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古代民俗
- (日)白川靜
- 1879字
- 2024-06-06 18:32:34
民俗語匯與古代語言
民俗語匯的收集,在我國被視為民俗研究的重要方法。通過不斷努力地加以采集和整理,民俗學研究所編輯的《改訂綜合日本民俗語匯》五卷于昭和三十年(1955年)完成,利用起來非常方便。主編柳田在該書序言中舉出如下兩個例子說明語匯研究的重要性:
意味著共同勞動交換的“ユヒ”一詞,在古代曾有使用的痕跡,但長期以來始終不了解“ユヒ”這個詞是什么意思。近來才知道,日本全國四分之三以上地區通過使用“ユヒ”“ヨヒ”“イイ”“エエ”之類及其他稍加變化的詞匯,國民間實現了長效的合作。再者應當提到,最近我們才提及的“ニホ”,這個將稻穗堆積貯藏的、與信仰有關的保存法,在大體相當日本面積四分之三左右的地區內,即從北端到中央部西頭,雖然分散于各處,但是全都保留了下來。種稻是日本人固有信仰的基礎,這一點將要開始逐漸得到證明。
“ユヒ”即“結”,從前是指結合的意思。本來的含義是對神發誓,與神約定。大伴坂上郎女所作的歌“空把山林守,山間事不知,山中標印記,辱沒令人嗤”④(《萬葉集》卷三, 四〇一),是給同族駿河麻呂的戲作,意思是不知道其已有親密的女伴,為愛慕而難為情。駿河麻呂則報之以“雖云山有主,有我不如無,吾妹有標記,他人已改涂”(同上,四〇二)。這是在親族游宴席上的即興之作。
再有,大伴池主天平十九年(747年)三月三日致家持信中所作長歌⑤結尾如下,“少女來春野,摘堇筐滿盈,白袖反折起,高牽紅衣裙,少女心思亂,情深戀待君,欲解心中悶,何不去游春”(同上,卷十七,三九七三)。其末句⑥大約是“約會時的慣用語”(《萬葉集釋注》)。這是“ユヒ”一詞在古代使用的痕跡。
“ニホ”的古語似乎是與“ニハ”“ニヒ”“ニへ”同一系統。在《日本書紀·神代下》里,有“以吾高天原所御齋庭之穗,亦當御于吾兒”;在《古事記·仲哀天皇》里,有建內宿彌“居沙庭請神命”。這些“庭”⑦仿佛是神圣的場所。據《播磨國風土記》的宍禾郡記載,因以“大神之御糧”釀酒,獻其庭酒宴之,故該地稱為“庭酒之村”,后改名為“庭音之村”。庭酒即御糧之酒的意思。
新嘗⑧在《萬葉集》東歌中讀作“ニフナミ”。如“誰來推我戶,此戶久持齋,為赴新嘗祭,我夫去未回”⑨(卷十四,三四六〇)中的新嘗就是這樣讀法。這個活動叫作饗(ニへス)。所謂“葛飾早稻熟,饗神祭祀恭,愛人豈外立,請入祭堂中”(同上,三三八六),指的是饗神時齋女的感嘆。
《日本書紀》中新嘗的古語訓讀有“ニハナヒ” “ニハナへ” “ニフナミ” “ニヒナミ”等。大嘗會時,在悠紀、主基之中奉獻神饌的地方稱為“贄殿”(ニヘドノ)。禁中的內膳司也采用同一名稱。若從“ニハ” “ニヒ”和“大嘗”(オホニヘ)、“贄”(ニヘ)的關聯考慮,似乎也可以理解為在本來意味著新谷的“ニハ” “ニヒ”上附以“ナフ”的名詞形。收獲新稻的共同作業,從前又叫“ニへ”,稱為“ニへス”。
“ユヒ”也好,“ニホ”也好,在古代語言中僅僅留下其用義法的片段,后來被深深埋沒在地方社會的庶民生活之中。在此期間,語義也被加上特殊意思,或者往往受到限定;但即使如此,沿著古代語言的系譜追溯,也能夠重新查清語言歷史上的演變。這種語言歷史的演變,同時也顯示出語言所承擔的文化史和社會史方面的意義。
探求民俗語匯與古代語言的系譜關系,從中發現語言史的發展痕跡,可能成為民俗研究的重要方法,這在中國古代文字方面也是一樣。
對應國語發音“ニヒ”“ニハ”的漢字是新、庭。國語發音意為新稻,其對應的漢字原義則是新廟、神廷。國語中是作為農耕儀禮的詞匯,而其漢字構造的意義卻是新近成靈的父親的神位,是神降臨的圣庭。
“新”(見圖①)是由辛、木、斤三要素組成的字。選擇圣樹時,把辛(針)扎在它的干上,標明這是圣樹。與所謂“標記”相同。這是為了制作新近成靈的父親的神位(牌位)。新宮即禰宮,就是父親的廟。祭祀父親新廟的,自然應當是“親(親)”⑩(見圖②)。兒子應當親自立于神位前瞻仰、叩拜。因此,新與親常常通用。《尚書·金縢》中“惟朕小子,其新逆”即是一例。
庭從前寫作“廷”(見圖③),廷即宮廟的前庭。在那里置泥塑,迎神靈。為泥塑斟酒,人在它的前面等待神的降臨。祈求神的降臨而奉上祝詞()的形式即是呈,此儀式在廷中舉行。

我國關于農耕新谷儀禮的語言“ニヒ”“ニハ”所對應的漢字新、庭,其本義是關于祖靈祭祀的語言。正如在我國“種稻是日本人固有信仰的基礎”那樣,在中國可以說祖靈觀念處于古代民俗儀禮的中心。雖然以上述一二詞例不能直接得出有意義的結論,但是作為民俗研究的一種方法,以我國的民俗語匯所對應的漢字來進行古文字構造研究,從上述的例子也能推測出一定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