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以信譽樓:四十年耕耘(1984—2024)
- 戚德志
- 2241字
- 2024-06-26 17:17:28
甘愿吃虧:堅定地去家族化,追求制度化
作為信譽樓的創始人,張洪瑞就住在信譽樓建在黃驊的一棟辦公和住宅兩用的五層樓房里。
這棟樓是分給最早一起創業的幾位老員工的。2023年春天,“旺伯”張國旺和孔令遠等幾位退休元老就是在這棟樓的自家住房里接受采訪的。張洪瑞的住房就在隔壁,這些創業元老分到的住房都是一樣的。
黃驊店的部分職能科室,包括人力資源部、工會等,也在這棟樓里。
這在中國商業社會,是一個極為罕見的現象。一個民營企業的去家族化,追求制度化,竟然如此徹底。
張迎春記得,爸爸在創辦信譽樓之前,對他們姐弟仨的生活十分細心。張洪瑞總能把孩子們的幸福值提得很高,不論是用炒熟的玉米粒與蘿卜熬出的糖稀做成玉米板,還是她的雨傘、大弟弟的坎肩、小弟弟的口琴……
那時,爸爸對他們幾乎沒有嚴厲批評,倒是很會激勵人。當年張迎春初學做飯,燜米飯過了火,爸爸說糊了好消化;悶得夾生了,爸爸又說火候正好,反正總讓人覺得心里暖暖的。
1984年,張洪瑞創辦信譽樓之后,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回到家里,啥也管不上,但是企業、員工的事卻統統裝在心里。
那時侯,張洪瑞常在家念叨:“將來我掙的錢和你們沒有關系,如果破產和你們也沒有關系,‘富不過三’,我把錢給了你們,唯恐害了我的孫子,希望你們也不要把錢給你們的孩子……”
這話一說再說,家人一聽再聽。
開始的時候,孩子們都覺得爸爸不近人情,時間久了,習慣了,姐弟仨就有了不指望爸爸的信念。大女兒結婚的嫁妝,兩個兒子結婚的房子全靠自食其力。
2000年,已經結婚三年的大兒子張勇,打算在上海買套房子安家。但房款有困難,于是他找到爸爸。張洪瑞倒是痛快:“你要多少我給多少,但是……”
很多事往往就在“但是”發生了轉變。“但是,你得付七厘的利息,這比信譽樓員工借錢的利息還低。”恰巧那年上海有了住房公積金貸款,利息是三厘五八,這對張勇來說真是及時雨,可比在親爹這里借錢劃算多了。后來,張勇選擇了上海的住房公積金貸款,20多萬元的房款,他和妻子一起貸了12萬元。
2008年張洪瑞患病,大兒媳趙輝是醫學博士,一直負責張洪瑞疾病的治療,經常在滄州與黃驊之間奔波。家人都勸張洪瑞:“兒媳婦為了你的病,滄州、黃驊兩地來回跑,開著輛幾萬塊錢的舊車不安全,你得給人家換輛車啊!”
這話還真就把張洪瑞的心說活了。他找到大兒媳,說:“趙輝,我給你添10萬,你換輛車吧!”兒媳莞爾一笑,說:“爸,我這車挺好,我不要!”
信譽樓現任總裁張建港是張洪瑞的小兒子,他說,父親經常叮囑三個子女,“企業不是你們的,錢也不會留給你們,想發展要自力更生”。
張建港開始上學的時候,看到別人都有自行車,他也想要:“雖然那時信譽樓的經營狀況已經很好了,但知道不能跟家里要,所以就自己出去打工賺錢買了輛自行車。‘信譽樓不是我們的,是公司員工的’,這個原則從我父親創業那天開始,我們就十分清楚。”
張迎春結婚的時候,張洪瑞只有2770元的存單,就給了她這些;張建港結婚的時候,因為物價上漲,所以給了他5000元,“大包干”;張勇結婚晚,加上上海消費水平高,給了他10000元,也是“大包干”。張洪瑞不讓他們辦婚禮,都是旅游結婚。一分錢的禮不收,一桌客也不請。對于子女的下一代,張洪瑞也幾乎沒有物質上的關愛。過年的壓歲錢,趙輝記得,最早是50元,逐年增加,最近這兩年漲到了500元。
清朝末期的政治家林則徐曾留給兒子一副對聯:“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么?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么?愚而多財,益增其過。”
真正愛子女的人,給子女留下的不是財富,而是精神,是他們的生活能力和思想品行。張洪瑞的這種愛,是一種有原則的愛、負責任的愛,是一種更為深沉的愛。
這種愛,有些時候的表現方式可能不太容易被人理解,包括作為當事人的姐弟仨,年輕的時候也未必完全明白父親的苦心。比如,他一直“壓”著自己的孩子。
張勇高考一結束就進了信譽樓的罐頭廠打工,跟員工一起洗桃、切桃,拿自己賺的錢參加同學聚會。2005年,張勇決定離開上海回到滄州進入信譽樓,他是研究生學歷,按公司規定可以享受校園招聘的工資待遇。張洪瑞知道后,告訴人力把工資給降下來。張迎春前些年的待遇,一直比同級別的同事低一級。
他這樣解釋:“一視同仁,得從員工的角度看是一視同仁,而不是自己覺得是一視同仁。不是主觀認為,而是客觀現象。”
“我的子女也是沒辦法,到別處去沒有更合適的地方,我又不愿意讓他們從政。因為他們是董事長的孩子,所以我一直‘壓’著他們。他們當時也不理解,我就跟他們講,‘你要認為合理了,別人看著就不合理;你要認為自己吃虧了,別人看著就認為合理了。’”意思是:對于董事長的孩子,人們看父敬子、高看一眼,這是人之常情;“壓”著點兒,讓他們吃點虧,別人就看著公平了。對于老伴他也如此,近兩年有人不斷講情,老太太偶爾外出辦個大事才可以用公司的車,以前連跟車都得自己交費。
張洪瑞自己沒有任何資產,他的兩兒一女,在信譽樓也都從基層員工做起,逐漸打拼為職業經理人。他們沒有繼承股份,全部收入來自工資、獎金和他們的崗位股股權。
如今,信譽樓的絕大部分股權由近8000名“星級”導購員與核心員工持有,張洪瑞的個人股份已經很少,且不許子女繼承。
張洪瑞早就表達過這樣的觀點:高層管理者要甘愿吃虧,包括自己的親人。你只有甘愿吃虧,別人才服氣,最終你反而吃不了虧。
晚年的張洪瑞,雖然為人低調,不愛夸口,不過有兩件事讓他感到特別驕傲:一是信譽樓這個企業做成功了,二是兒女們靠自食其力拼出了自己的新天地。
那些甘愿吃過的虧,反而讓他、家人和企業沒有吃虧,還作為獎勵成了生活的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