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剛剛好的人生:從心而活,順勢而為
- 劉晨曦
- 5444字
- 2024-06-25 17:45:54
從心之路
要過上不費力的人生,從心是核心。我們將從以下三個部分闡釋何為“從心”。
1.從心的生活
“從心”這個詞對我們來說其實并不陌生。小時候,我們就是從心生活、玩耍、學習和成長的,只是后來在不知不覺中,我們被父母、同伴、大眾帶上了一個人潮洶涌的賽道,我們開始爭名次、爭關注、爭面子,于是我們丟了自己的心,走上從眾之路。在得失成敗的起伏里,要么僥幸贏一場,要么一敗涂地。喧嘩和滿足是暫時的,緊繃和焦慮卻是常態,失意和落寞常常到訪。于是我們的內心浮現一個問題:這一生真的要如此度過嗎?贏真的是我想要的嗎?
跑著跑著,很多人跑累了。他們逐漸減速,放慢節奏,開始問自己想要什么,這就是回歸從心,即問問自己生命的意義是什么。他們想要尋回自我,換個活法。
從心的生活,就是自定義生活,以保持健康、快樂為主,自主自愿選擇目標,而不是被動認領任務。
自定義是一種從全新的角度鳥瞰人生的生活態度。在天與地之間,是空間;在生與死之間,是時間,人的一生就是在一段時空內的一次旅行。你可以羅列一張人生目標清單,然后根據清單配置內容,嘗試把大腦內過去輸入的一切概念清空。你可以問問自己“我需要多少資源?我渴望什么形式?我希望實現什么?我愿意放棄什么?”等問題,然后把答案寫在一張紙上,寫得越清晰,你的從心之路就越順暢,因為你可能逐漸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了。
想要過上自定義的人生,就需要自我覺醒,去踐行理念。人一出生就活在時時刻刻被“推銷”的世界,你會被動接受很多理念、任務和目標,你以為這就是自己想要的、是必須做的、是好的,但這些大多是他人強加于你的,在你尚未覺醒的時候,哪怕感到有些不舒服,你也多會選擇忍受和服從。
你可以試著把人生目標清單格式化,清空它們,什么都不要,然后在空白中重新梳理自我,思考自己喜歡什么,想要什么,什么體驗是你最渴望的,什么是必需品,什么是無用的,什么是可以舍棄的,什么對你來說是高價值的。然后,你可以以此作為起點,繪制自己的人生地圖和坐標。這就是自我覺醒。
保持健康與快樂是很多人向往的,但真正做到的人其實并不多。
保持健康最重要的,是保持情緒的健康,大部分疾病都與情緒累積有關。我們容易壓抑自己的情緒,去滿足和迎合他人與外界。其實情緒舒暢在某種意義上等于“腰纏萬貫”,可是很多人為了“財務自由”這個目標,犧牲當下的情緒,用當下的不自由換未來的自由,而最后是否真的自由了則是未知數。然而,察覺當下情緒是舒暢的還是壓抑的是馬上就能做到的。自由不是遙遠的期盼,而是從現在開始關懷情緒。允許憤怒,接納脆弱。
保持快樂,人們對保持快樂的第一印象可能是吃喝玩樂,其實保持快樂的本質是放大生命感知力,是我們投入的熱愛。真正令人享受的東西,也許并不用花錢。
放大感知力,如同正念、臨在[1]理念所倡導的,要將每一刻都認真投入生活的細微感知里。例如,吃一口蘋果,去感受蘋果的汁水在口腔與味蕾間纏繞留香;下雨天,讓雨聲和泥土的氣息進入你的感覺系統;散步的時候,在葉與花的變化中,聆聽四季變換傳遞的密語。脫離追逐和占有狀態,你就會發現一切美好并不遙遠,它們就在當下。
感知力敏銳的人,每天都能體會生活的美妙。而感知力粗鈍的人,就如同奔走的貪食獸,總覺得不夠多、不夠飽、不好玩。其實,不是他們得到的不夠多,而是他們內心的欲望與雜念過多,沒有讓事物的美好經由感知來浸潤心田,只呈現一種干涸而焦慮的狀態。
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人們就會投入熱愛,進入人與事合一的狀態。很多人和我抱怨說自己沒有喜歡的事情,我認為他們并不是沒有喜歡的事情,而是心里早已忘記“喜歡”是什么。他們被競爭馴化,只記得“成功”“有用”“價值”,他們急切而躁動,貪心而盲目,只認結果,不顧喜好,導致當自己真正想追求喜歡的事情時,反而忘記了喜好。
你需要靜下來、慢下來,在生命這條溪流的蜿蜒中欣賞沿途的風光,逐漸將其匯集成更寬闊的河。靜和慢可能會讓人進入“空”與“無”,即空白與無聊狀態,這時候很多人又躁動不安了,忍受不了一片空茫的狀態,覺得這是在浪費時間。其實只要再在“空”與“無”中安住一會兒,你就能漸漸感受到“想做點什么”“我想要什么東西”,這些想法可能跟你的興趣愛好甚至天賦有關,也可能只是一種讓生命安寧自在的體驗。
耐受空無,安住其中,不慌不忙,讓生命流淌,你終會發現,快樂和美就在身邊。
人們大多以為幸福和自由都在遙遠的未來,需要辛勤努力,需要不斷成功,需要挑戰自己才能獲得。于是,他們選擇最險峻的山峰,竭力攀爬,期待到達頂峰后,勝利的光芒將照亮自己。如今,有些人早已跳出這種思維模式,選了自己喜歡的山,慢慢往上爬,不設定何時登頂,不勉強自己用力,只是找個適合的登山路徑,享受路上的花香、鳥鳴,他們不再用吃苦拼搏激勵自己,也不羨慕別處的熱鬧繁華,只是走自己路,賞自己的花,登自己的山。
這就是從心的生活,你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設計你的人生路徑,不必進入別人的評價體系和別人制定的競爭規則,就算進入,也不執著于結果。
這樣的生活為什么不費力?因為如果一心求結果,你就要先儲能,一路行動一路消耗能量,沒有能量了需要原地充電或者找別的方法補充能量;也可能你一直沒意識到能量不足,導致身心出現問題。
追求過程中的樂趣,不過度在意結果的人,沒有儲能、耗能這種說法,他們認為行動即樂趣和充電,同時持續關注身心需求,不強迫自己贏,懂得休息放松,自然不費力,至于結果,是體驗過程的附贈品。
從心,不是完全不在乎結果,而是注重生命的體驗過程,享受過程中的自我成長,接納順其自然后的結果,并將其轉化成下一段旅程的動力。
2.對從心的疑問
從心就是隨心所欲嗎?從心的路上會不會孤獨?從心了,錢從哪里來?
(1)從心就是隨心所欲嗎
從心的“從”代表發生的一切的起點是由自己選擇的,自己也接受因此產生的結果,也就是自我負責。一旦意識到這一點,我們就會開始慎重對待自己的選擇,會問自己:“你確定嗎?”“這是你想要的嗎?”“你能接受這個決定帶來的任何可能結果嗎?”因此,從心的人并不會隨便做出一個決定,反而會慎重考慮,而一旦做好決定,他們便會堅定果敢地行動。
自由不是一件全是愉悅和快樂的事情,在某些時候它是危險的。自由包含獨立、自主、負責,也包含止損、撤退、償還。領悟了自由的全部內涵,還堅定地說“我要自由”的人也許就不多了。
從心就是接受自由的正、負面效應,從做一個順應內心的決定開始,并對整個過程負責。“我愿意”“我想要”和“我面對”“我負責”,是一體的。
(2)從心的路上會不會孤獨
這個問題取決于你怎么定義孤獨。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體驗,很多時候你在一群人中間,他們談笑風生、觥籌交錯,但你的內心卻感到孤獨寂寞。這種感覺的產生不是因為你身邊沒有人,而是你內心的重要感受、隱藏的情緒、難言的秘密、熾熱的夢想,無人分享、無人可訴。你看起來身處喧囂,可你的內心住著一個孤單的人,它覺得自己可以忍受孤獨,可當你在深夜被情緒包圍時,還是如螞蟻噬心般難過。
在從心的路上,你可能面臨家人的反對、朋友的不解、關系的疏遠,但忍受一段時間后,你便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過自己想要的生活,以及通過這份追求和愛好找到與你志同道合的伙伴,也可以在互聯網上分享你從心之路的體驗。“過遵從自己意愿的人生需要一種怎樣的勇氣,以及會遇見什么”,哪怕你只是寫一篇關于這個主題的文章,都能吸引和你有著相同想法的人。
當你從心而活以后,假性關系里的熱鬧確實可能會逐漸離你而去,真正理解你的人則會陸續與你共情,產生共鳴。更重要的是,這樣生活的你本身就很吸引人,自帶能量。好的關系不是誰一定不離開誰,而是在人生之路上與契合的人同行。
(3)從心了,錢從哪里來
技能,技能,技能,為什么要寫三遍?對于賺錢,很多人陷入了“讀書畢業找工作”的思維,把學歷和工作單位當作唯一的收入變現形式。其實,最主動的生存方式是擁有技能,最好是在喜歡的事里要有一點“擅長”成分,你也可以做不喜歡但擅長的事,或者不擅長但喜歡的事,千萬不要做既不擅長又不喜歡的事。如何在喜歡、擅長和謀生中做好平衡并投入其中,本書的第三章將詳細解讀。
很多人會問,這個過程我知道,我也能堅持,但是眼下我沒有錢生存怎么辦?那就去做任何可以養活自己的工作,但不要被它淹沒,沉溺其中,你可以找相應的書看,從網絡上尋找資源學習,找專業的培訓班上課。夢想如同洞中鑿光,你需要了解自己的目標、熱愛的事物以及自己的優勢。
永遠不要放棄雕琢自己。
3.從心的四個階段
從心之路有四個階段要走,即無心、尋心、問心、從心。
無心的生活,是指費力的生活,你在意周圍人的意見,要與別人競爭相同的目標,要時刻督促和激勵自己,認為獲得一定的成就才算有價值,要努力、自律、勤奮并學習一些技巧和計謀,要留心自己的言行給別人的印象,要小心經營人際關系并防止失敗發生。你不允許自己輸,更不允許自己懶惰和脆弱。
你是否熟悉或者經歷過這樣的生活:一邊給自己加油打氣,一邊維持住最后一格電量,同時維持一個強大的人設[2]。但這樣的生活真的是你想要的嗎?你的情緒、感受、意愿、快樂呢?這些都不重要嗎?會有多少人真的在意你的成功?臺下真心為你鼓掌的人究竟會有多少?你思考過嗎?
為什么無心即費力呢?因為這在很大程度上說明你放棄了真實的自我,不聽內心的聲音,背著“假我”的殼一路攀爬,除了獲得的結果能證明自己很厲害,你在一路上基本沒得到太多快樂,只有耗能,而持續攀爬的能量從何而來?要么把身心能量利用到極致,要么通過其他快速的補償方式維持這種動力,費力,但依然堅持,你過度地渴望最終的成就,卻有可能讓你中途崩潰離場。
該怎么辦?要尋心,也就是尋回心力,尋回內驅力,去過不費力的生活。
很多人認為的“尋”是去找,但這里的“尋”就是在原地,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想。沒錯,就是“空”的狀態,清空自己,讓你的本心浮現。
你有多久沒真正休息過了?你要允許自己什么都不想,只留下呼吸、心跳,讓頭腦放空、情緒消散,讓自己像一片樹葉一樣漂浮在河面上,靜靜地隨著河水流淌,不做任何抵抗。這時,你的身體和心靈都清空了。
空,才會讓你的心房有空間,讓你的自我安心住進來。讓心回歸,讓你的身心同頻。
我猜很多人會說,我也“躺平”[3]過一段時間,并沒有什么用,反而越躺越煩躁。
“躺平”分兩種,一種是找不到自己,迷路了,這時候,要選擇接納自我。在這個階段,自洽地躺平,在生命的自然流動中恢復覺知和動力,恢復真實的情緒和感受,重新找到自己,想清楚自己究竟要什么,然后爬起來,開始自覺主動地生活,有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再也不混混沌沌。
另一種是嘴上說著要躺平,身體也躺下了,心卻還在翻滾、躁動、糾結,這不是真正的“躺平”,因為你沒有接納自我,更沒有允許生命自然流動,你只是不甘心和自我厭棄。
前文說的“空”,是前一種“躺平”,你允許、接納、信任著、流動著,等待你本來的面貌慢慢恢復,為重啟做準備,直到真我復蘇的那一刻。
尋心持續一個階段以后,你會發現:你能越來越清晰地察覺自己的情緒波動、意識念頭,你的大腦像一個干凈的杯子,折射出了每一束光。你對外界的反應不再只靠慣性和想當然,而是開啟內觀、覺察、有意識的模式。你在做每一個選擇之前,都會問問自己的心:這是你想要的嗎?是你喜歡的嗎?是你想要的人生嗎?
問心,就是真正意義上的獨立,走出既定的、混沌的、聽父母言、隨大家走的生活,你認真審視外界的每一句勸告,關懷自己、尊重感受、大膽設想、慎重決定自己想過什么人生,堅定踏出每一步。
你會開始情緒管理,比起別人的喜怒哀樂,你更關心自己的情緒為何而起,摸索情緒產生的緣由,進入童年回憶。在回憶里看見那個童年的自己,看見他最初的遭遇,摘下別人貼給他的標簽,對他說一聲:“你很好,不要因為他人情緒的投射和宣泄,誤會了自己的本質,請你耐心勇敢地長大,我會在未來等你,我們一起創造有意義的一生。”
成年的你與童年的自己不斷對話,當童年的創傷被治愈后,你的日常情緒將更為穩定,你會越來越自愛。
情緒流動自如,生命力恢復,能量提升。你會很快發現,你不再跌跌撞撞地應對人生,而是握住了生活的方向盤,有一種自主、自發、自如、自在的感覺,這就是從心。
從心就是順著生命的溪流生活,你的目標不是強大和優秀,而是真實和自然,你的成功不是由財富多少來衡量的,而是在于你是否成為自己。你逐漸嘗試,緩慢前進,開始做自己喜歡的事,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而不是維持假性關系。
從心而活,就是做喜歡的事,結交喜歡的人,有保障生活的錢。對你來說,可能以前錢排在第一位,如今錢排在最后一位。你可能不急著賺錢了,因為你開始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從容做事,身邊還有高質量的關系。你也不再需要過度消費,因為你發現你更愛由心靈本質而來的快樂,順著心流做事,本著真心交友,單純的購物消費則變得越來越索然無味。
你更愿意與大自然相處,樹木、風景、云朵……你喜歡自己做飯,喜歡靜靜地看一本書,不再用批判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同時你只與少數朋友交往,卸下表面的精致,敞開心扉,任情緒流動。另外,你也有自己的消費觀念和財務計劃。于是,在生活的河流里,你順著心意而活。
無心、尋心、問心、從心,在這四個階段里,哪些人很難走到最后呢?
第一,欲望太多,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無法做減法的人。
第二,不敢停下來,不敢減速,不敢放下執念的人。
第三,在尋心、問心階段,急躁,無法獨處,無法與情緒共處的人。
第四,容易被身邊的關系和聲音干擾并打亂節奏,太在乎外界評價的人。
你需要信任、放松、獨處、自問、堅定、清簡,希望你順利走上從心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