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凡人創造的非凡歷史
- 汪志明
- 3588字
- 2024-06-12 15:34:42

誰發起了中國最早的“不動產交易”
在遙遠的古代,沒有不動產、房地產的說法,土地是硬通貨,土地的分配往往伴隨著流血犧牲,要么是征戰搶奪,要么是立功分封,除此之外,再無他法。而開不動產交易之先河的人,是周朝時期一個名為裘衛的小人物,在他之前,我們根本找不到任何有關土地交易的信息。
裘衛本人并不是什么王公貴族,光從名字中就可以看出。裘,指的是動物皮毛,所以裘衛家族所從事的工作基本上和畜牧業脫不開關系。既然他是平民百姓,而平民百姓基本上是沒有機會獲得分封的,那他用來交易的土地是哪兒來的呢?
裘衛自己開辟了一條新路。這條新路,讓人們有了獲得土地的新途徑,他還別出心裁地把這事刻在了鼎上。
夏商周時期,鼎一類的青銅重器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是代表等級和權力的禮器。從某種意義上說,鼎象征著使用者的高貴地位。然而裘衛卻將不動產交易這件事情,光明正大地刻在了鼎上,這在當時是不可想象的。因為平民們不要說使用鼎,就連見到鼎的概率都非常小,更不要說用自己的名義鑄鼎,還刻上銘文了。
裘衛一共鑄造了四個鼎。第一個鼎叫作“衛簋”。“簋”這個字非常生僻,原意是一種盛放食物的青銅器,它其實和我們一般所見的鼎不同,但二者都是禮器和貴族身份地位的象征,在這里為了敘述方便,就一律稱為鼎了。總之,鼎與簋都與吃飯用的器物有關,如今北京東直門內的餐飲一條街,就叫簋街。言歸正傳,當時裘衛年少氣盛,心懷抱負,直接到周王室應聘,想謀得一個職位。原本只是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沒想到這一路竟非常順利,最終他通過了王室的復試,得到了司裘這一職務。這個職務在當時屬于政府職員,相當于今天的公務員。
參加考試的不只裘衛一人,一起得到職務的新人們在辦理完王室的入職手續后,得到了天子的召見。畢竟,這群人代表了當時的精英群體,即將為周王室服務,不管是走形式還是真心實意的祝福,周王都要表示一番。
裘衛鑄造的衛簋上就記載了這件事情。因為對于平民百姓來說,得到天子召見肯定是天大的榮譽,裘衛將此事刻在鼎上,說明他非常重視這次工作機會。
裘衛鑄造的第二個鼎叫作“衛盉”。據鼎上所刻的銘文記載,周共王三年(前920)三月,周天子要在豐邑舉行爯旂典禮。
按照當時的制度,各路諸侯都會參加典禮、朝覲天子。禮儀規定他們必須佩戴瑾璋,身上所穿的服裝也要華美得體。
在這里,我們必須提到另外一個人——矩伯。矩伯是一個沒落的貴族,除了祖上獲封的土地之外,基本上沒有其他財產。但是朝覲天子的時候,又不能穿得太寒酸,矩伯沒辦法,只能找到裘衛,希望裘衛能夠借幾件比較華麗的衣服給他。有困難時向好朋友張口求助,總算是條出路。矩伯這位草根出身的好朋友裘衛表示,自己愿意在他困難的時候,有償地拉他一把。
從這件事情上我們也能夠看到,裘衛雖然只是一個小職員,但是他的職權可不小。裘衛管理的是王室的皮毛生意,那可是很多平民可望而不可即的東西。我們甚至可以大膽地猜測,裘衛在私下里,可能還做著自己的小生意,而且買賣還不錯。
既然矩伯開了口,裘衛自然愿意出借,但必須有抵押物,裘衛可不干賠本的買賣。雙方商量,矩伯用10塊田作為抵押,從裘衛那里借瑾璋;用3塊田從裘衛那兒借玉飾和禮服。
除了抵押物,雙方還定下了相應的規矩。如果矩伯沒有按時歸還借來之物,那么這些田地就永遠抵押給裘衛。
可能有人會問,買賣土地難道不違反周朝的制度嗎?畢竟周朝的法律規定“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土地為天子所有,嚴禁私自買賣。然而在這次矩伯和裘衛的約定中,有兩個非常重要的詞:“永遠”和“抵押”。矩伯的土地永遠抵押給裘衛,并不改變所有權,這就不違反周朝有關土地的制度。可以理解為,裘衛打了一個漂亮的擦邊球,在違法的邊緣瘋狂試探,沒有露出任何破綻。
裘衛之所以敢借給矩伯這些東西,是因為裘衛知道矩伯除了土地一無所有。如果矩伯違約,那么他就失去了唯一的財產。即便是土地被矩伯及時贖回,裘衛也不會著急,因為只要天子還要召見諸侯大臣,矩伯就要繼續向自己借華麗的禮服和瑾璋,到了那個時候,矩伯會再次向裘衛抵押自己的土地。
總之一句話,這是一個穩賺不賠的買賣,裘衛占盡了優勢。為確保萬無一失,裘衛還把這件事情非常詳細地告訴了伯邑父、崇伯、定伯、亮伯、單伯等執政大臣。
于是,在各位大臣們的見證下,裘衛和矩伯將所列條件寫得一清二楚,達成了協議。裘衛把禮服和瑾璋借給了矩伯,而矩伯的土地也一塊不少地被裘衛收入囊中。事成之后,裘衛制作了青銅器衛盉,希望自己能夠得到老天爺的祝福。
在當時,鼎經常用于祭祀。裘衛希望通過祭祀,把自己和矩伯交易土地的這件事情稟告早已經去世的父親惠孟。
在西周時期,土地買賣是被絕對禁止的。當時所有的土地都歸天子所有,平民百姓使用土地要交稅,諸侯也不可以進行土地交易。周天子賜給貴族封地,即便貴族不想要,也不能擅自賣給其他人,而且周天子還有權將土地收回。因此,諸侯們只能一輩子死守著自己的封地。在此期間,肯定有人嘗試過土地交易,但是下場一定都很慘。就在這種背景下,裘衛打了一個漂亮的擦邊球,用一個合法的手段把矩伯的土地收入囊中。
裘衛之所以能辦成大事,正是因為他膽子大,而且聰穎過人,他的想法非常超前,勝過了當時的大部分人。似乎從工匠刻完衛盉上最后一個字的最后一筆起,周王朝就開始走下坡路,而裘衛家族則開始發展壯大。
周共王五年(前918),裘衛奉天子命,建設“二川”工程。也就是說,裘衛開始承包土建工程了。既然是土建工程,必定會涉及拆遷問題。這次裘衛碰到了對手,拆遷對象是貴族邦君厲。經過數輪斡旋溝通,裘衛提出條件,用自己的5塊田對換邦君厲的4塊田,邦君厲同意了。工程隨即破土動工,進行得十分順利。裘衛此舉其實并不虧,如果能夠按時完成工程,那么他所得到的獎賞遠超所付出的田產價值,這當然合算。
眼看裘衛利用工程要一步登天,邦君厲心里不平衡了。于是他當即反悔,開始組織社會閑散人員鬧事,導致裘衛的大工程不得不暫時停工。裘衛該怎么辦?他面前有3個選擇。
下策是組織現場施工人員,和那些鬧事的人硬碰硬;中策是和邦君厲再次談判,再給他一點好處;上策是找周天子出面,主持公道。
裘衛多聰明啊,不到萬不得已,他能選擇下策和中策嗎?上策才是他的首選。
于是,裘衛找到了周天子和眾多大臣申訴,他說:“你們得主持公道,否則這活干不下去了。如果天下的貴族們都不守信用,那咱們大周王朝的社會根基也會受到傷害。”這一下就拔高了一件小事的危害程度,王室立刻派人傳證、核對,邦君厲很快承認了確有此事。
執政大臣隨后做出裁決:雙方此前簽訂的協議是有效的,應該按照協議執行,邦君厲必須遵守協議上的條款,不能再次違約,如果再次違約,就會受到嚴厲的處罰。這大概是中國歷史上能追溯到的最早的地契。畢竟,這個協議經過了天子和眾大臣的認可,效力已經與地契十分相近。
裘衛鑄造的第三個鼎——“五祀衛鼎”,記錄了這件事。
在古代,如果你買了一塊地,就可以直接在土地上建房子。因此,地契還兼有房產證的功能。在更遠古的時候,我們的祖先剛剛學會使用工具,住在山洞中,過著茹毛飲血的生活。他們沒有所謂的“房產”概念,更沒有貨幣的概念,當然也就沒有土地交易的說法。所以說,從華夏文明出現開始,一直到裘衛進行土地交易的這一刻,其間數千年,沒有一個人進行過土地交易。裘衛開創了先河。
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周王室支持裘衛,并嚴厲警告了王室貴族,說明裘衛這幾年的職業生涯已經在某種程度上得到了領導和同事的認可,可見裘衛也是一位人際關系學的大師。
裘衛出身不好,自己的家族和王室沒有任何關系,完全憑借一人之力,利用多年經營的人際關系打敗了王室貴族。這對他來說稱得上是輝煌成績,所以他把這件事情刻在鼎上。
裘衛鑄造的第四個鼎——“九年衛鼎”上記載的事情,更說明裘衛不是一般人。鼎上銘文一共豎排19行,195字,記錄了裘衛和矩伯的另外一次交易,這一次裘衛得到的更多。
周共王九年(前914)正月,周天子在駒宮以盛大的禮儀接見眉敖(微國國君)派來的使者。矩伯再一次為了自己的顏面向裘衛開口,求借一輛豪車及車上的裝飾品。為了讓自己的夫人顯得不那么寒酸,矩伯又借了幾件漂亮的禮服和飾物。當然,抵押物是必需的。這次的抵押物是一大片林地,條件和上次一樣,如果不按時歸還,林地就永久抵押給裘衛。有了上次交易的成功經驗,這次交易也在雙方和諧歡樂的氣氛中順利完成。
裘衛一生中的大事幾乎都刻在了青銅器上,他希望用這種方式來永久記錄下自己的奮斗史。到了今天,這些刻在青銅器上的歷史事件成了歷史學家們研究西周社會、政治、文化、經濟的史料。裘衛的本意只是希望自己的后代能永遠牢記祖上的功績,沒想到幾千年后,裘衛家族早已不復存在,可后人仍然能通過青銅器上的銘文了解他的一生。
在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像裘衛這樣留下零星記錄的人不計其數,如今都成了我們寶貴的文化財富,似乎在向世界訴說著我們這個偉大文明的特殊之處。一個五千年沒有斷層的文明,始終散發著無窮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