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玄機一 話語里面名堂多——要管好自己的嘴巴(2)
- 職場要悟玄機(小呂書堂系列)
- 呂叔春編著
- 4654字
- 2014-12-04 14:26:47
每個人幾乎都有自己喜歡的詞匯或語調,只要聽到這些特定語,就會立刻產生共鳴,頓時瓦解心中的壁壘。例如:山東人聽到鄉音,馬上就有陶然如醉的感覺;北京人一聽到標準的京腔,也一定會怦然心動,涌現一股如逢故友的興奮情緒。如果你想游說一位平常是麻將迷的同事,不妨在談話時穿插一些麻將術語,引發他的興趣;倘若對方是棒球迷,那么“全壘打”、“三振出局”、“接殺”、“盜壘”等術語,將會產生魔咒般的效果,使他很快地和你稱兄道弟。因此,活用各種專門性的術語,作為談話時的點綴,必定會收到令你喜出望外的效果。
流行語是某些風行一時的特定語,這些詞語通常都是在偶然的因素下發明的,且與原意迥然不同。比如目前極為流行的“酷”、“美眉”等特殊的字眼,乍聽起來,真令人有墜入云里霧中之感,怎么會想到它們是“吹?!迸c“女孩”的代稱呢?但是,這些流行語的傳播速度極為驚人。接觸幾次以后,多數人就會見怪不怪而朗朗上口了。年長者或地位高的人,若想成功地說服那些桀驁不馴的年輕人,在談話中加入幾句流行語,必定可收到畫龍點睛和近似特效藥的效果。
5.說話看對象,說得通才是好話
“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這句話,一般是用來批評別人的油滑、投機、不誠懇的,可以說是一句罵人的壞話。
然而我們要你重新看待這句話。
“見人說人話”,就可以和“人”溝通。
“見鬼說鬼話”,就可以和“鬼”溝通。
見人說鬼話,見鬼說人話,那么就不通了。
所以,“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是“溝通”的秘訣,也是辦公室里和人相處、交朋友、給人好印象、了解對方的秘訣,這是一種技巧、一種藝術,哪是油滑、投機、不誠懇呢?
這句話也就是說,和對方交談時,應盡量使用對方能夠認同的語言,并說對方熟悉、關心的話題。
比如說,在辦公室里,和南部的歐吉桑說話,最好用臺語,和客家人說話,最好用客家話……說得不地道沒關系,只要你說了,便能獲得他們對你的認同。在話題方面,比如你和有小孩的女性說話,可說說孩子教育和柴米油鹽醬醋茶;和貿易公司職員說話,可說說景氣問題……說得不深入沒關系,只要你開口了,他們便會不由自主地告訴你很多關于他自己和工作上的事情,如果你還善于引導,他恐怕連心事都要掏出來了。
“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在辦公室人際關系上是很有用的一招,它的厲害在于抓住了人常以自我為中心的弱點,在言語上讓對方的自我獲得滿足,對方的防衛意識便會松軟下來,并且把你對他的客套、親切,當成你對他的關心,于是就對你產生好感。結果是,你了解他已有三四分,他對你卻還一無所知。
“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雖不一定會和對方建立親密的關系,但絕對是接近對方、和對方建立初步關系的好方法,如果你能這么做,那么保證你受益無窮。
不過,“人話、鬼話”是需要學習訓練的。也就是說,你要訓練自己和人交往時,多談“您”,而少談“我”;如果你喜歡談“我”,那么你就很容易把別人對你的客套當成關心。
多了解各種行業的特色和動態,學習不同族群的語言,了解多了,自然能夠說出好話來,什么人都可以交往了。
所以,在職場上,一句話只要說得通,說得有道理,說得感人心,這句話就是好話。
6.直言直語是把雙面刃
直言直語是一把雙面利刃,而不是一把可以劈荊斬棘的開山刀。如果直言會傷人,何必拿起這把刀去刺人心?
某甲是一公司的中級職員,他的心地是公認的“好”,可是一直升不了職;和他同年齡、同時進公司的同事不是外調獨當一面,就是成了他的頂頭上司。另外,別人雖然都稱贊他“好”,但他的朋友并不多,不但下了班沒有“應酬”,在公司里也常獨來獨往,好像不太受歡迎的樣子。
其實某甲能力并不差,也有相當好的觀察、分析能力。問題是,他說話太直了,總是直言直語,不加修飾,于是直接、間接地影響了他的人際關系。
其實“直言直語”是人性中一種很可愛、很值得大家珍惜的特質,因為也唯有這種直言直語的人,才能讓是非得以分明,讓正義邪惡得以分明,讓美和丑得以分明,讓人的優缺點得以分明。只是在職場上,“直言直語”卻是有這種性格的人的致命傷,理由如下:
喜歡“直言直語”的人說話時常只看到現象或問題,也常只考慮到自己的“不吐不快”,而不去考慮旁人的立場、觀念、性格。他的話有可能一派胡言,但也有可能鞭辟入里;一派胡言的“直言直語”,對方明知,卻又不好發作,只好悶在心里;鞭辟入里的直言直語因為直指核心,讓當事人不得不啟動自衛系統,若招架不住,恐怕就懷恨在心了。所以,直言直語不論是對人或對事,都會讓人受不了,于是人際關系就出現了障礙,別人寧可離你遠遠的,那就想辦法把你趕得遠遠的,眼不見為凈,耳不聽為靜。
喜歡直言直語的人一般都具有“正義傾向”的性格,言語的爆發力殺傷力也很強,所以有時候這種人也會變成別人利用的對象,鼓動你去揭發某人的不法,去攻擊某事的不公。不管成效如何,這種人總要成為犧牲品,因為成效好,鼓動你的人坐享戰果,你分享不到多少;成效不好,你必成為別人的眼中釘,是排名第一的報復對象。
所以,在職場里,直言直語是一把傷人又傷己的雙面利刃,而不是劈荊斬棘的“開山刀”,有這種直言直語個性的人應深思,并且建立幾個觀察:
一、對人方面
少直言指陳他人處事的不當,或糾正他人性格上的弱點,這不會被認作“愛之深,責之切”,而會被看作和他過意不去;而且,你的直言直語也不會產生多少效用,因為每個人都有一個內心的堡壘,“自我”便縮藏在里面,你的直言直語恰好把他的堡壘攻破,把他從堡壘里揪出來,他當然不會高興。因此,能不講就不要講,要講就迂回地講,點到為止地講,他如果不聽,那是他的事。
二、對事方面
少去批評其中的不當,事是人計劃的、人做的,因此批評“事”也就批評了人,所謂“對事不對人”,這只是“障耳法”。除非你力量大,地位高,否則直言直語只會替自己帶來麻煩。如果能改變事實,則這麻煩倒還值得,如果不能,還是閉上嘴巴吧!如果非講不可,也只能迂回地講,點到為止地講,如果沒人要聽,那是他們的事。
7.場面話要常說,但可說可聽不可信
“場面話”不是罪惡,也不是欺騙,而是一種“必要”。
所以,“場面話”要多說,但有一點,場面話只可聽不可信。
某甲在一公家單位服務,十幾年沒有升遷,于是通過朋友牽線,拜訪一位經管調動的單位主管,希望能調到別的單位,因為他知道那個單位有一個缺,而且他也符合資格。
那位主管表現得非常熱情,并且當面應允,拍胸脯說:“沒問題!”
某甲高高興興地回去等消息,誰知半個月、一個月、兩個月過去了,一點消息也沒有。打電話去,不是不在就是“正在開會”,問朋友,朋友告訴他,那個位置已經有人捷足先登了。他很氣憤地問朋友:“那他又為什么對我拍胸脯說沒有問題?”他的朋友也不知如何回答才好。
這件事的真相是:那位主管說了“場面話”,而某甲相信了他的“場面話”。
“場面話”是職場里的現象之一,而說“場面話”也是一種生存智慧。在職場進出久的人都懂得說,也習慣說。這不是罪惡,也不是欺騙,而是一種“必要”。
一般來說,“場面話”有以下幾種:
一、當面稱贊人的話
諸如你贊你在辦公室里有人緣,稱贊你的衣服大方漂亮,稱贊你工作能力高……這種場面話所說的有的是實情,有的則與事實有相當的差距,聽起來說起來雖然“惡心”,但只要不太離譜,聽的人十之八九都感到高興,而且旁人越多他越高興。
二、當面答應人的話
諸如“我全力幫忙”、“有什么問題盡管來找我”等。說這種話有時是不說不行,因為對方運用人情壓力,當面拒絕,場面會很難堪,而且會馬上得罪一個人;纏著不肯走,那更是麻煩,所以用“場面話”先打發,能幫忙就幫忙,幫不上忙或不愿意幫忙再找理由,總之,有“緩兵計”的作用。
所以,“場面話”想不說都不行,因為不說,會對你的人際關系有所影響。
不過,千萬別相信“場面話”。
對于稱贊或恭維的“場面話”,你要保持你的冷靜和客觀,千萬別兩句話就樂昏了頭,因為那會影響你的自我評價。冷靜下來,反而可看出對方的用心如何。
對于拍胸脯答應的“場面話”,你只能保留態度,以免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只能“姑且信之”,因為人情的變化無法預測,你既測不出他的真心,只好抱最壞的打算。要知道對方說的是不是場面話也不難,事后求證幾次便知。如果對方言辭閃爍,虛與委蛇,或避不見面,避談主題,那么對方說的就真的是“場面話”了。所以對這種“場面話”,也要有清醒的頭腦,否則可能會壞了大事。
8.逢人只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
俗話說“逢人只說三分話”,還有七分話不必對人說出,你也許以為大丈夫光明磊落,事無不可對人言,又何必只說三分話呢?其中玄機就要看你悟性高不高!
在職場生存,特別是新人,千萬別因掏心而惹來傷心。
剛剛進入一個新的辦公室,你是新人,和人初見面,或才見過幾次面,就算你覺得這個人不錯,而你也喜歡他,也不該把你的心一下子就掏出來。
因為對你還不了解的人,無論說話或作為,都要有所保留,不可一廂情愿。告訴你不要一下子就把心掏出來,甚至你可以做個“城府深沉”的人。職場復雜,你若一下子就把心掏出來給對方,用心和他交往,那么就有可能“受傷”。
把心掏出來,這代表你的真誠和熱情,但見你把心掏出來,他也把心掏出來的人不太多,而且也有掏的是“假心”的人。若這種人又別有居心,剛好利用了你的弱點,好比薄情郎對癡情女一般,那么你的日子就不好過了;而會玩手段的人,更可以因此把你玩弄于股掌之中。
也有一種人,你把心掏出來給他,他反而不會尊重你,把你看輕了。有些人就是有這種劣根性,你對他冷淡一些,他反而敬你又怕你,換句話說,對這種人來說,太容易得到的感情,他是不會去珍惜的,那么你的付出不是很不值得嗎?
另外還有一種狀況,你一下子就把心掏出來,如果對方是個謹慎的人,那么你反會嚇著了他,因為他懷疑你這么坦城是另有目的,如果是這樣,你不是弄巧成拙,也弄壞了有可能發展的情誼?
此外,你把心掏給人家,結果沒有得到相等的對待,那種被“拋棄”、“背叛”的感覺是很不好受的。
因此,與其把心一下子掏出來,不如慢慢觀察對方,有了了解后再“交心”。你可以不虛偽,坦坦蕩蕩,但絕不可把感情放進去,要留些空間作為思考、緩沖——不摻雜感情因素,那么一切就好辦了。
對于老于世故只說三分話的職場高手,你一定會認為他們很狡猾,是不誠實的。其實說話須看對方是什么樣的人,對方如果不是可以盡言的人,你說三分真話已經是不少了。孔子曰:“不得其人而言,謂之失言。”對方倘若不是你交往很深的人,你也暢所欲言,對方的反應是怎樣的呢?你說的話是屬于你自己的事,對方愿意聽你說么?彼此關系淺薄,你與之深談,顯出你沒有修養;你說的話是屬于對方的,你不是他的諍友,又不配與他深談,忠言逆耳,顯出你的冒昧;你說的話是屬于國家的,對方的立場如何,你沒有明白,對方的主張如何,你也沒有明白,你偏高談闊論,輕言更易招事呢!所以逢人只說三分話,不是不可說,而是不必說,不該說,這與事無不可對人言并沒有沖突。
事無不可對人言,是指你所做的事,并不是必須盡情向別人宣布。老于世故的人是否事事可以對人言是另一問題,他的只說三分話是不必說,不該說的關系,更不是不誠實,更不是狡猾。說話本來有三種限制,一是人,二是時,三是地。非其人不必說。非其時,雖得其人,也不必說。得其人,得其時,而非其地,仍是不必說。非其人,你說三分真話,已是太多;得其人,而非其時,你說三分話,正給他一個暗示,看看他的反應;得其人,得其時,而非其地,你說三分話,正可以引起他的注意,如有必要,不妨擇地作長談,這叫做通達世故的人。
在職場生存,不把心一下子掏出來,這和修養、道德無關,而是顧慮到現實的具體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