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公崇拜溯源
- 胡小偉
- 1751字
- 2024-06-05 17:05:16
“威震華夏”
如果進一步追究,則不僅南朝裴松之添注,連西晉陳壽《志》傳中也埋伏有“關羽成神”的基因。
《三國志·蜀書》中的《關羽傳》不過九百多字,令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過人的勇武。如“羽望見(顏)良麾蓋,策馬刺良于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如“羽嘗為流矢所中,貫其左臂……羽便伸臂令醫劈之。時羽適請諸將飲食相對,臂血流離,盈于盤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如”;如“羽率眾攻曹仁于樊……禁降羽,羽又斬將軍龐德。梁郟、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號,為之支黨。羽威震華夏,曹公議徙許都以避其鋒”,等等。甚至說張飛的“威猛雄壯”還“亞于關羽”。論者往往以陳壽對關羽有所批評,便以為評價不高。其實整個二十五史里古今名將多矣,但惟有《關羽傳》中赫然有“威震華夏”四字考評,實已道盡其于當時的聲威影響。這與前此之《漢書·霍光傳》“威震海內……四裔賓服”,或同書《吳主傳》引孫權嘉禾二年詔書自謂“威震遐方”,后此之《后漢書·寇恂傳》言其“威震鄰敵”等等,都明顯不同,足以流千秋而傳萬代。
此外,陳《志》及裴注中,亦每以“關、張”并稱,這在魏晉以后的武人中間顯然發生了影響。趙翼《廿二史札記》卷七《關、張之勇》條說:
漢以后稱勇者,必推關、張。其說見二公本傳者:袁紹遣顏良攻劉延于白馬,曹操使張遼、關羽救延,羽望見良麾蓋,即策馬刺良于萬人之中,斬其首還,紹將莫能當者。當陽之役,先主棄妻子走,使張飛以二十騎拒后,飛據水斷橋,瞋目橫矛,曰:“身是張翼德也,可來共決死!”敵皆無敢近者。二公之勇,見于傳記者止此,而當其時,無有不震其威名者。魏程昱曰:“劉備有英名,關羽、張飛皆萬人之敵。”(《魏志·昱傳》)劉曄勸曹操乘取漢中之勢進取蜀,曰:“若小緩之,諸葛亮明于治國為相,關羽、張飛勇冠三軍而為將,則不可犯也。”(《魏志·曄傳》)此魏人服其勇也。周瑜密疏孫權曰:“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吳志·瑜傳》)此吳人服其勇也。不特此也,晉劉遐每擊賊,陷堅摧鋒,冀方比之關羽、張飛。(《晉書·遐傳》)苻秦遣閻負、梁殊使于張玄靚,夸其本國將帥:“有王飛、鄧羌者,關、張之流,萬人之敵。”禿發傉檀求人才于宋敞,敞曰:“梁崧、趙昌,功同飛、羽。”李庠膂力過人,趙廞器之曰:“李玄序,一時之關、張也。”(皆《晉書》載記)宋薛彤、高進之并有勇力,時人以比關羽、張飛。(《宋書·檀道濟傳》)魯爽反,沈慶之使薛安都攻之,安都望見爽,即躍馬大呼直刺之,應手而倒,時人謂關羽之斬顏良不是過也。(《南史·安都傳》)齊垣歷生拳勇獨出,時人以比關羽、張飛。(《南史·文惠太子傳》)魏楊大眼驍果,世以為關、張弗之過也。(《魏書·大眼傳》)崔延伯討莫折念生,既勝,蕭寶夤曰:“崔公,古之關、張也。”(《魏書·延伯傳》)陳吳明徹北伐高齊,尉破胡等十萬人來拒,有西域人矢無虛發,明徹謂蕭摩訶曰:“若殪此胡則彼軍奪氣,君有關、張之名,可斬顏良矣!”摩訶即出陣,擲銑殺之。(《陳書·摩訶傳》)以上皆見于各史者。可見二公之名,不惟同時之人望而畏之,身后數百年,亦無人不震而驚之。威聲所垂,至今不朽;天生神勇,固不虛也。[57]
趙翼雖然以乾嘉史學的嚴謹著稱,但畢竟生活在關羽已被乾隆皇帝御口欽封為“忠義神武靈佑關圣大帝”的時代。此外,北魏拓跋宏《與曹虎書》中,也言“卿進無陳平歸漢之智,退闕關羽殉節之忠”,[58]也肯定了關羽守護荊州,至少令主上相信會盡忠守節,絕無背叛之虞。
魏晉南北朝間關于關、張以至諸葛亮這些蜀漢名臣的夸贊之詞如此之多,也有其政治上的原因。晉雖混一宇內,但蜀漢之影響并未因此消失。如西晉“八王之亂”后,十六國中即有巴氐人李特之侄李壽在成都稱帝,逕改“成漢”國號為“漢”;荊襄張昌率巴蜀流民起事,亦推山都縣吏丘沈為天子,改名劉尼,冒稱漢后;就連北匈奴之劉淵立國,也以漢稱,理由是“昔王先人,與漢約為兄弟,憂泰同之”。[59]可見“尊漢室以為正統”的觀念,在當時也并未消失,尤其是益、荊一帶。又《晉書》嘗稱劉淵:
姿儀魁偉,身長八尺四寸,須長三尺余,當心有赤毫毛三根,長三尺六寸。
有論者徑以為這是摹仿《三國志》對于關羽的描寫。[60]其實陳壽《志》傳中并沒有這么具體,不過是后人依據諸葛亮書信中稱為“髯公飄逸絕倫”,而為之想象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