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改革路橋收費制度

在城投公司組建中,有一件涉及重慶主城路橋收費制度改革的大事。處理好這件事,一方面解決了重慶300平方公里的主城區到處都是收費站的問題;另一方面也為城投公司注入了一大筆有效資產,極大地提升了城投公司的投融資能力。

半小時主城,10分鐘收費

2001年12月下旬,市人代會前夕,市長找到我,專門討論主城路橋收費問題。當時,全國城市道路都不收費,重慶主城卻有“7橋、1隧、13條路”在設卡收費。對此,老百姓意見極大,每年這個問題在重慶兩會上都是爭論焦點。

出現這種情況是有客觀原因的。重慶大山大水,地形地貌復雜,修橋鋪路、隧道建設成本很高。20世紀90年代,政府為緩解財政壓力,招商引資,以BOT等模式在主城搞基建,民營企業出錢把路橋隧建完,自然要收費回本,這就造成主城“關卡”林立的現狀。最典型的是從南岸區到江北區,4公里的路段竟有3處收費站。此外,各個企業投資強度不同,政府批準的收費標準各異,導致車輛不合理流動。有的橋擁堵嚴重,超出設計通行能力的兩三倍,有的則沒車跑,長江、嘉陵江、石門“老三橋”不收費,車輛就“千軍萬馬擠老三橋”。當時老百姓調侃,重慶是“半小時主城,10分鐘收費”,極言主城區收費站點之多。

重慶主城設卡收費,直接造成四大問題。一是城市擁堵,通行效率低下。二是增加社會負擔。當時,在主城養一輛車,一年跑下來,過路費、過橋費起碼交四五千元,甚至高達上萬元。新華社的采訪車由于經常在主城跑,一年路橋費竟高達1.5萬元。老百姓打車出行,起步價5元,過橋費則收5~10元,很不合理。三是環境污染,尤其是車輛過收費站時,產生的尾氣十分嚴重。四是影響發展環境,突出表現在主城各區的房價上,渝中區與南岸區、江北區僅一江之隔,房價要比南岸區、江北區貴30%甚至50%。

從體制機制上找原因、想辦法

關于改革主城路橋收費的討論,有的建議降低收費,有的建議采用電子收費方式以減少收費停車時間,從1997年重慶直轄以來,這種討論持續了四五年,但一直沒拿出切實可行的方案。其實,對這種長周期、大范圍存在的問題,僅從完善管理、改進技術上想辦法是無濟于事的,關鍵是要從體制機制上找原因。按照國際慣例,連通城市之間的高速公路,可以搞BOT融資并設卡收費,但城市內部的交通基礎設施不能如此,因為它屬于政府公共服務范疇,理應由財政買單,在城市發展過程中,通過土地增值和財稅增長來平衡。這是政府管理的一個基本理念。以BOT模式在城市中心區搞城市路橋隧建設,然后設卡收費,追求單個項目的資金平衡,這個大邏輯是不對的。

接了市長關于推動路橋收費制度改革的任務之后,轉眼就到了春節。假期里,我開始琢磨具體的改革方案,初步確定了三個原則。

第一,要拿出治本之策。當時主城收費的“7橋、1隧、13條路”,政府可以出錢回購,并取消設卡收費,但不能停留于“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必須推進投融資體制改革。應該規定自2002年起,主城新建路橋隧等基礎設施一律由政府投資,不再采用社會資本,不再新增收費系統,否則,一二十年后,當主城面積達到1 000平方公里時,還會不斷地冒出一大堆收費的路橋隧,那時這個城市還是會被路橋收費問題切割成碎片化的城市。

第二,不增加財政負擔。回購“7橋、1隧、13條路”大概要花70億元,加上內環高速和機場路,共需200億元。當時,重慶是“吃飯財政”,政府拿不出這筆錢。因此,解決這個歷史遺留問題,可以考慮向銀行貸款200多億元,一次性收回所有權,取消主城所有收費站。同時,設計一套具有前瞻性、過渡性的路橋收費改革方案,即實行15年左右的年票制,以逐步償還貸款本息,一旦本息償還完畢,即停止收取年票費用。

第三,讓廣大車主受益,起碼要減輕負擔。其中,關鍵是年票定價問題。向銀行貸款200多億元,按當時的利率計算,每年要支付10億元利息,加上路橋的維護成本4億元,總成本在14億元左右。當時,重慶主城僅有15萬輛汽車,要平衡融資成本,年票至少要收到9 000元,這顯然高于現有用車成本,老百姓肯定反對。如果把年票標準降低到2 000元,比老百姓每年平均所交的過路過橋費5 000元低60%,老百姓節省了出行成本,應該是樂意接受的,但政府一年只能收3億元,還是不夠支付貸款利息的。如何抉擇?此時就要注重遠期平衡,以時間換空間。隨著重慶經濟的發展,由于路橋收費制度改革,車輛運行成本下降,主城機動車保有量會逐年加快增加,如果10年后達到100萬輛,那么按2 000元的標準計算,屆時路橋年費收入將達到20億元,這樣的遠期收益完全可以平衡當期的還本付息缺口。既然如此,何不把年票價格定得低一點,以時間換空間,既讓老百姓感到愉快,也能有效緩解城市擁堵。

改革的關鍵點是新老劃斷,老問題通過年票解決,今后新建的主城路橋不再收費,一律由政府買單。大原則定了,具體操作就很順利。2002年7月1日,重慶主城正式啟動路橋收費年票制,所有收費站一夜間全部拆除,一環以內200平方公里的主城從此告別設卡收費的歷史。從政策效果來看,這次改革很成功。起初一兩年,年費只能收兩三億元,之后則逐年增長,到2015年,重慶主城機動車保有量超過110萬輛,年費收入約25億元,歷史問題形成的路橋回購債務不僅可以還息,還能較大幅度還本。2017年,200億元路橋回購債務基本還清。重慶市政府明確宣布從2018年起,重慶主城就不再收取路橋通行年費,歷史遺留問題由此徹底解決了。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大家對路橋收費的改革,關注年票較多,其實這項改革中更主要的是,確定了2002年以后新建的主城路橋一律由政府買單投資,由城投公司作為主城區路橋建設的投融資主體,而不再由市場化、社會化的企業投資,不再新增路橋收費的項目。2002—2015年,重慶主城二環以內建成區面積已從原來的300平方公里達到800平方公里,新建了40多座跨江大橋和隧道,以及3 000多公里城市道路,這些路橋道路投資超過2 000億元,沒有再新增一個收費站,徹底改變了歷史上形成的重慶路橋收費體制機制。

重組的關鍵是學會多維度思考

回顧這次改革歷程,可以發現,這是兩類重組思路的有效結合。首先,它是利益配置的重組。過去,誰修路、誰收費,誰用路、誰付費,似乎天經地義,然而實際上卻造成交通擁堵、百姓抱怨;后來通過投融資體制改革,政府、企業、群眾的利益格局得以改變,由此換來了城市基礎設施的持續改善。其次,它還是時空概念的資源重組。較低的路橋年費標準,從短期看,雖然一時難以抵銷融資成本,卻可以讓改革順利啟動,隨著形勢的發展,年費收入完全能做到遠期平衡,這是用時間“換來”的空間。所以說,面對處于膠著狀態的問題,化解看似無解的矛盾,要善于多維度思考,跨越時空來謀劃,以降低改革方案推進時的摩擦系數,這樣形成的改革方案才容易獲得各方認可并在實踐中推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辉县市| 东海县| 安塞县| 沙河市| 虞城县| 水富县| 称多县| SHOW| 柳林县| 北流市| 永登县| 贡嘎县| 拉萨市| 彭山县| 攀枝花市| 富裕县| 调兵山市| 长子县| 平江县| 长汀县| 浙江省| 哈尔滨市| 桃园县| 屏山县| 锦州市| 育儿| 玛纳斯县| 富宁县| 固始县| 大化| 绥化市| 盈江县| 固阳县| 漯河市| 沈阳市| 盐亭县| 高平市| 定兴县| 高安市| 甘泉县| 丁青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