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控:向方法要效率
- 劉春雷 易虹 王琳
- 1192字
- 2024-05-28 14:33:41
工業革命塑造了技控思維
與傳統的小農經濟不同,大規模的工業生產需要標準化,強調流程化,也更加依賴工具、設備和技術,因此重塑了人們的思維方式。這種偏向技控的思維方式,在很多經歷了工業化洗禮的西方國家也就成為一種新的習慣。
我國有一家手機裝配工廠,其生產線上有一道工序特別容易造成工傷。這道工序說起來也簡單,就是流水線上會有一個裝有手機配件、用膠帶封好的紙箱流轉過來,這個崗位的工人的工作就是用裁紙刀在膠帶上劃一下,再把紙箱掰開,然后紙箱就流轉到下一道工序了。所以,這個工人每天的工作就是重復這兩個動作:一劃一掰。結果有一天,工人一不小心把左手的四個手指頭都劃掉了,只好接受調崗去看大門。
工廠對接替這個崗位的新員工進行安全培訓,對他說:“你一定要小心,千萬不要把自己的手指頭劃掉。以前老韓把手指頭劃掉了,就去看大門了。你要是也把手指頭劃掉,連門都沒的看,公司可就一個大門。”
那段時間有一家美國企業要收購這家工廠,在派工程師來了解情況時,恰好遇到了這件事。美國工程師特別不理解這項培訓,問:“誰會想把自己的手指頭劃掉呢?”工廠的培訓師說:“進行安全教育還不對嗎?”對方解釋說:“你不能只要求他不要劃掉手指頭,卻不告訴他怎么做才能不劃掉,你沒有教給他技控的方法。”然后,美國工程師就帶大家按動作還原這個工作過程,發現工人每次都是用左手扶紙箱,用右手拿裁紙刀從右向左劃,結果就可能會劃到左手。最后,大家發現只要把這個工序的操作方法改為工人側身從左向右劃,工人就再也不會劃到自己的左手。
在這個例子中,我們能夠清楚地看到在處理問題時西方人和我們的思維差異:我們的第一選擇是人控,而西方人的第一選擇是技控。而且這種選擇的差異性,也會影響當事人對一個事件的后續處理。
很多年前,一家美國醫院出了一起醫療事故。一個住院病人呼吸困難,需要輸氧,而病房墻上有兩個接口:一個輸氧,一個抽氣。匆忙之下,護士把病人的輸氧管錯接到了抽氣口,結果病人差點窒息死亡。出了這樣的事,醫院會怎樣處理呢?
如果這件事發生在其他醫院,那么護士大概率會被追責或處罰,積極一些的處理手段可能是培訓或賦能,總之著眼點是人,也就是人控。但是這家美國醫院沒有這么干,他們調查后認為這不是人的問題,而是系統問題。任何一個能力再強、經驗再豐富、做事再仔細的人,在情急之下都有可能犯這個錯誤。所以,解決問題的關鍵是如何才能保證任何人都不會弄錯。最終,他們的解決方案是把輸氧接口改為方形,而把抽氣接口改為六角形。這種選擇的傾向性,實際上就是在處理人類的兩類錯誤時的一種優先性。
人類的錯誤有兩類:一類是“無知之錯”,一類是“無能之錯”。無知之錯是因為我們沒有掌握相關知識,不知道怎么辦;無能之錯是因為我們沒有正確使用這些知識,所以辦砸了事情。技控思維先解決無知之錯,強調先找對方法再付出努力;人控思維先解決無能之錯,認為要發揮人的能動性,把方法用好、用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