。
4.吳茱萸肉桂酒
原料:吳茱萸250克,肉桂50克,米酒2000毫升。
用法:將吳茱萸和肉桂共搗成粗末,放入容器中,加入米酒,密封保存,浸泡7~10日后,啟封,濾去渣滓,澄清酒液后,裝入瓶中備用。每日2次,每次20~30毫升。
功效:溫中散寒。適用于中氣虛弱所致的高血壓以及突發性心、腹絞痛、嘔吐身冷等。
5.散風健脾湯
原料:吳茱萸5克,羌活、獨活、防風、當歸、川芎、赤芍、雞血藤、前胡、蒼術、焦神曲、山楂、麥芽、白術、枳殼各10克,忍冬藤12克,紅花6克,甘草3克。
用法:將上述所有藥材共放入鍋中,加入適量水,煎60分鐘。
功效:散風燥濕,溫中理氣,健脾化食。
生姜
脾胃氣虛:癥見飲食減少、胃痛、腹中冷痛、嘔吐泄瀉等。多見于風寒感冒、寒痰咳嗽、慢性胃炎、胃下垂等。
【別名】鮮姜。
【產地】江西、湖北、福建、云南等省。
【季節】10~12月采挖。
【性味】性微溫,味辛。
【歸經】入肺、脾、胃經。
【功效】溫中止嘔,溫肺止咳。
1.健脾湯
原料:生姜、白芍各10克,黃芪15克,生地黃12克,白蜜10克。
用法:將生姜、白芍、黃芪、地黃用砂罐加適量水煎煮,沸后取一大碗藥汁,去渣后加入白蜜并攪拌均勻,再煮數沸,分成2份,早晚各服1份,溫服。
功效:健脾益氣,滋陰養血。適用于脾胃氣虛所致食欲不振,面色萎黃,神疲氣短,肢體酸軟,頭暈目眩,胃脘疼痛。
2.參苓粥
原料:人參、白茯苓、生姜各10克,粳米100克。
用法:上述三味以水煎煮至沸,去渣后取汁,將粳米加入藥汁內煮粥,待粥熟后加入適量食鹽即可。
功效:益氣補虛,健脾養胃。適用于脾氣虧虛、胃氣不和所致不思飲食、虛羸少氣等癥。
3.生姜山藥羊肉湯
原料:生姜15克,山藥50克???????????,羊肉500克,胡椒粉6克,黃酒20毫升,蔥白30克,精鹽3克。
用法:將羊肉去筋洗凈,入水焯過;淮山藥以冷水泡透切段;蔥白洗凈切段,生姜拍破。將羊肉、山藥放入碗中,加水及姜等調料,先以大火燒沸去沫,再用小火燉至熟爛,撈出羊肉,放涼后切片,裝入碗內。原湯去掉姜和蔥白,加調味品,即可服用。羊肉和湯皆可服用。
功效:補益脾胃。適用于脾胃虛弱所致咳嗽氣少、身體消瘦、營養不良等癥。
神曲
(1)脾胃虛弱:癥見飲食減少、胸膈痞悶、腹脹腹痛、消化不良、貪睡萎靡、嘔吐瀉痢等。多見于消化性潰瘍、慢性胃炎、胃下垂、糖尿病、小兒食積等。
(2)脾虛生濕:癥見虛腫水腫,嘔吐痞滿,納呆便秘等。多見于痢疾、淋癥、腎炎、急性腸炎、黃疸等。
【別名】六(神)曲。
【產地】全國各地均產,主要產于福建泉州。
【季節】全年均可培植。
【性味】性溫,味苦。
【歸經】入脾、胃經。
【功效】健脾和胃,理氣化濕。
1.神曲散
原料:神曲、麥糵各100克,木香、陳橘皮、草豆蔻各50克。
用法:將神曲微炒,陳橘皮湯浸后去白瓤并焙干,麥糵微炒,草豆蔻去皮。將上述藥材搗細羅為散。以粥飲調服,1日3服,每服2錢。也可加入生姜1片,如果以茶法煎服,則不拘時候。
功效:補益脾胃,消食調中。適用于脾胃冷弱、腹中氣脹、食不消化等癥。
2.曲術丸
原料:神曲90克,蒼術45克,陳皮30克,生姜汁適量。
用法:先將蒼術泔浸三夜后洗凈曬干,微炒,再將神曲微炒,研為細末,用生姜汁煮糊為丸,如梧桐子般大小。不拘時候以姜湯送服,每服30丸。
功效:理氣化濕,消食調胃。適用于宿食、停飲、脘痛吞酸、嘈雜噯腐、口吐清水等癥。
3.消食丸
原料:神曲、陳皮、青皮、山楂、蘿卜子、麥芽、香附各60克,阿魏30克。
用法:將阿魏以醋浸適當時間,并研為細末。將神曲和麥芽分別微炒。用湯泡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小??崭箷r以姜湯服下,每服50丸。
功效:理氣化滯,適用于食積傷脾、中氣不和、呃逆痞滿等癥。
4.神曲丸
原料:神曲(炒微黃)、麥蘗(炒微黃)各120克,厚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60克,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訶黎勒皮各45克,桂心、干姜(炮裂,銼)、檳榔各30克。
用法:以上各味研為細末,煉蜜成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生姜湯下,一次20丸。
功效:補益脾胃,消食調中。適用于膈氣、飲食不下、不能消化等癥。
5.斷下丸
原料:神曲(微炒)、吳茱萸(取綠色者,泡洗七遍)各30克。
用法:以上各味研為細末。以米醋為丸,如梧桐子大小。每服10~50丸,空腹時用米飲送下。
功效:尤其適用于暴瀉。
甘草
(1)脾胃虛弱:癥見飲食減少、脘腹脹悶、心悸氣短、咳嗽痰多、大便稀薄、倦怠乏力等。多見于慢性胃炎、胃腸炎、慢性肝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等。
(2)脾虛水停:癥見泛惡欲吐、納呆、口淡不渴、便溏等。多見于腎炎、黃疸、急性胃腸炎、腹水等。
【別名】甜草根、粉草、棒草、美草、蜜草、紅甘草等。
【產地】內蒙古、陜西、甘肅。
【季節】秋季采收。
【性味】性平,味甘。
【歸經】入心、肺、脾、胃經。
【功效】補脾益氣、和中緩急。
1.甘草飲
原料:甘草10克。
用法:以開水沖泡。代茶飲。
功效:補脾益氣。常服可治療咽炎。
2.紅茶玫瑰粥
原料:甘草、紅茶各6克,金銀花10克,玫瑰花4克,粳米100克,白糖適量。
用法:甘草、紅茶、金銀花、玫瑰花加水適量煎煮,沸后去渣,加入粳米同煮成粥??杉影滋钦{味。
功效:補益脾胃。常食能消食化痰,清心明目,尤其適用于急慢性腸炎。
3.芍藥甘草湯
原料:芍藥、甘草各12克。
用法:上二味加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溫再服。
功效:調和肝脾,緩急止痛。適用于脾胃虛弱所致腿腳攣急,心煩,脘腹疼痛。
4.甘草蜜粉粥
原料:甘草9克,蜂蜜20克,米粉5克。
用法:先以水3升煎甘草至2升,取汁1碗,加入米粉和蜂蜜,煎成稀粥。溫服,1日2服。
功效:益氣養胃,安蛔和胃。適用于吐涎、脘腹疼痛而脈弱者。
5.益氣聰明湯
原料:黃芪、甘草各15克,黨參、葛根子各12克,升麻、蔓荊子、黃柏(酒炒)各10克。
用法:每服9克,以水2升,煎至1升,去滓溫服,睡前服用,凌晨再煎服。
功效:補益脾胃,聰耳明目。適用于脾胃氣虛所致飲食不振、頭暈頭痛、耳鳴目暗、神疲氣短等。
蜂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