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以信譽樓:四十年耕耘(1984—2024)
- 戚德志
- 2356字
- 2024-06-26 17:17:28
本心:對自己真,對他人真
真實是張洪瑞的生命底色。
晚明思想家李贄倡導“童心說”:“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他認為,要表達個體的真實感受與真實愿望,這是真心與真人得以成立的依據。
張洪瑞對待自己與對待他人的態度,都從一個“真”字出發,這正是他的本心。
他對自己真。
張洪瑞20多歲的時候,在南大港肉組當會計。一次,他騎著加重自行車去孔莊子趕集賣肉,回來遇上頂風,到了半路,餓得騎不動了。張洪瑞放好車子,不多不少地稱了二兩熟肉,犒勞自己。然后,從自己的口袋里掏出二兩肉的錢,放進公家的錢袋中。墊補了肚子后,他又繼續趕路。
這樣的事情,如果發生在其他地方的其他人身上,可能會被質疑其真實性。但信譽樓人,或者把范圍擴大,只要對張洪瑞稍有了解的人,都可以非常確信,這其中的每一個動作都必定是老董事長會做的,甚至,也只有他能夠做出來。
換句話說,如果張洪瑞在這個過程中有哪怕一絲猶豫、一點走樣,比如不是“不多不少地稱”,比如沒有把錢放進公家的錢袋中,那張洪瑞就不再是信譽樓人熟悉、信任的那個張洪瑞了。
所謂對自己真,就是在那個餓得騎不動自行車的當下,尤其在沒有其他人在場的情況下,他沒有勉強自己。
“說實在的,那地方前不著村后不著店,就他一個人,就算吃點肉不給錢,誰能知道?可張洪瑞不會,他是個自律性很強的人。這叫什么?慎獨!”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曾任黃驊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黃驊縣廣播站站長的呂維俊,評價張洪瑞是“中華傳統美德的完美體現者”。
這件發生在張洪瑞身上的小事之所以可信,是因為它與信譽樓人對于誠信的理解是一致的:在關于誠信的三個層次中,第二個層次是“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做到不欺不騙”。
人前人后一個樣,有人沒人一個樣。只有至真之人,才能做到這一步。張洪瑞和信譽樓與別人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真”:真說到做到,真不欺不騙,真切實為他人著想。
信譽樓人主張,選擇人生定位的原則是既不浪費自己,也不勉強自己。
《讀書摘抄》中有這樣一段話:“后天努力固然重要,但只要我們不愿意欺騙自己,就應清醒地意識到,許多事情是先天決定的,比如基因。……不是一種動物,卻往往用同一動物的思維和邏輯權衡別人,定位自己,豈不經常鬧出笑話,甚至鑄成大錯。”
張洪瑞對這段話印象很深。
他說:“人不要對自己期望值太高了。我從小沒有雄心壯志,干嘛就干好它。10來歲的時候老師讓寫理想——長大以后干什么。我選擇的是,第一,我最喜歡騎著自行車送報紙,做個郵遞員,簡單,省腦子,又可以多運動。第二,要是當農民,我愿意當一個拖拉機手。第三,要是當兵,我就當一個輕機槍手。重機槍還需要別人給填彈,這個端著就可以往前沖,省心。”
“明白自己能干什么,比想干什么更重要。如果看不準,就給自己留個余地。”
當年從食品公司回到村里,連續三年,社員都選張洪瑞當生產隊隊長,他說什么也不干,認為自己還沒準備好,不打無準備之仗。到了第四年再選隊長,他已經做好充足準備,自己給自己投了一票,得票率為百分之百。
他對他人真。
信譽樓有個女經理,遇到高中同學向她借1萬元。本來說是過兩天就還的,可一周之后,不但沒還,還打來電話說再借1萬元。這個女經理既抹不開面子直接拒絕,又隱隱對這個同學的言而無信有些擔憂。躊躇不定之際,她正好遇到張洪瑞,就把自己的困惑說給他聽了。
張洪瑞當時是這樣跟她說的:“別做后悔的事兒。尤其朋友找你來借錢,你得有心理準備,借了以后他還不了,你不后悔,你就借給他。如果還不了你后悔,現在別借給他,直接就拒絕。你不借給他,你們永遠是朋友,別看也許他當時別扭,一尥蹶子走了,回來他還得找你。你借給他,他還不了,連人也見不著了。你是財丟了,朋友也丟了。”
這番真誠對己、真誠待人的話,不但讓女經理的思緒豁然開朗,而且成為她后來處理類似事情的指導原則。
怎樣處理企業利益和親情、友情之間的關系,到張洪瑞這兒,也變得非常簡單:“我當隊長時,大家都知道我跟幾個人關系好。我就跟他們說,咱們好就家去好,到了生產隊,一視同仁。從企業的角度,用人原則是‘以文化親和力定取舍’,誰損害了企業的利益都不行。因為大家的命運都系在信譽樓上了,這是一個共同的大利益。你在信譽樓干,就必須按照我的意圖去做。他們在這方面也都明白。如果不接受我的價值觀,他只能個人干去。”
曾任黃驊縣常務副縣長的夏相臣,評價張洪瑞說:“他在任何人面前都真實簡單,從來不端著。”
“就說吃飯這件事吧,洪瑞請客,甭管跟誰,每人最多就上一道菜,不上山珍海味,更不鋪張浪費。自從在公社辦公室認識他以后,我對洪瑞很是欣賞,讓他有時間到家里來吃飯。洪瑞沒客氣,之后就經常到我家來。我的招待也很簡單,趕上什么吃什么。有時候就捋一把小蔥、喝點小酒,兩人聊得挺暢快。”
他的真,表現在方方面面。
張洪瑞以前有個習慣,每天上午10點喝一袋酸奶。一次他去某大學講課,到點兒了,拿出酸奶就喝。主持人很會說話:“張總為了咱們都沒來得及吃飯……”
“我吃了!就是這個點兒得喝袋酸奶。”他毫不掩飾。學生們都笑了,更加喜歡這位淳樸可敬的農民企業家。
企業創業初期,人員比較少,張洪瑞那時候經常上員工家里去,像老師家訪一樣,趕上什么吃什么。要是專門給他做好吃的,他就煩了。
在酒桌上,他一不勸酒,二是他覺得自己的量到了,就不再喝。要是有人再三勸,下次他就不跟這樣的人一塊喝酒了。他不委屈自己,活得真實。
在《童心說》那篇流傳了幾百年的文章中,李贄還說過這樣的話:“若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失卻真心,便失卻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復有初矣。”意思是說,如果失掉童心,便是失掉真心;失去真心,也就失去了做一個真人的資格。而人一旦不以真實為本,就永遠喪失了本來應該具備的完整的人格。
張洪瑞的言行,體現的正是中國文化傳統中所稱許的以真實為基礎的完整人格。
[1] 挑河,即清理河道,挖除淤泥。
[2] 黃驊縣于1989年撤縣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