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玄機二 求人辦事——死纏爛打通幽徑(3)
- 職場要悟玄機(小呂書堂系列)
- 呂叔春編著
- 5075字
- 2014-12-04 14:26:48
利用那些新穎的東西,與我們的經驗接近引起我們強烈的注意,引起我們的好奇心,使我們常常情不自禁、窮追不舍地要弄個明白,這時人們就會對你產生強烈的興趣,不由自主地跟你“粘”在一起,再進一步,就可能被你牽著鼻子走了。
當我們很謹慎地根據他人的經驗、興趣,而設法接近他人時,除了拿出“新穎”的東西之外,還得摻和著一些別人“熟悉”的成份。因為我們的目的是不但要抓住他人的注意,還必須把握住他人的注意力而使他人折服。
二、吊人胃口,讓對方感覺到希望的牽引
吊人胃口,也可以說是“利而誘之制人術”,是“誘之以利,將欲與之,而先不與”,讓想要得到利益之人長期生活在隱隱約約的希望之中。這樣,就會讓這個抱著希望的人死心塌地的為你辦事。
這一心理規則能夠給要辦事的朋友一個很好的啟示:首先,要想達到自己的目標,就必須刺激起對方的欲望,暗示只要能辦成事,好事就在后頭,并不時地給些甜頭,讓他相信你所說的并非是一句空口大話。于是在不斷的刺激下,他的欲望也就被挑了起來,這時就是你牽著他鼻子走的時候了。
因此,可以告訴辦事的朋友,大可不必有求于人便感覺低人一等的被動消極想法,而應利用本身的資本去吸引他,去打動他,這才是辦事的最高境界。各位辦事朋友都應朝這個目標努力。也許你會說我一無所有,沒啥資本,叫我如何吸引他。其實,資本全在自己開發,一無所有本身就是資本,你有一條寶貴的生命,你有一個發達的大腦,你有無牽無掛的瀟灑,于是你會根據那時那刻的種種條件做出一條最有效的辦事方案,付諸行動,包你成功。
三、求人辦事,要循序漸進
美國斯坦福大學社會心理學家弗利特曼和弗利哲兩位教授,曾同學校附近一位家庭主婦巴特太太作了個有趣的實驗,他們打了個電話給她:
“這兒是加州消費者聯誼會,為具體了解消費者之實況,我們想請教幾個關于家庭用品的問題?!?
“好吧,請問吧!”
于是他們提出了一兩個例如府上使用哪一種肥皂等簡單問題。當然,這個電話,不僅僅只是打給了巴特太太。
過了幾天,他們又打電話了:
“對不起,又打擾你了,現在,為了擴大調查,這兩天將有五六位調查員到府上當面請教,希望你多多支持這件事?!?
這實在是件不好辦的事,但也被同意,什么原因呢?只因為有了第一個電話的鋪路。相反地,他們在沒有打過第一個電話,而直接有第二個電話要求時,卻遭到了拒絕。他們最后以百分比作為結論。前一種答應他們的占52.8%,后一種只有22.2%。
據此可知,向人有所請托,應由小到大,由微至著,由淺及深,由輕加重才是。如果一開始就有太大的請求,一定會遭受對方斷然拒絕。
所以,一點一點引別人接受,一點一點誘別人上鉤,既是找人辦事的小技巧,也是嫁接成功的大原則。
了解了這些道理,找領導辦事的要領你也就基本掌握了。另外切記千萬不要以難辦的事、重大的事托領導去辦,這會一下子堵住了自己辦事的路。循序漸進是一條應該記取的原則。
8.忍受屈辱把事辦
求同事辦事,往往“臉皮薄”,放不下“清高”的架子,自然也就不能與社會相適應,也難以辦成事。求同事辦事,臉皮薄了不行,不能忍受屈辱也不行。
我們說臉皮薄了不行,是為了在求同事辦事時,洗掉身上的迂腐與矜持,肯于屈尊,不怕受辱,才能鍥而不舍,以柔克剛,取得求人辦事的成功。
一次有位作家出差廣州,在廣州汽車站候車室等車,偶然一個臉上皺紋滿布、渾身臭氣、掛著幾件破爛衣服的老頭,向他伸出戰抖抖的手,口中像念經似地細語:“您行行好,賞幾個錢?!痹瓉硎莻€討乞的。
看到他那副可憐的模樣,這位作家便摸出2元錢給他。他咧嘴一笑說:“多謝!多謝!”收下了,又轉到身旁的另一個人,這個人討厭地趕他走,但他卻死死地乞求……
突然間,他跑了幾步到一邊去了,目光注視著門口。原來門口走進了兩名治安民警,作家感到奇怪,“既然是沒飯吃,怎么見到警察就一溜煙逃了呢?”
作家仔細琢磨,直到他從乞丐眼前再次經過時,認真地觀察一番,才知道他討乞是假,騙錢為真。因為他背上的那個麻包袋里,討來的錢已有半袋多,討飯的人有碗飯吃就心滿意足了,他好像總是不能滿足。想起他那咧嘴一笑,確實是由于欺騙得手而發出的竊笑。
拿乞丐來作例證,或許有點兒過分,乞討與求人不能相提并論,象那些專干坑蒙拐騙勾當的假“叫化子”,其卑劣手段更不值得效仿。但在某些方面,還是可以取來借鑒的。這就是:臉皮薄,托人辦事就難上加難。
有個朋友為辦一個手續,連跑了幾個地方,不知為什么,總是解決不了問題。有人說要送禮。他不懂送禮也不愿送禮,只有憤憤然罵上兩句,自己苦惱不堪。
一位朋友了解此事后,指點他去直接找某主任。到辦公室卻撲了個空,追到家也沒人——還被勢利的保姆“賞”了幾句,他頓時火起,卻又“好男不跟女斗”,只得裹著滿腹懊惱回到家,發誓再也不去找人、求人了。
那位朋友知曉后,哈哈大笑,說:“你呀,就這么不濟事!在外邊辦事情哪有這么容易的!我找人辦事是一求二求三求,不行,再四求五求六求。事實不可謂不詳盡,理由不可謂不充分。現在,我不但臉皮厚了,連頭皮都變硬了!”
一席話深深地觸動了這位朋友。第二天,他又“厚”了臉皮去找某主任。結果是出人意料的順利,主任只照例問了一些問題便為他辦了手續,煙都未抽一支。
人生一世,存活下去,需要辦數不清的事,需要請無數人幫忙。萬事不求人是不可能的;既要求人,臉皮薄了是不行的。
求人時不能立竿見影,很多朋友就心浮氣躁,殊不知此時正是考驗你的心理功夫是否到家的時候了,“忍人之所不能忍,方能為人所不能為”。
韓信忍胯下之辱而圖蓋世功業,成為千秋佳話。假如他當初爭一時之氣,一劍刺死羞辱他的無賴,按法律處置,則無異于以蓋世將才之命抵償無知狂徒之命。假如他當初圖一時之快,與凌辱他的屠夫斗毆拼搏,也無異于棄鴻鵠之志而與燕雀論爭。韓信深明此理,寧愿忍辱負重,也不愿爭一時之短長而毀棄自己長遠的前程。
這樣的忍耐,不是屈服,而是退讓中另謀進??;不是逆來順受、甘為人奴,而是委屈求全以便我行我素。一旦時機到了,他就能如同水底潛龍沖騰而起,施展才干,創建功業。
當你在逆境中暴怒、哀怨或者頹廢、自棄的時候,記住2000多年前孟子說的一句醒世恒言:“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裝聾作啞,扮癡賣傻,聽而不聞,聞而不言,言而不動,求人者必須有相當深厚的心理功夫才能進入這種境界,“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笑口常開,笑天下可笑之人?!睆浝辗鹬阅苋者M萬金,全仗他得道——心理功夫修煉到家了。
薄臉皮的人常常會被誤認為高傲,或者低能。這些誤解更增加了薄臉皮者在人際交往中的困難。因此,他們在處理問題時常常不敢大膽行事,寧愿選擇消極應付的辦法。他們對工作往往但求無過,不求有功,怕擔風險。
然而,臉皮薄的人并非一無是處。一般說來,臉皮薄者的為人倒是比較堅定可靠的。他們是好部下,好朋友,在特定的狹小范圍內,還可以充任好骨干。
求人辦事還要把冷板凳坐熱。
求人時,受到冷遇是很常見的。對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應:或拂袖而去,或糾纏不休,或懷恨在心。有這樣的反應也是正常的,未必不可。但如一概而論,則有時就會因小失大,影響求人效果;因此,了解冷遇的具體情況再作不同的反應,是十分必要的。
若按遭冷遇的成因而分,不外三種情況:
一是自感性冷遇,即估計過高,對方未使自己滿意而感到的冷落。
二是無意性冷遇,即對方考慮不同,顧此失彼,使人受冷落。
三是蓄意性冷遇,即對方存心慢待,使人難堪。
當你被冷落時,要首先區別情況,弄清原因,然后再采取如下合適的對策。
對于自感性冷遇,自己應反躬自省,進行心理調節,實事求是地看待彼此關系,避免猜度和嫉恨于人。
常常有這種情況,在準備求人之前,自以為對方會以熱情接待,可是到現場卻發覺,對方并沒有這樣做,而是采取了低調。這時,心里就容易產生一種失落感。
其實,這種冷遇感是自己對彼此關系估計過高,期望太大而形成的。應該說,這種冷遇是“假”冷遇,非“真”冷遇。如遇到這種情況,應自己檢點自己,重新審視自己的期望值,使之適應彼此關系的客觀水平。這樣就會使自己的心理恢復平穩,心安而理得,除去不必要的煩惱。
有位青年到多年不見面的一同事家去探望。這位同事如今已是商界的實力人物,每天造訪他的人很多,十分疲勞。因此,對來家的客人,只要是一般關系的,一律不冷不熱待之。
這位青年一心想會受到熱情款待,不料遇到的是不冷不熱,心里頓時有一種被輕慢的感覺,認為此人太不夠朋友,小坐片刻便借故離去。他憤憤然,決心再不與之交往。后來才知道,這是此人在家待客一貫的方針并非針對哪個人的。他再一想,自己并未與人家有過深交,自感冷落,不過是自作多情罷了。于是又改變了想法,并采取主動姿態與之交往,反而加深了了解,促進了友誼。
對于無意性冷遇,則應采取理解和寬恕的態度。在交際場上,有時人多,主人難免照應不周,特別是各類、各層次人員同席時,出現顧此失彼的情形是常見的。這時,照顧不到的人就會產生被冷落的感覺。
當你遇到這種情況,千萬不要責怪對方,更不應拂袖而去。相反,應設身處地地為對方想一想,給以充分的理解和體諒。
比如,有位司機開車送人去做客,主人熱情地把坐車的迎進,卻把司機忘了。開始司機有些生氣,繼而一想,在這樣鬧嘩的場合下,主人疏忽是難免的,并不是有意看低自己,冷落自己。這樣一想氣也就消了。他悄悄地把車開到街上吃了飯。
等主人突然想起司機時,他已經吃了飯又把車停在門外了。主人感到過意不去,一再檢討。見狀,司機還說自己不習慣大場合,且胃口不好,不能喝酒。這種大度和為主人著想的精神使主人很感動。事后,主人又專門請司機來家做客,從此兩人關系不但沒受影響,反而更密切了。
由此可見,對于無意性的冷遇應采取理解和寬容的態度。這種態度引起的震撼,會比責備強烈得多,同時還能感召對方改變態度,用實際行動糾正過失,使彼此關系得到發展。
對于有意性冷遇,也要從具體情況出發給予恰當處理。一般說,當眾給來賓冷遇是一種不禮貌行為,而有意給人冷落那就是思想意識問題了。在這種情況下,予以必要的回擊,既是維護自尊的需要,也是刺激對方、批判錯誤的正當行為。當然,回擊并不一定非直通通地對罵不可。理智的回敬是最理想的方法。比如,譏諷性幽默就是很好的一種。
有這樣一個例子:一天,納斯列金穿著舊衣服去參加宴會。他走進門時,沒有人理睬他,更沒人給他安排座位。于是,他回到家里,把最好的衣服穿起來,又來到宴會上。主人馬上走過來迎接他,安排了一個好位子為他擺了最好的菜。
納斯列金把他的外套脫下來,放在餐桌上說:“外衣,吃吧?!?
主人感到奇怪,問:“你干什么?”
他答道:“我在招待我的外衣吃東西。你們的這些酒和菜,不是給衣服吃的嗎?”
主人的臉刷的紅了。他巧妙地把窘迫還給了冷落他的主人。
求人辦事是難以啟口的事,要想辦成功,只有放下架子,才能成功??磥砟樒け×耸寝k不成事的,求同事辦事,臉皮薄了更不行。因為,屈尊事小,辦事為大。
9.用點“權術”,但絕不能坑蒙拐騙害人
求人辦事肯定是難,就是因為其難,所以要用點“權術”。
但用“權術”要有原則,不能采取坑蒙拐騙害人的惡劣手段。
求人辦事謀略中的示假隱真,就是設法掩蓋自己的真實求人意圖,而以假象迷惑對方。示假隱真,是以正當的行為方式,來隱藏事情真象,其行為動機,是為了穩定對方的情緒,確保順利實現既定的目標。為此,它的行為屬性,是符合道德準則的,有利于緩解矛盾的。在運用這一謀略時,必須掌握一定的分寸,并將它嚴格控制在適當的范圍內。
在求人活動中,常見的“亂真”手段有:
一、知而示之不知
這是通過裝愚來迷惑對方,保存自己,最終擊敗對方的一種智謀。在驕橫跋扈的上級面前,故意裝作知之甚少、洗耳恭聽的樣子,上司說什么,就“信”什么,決不隨便發表獨特見解,更不輕易顯露才華。這樣,就能麻痹上司,上司誤以為自己對他構不成威脅,因而對自己失去戒心。等到時機成熟,再突然下手,一舉取代上司。同樣,在鋒芒畢露、雄心勃勃的下屬面前,也以裝愚來迷惑對方,一來使對方充分暴露弱點,以便進一步看清對方的真象;二來使對方失去警惕,對自己不加提防。一旦形勢對自己有利,再露出猙獰面目,徹底整倒對方。
二、能而示之不能
這是通過示“弱”來欺騙對方,暗中積蓄力量,等待時機,為最終戰勝對方創造條件的一種智謀。面對勢力強大的上司,或盛氣凌人的下屬,表面上佯作軟弱無能、奈何不得的樣子,處處逆來順受,忍氣吞聲,盡量使對方低估自己,暗中卻網羅死黨,擴充勢力,作好決戰準備。一旦條件成熟。立即撕去軟弱的偽裝,露出強大的實力,抓住對手的弱點,置對手于死地。
三、用而示之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