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凡人創造的非凡歷史
- 汪志明
- 2523字
- 2024-06-12 15:34:42
兩千年前就有“共和”時代
“共和”,這聽上去是個很新的詞,好像要到近代才會出現的樣子。其實不然,很久以前,這個詞就出現在我們的歷史上了。而這都是因為一大群不知姓名的普通人掀起了一場暴動,逼得天子逃出了國都。
這一大群平民的人數到底是多少?沒有任何一部史料上有詳細的記載。但是,按照我們今天的標準來看,沒有幾萬人組團合力,是干不成這件大事的。這群人的身份都是農民,其中可能還摻雜了極少數的商人、匠人等,在當時可將他們統稱為“庶人”。封建社會中,農民是數量最龐大的人群,是整個社會的基石。可惜的是,周王朝沒有一寸土地是屬于他們的,田野、山川、河流、森林似乎都被打上了貴族的標記。
貴族們一生無須耕種,卻能占有無窮財富,還擁有征收賦稅的權力。所謂賦稅,就是農民耕地需繳納的租金。因為土地不屬于農民,農民想要種地活命,就必須向土地的所有者繳納租金。土地的所有者只管收稅,不管實際收成。如果遇上風調雨順還好,農民一年辛苦到頭,還能給自己留下一些糧食;一旦遇上大災之年,田里就可能顆粒無收。
無論風調雨順還是大災之年,租金都是要交的。農民想要活下去,只能接受這套規則,至于收成就看天命了。為了便于管理和種植,朝廷用縱橫交錯的道路和渠道把土地分割成方塊,因為形狀和“井”字相似,所以這種制度也叫作“井田制”。周王朝的“周”字,原本指的就是農田。那時的“周”字是這么寫的:4個方格里各有1個點,方格表示界限分明的農田,點就代表田里種滿了的莊稼。后來又在下面加1個口字,表示國家政令所出。最后經過不斷演化,“周”字才變成了今天這個樣子。
在井田制下,農民們除了繳納稅賦之外,還要為貴族們做其他體力活,且得不到任何報酬,這種壓迫的專業名詞叫“力役”。比如,國家要修建一些大型的工程,類似運河、道路等,就需要農民們無償勞動。換句話說,你給我免費做勞力,最后的功勞都是我的。面對這種情況,農民們無力反抗,只能遵從。久而久之,貴族們為了自己的私心,增加了很多力役,名目繁多。
即便這樣,普通老百姓依然不會反抗。因為一旦離開這片土地,他們就只有餓死的份,唯有依靠從貴族手中租來的土地才能養家糊口。
但是,人的底線再低,也是有限度的。在西周周厲王的統治下,老百姓實在是活不下去了,只剩下反抗這一條道路。當時,周王朝經常動用武力來維護王室的威嚴。不論在哪個年代,只要采用軍事行動,就會勞民傷財。周王朝看似富裕,但國庫不足以支付軍費,還是要向百姓要錢。如此一來,社會底層的老百姓就很為難了:一年下來,能夠不餓死就已經是萬幸了,哪來多余的錢供王室剝削?
老百姓拿不出錢,周厲王不但不會體恤他們的艱難,反而繼續橫征暴斂,在榮夷公的教唆下,他竟然頒布了一個所謂的“專利法”。這法律的核心思想是,天下的資源都是周王朝的,百姓使用自然資源都必須向周王朝交稅。換句話說,百姓眼中所能見到的一切,飛禽走獸、山川河流,都是周王朝的。不管百姓想要捕獵、砍柴,還是想去種田,只要你能想得到的人類活動,都必須交稅。百姓唯一能免費做的事情,可能就是吹西北風、曬太陽了。
雖然這是周朝王室下發的命令,可老百姓實際上是在貴族們的土地上勞動,直接向老百姓收稅的是貴族們。周厲王此舉,只是為了讓老百姓跳過向貴族交稅這個中間環節,如此周王室將直接獲得更多的賦稅。
本地貴族們世世代代享受著榮華富貴,早就習慣了奢華的生活。如今周天子突然搶走了一大半賦稅,等于減少了他們財富的來源,他們當然不會同意。這些貴族平時可能還聽周天子的命令,可一旦涉及真金白銀的利益問題,他們的本質就暴露了,開始與王室展開對抗。
此時周天子的命令已經下發全國,并且在執行了。從政治層面上講,貴族已經輸了一半。面對現實,反抗還需要策略。首先,貴族們進行了大量的宣傳工作,從輿論上創造優勢。一時間,天下到處都是反對周厲王的聲音,大有全民起義的陣勢。很快,天下人民同仇敵愾,周厲王的日子開始不好過了。這時候,一些消息靈通的大臣們感覺到不妙,害怕爆發農民起義。
在平時,這些貴族大臣可能并不把農民當作真正的人來看待。但他們心里清楚,一旦農民們聯合在一起,那就是一股不可戰勝的力量。于是,幾位大臣趕緊勸說周厲王,希望他廢除專利法,不然的話可能導致天下大亂。周厲王能頒布令天下人憎恨的專利法,說明他并不是一個明智的人。這一次,他還是很自信,不認為自己的做法有錯,不僅聽不進大臣們的建議,還使出更嚴苛的手段鎮壓反對的聲音。
周厲王為了讓臣民閉嘴,請來了大量的巫師,成立了一個類似于明朝錦衣衛的機構,專門控制天下人的言論。一旦發現有人散布不當言論,立刻殺頭。這一招很管用,別看老百姓們私下對周厲王怨聲載道,可自從有了這個機構,大家一下子變得安靜了。
在這段時間內,全天下的人都不敢輕易開口,生怕說錯話。在路上碰到朋友,也只敢互相對視,不發聲。成語“道路以目”,就是源自這里。
這件事還產生了一句名言——“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足見當時的情況有多嚴重。正所謂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活不下去的農民在貴族的煽動下,選擇了爆發。經過三年的發酵,暴動終于發生了。商販、農民、工匠等所有平民百姓,高舉鍋碗瓢盆、磚頭瓦塊沖向了王宮,周王室的軍隊根本不愿意抵抗,選擇直接放行。
周厲王見他們來勢洶洶,自己無力反抗,立刻離開周王宮出逃,逃到了彘地(今山西霍州市),才算躲過一劫。彘是野豬的意思,根據古代命名的規則,這個地方荒蕪偏僻得只有野豬橫行。
周天子出逃在外,都城里的朝廷自然也就形同虛設,而他頒布的專利法就此廢除。這次暴動是平民們利用自己的力量,迫使一個制度被強制廢除。這樣的事件,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是非常罕見的。14年后,周厲王去世,周朝的兩位賢臣周定公和召穆公把周天子的位子交給了周厲王的兒子姬靜,也就是周宣王。在沒有天子的14年里,人們推舉周定公和召穆公共同管理國家,史稱“共和執政”。庶民們暴動的這一年,就是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從這一年開始,中國的歷史脈絡變得清晰起來,不論是大事小事,都有了相對詳細的年代記載,一直延續到今天。這樣記錄歷史的習慣讓很多歷史事件到今天依然有史料可查。而在此之前的歷史年代其實是有一些模糊的,所以我們更多會通過考古證據與文獻記載對照的方法進行合理推測和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