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文明史
- (美)伯頓·斯坦著 (英)大衛·阿諾德修訂
- 637字
- 2024-06-20 14:02:53
經濟和社會
關于這些方面中的第一條,我認為,所有社會關系和制度都是由現存的生產體系和生產體系內特定群體的位置所塑造的,雖然不是完全由它們決定的。在我們所知道的社會階級變得清晰可辨之前的一段時期,大約是三百年前,人們認為使用諸如可耕作土地和牧場、礦山、漁業和勞動力等生產性資源的權利或資格本應由親屬或當地居民共有,但是,即使在很早的時候,在印度和其他地方,資源和獲得資源的機會往往由那些有權勢的人來把持,他們因此推行將集體所有權個人化和可繼承的主張,導致集體所有權在最近一段時間急劇衰弱。
商業是財富的另一個來源,也是與外部更大世界持久聯系的紐帶?,F代世界盡管有數十年來的經濟增長,卻使印度成為大規模貧困的代名詞,對于這個現代世界,恐怕會令人驚訝的是,印度過去幾乎一直被視為一個充斥著驚人財富和精美工藝品的地方。19世紀20年代,黑格爾對他的海德堡歷史系學生所講的話,代表了幾代歐洲人的看法:
印度作為理想之國,是通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從最古老的時代開始,所有國家都表達了他們的愿望和渴望,希望獲得這片奇跡之地的寶藏,那是地球所能給予的最昂貴的寶藏:大自然的瑰寶——珍珠、鉆石、香水、玫瑰精油、大象、獅子等。它同時也是智慧的寶藏。這些珍寶向西方傳遞的方式,在任何時候都關乎世界歷史的重要性,與國家的命運息息相關。[3]
羅馬人一直在竭力尋找“大自然的寶藏”以及印度工匠們所創造的手工藝珍品,以至于他們的皇帝哈德良(Hadrian)不得不禁止出口貴金屬去支付印度產品,以免羅馬的黃金和白銀被消耗殆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