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社祭是廟會產生的源流

群眾聚集——歲時廟會

廟會又稱“廟市”或“市場”。這些名稱,可以說正是廟會形成過程中所留下的歷史“ 軌跡”。

廟會是漢族民間宗教以及歲時風俗,它是以寺廟為依托,在特定時間舉行的酬神、娛神、求神、娛樂、游冶、集市等活動的群眾集會。它也成為鄉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是鄉村社會變遷的標志,是農村人們進行物質、精神文化的交流之地。

廟會作為一種社會風俗的形式,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和歷史原因。廟會風俗與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廟觀的宗教活動有著密切關系。同時, 它又是伴隨著民間信仰活動而發展、完善和普及起來的。

那是在遠古的時候,人們還處于蒙昧時期,當時的生產力極其低下,原始先民們對人的生死及自然界的許多現象都不能理解,也覺得不能抗拒,只能幻想借助于超自然的力量來主宰它,于是就創造出了各種各樣的神。

當社會生產由漁獵轉入農耕后,土地便成了人們賴以生存的基礎,人們把希望都寄托在土地上,并幻想了土地神之類的護佑之神,于是人們渴望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或驅鬼逐疫祈禳性的社祭活動便產生了。

“社”在古代是指土地神。我國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上說:

社,地主也。社者,土地之王。

著名民俗學家在《古史辯》中這樣闡述“社”的:

社是土地之神,從天子到庶民立有不等的社……鄉村祭神的結會,迎神送崇的廟會,朝頂進香的香會,都是社會的變相。

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祭祀土地神,祭祀大地,多屬于祈福、保平安、保收成之意。土地神也是道教諸神中地位較低的神祇。在民間信仰中,神明多半會有明確的出身,但土地神的出處有很多。

據傳說,土地神為周朝的一位官吏,他叫張福德。他自小聰穎至孝,在36歲時,官至朝廷的總稅官,他為官廉正,勤政愛民,經常為交不起稅賦的人們免稅減稅,人們對他是有口皆碑。

張福德活了102歲,他去世后,有一個十分貧困的人家,曾經享受過張福德的多次免稅,為了懷念逝世的好官,就用四塊大石頭圍成的石屋供奉并祭祀張福德。

說來也奇怪,這家人不久便由貧轉富了。于是人們都相信好官張福德能夠保佑大家,于是就紛紛捐資建廟,并把張福德塑成金身進行膜拜,并其名而尊為“福德正神”。

還有傳說土地神為周朝上大夫的家仆張明德,主人到遠地做官了,只留下了家中幼女。張明德帶著官家年幼的女兒尋找父親,在路途中遇到了風雪,張明德就脫下衣服保護著小主人,因而他就凍死在途中。

張明德在臨終時,天上出現了“南天門大仙福德正神”9字,說這是上天對忠誠仆人張明德的封號。

上大夫感念張明德的忠誠,于是就建廟奉祀。周武王聽說后,非常感動,并說:“似此之心可謂大夫也。”于是,周武王就給逝去的張明德賜了一個宰相封號。

張明德獲得了宰相封號,但是他覺得自己不配做宰相,只配做一個好的仆人,愿意侍候更多的人,于是他就化做了一方的土地神,并戴宰相帽,保佑著一方的人們。

張明德成了土地神,成了土地的化身。土地載萬物,又生養萬物,長五谷以養育百姓,這也就是人們之所以親土地而奉祀土地的原因。

在周代,正是農耕社會,帝王們特別重視發展農業,帶領祭祀祭祀土地神,以祈求五谷豐登。人們還想象出了土地神的層次,人們稱直接領導最基層土地神的為社神,就是說社神是更高級別的土地神,是管土地神的神。

帝王還為群姓立社廟,稱為太社,自為立社,稱為王社。諸侯為百姓立社,稱為國社,自為立社,稱為侯社。百姓25家為里,里各立社,稱為民社或里社。人們向社神祈求風調雨順,就要進行社祭。

我國最早儒家經典《周禮·春官》中記載了“社”的位置:

在中門之外,外門之內。

左邊為宗廟所在,右邊才是社稷。至于使用的材料,建筑用的土有青、黃、赤、白黑5種顏色,并且依照東、南、西、北和中央5個方位配合。社中栽植松、柏、栗、梓、槐五種樹木,樹亦依循方位而植。

一年之內可分為“春藉田而祈社稷”、“秋報社稷”及“孟冬之月大割社于公社”等3次。在3次社祭中,春祀祭、秋祀祭被稱之為常祭。但是冬祭獨被稱之為“大割”,較春祭和秋祭更為重要。在春、秋、冬三祭中,以每季的甲日作為社祭之日。

在周代的人社中所供奉的社神,民間有4種說法:

其一是五土之神,根據我國古代儒家倫理學著作《孝經》的記載,“社”是五土總神,稷則為原隰之神,而原隰之神又是五土之一,因此社稷或稷社,即是“社神”,亦是五土之神。

其二為勾龍。根據古代最早的編年體史書《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記載,共工氏有位兒子,名叫勾龍,死為被稱為后土。又據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漢書》卷二十五“郊祀志”記載,共工氏稱霸九州,他的兒子名叫勾龍,他能平水土,死后幻化成了社神。

其三為禹。根據《漢書》卷二十五《郊祀志》的記載,漢人曾將夏禹配饗以官社,視同社神進行祭祀。

其四是修車。根據唐代類書《藝文類聚》引《風俗通》說,修車是共工氏的兒子,喜好四處游蕩,足跡遍及天下,死后被人祀為社神。

社祭時要有舞樂,自古以來,祭神時總少不了舞蹈和音樂。《周禮·春官》中記載:

若樂六變,則天神皆降,可得而禮矣;若樂八變,則地示皆出,可得而禮矣。若樂九變,則人鬼可得而禮矣。

儺舞是古代社祭中的一種舞蹈,儺戲是在儺舞的基礎之上發展形成的戲劇形式。儺祭源于原始社會的圖騰崇拜,到商代形成了一種固定的用以驅鬼逐疫的祭祀儀式。

儺舞在后世逐漸發展成為娛樂性的民間舞蹈,廣泛流行于江西、湖南、湖北、貴州、安徽、山東、河北等地。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名稱,如鬼物、跳儺、儺戲等。

也有名之為跳神的儺舞特征,一般都木制假面,扮作鬼神歌舞,表現神的身世事跡。從我國有文字記載開始,就有關于大儺的記錄。

“鳥舞”也是屬于社祭儀式之一。有人認為,“履大人跡”是指象征男女之間的一種舞蹈,或稱“鳥舞”。“鳥舞”是為了紀念姜嫄而出現的。

傳說姜嫄是上古時代人,原為炎帝后代有邰氏的女兒,后來成為黃帝曾孫帝嚳的元妃。姜嫄生活的時代,相當于我國古史傳說中堯、舜、禹時期。當時人們“知母不知父”,因而后稷有被其母姜嫄拋棄的歷史記載。

社祭時的音樂,根據古代文獻記載,遠古的音樂文化具有歌、舞、樂互相結合的特點。在這時,人們所歌詠的內容,諸如“敬天常”、“奮五谷”、“總禽獸之極”反映了先民們對農業、畜牧業以及天地自然規律的認識。

這對后世廟會上祭神、娛神以至娛人的活動無疑是有深刻影響的,所以說社祭是我國廟會產生的主源。

廟會就是在宗廟祭祀的地方進行聚會、祭神、娛樂、購物等形式的活動。我國廟會是從古代嚴肅的宗廟祭祀和社祭及民間信仰中孕育誕生的。

廟在古代是供祀祖宗的地方。據我國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禮記·曲禮》記述,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黃帝、帝嚳、堯、舜、禹、文王、武王等都要舉行祭祀。

廟的規模有嚴格的等級限制,帝王的宗廟制是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庶人不準設廟。宗廟制度是祖先崇拜的產物。因此,廟會是社會發展的產物,而隨著社會的發展能夠體現出時代的色彩。

到了后來,廟會與神話傳說的關系變得極為密切,廟會祭祀的神仙種類也開始繁多起來。

第一種是祖先崇拜的對象,如天地人三皇、女媧、伏羲等。

伏羲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是我國古籍中記載的最早的王,所處時代約為新石器時代早期。他根據天地萬物的變化,發明創造了八卦,成了我國古文字的發端,也結束了“結繩紀事”的歷史。

他又結繩為網,用來捕鳥打獵,并教會了人們漁獵的方法。發明了瑟,創作了《駕辨》曲子。

伏羲的活動,標志著中華文明的起始,也留下了大量關于伏羲的神話傳說。

女媧是中華民族的上古之神,人首蛇身,為伏羲之妹,風姓。起初以泥土造人,創造人類社會并建立婚姻制度。而后世間天塌地陷,于是她就熔彩石以補天,斬龜足以撐天。

女媧的地位,有時在三皇之上,有時在三皇之內,有時在三皇之下。據說原因有三,一是在神話傳說中女媧化生萬物,地位非常高,在三皇之上。

二是傳說中的伏羲和女媧既為兄妹又為夫妻,均為一家人,列入三皇時有時兩個人都選中,有時只選一人作為代表,具在三皇之中。

三是尚書在經書中的顯赫地位,使得它所宣傳的伏羲、神農、黃帝三皇觀點為大多數人認可,而且女媧所在的是母系社會,之后是父系社會,以男為尊,所以在三皇之下。

第二種是祭祀龍。中國龍是神奇的,本領很大,它能變長也能變短,能上天也能入海,它還能在天上興風降雨。古代人為了祈求風調雨順、農業豐收,就把美好的愿望寄托在龍的身上。古時候,人們在龍王廟祭龍求雨的現象非常普遍。

第三種是屬于道家的地方性動植物神明。如河北石家莊所轄地區的長仙,即蛇仙、胡仙,即狐仙和蘭草神等。

此外,還有以歷代功臣、地方人物被當做神仙的。關帝自不必說,再如晉州唐代宰相魏征、宋代楊家將等。

第四種是道家的玉皇、王母、太上老君、真武大帝、王靈官、天地水三官、火神、文昌、奎星、呂洞賓等。在河北的蒼巖山、掛云山廟會上都有玉皇,一些寺院也有玉皇。

蒼巖山廟會在石家莊一帶影響很大,在石家莊西部廣大區域,盛行對“蒼山圣母”的宗教崇拜,人們的道德觀念幻出一個行孝施善的圣母形象,成了這一帶人們虔誠崇拜的救世菩薩。

從平原之地石家莊七里灣的蒼巖圣母廟,到平原山區交匯處的封龍山三皇姑廟,從太行深處的天桂山皇姑慶,到井陘蒼巖山福慶寺,祭祀崇拜的香火久盛不衰。而影響最大、最具代表性的當數蒼巖山的“蒼山圣母”崇拜了。

據考證,蒼巖山福慶寺創自民間,1014年,宋真宗敕賜“福慶寺”之名。從宋初到清末每次修葺募化,能得60余郡縣的捐助。

而每年春秋廟月,近而冀中,遠達山西、河南、山東諸省香客不遠千里,跋山涉水,接踵而至。推其緣由,除了蒼巖山自然風光的奇秀引人之外,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山上供奉著“蒼山圣母”三皇姑。

舊時廟會,以敬香許愿、還愿為主。井陘境內分4個區輪流值班,每年各區香客將蒼山圣母接回,于廟會日,將圣母用鑾駕送至景莊,再由景莊開始逐村演駕,直到蒼巖山下。

鑾駕是一頂八抬殿式敞轎。演駕開始前,將三皇姑的鑾駕請到景莊街心,上供焚香祭拜。接著,三聲地動山搖的鐵炮響過,宣告開始起駕。

演駕隊伍陣容龐大,馬手由有一定威望及武功的人擔任,其右手持9斤麻繩鞭,左手操三尖兩刃刀,左揮刀,右甩鞭,于隊伍前開道。

駕前全副執事,鳴道鑼、龍虎旗,“肅靜”牌、“回避”牌排列兩側,輕重樂隊吹吹打打。接著是抬供品的人員、童男童女和鑾駕,由四大金剛護衛。后面依次為顛皇杠、耍獅子、舞長龍、扭拉花等節目,最后是社火。

演駕隊伍浩浩蕩蕩,途經村莊皆夾道相迎。鑾駕一到,路旁眾人就地跪拜,恭送過村。鑾駕到蒼巖山下胡家灘村口,又放三聲大炮,蒼巖山福慶寺內眾僧徒恭候在山門口。

在簡短的接駕儀式后,馬子頭前飛檐走壁,在蒼巖山一尺多寬的懸崖邊的圍墻上快跑3個來回,方才完成使命,最后再把鑾駕護送至山上的公主祠內。

這時,各表演隊在蒼巖山的山門前拉開場面,進行表演。在整個廟會期間,各村的花會、武術等表演隊都在此盡興表演。

在諸信奉中,最著名的就是三皇姑,她是千手千眼佛,在山西中東部、河北中西部影響巨大,其傳說流傳極廣,被塑造一個反抗父權皇權、棄惡從善的女性典型。

三皇姑的傳說早在隋朝時期,就變得人人皆知。三皇姑,為興林國國王妙莊王的三女兒妙善,人稱“三皇姑”。妙善喜歡修行,曾出家在白雀庵為尼。因妙莊王逼迫其還俗,而火燒白雀庵,致使數百名尼姑身亡。

妙善于是乘白虎遠走蒼巖山修行,后因父王得了一種叫做人面瘡的怪病,需用親生女兒的手和眼作藥引子才能治愈,三皇姑便舍出自己的手和眼為父王治病。

妙莊王病愈后,想把三皇姑封為全手全眼菩薩,為其建造廟宇,更塑金身,由于過分激動,竟說成“千手千眼”。

妙莊王本是天神下界,真龍天子都是“金口玉言”,一句“千手千眼”,傳達圣旨給修筑者,于是建造廟宇時就給三皇姑的金身多出許多手眼,手里又長眼,即為“千手千眼”菩薩。

屆時,方圓百八十里的善男信女紛紛趕來參會,香客們摩肩接踵。蒼巖山廟會節目精彩,使得蒼巖山廟會成為熱鬧非凡的盛會。

[旁注]

《說文解字》簡稱《說文》。作者是著名的東漢經學家、文字學家許慎。《說文解字》成書于漢和帝永元十二年至安帝建光元年,歷時21年。《說文解字》是我國第一部按部首編排的字典。

上大夫在戰國時,官爵可分為卿和大夫兩級,在卿當中有上卿、亞卿之分。在大夫之中,有長大夫、上大夫、中大夫等。在隋唐以后,以大夫為高級官階之稱號。清朝高級文職官階稱大夫,武職則稱將軍。

《周禮》是儒家經典,西周時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軍事家周公旦所著。《周禮》涉及內容極為豐富,大至天下九州,天文歷象,小至溝洫道路,草木蟲魚。凡邦國建制,政法文教,禮樂兵刑,賦稅度支,膳食衣飾,寢廟車馬,農商醫卜,工藝制作,各種名物、典章、制度,無所不包,堪稱為上古文化史之寶庫。

《孝經》我國古代儒家的倫理學著作。傳說是孔子自作,清代著名學者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中指出,該書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遺言”,成書于秦漢之際。自西漢至魏晉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

共工為氏族名,又稱共工氏,是我國古代神話中的水神,掌控著洪水。在我國上古奇書《山海經》中記載,傳說共工素來與火神祝融不合,因“水火不相容”而發生驚天動地的大戰,最后,共工失敗了,就暴怒地撞向天柱不周山,使得天塌了一洞。

帝嚳《山海經》等古籍載其名俊,號高辛氏,華夏上古時期一位著名的部落聯盟首領。被列為“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是華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帝嚳系和顓頊系成為黃帝家族著名的兩大系屬,我國漢族姓氏多數來自這兩大系屬。

陶塤氣鳴樂器。古代主要為誘捕獵物所用,是我國最古老的吹奏樂器。陶塤在八音中屬土音,最早文獻記載始于《詩經》的中《如塤如篪》,在周代已相當流行,秦漢以后用于歷代宮廷雅樂。

《禮記》我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該書由西漢禮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編著,流傳39篇,后來逐漸成為經典,到唐代被列為“九經”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經”之中,為士者必讀之書。

三皇 我國創世神話中的“三皇”是指距盤古開天辟地已經55萬年,陸續出現的三位偉大的神祇,稱為天皇、地皇、人皇。“皇”的原意就是神祇,但神性略次于盤古和玉皇大帝,可列為第二級別的神祇。

魏徵(580年~643年),字玄成。巨鹿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諫議大夫、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以直諫敢言著稱,是我國史上最負盛名的諫臣,享有崇高的聲譽。著有《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等,其言論多見《貞觀政要》。

龍虎旗 農村用于祭祀活動的一種三角形旗幟,分龍旗、虎旗、馬旗、象旗等動物的旗幟,統稱龍虎旗。其大小有多種規格。小則邊長3到4米,大則10多米。在一整套龍虎旗中龍旗、虎旗規格最大,祭祀中要走在隊伍最前面,其他動物旗幟在規格上、行進徒中不能超過龍旗虎旗。

武術 打拳和使用兵器的技術,是我國傳統的體育項目,內容是把踢﹑打﹑摔﹑拿﹑跌﹑擊﹑劈﹑刺等動作按照一定規律組成徒手的和器械的各種攻防格斗功夫﹑套路和單勢練習。武術具有極其廣泛的群眾基礎,是我國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不斷積累和豐富起來的一項寶貴的文化遺產。

圣旨 是我國封建社會時,皇帝下的命令或發表的言論,是古代帝王權力的展示和象征,其軸柄質地按官員品級不同,嚴格區別。一品為玉軸,二品為黑犀牛角軸,三品為貼金軸,四品和五品為黑牛角軸。圣旨的材料十分考究,均為上好蠶絲制成的綾錦織品,圖案多為祥云瑞鶴,富麗堂皇。

[閱讀鏈接]

大儺中有12獸,分別為甲作、巰胃、雄伯、騰簡、攬諸、伯奇、強梁、祖明、委隨、錯斷、窮奇和騰根,此12獸分別要吃鬼虎、疫、魅、不祥、咎、夢、磔死、寄生、觀、巨、蠱等十一種鬼疫。

其中,雄伯是傳說中能吃“魅”的神。伯奇也叫百勞鳥和鵙,原本是人,其父輕信后母讒言將他殺死,變成伯奇鳥,父親發現錯殺后,便射死了后母。

伯奇變成了鳥,但心明如鏡,故能知惡魔、吃惡魔。強梁又叫疆良,虎首人身,四蹄長肘,是能銜蛇操蛇的神。強梁與祖明一起共同吃磔死、寄生兩類鬼疫。

品牌:中版集團
上架時間:2021-05-24 18:58:39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本書數字版權由中版集團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象山县| 贵州省| 杭州市| 苏州市| 慈利县| 家居| 灌阳县| 德化县| 奉新县| 新龙县| 措美县| 毕节市| 织金县| 永丰县| 望都县| 泾川县| 榆林市| 井研县| 长垣县| 平潭县| 望城县| 商南县| 饶阳县| 西平县| 麻城市| 合山市| 谷城县| 白水县| 梧州市| 江西省| 行唐县| 盈江县| 郯城县| 涟水县| 泸水县| 修武县| 海原县| 会东县| 修武县| 新兴县| 松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