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六節 打造系統完備、高效實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綜合交通樞紐運輸體系,加快建設世界交通強國步伐

一、交通是我國國民經濟基礎設施,是改善民生的硬支撐,要加快建設“世界交通強國”步伐

基礎設施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石和重要支撐,具有基礎性、先導性、戰略性、引領性,并直接關系到現代化建設和民生改善。“要統籌發展和安全,優化基礎設施布局、結構、功能和發展模式,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打下堅實的基礎。”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以推動我國重大科技設施、交通樞紐設施、水利工程設施、通信信息基礎設施及國家戰略儲備等基礎設施建設,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以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這里僅就交通樞紐運輸體系建設作一闡述。

傳統基礎設施,包括交通、能源電力、熱力、燃氣、水利以及水生產和供應業。新型基礎設施,包括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支撐,布局建設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等,以構建新型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安全效益相統一。

正如河北省省長王正譜在主持省長辦公會時指出的,基礎設施建設是穩投資、擴內需、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也是促升級、優結構、提高發展質量的重要環節。

交通運輸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性、先進性、戰略性基礎產業和重要的現代服務性行業。交通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先行官”。人們常說:“要致富,先修路。”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要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推進跨市域高速鐵路、高速公路、城市軌道交通網絡布局,持續推進航空、航海港口、內河航道建設,管道運輸和城、鄉、村公路建設等,構建銜接順暢、高效便捷的現代交通網絡體系。近十年來,我國交通運輸事業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迎來了由交通大國向交通強國轉變的歷史性跨越。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交通強國,為新時代我國交通運輸事業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要大力推動我國由“交通大國”向“世界交通強國”邁進。

目前我國鐵路密布,高鐵飛馳、公路成網、港口群列、飛機翱翔、巨輪遠航。路網縱橫交織,航線通達全球。

加快建設交通強國是打造系統完備、高效實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的重要舉措。遵循我國“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要求,必須建設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推進各種運輸方式一體化融合發展,提高網絡效應和運輸效率。構建快速網,基本貫通“八縱八橫”高速鐵路主通道,提升國家高速公路網絡質量,加快建設世界級港口群和機場群。

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第二屆全球可持續交通大會開幕式上發表主旨講話指出:“新中國成立以來,幾代人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建成了交通大國,正在加快建設交通強國。我們堅持交通先行,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高速鐵路網、高速公路網、世界級港口群,航空航海通達全球,綜合交通網突破600萬公里。”我們堅持創新引領,高鐵、大飛機等裝備制造實現重大突破,新能源汽車占全球總量一半以上,港珠澳大橋、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等超大型交通工程建成投運,交通成為中國現代化的開路先鋒。我國堅持交通天下,并已成為全球海運連接度最高、貨物貿易額最大的經濟體。

近十年來,我國加快建設“八縱八橫”高速鐵路主通道。正如國家鐵路局前局長安路生指出的,到2021年年底,全國鐵路通車里程超過15萬公里,其中高鐵營業里程達4萬公里,高鐵通達93%的5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基本形成布局合理、覆蓋廣泛、層次分明、安全高效的鐵路網絡。

目前,我國公路已四通八達。中國高速公路起步開建是在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比世界一些發達國家晚幾十年,到1988年中國高速公路總里程只有147公里。到2012年,我國高速公路通車里程為9.6萬公里,居全球第一位。2021年,中國公路總里程528.07萬公里,高速公路總里程16.91萬公里,通車里程穩居世界第一,基本覆蓋全國99%的居住人口在20萬人以上的城市與地級行政中心城市,高速公路網主線已基本建成。從城市客運看,截至2020年年底,全國公共汽電車運營線路總長度為148萬公里。全國有43個城市開通了軌道交通,運營里程為7355公里,位居全球第一。從客運服務看,2020年全社會客運量達96.65億人次,客運周轉量為19251.43億人公里。從貨物運輸服務看,2020年全社會貨運量達464.4億噸,貨運周轉量達196761億噸公里。邁向世界交通強國,是中華民族面向未來的共同期盼,需要創新發展共同奮斗!

實體經濟要發展,人民生活要改善,交通要先行。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都高度重視我國交通事業的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力補短板、強筋骨,一個覆蓋海陸空、連通世界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呼之欲出。

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是我國實現經濟高速增長、中高速增長的重要支撐。今后仍要優化投資結構,不斷增加有效投資。當今中國尚處于工業化后期,新型工業化任務遠未完成,仍要不斷優化投資結構,加大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投資力度,推動新產業蓬勃發展,提高國際市場競爭力。

交通是國民經濟基礎性、先導性、引領性、服務性、戰略性產業和改善民生的硬支撐,是振興之要、強國之基。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發展,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經濟結構不斷優化,數字經濟等新興產業蓬勃發展,高鐵、公路、橋梁、港口、機場等基礎設施建設快速推進。”中國不斷加快高速公路、高速鐵路、深水港口、大型機場、管網運輸和綜合管廊建設以及港珠澳大橋等建設,不但改善了民生,增加了就業,而且拉動了經濟增長。2019年中國公路里程達485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達12.4萬公里。到2020年年底,我國有民用機場242個,定期航班航線里程達838萬公里,比1950年年末增長734倍,為人員往來提供了方便。

到2020年年底,全國公路總里程達519.8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達16.1萬公里,居世界第一。中國鐵路縱橫,快速發展。鐵路運營里程達14.6萬公里,其中高鐵運營里程達3.8萬公里,占全球高鐵運營里程的2/3以上。港口興隆,通江達海。在全球吞吐量十大港口中,中國占7個,2020年,中國港口貨物吞吐量145.5億噸,穩居世界第一。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在4900公里以上,全國內河航道通航里程達12.7萬公里,居世界第一;我國在建及建成的公路橋梁、隧道總規模居全球第一;全國港口有生產用碼頭泊位23919個,其中沿海港口萬噸級及以上泊位數達2592個;內河高等級航道達標里程達1.61萬公里。我國境內民用航空航線縱橫交錯,暢通全球,全國航線共有5581條,航路航線總里程達23.7萬公里。近十年來,我國民航運輸機場新建、遷建82個,頒證民航運輸機場有250個,機場數量居全球前列。年旅客吞吐量達到1000萬人次以上的民用機場已有39個,3000萬級機場達11個。當今中國民航運輸總周轉量位居世界第二。正如中國民航局副局長董志毅指出的,我國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和成渝四大世界級機場群已初具雛形,基本形成北京、上海、廣州、成都、西安等十大國際航空樞紐和29個區域樞紐等組成的現代化機場體系。目前我國已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高速公路網、高鐵運營網和移動寬帶網。近幾年,中國交通運輸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多方突破。快件運輸和多式聯運量持續增長,物流成本明顯下降,為我國高質量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幾年來,中國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已成為名副其實的交通大國,正在向交通強國邁進。

我國“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加快建設交通強國”的奮斗目標和戰略規劃,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強國,勾畫出中國進入新時代未來交通發展的壯闊藍圖,吹響了中國從交通大國向交通強國奮進的號角。

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目前已建成全球最大的高速公路網、高速鐵路網、世界級港口群,航空航海通達全球,成為當今世界交通運輸最繁忙的國家。

截至2021年年底,全國公路總里程達528.07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總里程達17萬公里,居世界第一;鐵路運營總里程突破15萬公里,其中高速鐵路運營里程達4萬多公里,約占世界高鐵運營里程的2/3以上;我國境內運輸機場達248個;全國水運港口生產用碼頭中擁有萬噸級及以上泊位超過2600個,約占水運泊位總數的12.7%,居全球首位。其中內河航道通航里程達12.8萬公里,長江成為世界內河運輸中最繁忙的水道。

隨著現代化建設的推進,我國目前鐵路旅客周轉量及貨運量、公路客貨運輸量及周轉量、水路貨運量及周轉量等指標均位居世界第一,港口貨物運輸吞吐量和集裝箱運輸吞吐量已連續10多年位居世界第一,民航運輸總周轉量、客運周轉量、貨郵周轉量居世界第二,快遞業務量居世界第一。到2021年年底,我國內河航道通航里程達12.8萬公里,其中高等級航道超過1.6萬公里,擁有生產用碼頭泊位20867個,其中萬噸級及以上泊位2659個,基本形成了長三角、津冀、粵港澳等世界級港口群。目前,中國已成為世界上運輸最繁忙的國家之一,鐵路、公路、水運、民航客貨周轉量、港口貨物吞吐量、郵政快遞業務量等主要指標連續多年位居世界前列。

我國正在加快建設世界交通強國步伐。正如交通運輸部副部長徐成光指出的,我國已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高速鐵路網、高速公路網、世界級港口群,航空海運通達全球,中國高鐵、中國路、中國橋、中國港、中國快遞成為亮麗的中國名片,規模巨大、內暢外聯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有力服務支撐了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世界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的貨物的運轉。

2022年1月,國務院印發《“十四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為今后幾年交通運輸發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一是加快鐵路建設,爭取到“十四五”末全國鐵路運營里程達到16.5萬公里左右,其中高速鐵路5萬公里左右(含部分城際鐵路),覆蓋超過95%的5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八縱八橫”高速鐵路主通道基本貫通。二是完善港口樞紐集疏運體系,到“十四五”末,沿海港口重要港區鐵路進港率70%以上,樞紐機場軌道交通接入率達80%。三是加強民航機場建設,到“十四五”末,民航運輸機場數量達270個以上,新增跑道40條。特別是要加快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雙城經濟圈四大世界級機場群建設,增強國際樞紐功能,為我國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和改善民生作出更大貢獻。

二、中國“復興號”動車組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已成為聞名世界的中國品牌,具有光輝的發展前景

當今中國高速鐵路通車里程穩居世界第一,高速鐵路動車組是中國制造的一大品牌,在國際上擁有強大競爭力。40多年前的1978年,中國鐵路運營里程只有約5萬公里,在不到9000臺機車中有8000臺是蒸汽機車,電動機車不到200臺,絕大多數火車時速只有40公里,這些機車早已被淘汰。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交通運輸業快速發展。到“十二五”末的2015年,中國高速鐵路通車里程達1.9萬公里,居世界第一。2017年,中國鐵路投產新線3038公里,“四縱四橫”高鐵網建成投入運營。中國交通運輸快速發展。2018年年底,中國鐵路運營總里程達13.2萬公里,其中高鐵運營里程達2.9萬公里,居全球第一;2019年年底,中國鐵路運營總里程達13.9萬公里,其中高鐵運營里程為3.5萬公里,位居世界第一。到2020年年底,全國鐵路運營里程為14.6萬公里,其中高速鐵路運營里程達3.8萬公里,位居世界第一,占全球高鐵總量的60%以上,構成了四通八達、密如蛛網的“四縱四橫”的全球最大的高鐵網。如今,中國有世界第一條高寒地區的哈大高鐵,運營總里程為921公里,是中國在高寒地區建設的首條高鐵。

“復興號”動車組有“CR400AF”和“CR400BF”兩種型號,都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在254項重要標準中有84%為中國標準,“復興號”高速動車組技術全面實現了自主化、標準化和系列化,極大增強了中國高鐵的核心競爭力,成為聞名世界的中國品牌。近年來,采用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并實現自動駕駛等功能的京張高鐵,是我國擁有的首條智能技術高鐵。中國現行高鐵裝備是由我國自主研發、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具有技術成熟、行速快捷、乘坐舒適、安全可靠的優勢,是中國制造的一大品牌,在國際上擁有強大的競爭力。“復興號”設計時速可達400公里,實際上中國高鐵列車已創出時速486.1公里的世界紀錄,實現了時速420公里的高速安全交匯。目前,高鐵實際客運行速300~350公里/小時。在中國已建成運營的3.8萬公里高鐵中,約1/3是按時速350公里設計建造的。目前,中國已成為全球高鐵運營里程最長、高速列車運行數量最多、技術體系最全、運營速度最高、在建規模最大的國家。中國有世界等級最高的京滬高鐵,有世界單條運營里程最長的京廣高鐵,運營里程達2298公里,等等。目前,“復興號”京廣高鐵京武段已實現時速350公里常態化運營。北京西至河北、河南、湖北三省省會石家莊、鄭州東、武漢,最快旅途時間已縮減至1小時01分、2小時11分、3小時48分。這是繼2017年京滬高鐵、2018年京津城際、2019年京張高鐵、2020年成渝高鐵實現350公里/小時之后,連通京、冀、豫、鄂的省會(市)城市的又一鐵路大動脈。

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交通事業取得歷史性跨越式發展。綜合交通網絡基本形成,基礎設施建設規模和客貨運量居世界前列。中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交通大國,但還不是交通強國。中國進入新時代,交通事業發展進入新階段,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交通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經濟繁榮發展,交通須先行;人民生活改善,交通來開路。建設交通強國,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國情、著眼全局、面向未來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2019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交通強國建設綱要》,為我國交通現代化規劃設計了宏偉藍圖,綱要明確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強國;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人民滿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強國。”要“構建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打造一流設施、一流技術、一流管理、一流服務,建成人民滿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強國”。從2021年到本世紀中葉,分兩個階段推進交通強國建設。到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強國,基本形成“兩個圈”,即“全國123出行交通圈”和“全球123快貨物流圈”。“全國123出行交通圈”,就是“都市區1小時通勤、城市群2小時通達、全國主要城市3小時覆蓋”。《交通強國建設綱要》提出,要構建便捷順暢的城市(群)交通網。目前,我國高速公路網、高速鐵路網逐步實現了城市群中心城市與周邊城市的直接通達,但周邊城市彼此之間尚未完全實現直達,走高速公路須繞行,乘高鐵尚須轉車,將來城市群中的中小城市之間也要實現直達直通。

我國“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加快建設交通強國”,“建設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推進各種運輸方式一體化融合發展,提高網絡效應和運營效率”。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人民滿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強國。交通部長李小鵬指出,圍繞總目標,交通運輸行業將著力打造“三張交通網”和“兩個交通圈”。“三張交通網”包括:發達的快速網,主要包括高鐵、高速公路、民航,具有高品質、速度快等特點;完善的干線網,主要由普通鐵路、普通國道、航道,還有油氣管線組成,具有運行效率高、服務能力強等特點;廣泛的基礎網,主要由普通的省道、農村公路、支線鐵路、支線航道、通用航空組成,具有覆蓋空間大、通達程度深、惠及面廣等特點。

2017年9月開始,由中車唐山公司研制的,堪稱世界最快、運行時速達350公里、16輛長編組的“復興號”高速列車開始運行,京滬高鐵長達1318公里,將列車運營時速提高到350公里,成為當今世界運行速度最快的高鐵列車。從北京南站到上海虹橋站,全程運行5小時45分鐘,成為全球一次建成線路最長、標準等級和技術水平最高的高速鐵路,標志著中國高鐵邁出了從追趕到引領的關鍵一步,中國鐵路技術裝備制造進入新時代。

幾年來的實踐表明,“復興號”高鐵按時速350公里運營,其技術安全性、可靠性、舒適性等方面都贏得了公眾的贊揚。“復興號”現已通達我國絕大多數省會及以上城市,以及香港特別行政區,也是世界上運營時速最高的高鐵列車。“復興號”是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中國鐵路從技術追趕向領跑者跨越的重要標志。現在,中國高鐵運營里程已越過3.5萬公里,穩居世界第一。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目前,中國源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奮斗目標的“復興號”高鐵已贏得世界多國贊譽。

交通一體化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先行領域。統籌規劃建設京、津、冀三地快速、便捷、高效、安全、大容量、低成本互聯互通綜合交通網絡,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基礎和保障。

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建設七年來,一批重大交通項目建設完工、投入使用,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十三五”期間,鐵路,京張高鐵、京雄城際鐵路、京哈高鐵等開通運營,營業里程由8458.3公里增加到9471.9公里,增長12%;公路,2020年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北京1173公里、天津1325公里、河北7809公里,總計10307公里,京雄高速公路實現1小時通達;民航,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正式投運,京津冀機場群功能分工持續優化,天津、石家莊機場保障能力不斷提升;海運,2020年港口貨物吞吐量,天津5.03億噸、河北12億噸,合計17.03億噸。

目前,京津冀區域基本形成以“四縱四橫一環”運輸通道為主骨架、多節點網狀區域交通新格局,初步構建了現代化高質量綜合立體交通網。

三、中國高速磁懸浮軌道交通在城際鐵路、城市軌道交通建設中通過運行實驗,提高了安全可靠運行能力

當今中國仍在加快建設干線鐵路、城際鐵路、城市軌道交通等安全高效、密集軌道交通網。城際鐵路包括“復興號”標準動車組、磁懸浮列車組等。城市軌道交通包括地鐵、有軌電車、中低速磁懸浮、跨座式單軌交通、懸掛式單軌交通等。

磁懸浮技術是利用“同性相斥,異性相吸”電磁感應原理,以磁鐵對抗地心引力,以直線電機驅動車輛,使列車克服重力呈懸浮狀態,只受空氣阻力影響,使列車運行速度更快,可達現行輪軌高鐵行駛速度的2倍以上。高速磁懸浮列車具有速度快捷、乘坐舒適、載客容量大、編組靈活、快速起停、轉彎半徑小、爬坡能力強、耐候準點、維護工作量少、安全可靠、低碳節能、振動小、噪聲低等特點,由于不存在輪軌磨損消耗,全壽命周期成本低,更能節能降耗。高速磁懸浮列車可填補高速鐵路和航空載運之間的速度空白。

早在20世紀70年代,德國、日本、美國等國家相繼啟動磁懸浮運輸系統研發。2003年,世界第一條商用磁懸浮列車在上海浦東機場與市區間運行,其運營速度為430公里/小時,30公里的路程,運行13分鐘即安全到達。中國除上海磁懸浮列車運行外,2021年12月北京首條中低速磁懸浮S1線開通。S1線運營的首批10列新一代中低速磁懸浮列車,由中車唐山公司自主創新研制生產,6輛編組,設計時速100公里,滿載定員1302人。通常,磁懸浮列車速度等級可分為中低速、中速、高速。其中,中低速磁懸浮列車時速為120公里以下,適用于城市內或旅游景區公共交通。磁懸浮列車具有運行速度快、爬坡能力與曲線通過能力強、安全可靠、運行噪音小、鐵路選線空間大、建設運行成本低等優勢,氣動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2020年6月,中國中車組織、中國中車四方股份公司研制的設計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懸浮軌道,是中國中車聯合國內30多家企業、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協同攻關的結晶,試驗樣車在上海同濟大學磁懸浮試驗線上成功試跑運行,標志著中國高速磁懸浮研發取得新突破。高速磁懸浮列車既可用于長途運輸和中短途載運,在超大型、特大型樞紐城市或城市群之間形成高速走廊,也適用于中短途客運,及超大型、特大型、大城市通勤或城市群內相鄰城市的城際交通。按照《交通強國建設綱要》要求,建設交通強國,必須依靠科技創新,發展先進的交通技術裝備,如時速600公里級高速磁懸浮系統,時速400公里級高速輪軌(含可變軌距)客運列車系統,低真空管(隧)道高速列車等。這對進一步完善我國高速客運交通網建設具有重大意義,為我國高速磁懸浮軌道交通的推廣奠定了基礎。

西南交通大學鄧自剛教授在“高速磁懸浮前景廣闊”一文中指出,與高鐵列車相比,磁懸浮列車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沒有車輪,卻能夠沿著特定軌道前行。這要歸功于電磁力的作用。地面軌道和車載磁體相互作用產生電磁力將車體懸浮于軌道之上,再利用沿著軌道鋪設的直線電機驅動列車運行,具有速度高、噪聲低、維護量少、安全可靠等優點,高速磁懸浮列車最高時速可達600公里以上,被稱為“貼地飛行列車”。

2021年7月20日,由我國中車公司承擔研制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的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懸浮交通系統在山東省青島成功下線,是全世界首套設計時速達600公里的高速磁懸浮交通系統,具有高效快捷、運能強大、安全可靠、編組靈活、綠色環保、維護便利等特點,成為完全掌握核心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著名品牌,是全球陸地運行速度最快的新型軌道交通,標志著我國完全掌握了高速磁懸浮成套技術和工程化建造能力。

影響軌道車速度有兩個因素,即輪軌的軌道摩擦力和列車的空氣阻力。單純磁懸浮是為了減少軌道摩擦力;在大氣環境下,列車速度越快,空氣阻力就越大。如果列車能在幾乎真空管廊里行進,就可顯著減少空氣阻力,以接近音速,即時速超過1000公里的速度行進。我們知道,在標準狀況下,即在一個大氣壓、溫度15℃情況下,音速為340米/秒,即1224公里/小時,如能接近音速,其列車速度將超過目前的客運飛機的飛行速度,成為“超級高鐵”。當然,真正實現超高速低真空管道磁懸浮交通“近地飛行”,還有不少關鍵技術需要研發攻克。傳統的軌道列車速度越快,車輪軌道的黏著力越會降低。當車速達到一定值后,車輪和軌道之間的摩擦力就很微小了。這表明,“超級高鐵”的核心技術是減少軌道摩擦力和行進空氣阻力,即利用磁懸浮技術減少軌道摩擦力;還要利用真空技術,在一個真空管廊中穿行,以降低列車的空氣阻力。因此,“超級高鐵”是在近似真空、磁懸浮狀態環境下行進的列車。當然,“超級高鐵”在技術創新和實驗中取得突破后,真正到實用還要考慮運行成本低、旅客上下乘運安全舒適才行。

四、城市輕型跨座式單軌列車具有逐步推廣應用價值

跨座式單軌俗稱“空中列車”,其特點是具有單條帶形鋼筋混凝土梁體,車輛采用空氣彈簧和橡膠輪胎,跨行于梁軌合一的混凝土軌道梁上行駛,轉向架兩側有導向輪和穩定輪夾行于軌道梁兩側。20世紀50年代開始,瑞典、德國、美國、日本、新加坡、俄羅斯、韓國等國家就對輕型跨座式單軌交通進行過試驗研究和應用。中國重慶市跨座式單軌交通工程于2000年開建,是中國首條單軌交通線路。跨座式單軌技術國產化率達95%,實現了多項技術創新,成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已開通運營單軌車站64座,線路總長為87.46公里,最大縱坡5%,正線最小曲線半徑為100米,走行軌道梁總長達215.86公里。輕型跨座式單軌交通在重慶市已安全運行20多年,成為當今世界公認的跨座式單軌線網最長、運行效率最高、安全性好、人民出行滿意的交通方式,獲得國家環保總局“三高三低”的美譽,即起點高、標準高、水平高,噪聲低、輻射低、振動低。重慶市既有跨座式單軌交通也有地鐵交通。據重慶公司介紹,跨座式單軌交通系統與地鐵比較具有8個特點:一是投資省,每公里投資僅需2億~3億元人民幣,而城市地鐵每公里高達7億~10億元;二是工期短,30公里左右線路工期約2~3年,而地鐵需4~5年;三是運能覆蓋面大,每小時運力達1萬~4萬人;四是占地面積小,可沿公路中間隔離帶架設;五是轉彎半徑小,正線為100米,而地鐵約350米;六是爬坡能力強,最大縱坡60‰,而地鐵約35‰;七是噪聲低于70分貝(dB),而地鐵在80dB以上;八是節能效果好,綜合能耗比地鐵低42%左右。因此,在城市交通基礎建設中,跨座式單軌線網建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新一代跨座式單軌列車由中國中車四方股份公司研制,于2020年11月正式下線。新一代“空中列車”是我國擁有自主核心技術、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牌,是目前國內時速等級最高的跨座式單軌列車。該車兼具地鐵與單軌列車技術優勢,標志著中國在跨座式單軌車輛技術領域取得了新進展和重大突破。

新一代跨座式單軌列車,最高運行時速100公里。車體寬3.098米,可根據運營需求,實現2節、4節、6節、8節靈活編組,6編組最大載客量為1400人,整車使用壽命長達30年,跨座式單軌列車工程造價約為地鐵的1/3,未來跨座式單軌交通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現階段我國交通運輸業蓬勃發展,正如交通運輸部長李小鵬指出的,“十三五”時期,我國跨海橋隧、深水航道和高速鐵路建設成套技術等躋身世界前列;“復興號”列車馳騁在祖國大地上,C919大飛機首飛,北斗技術在行業深入應用,交通科技創新取得多點突破,高速鐵路、民用航空應用推廣人臉識別系統。“十三五”期間,交通運輸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蓬勃發展。

今后我國要進一步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構建系統完備、高效實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加快建設交通強國,完善綜合運輸大通道、綜合交通樞紐和物流網絡,加快城市群和城市圈軌道交通網絡化,構建快速網,基本貫通‘八縱八橫’高速鐵路,提升國家高速公路網絡質量,加快建設世界級港口群和機場群。完善干線網,加快普速鐵路建設和既有鐵路電氣化改造,優化鐵路客貨布局。穩步建設支線機場、通用機場和貨運機場,積極發展通用航空。”

交通運輸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性、先導性、戰略性產業和服務性行業,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我國交通發展取得重大進展,科技創新能力明顯增強,人民高品質出行得到更好滿足,正在加快建設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并加速由交通大國向交通強國挺進。

當今中國,綜合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實現網絡化。截至2019年年底,全國鐵路營業里程達13.9萬公里,其中高速鐵路營業里程超過3.5萬公里,占全球高鐵運營里程的2/3以上,初步實現了相鄰大中城市間1~4小時交通圈,城市群內半小時至2小時工作生活圈。全國公路里程達501.5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15萬公里;擁有生產性碼頭泊位2.3萬個,其中萬噸級及以上泊位數2520個,內河航道通航里程12.7萬公里;民用航空頒證運輸機場238個;全國油氣長輸管道總里程達15.6萬公里,互聯互通程度明顯增強。交通事業的發展,使人民高品質生活需求得到更好的滿足,貨物運輸保障能力持續增強。

中國進入新時代,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由中國自主研發、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復興號”中國標準動車組,實現了世界上首次時速20公里交會和重聯運行,在京滬高鐵、京津城際鐵路、京張高鐵等線路上實現了世界最高時速350公里的持續商業運營,智能型動車組實現時速350公里自動駕駛功能;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懸浮試驗樣車、具備跨國互聯互通能力的時速400公里可變軌距高速動車組下線。海工機械特種船舶、大型自動化專業化集裝箱成套設備制造技術領先世界,300米飽和潛水取得創新性突破。C919大型客機成功首飛。支線客機ARJ21開始商業運營。快遞分揀技術快速發展。遠洋船舶、高速動車組、鐵路大功率機車、海工機械等領跑全球,大型飛機、新一代智聯網汽車等裝備技術方興未艾,成為中國制造業走向世界的“金名片”。(30)

2022年5月14日,我國編號為B-001J的首架C919大飛機首次從上海浦東機場起飛,歷經3小時2分鐘飛行試驗,性能良好,試飛獲得圓滿成功,即將交付使用。這是我國自行研發、設計、制造的遠程飛行的大型客機,對我國旅客航空飛行發展具有里程碑重大意義。

黨的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目標。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加快建設交通強國”,中國交通運輸事業迎來了更加寶貴的“黃金時期”。我們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構建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打造一流設施、一流技術、一流管理、一流服務,構建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努力建設人民滿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強國,為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堅實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建設更多更先進的航空樞紐、更完善的綜合交通運輸系統,加快建設交通強國。”(31)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對加快建設交通強國作出部署,提出明確要求,要完善綜合運輸大通道、綜合交通樞紐和物流網絡,加快城市群和都市圈軌道交通網絡化,提高農村和邊境地區交通通達深度,標志著交通強國建設已邁上新征程。

交通運輸是國民經濟中基礎性、先導性、戰略性產業和重要服務性行業,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十三五”時期,中國交通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目前正在從交通大國向交通強國挺進。交通現代化是實現我國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即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偉大強國的重要標志。

交通運輸部長李小鵬2020年年底在《加快建設交通強國》一文中提出了全面落實加快建設交通強國的重點任務,即“五推進”,推進基礎設施網絡化、推進物流運輸便利化、推進出行服務便捷化、推進交通裝備自主化、推進交通運輸治理現代化。

為加快建設交通強國,構建現代化高質量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支撐現代化經濟體系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中共中央、國務院于2021年2月頒發《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規劃期為2021年至2035年,遠景展望到本世紀中葉,提出了中國交通2035年發展目標和主要任務,描繪出新時代中國綜合交通發展美好藍圖。

《綱要》指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和平與發展仍是時代主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入人心。

《綱要》強調,國內國際新形勢對加快建設交通強國、構建現代化高質量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必須更加突出創新的核心地位,注重交通運輸創新驅動和智慧發展;更加突出統籌協調,注重各種運輸方式融合發展和城鄉區域交通運輸協調發展;更加突出綠色發展,注重國土空間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更加突出高水平對外開放,注重對外互聯互通和國際供應鏈的開放、安全、穩定;更加突出共享發展,注重建設人民滿意交通,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綱要》提出發展目標,到2035年基本建成便捷順暢、經濟高效、綠色集約、智能先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高質量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見表1-12),實現國際國內互聯互通、全國主要城市立體暢達、縣級節點有效覆蓋,有力支撐“全國123出行交通圈”(都市區1小時通勤、城市群2小時通達、全國主要城市3小時覆蓋)和“全球123快貨物流圈”(國內1小時送達、周邊國家2天送達、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達)。交通基礎設施質量智能化與綠色化水平居世界前列。交通運輸全面適應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有力保障國家安全,支撐我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表1-12 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2035年主要指標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加快建設交通強國的戰略決策部署。我國交通將繼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構建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打造一流設施、一流技術、一流管理、一流服務,努力建設人民滿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強國。

據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2020年8月公布的《新時代交通強國鐵路先行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提出,到2035年我國將建成服務安全優質、保障堅強有力、實力國際領先的現代化鐵路強國。

鐵路是國家戰略性、先導性、關鍵性重大基礎設施,是國民經濟發展大動脈,是重大民生工程,是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骨干。目前,我國高鐵動車組保有量已達3600多組,其中技術最先進、運行速度最快的“復興號”動車組有690多組,占世界高速列車總保有量的50%以上,比其他國家高鐵動車組總和還多。

按《規劃綱要》要求,全國鐵路和高鐵通車里程不斷增加。鐵路運營里程由目前的14.14萬公里增加到2035年的20萬公里,其中高鐵運營里程由目前的3.6萬公里增加到2035年的約7萬公里。

主站蜘蛛池模板: 隆回县| 洞头县| 上饶市| 永川市| 益阳市| 嘉义县| 荆州市| 新疆| 阳泉市| 莎车县| 黑龙江省| 博客| 高密市| 托克逊县| 巴里| 岢岚县| 枣庄市| 全州县| 河源市| 平凉市| 黄陵县| 乾安县| 五莲县| 昌黎县| 土默特右旗| 花莲县| 乡宁县| 台南市| 吉安县| 泰来县| 额尔古纳市| 石门县| 耒阳市| 昌宁县| 广南县| 新建县| 华宁县| 德令哈市| 红桥区| 同仁县| 麻栗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