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玄機二 求人辦事——死纏爛打通幽徑(1)

在工作中,有些事不可能單槍匹馬就能做到,托上司,同事辦事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托人辦事一定要有技巧,有手段。這就要用巧勁,所謂巧,就是死纏爛打通幽徑,多用感動深人心。當然,這里千萬要注意,寧愿死纏也不要出手亂打,來硬的,不僅不得人心還會得罪人。

1.套近乎要套牢

托人辦事之前首先要通過語言拉近與對方的距離。俗稱“套近乎”,也叫“名片效應”或“認同術”。套近乎是職場交際中與陌生人、上司、同事、下屬等溝通情感的有效方式。

套近乎就是要在交際雙方的經歷、志趣、追求、愛好等等方面尋找共同點,誘發共同語言,為交際創造一個良好的氛圍,進而贏得對方的支持與合作。

外交史上有一則軼事:

一位日本議員會見埃及總統納賽爾。由于兩人的性格、經歷、生活情趣、政治抱負相距甚遠,總統對這位日本議員不大感興趣。日本議員為了不辱使命,搞好與埃及當局的關系,會見前進行了多方面的分析,最后決定以套近乎的方式打動納賽爾,達到會談的目的。下面是雙方的談話:

議員:“閣下,尼羅河與納賽爾,在我們日本是婦孺皆知的。我與其稱閣下為總統,不如稱您為上校吧,因為我也曾是軍人,也和您一樣,跟英國人打過仗。”

納賽爾:“唔……”

議員:“英國人罵您是‘尼羅河的希特勒’,他們也罵我是‘馬來西亞之虎’,我讀過閣下的《革命哲學》,曾把它同希特勒《我的奮斗》作比較,發現希特勒是實力至上的,而閣下則充滿幽默感。”

納賽爾:“(十分興奮)呵,我所寫的那本書,是革命之后,三個月匆匆寫成的。你說得對,我除了實力之外,還注重人情味。”

議員:“對呀!我們軍人也需要人情。我在馬來西亞作戰時,一把短刀從不離身,目的不在殺人,而是保衛自己。阿拉伯人現在為獨立而戰,也正是為了防衛,如同我那時的短刀一樣。”

納賽爾:“(大喜)閣下說得真好,以后歡迎你每年來一次。”此時,日本議員順勢轉入正題,開始談兩國的關系與貿易,并愉快地合影留念。日本議員的套近乎策略產生了奇效。

在這段會談的一開始,日本人就把總統稱作上校,降了對方不少級別;挨過英國人的罵,按說也不是什么光彩事,但對于軍人出身,崇尚武力,并獲得自由獨立戰爭勝利的納賽爾聽來,卻頗有榮耀感;沒有希特勒的實力與手腕,沒有幽默感與人情味,自己又何以能從上校到總統呢?接下來,日本人又以讀過他的《革命哲學》,稱贊他的實力與人情味,并進一步稱贊了阿拉伯戰爭的正義性。這不但準確地刺激了納賽爾的“興奮點”,而且百分之百地迎合了他的口味,使日本人的話收到了預想的奇效。日本議員先后五處運用尋找共同點的辦法使納賽爾從“不感興趣”到“十分興奮”而至“大喜”,可見日本人套近乎的功夫不淺。

這位日本議員的成功,給我們一個重要啟示,在職場中,特別是剛來公司上班的員工要別人辦事,一定不能打無準備之仗,只有有備而來,才能套得近乎,且套得磁實,套得牢靠,你所要求辦的事當然就好辦了。

記住,在辦公室里求人辦事,別忘了套近乎。

2.恭維尤如春風暖人心

在辦公室里,會說恭維話的人,肯定比較吃香,辦事順利也就順理成章了。當一個人聽到別人的恭維話時,心中總是非常高興,臉上堆滿笑容,口里連說:“哪里,我沒那么好”,“你真是很會講話!”即使事后冷靜地回想,明知對方所講的是恭維話,卻還是沒法抹去心中的那份喜悅。

因為,愛聽恭維話是人的天性,虛榮心是人性的弱點。當你聽到對方的吹捧和贊揚時,心中會產生一種莫大的優越感和滿足感,自然也就會高高興興地聽從對方的建議。

相信誰都有到私人商攤處買衣服的經歷。在你試衣時,肯定會受到賣主的恭維:

“啊!真漂亮!穿起來非常合身,樸素、大方、有風度。你比以前年輕了幾歲。”

本來你是不想買那件衣服的,卻買回來了。

第二天,你神氣起來,可是穿了不到兩小時,某條縫線斷了,裂開了一個大洞。此時,你才曉得,是商家的恭維使你上了當。

要想在辦事時求人順利,首先就要澄清自我的主觀意識,盡快地養成隨時都能恭維別人的習慣。俗話說“習慣是人的第二天性”、“習慣成自然”、“習慣成性”,當恭維別人已經變成你的習慣時,你的辦事能力就會相應提高。

要想求領導辦事,就必須掌握會說恭維的話這一條。會說話同辦事是相輔相成的。話說的好聽,說的到位,領導便易于接受你提出的條件和要求,否則即便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也會容易辦砸,所以要學會說恭維的話,就必須學會順情說好話。順情說好話一般叫做贊美或者頌揚,世俗的說法即是阿諛奉承和溜須拍馬之類。其實,這種世俗的說教是最不利于辦事的。要想把事情辦成功,總得揀對方愛聽的話說,才有利于解決事情。所以,要學會說贊美的話。

幾乎任何人都愛好虛榮,其特點往往是在他們覺得做沒有多大把握的事情時,極樂意看到自己在這些沒什么把握的事情上表現不凡,獲得別人的稱贊。當你對他們這些沒把握的事情中任何一樁加以頌揚時,都會發生你所期望的功效。

吉斯菲爾伯爵說:“各人有各人優越的地方,至少也有他們自以為優越的地方。在其自知優越的地方,他們固然喜愛。”

恭維贊揚不等于奉承,欣賞不等于諂媚。贊揚與欣賞領導的某個特點,意味著肯定這個特點。只要是優點、是長處,對集體有利,你可毫無顧忌地表示你的贊美之情。領導也需要從別人的評價中,了解自己的成就以及在別人心目中的地位。當受到稱贊時,他的自尊心會得到滿足,并對稱贊者產生好感。你的聰明才智需要得到賞識,但在他面前故意顯示自己,則不免有做作之嫌。領導會因此認為你是一個自大狂,恃才傲慢,盛氣凌人,而在心理上覺得難以相處,彼此間缺乏一種默契。

人性的弱點決定了人是最禁不起恭敬的動物。所以在辦公室里求上司幫忙辦事,恭敬他是理所當然的。你恭敬了他,他也反過來恭敬你和重視你,得到恭敬的人是不會放著對方的難題不管的。

3.哭訴苦衷,軟化對方心腸

流淚能打動對方的心腸。有人說女人告狀比男人強,因為女人說著眼圈兒就紅了,眼淚就不由自主地淌下來,聽者就是鐵石心腸也免不了會動心的。

你有沒有在與人談到某問題時,對方突然哭起來的經歷?這或許是你的不幸。想想以前,是否有過類似的事?當你和先生、太太、子女為某件事爭論不休時,你占據了情、理、法,各項事實完全偏向于你,而讓對方毫無辯解余地,對方突然淚流滿面求你饒恕時,你怎么辦?

大多數人會說:“噢,對不起,別哭嘛,我不是故意的,或許我火氣大了些。”甚至更進一步道:“別哭了,我答應你就是了,你要怎么做就怎么做好了。錢在桌子上自己拿去買點東西吧!卻很少有人說“好啊,這會兒你無話可說,任憑我發落了吧!”

求領導辦事也是如此,當你在領導面前哭訴你的困難時,即使鐵石心腸的領導也會被你打動,起碼不至于當面把你請求的事擋回去,這就留有充分回旋的余地。

一般的人都是感情型動物,只要你能博得同情,你的所求目的就可達到。

在日本的一次國會議員選舉中,有一位田中派的候選人,由于田中形象的陰影使他處于不利的形勢,但仍當選了。他就采取“我被沉重的田中事件的十字架壓得透不過氣來”等低姿態,以流淚的神情來爭取民眾的同情,而他的夫人也立于街頭,向來往的行人哭訴,因此獲得了多數民眾的同情票。

這就是眼淚的妙用,不信,你在辦公室里也試一試吧。

4.求人辦事,“禮”輕情誼重

中國是禮儀之邦,送禮很有奧妙,很有講究,很有竅門,可算是一門很有實際用途的學問。不好好學會這門學問,不懂得禮尚往來的人,多半是辦不成事和辦不好事或者說是辦不了大事情的人。

古人說:“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意思是說穿了別人送的衣服,懷里就會裝著別人的心事或隱憂。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收下了別人送過來的禮物,就要為別人辦事。這同民間所謂“收人錢財,替人消災”和“吃了人家的嘴軟,拿了人家的手短”意思大體相同。送禮,在中國雖古已有之,卻于今為然。自古以來不管人們承認不承認,喜歡不喜歡,送禮都是和辦事密不可分的,送小禮者辦小事,送大禮者辦大事,這似乎也算是一個一般規律。

所以,要想找人辦事,就要首先學會給人送禮,而送禮是需要自己往外掏錢的,要說情愿可能未必是真,但為了把事情辦成辦好,又常常不得已而為之。既然“為之”了,就要“為”好,就要把禮送到位,把事辦成功。

以下要談的就是送禮必須注意的問題和方法。

第一,是給誰送的問題。

這個問題表面上看不會成為問題,而事實上卻是個大問題。因為在日常社會生活中選錯了送禮對象的人不在少數。比如說把禮物送過去了,事情卻沒有辦成——因為對方是并非起關鍵作用的人物,所以即使送了禮,也是徒勞無益的。

送禮要送給關鍵人物,不能送張三一點又送給李四一點,王五也收到一點,結果禮物被分割零散了,份量顯得很輕,有時可能起不到利益驅動的作用,這還不算,送的對象多了,難免人多嘴雜,心機泄漏,對事情有百害而無一益。

所以,在送禮之前,一定要權衡好各位“要人”的力臂,查問好誰對這件事有裁決權,起主導作用。誰是辦事的關鍵人物就把禮物送給誰。禮物送到了點子上,要辦的事情可能也就迎刃而解了。相反,如果把禮物送給了次要人物,可能就收不到相應的成效。

第二是何時送和何處送的問題。

送禮要講究時間,講究地點,講究場合,這樣,對方才可能接受。很多人送禮喜歡在晚上送到對方家里,其實這未必是最佳選擇。因為晚上時間,對方可能不在家中,送去了禮物卻未見到“真人”,未免有些遺憾。或者對方在家,卻另有外人夜間串門,帶著禮物進去未免有些尷尬,所以,最好的時間應該選擇在早上對方未動身上班之前,或者在星期天的早上對方剛剛起床不久為佳。因為這種時候帶禮物進屋,既無外人打擾,又能把要找的人堵在家中,便于見面,便于說話。另外,有些禮物也可以在辦公室送過去,如一些文化商品。當然也有一些其他場合可以送禮,比如在酒店請酒時也可以當場送些煙酒讓對方帶回去。所以,送禮場合是可以隨機應變的。

第三是送多少的問題。

給人送禮送多少主要根據三個方面來劃定:一是根據所要辦的事情的份量輕重和利益大小來確定給對方送多少禮合適。事情較大,對自己的利害關系密切,就應該多送一些;如果事情不關大體,就可以少送一些。二是根據對方費勁和費周折以及所承擔的責任風險大小來確定禮物輕重。如果事情難辦,或者對方所承擔的責任風險大,那么要送的禮物就應該偏重一些,否則便可以少一些。三是根據當時社會送禮的慣例確定禮物價值的水平。比如在“文化大革命”時期,送上十幾元錢買來的煙酒就算很貴重的禮物了,而如今辦事恐怕遠非這個水平可比了。一般而言,禮物這東西送多送少,一方面與社會平均工資水平有些關系,另一方面也與當時的社會風氣密不可分。所以,禮物的輕重、多少恰到好處,既要達到辦事的目的,又要有所節省,不致得不償失。

第四是送什么的問題。

確定了給誰送的問題之后,接下來就要考慮送什么好。這里的所謂“好”不是以自己喜好的為標準,而是以對方的喜好為標準。所以,送禮之前要根據某上級的日常生活偏好分析上級到底喜歡什么禮物。比方說,有的喜歡喝酒,有的愛好吸煙,還有的很高雅,他們對古董、字畫、典籍感興趣,還有的人干脆就只是喜歡錢,真是人心方圓,各有千秋。對方愛好什么,就給他送什么。要知道,只有給對方送上了他十分喜歡的禮物,他才會動心和動情的。對方只要動了心和動了情,就會拿出精力為你辦事。

第五是怎么說的問題。

送禮總得在說法上有個由頭才好送上去,比如對方患病生日或子女升學等特別時日,則是送禮的最好時機,因這時“出師有名”,名正言順,不用另外在說法上尋找送禮的由頭。所以顯得水到渠成,順理成章,接禮的人除了感謝之外,也不會有太大的顧忌。但有些時候,人們送禮純粹為了辦事,大有點“先買先賣”和“現把現摟”的味道,這種時候把禮物送過去怎么說好呢?總不能蝎蝎螫螫地說:“今天想求你辦事,所以才給你送些禮物讓你受用。”那樣一來,對方是不會接納這個禮物的。怎么辦?這就需要找一種讓對方心安理得接受禮物的說法。一般而言,為了辦事給上級送禮,上級總是要推辭一下或拒絕一下,如何把上級拒絕納禮的話禮貌得體地擋駕回去,是能否讓受禮者心理是否舒坦自然的主要手段。下面是一位記者就這一問題在送禮者那里采訪到的所謂“經驗之談”。

說法一:把送禮的話頭推到不在身邊的老婆身上

比方說:“是啊,我也說,找您辦事用不著拿東西。而我老婆卻說啥也不干,非讓我拿著不可。既然拿來了,就先擱這兒吧,要不然,我老婆準得埋怨我不會辦事,回到家也交不了差。”

說法二:把送禮的話頭推到對方的孩子身上

比方說:“東西是給孩子買的,和你沒關系。別說是來找你辦事,就是沒這事,隨便來串門兒還不一樣應該給孩子買點東西嗎?”

說法三:把送禮的話頭推到對方老人身上

比方說:“你不用客氣,這東西是給老爺子買的——老爺子身體最近還行吧?……你方便時把東西給老爺子拎過去得了,我就不再過去專門看他了。”

說法四:把送禮的話頭推到托辦事的朋友身上

比方說:“這東西是我朋友給你買的,我也沒花錢,咱把事給他辦了,就啥都有了,咱也不用太跟他(她)客氣。”

說法五:把送禮的話頭推到對方可能存在的“有失”處

比方說:“你給辦事就夠意思了,難道還能讓你搭錢破費?這錢你先拿著,必要時替我打點打點——不夠用時我再拿。”

說法六:把送給對方的錢說成是暫時存放在對方手里的

比方說:“我知道,咱們之間辦事用不著錢,但萬一出點啥岔頭需要打點,先找我拿錢就不趕趟了——所以,這錢先放你這兒,用上了就用,用不上到時候再給我不是一樣嗎?”

以上這六種說法,都頗有人情味,對方聽了,都覺得好受,“有道理”把禮物放下,而沒有明顯拒絕的理由。所以,以上六種說法堪稱“經驗之談”。

送禮之技巧,可謂至關重要,掌握這一絕招,將有助于辦事,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攀附點關系是人之常情

關系是一種感情的凝聚和利益的融通。有了關系也就有了路子,有了利益,有了各種隨時可以兌現的希望。所以,不但尋常百姓重關系,達官顯貴也重關系;不但下級重關系,上級也同樣重關系。一旦哪一個環節的關系結了扣子,出了問題,便很可能會影響到他的切身利益甚至仕途前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元江| 定远县| 长沙县| 盐边县| 介休市| 荔浦县| 建昌县| 荣成市| 贞丰县| 高台县| 吴桥县| 桐庐县| 余江县| 黄石市| 浦县| 宁明县| 垫江县| 康定县| 毕节市| 慈利县| 尼木县| 徐汇区| 阿拉善左旗| 德令哈市| 浮梁县| 阿尔山市| 沁阳市| 徐闻县| 崇州市| 互助| 蒙阴县| 大同市| 普定县| 长丰县| 韶山市| 永泰县| 新营市| 塔城市| 湖北省| 宜兰县| 松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