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洲文明進程(地方自治卷)
- 侯建新主編
- 1387字
- 2024-06-04 11:33:43
前言
《地方自治卷》闡述了歐洲中央與地方關系演變的歷史過程。本卷在揭示其呈現出的地方自治特征的基礎上,同時又強調中央集權的必要性與根本價值,即從相互關系的視角,論述兩者的辯證統一性。
中央與地方之間的關系就像冬天里兩個互相取暖的刺猬,離得太遠會感到寒冷,離得太近又會相互傷害。這個比喻形象地說明了中央與地方之間復雜且充滿張力的特征。
中央與地方關系涉及的是國家權力的縱向分配。中央政府首先要關注的是國家的統一與穩定,如果沒有強大統一的中央政權,地方自治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在此基礎上,地方自治為地方社會帶來活力與效率,眾多地方共同體的聯合體能夠有力地支撐統一的中央政府。簡而言之,中央政府代表的是國家大共同體的利益,地方政府代表的是社區小共同體的利益。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歐洲主要國家中央與地方關系呈現出各自的內容與特點,這與歷史傳統、封建制度、民族國家、工業化與民主化、福利國家的形成等因素密切相關。在各具特色的基礎之上,歐洲主要國家的中央與地方關系又呈現出一些共性,體現出歐洲文明發展進程的一般規律。我們粗略地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封建時代的中央與地方關系;第二階段是民族國家時期的中央與地方關系;第三階段是19世紀以來的中央與地方關系。這種劃分依據的是歐洲歷史發展的不同階段,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延伸性。這樣的劃分有助于讀者和研究者理解,在歐洲文明發展進程中,中央與地方關系呈現出何種特征,以及這種關系從本質上來講體現了歐洲文明的何種內涵。
在探討歐洲中央與地方關系時,我們應該擺脫傳統的“兩分法”理論模式。所謂“兩分法”理論模式是指,在研究中央與地方關系的時候,研究者通常糾結于集權與分權的概念,似乎中央集權就必須管死地方社會,不給地方社會自由發展的空間,而地方自治就簡單地意味著分權甚至割據。我們認為,首要的問題是界定中央與地方政府之間權力的界限,如果在各自的權限范圍之內,中央政府權力的加強與地方自治政府權限的擴張并不是一個矛盾的現象,恰恰是兩者健康發展的體現。同時還應該注重從權利的角度來解釋歐洲地方自治,即把地方自治放在中央與地方利益博弈的背景中,既描述地方社會的自治,又強調中央集權的意義和價值,避免“非此即彼”的兩分法。
從本質上講,地方自治體現的是小共同體的權利,它對應的是國家這個大共同體。當我們的研究視野聚焦到地方共同體時,就會發現,對應地方共同體的是生活在社區內的蕓蕓眾生。制度是抽象的,普通人的生活是鮮活的,我們的研究基于經濟社會史的視角,關注制度下普通民眾的生活與實踐。假如民眾不是相對獨立的個體,沒有屬于自己的主體權利,只是空洞的人,無自主性、無辨別力、無反抗性,就如任人宰割的綿羊,那么就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地方自治。
再有一個問題,似乎還沒有得到現在學術界的重視,即眾多的現代化理論中,缺乏對地方政府地位和作用的系統探討與研究。塞繆爾·亨廷頓的“強大政府論”,在眾多的發展理論中,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但是,我們需要追問的是,強大的權威性政府就只是指首相、總統等,或者以他們為首的中央政府嗎?探尋一國特別是大國的現代化歷程,如果僅從中央政府的角度來探討,而不涉及數量眾多的地方政府,特別是那些與公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基層政府,我們很難想象中央的決策是如何得到實施的。
歐洲的國家治理有成功的經驗,也有現實的教訓,這些都需要我們客觀全面地加以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