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科學把握基層經常性心理工作的基本內涵

經常性心理服務工作同經常性思想工作和經常性管理工作一起,并稱為“三個經常性工作”。這“三個經常性工作”都來自部隊教育訓練實踐,又服務于部隊教育訓練實踐。它們之間既存在著緊密聯系,也具有其自身的內在規定性和特殊要求。做好新時代基層部隊經常性心理服務工作,首先要全面了解和準確把握軍隊經常性心理服務工作的基本特征、主要任務和發展脈絡。

一、基層經常性心理工作的基本特征

基層經常性心理工作,是運用心理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維護官兵心理健康,搞好心理問題識別與疏導,培養良好心理素質的經常性實踐活動。正確認識基層經常性心理工作的本質,應注重把握以下幾個方面的主要特征。

(一)社會性與科學性的統一

1879年,德國心理學家馮特在萊比錫大學建立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實驗室,這是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出現的開始。馮特是德國的一位哲學家和生理學家,他的學術活動起始于對神經組織學的研究,然后又轉向生理學、實驗心理學,晚年轉向社會性心理學和哲學研究。從心理學的研究對象來看,心理學主要關注對人的心理現象的研究,與物理、化學現象不同,心理現象不具形體性,是人的內部世界的精神生活,他人無法直接進行觀察。從心理學研究方法來看,主要包括實驗法、觀察法、測驗法、模擬法等,而實驗法是心理學研究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從心理學研究的基本步驟來看,主要包括選擇課題和提出假說、設計研究方案、搜集資料、整理與分析資料、解釋結果和檢驗假說等幾個方面。從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驟看,心理學既具有專業性特征,又具有社會性特征,或者說,對人的心理現象研究是為了說明、解釋某一社會現象。在當前軍隊建設中,之所以把基層經常性心理工作與經常性思想工作和經常性管理工作放在一起,就是希望借助心理學的知識,配合經常性思想工作和管理工作,做好官兵的心理健康工作,防范化解各種心理矛盾和問題,保持部隊高度穩定和集中統一,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基層經常性心理工作是社會性和科學性的有機統一。

(二)個體性與群體性的統一

基層經常性心理工作主要目的在于維護官兵心理健康,搞好心理問題識別與疏導,培養良好心理素質。在日常工作中,重點是關注廣大官兵在工作中表現出來的心理問題,這就要求注重發揮心理工作干部骨干作用,通過抓好專業人才培養、引進和使用,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在經常性心理工作中的支撐作用。所有基層干部、政治干部和士兵骨干,都要努力掌握心理學基本知識,提高做心理工作的本領,力爭做到會組織心理知識普及教育、會發現官兵常見心理問題、會進行一般心理疏導和調適。同時,還要結合經常性思想工作和經常性管理工作去進行,廣泛發動群眾去做,充分發揮廣大官兵在心理工作中的積極作用,形成人人關心心理健康、上下共同做好經常性心理工作的良好局面。經常性心理工作不僅要關注軍人個體心理,還要關注軍人群體心理。軍人群體心理是軍人個體在共同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有別于其他群體的價值觀、傾向性、態度體系和行為方式的有機總和。軍人群體心理是在軍人個體心理基礎上產生的,主要通過集體與個體的關系、共同活動的整合、集體輿論壓力、感情生活的聯動、密切交往和人際溝通等心理層面表現出來。如在軍隊執行抗震救災、抗洪搶險、維穩處突、海外維和等非戰爭軍事行動中,要求基層心理服務人員要根據承擔任務的性質、完成任務的時機、任務危險性質等具體情況,搞好團體性的心理服務工作,增強全體官兵的心理素養,提高部隊戰斗力。

(三)知識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開展經常性心理工作必須加大心理知識教育普及力度,著力提升官兵心理健康素養。特別是要針對官兵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和心理問題,開展挫折教育、青春期心理教育等,增強官兵自我心理調適能力,始終保持自信自立自強、理性樂觀向上的良好心態。同時,在經常性心理工作中,要特別關注官兵實現自身價值和心理需要情況,增強工作的人文性。因為,軍隊心理服務工作著眼滿足官兵心理需求、促進綜合素質提高,充分體現了其人文宗旨。這就要求軍隊心理服務工作必須充分尊重官兵的主體地位,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把促進思想進步與保持心理健康結合起來,把心理科學的理念方法融入和滲透到部隊訓練、管理、思想政治工作和后勤保障等方方面面,更好地發揮教育人、培養人、提高人的特殊作用。此外,心理服務工作者還要重視解決官兵學習訓練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問題,積極為他們排憂解難,盡可能幫助他們減少由此引發的心理壓力,努力消除產生心理問題的誘因,對有心理障礙、心理疾病的官兵,要充分理解、真誠愛護、平等對待,要用真心感化、真情呵護,主動關心、熱忱幫助,及時診斷治療,并做好個人隱私的保密工作等,努力維護好官兵的心理健康,促進官兵的成長進步。

(四)全面性和復雜性的統一

經常性心理工作貫穿于部隊建設發展全過程,涉及面廣,綜合性強,具有全面性特征。在工作中,需要通過全方位的服務,確保官兵心理健康,促進全面發展。既要抓好心理科學知識普及教育,引導官兵正確認識心理現象,了解常見心理問題,掌握心理調適方法,增強維護心理健康的意識,又要開展心理測試評估,建立心理檔案,掌握官兵心理狀況和個性特征,搞好跟進服務;既要組織開展心理行為訓練,打牢官兵基礎心理品質,錘煉過硬作戰心理,又要搞好心理咨詢疏導,找準官兵心理癥結,及時進行化解調適;既要進行心理診斷,搞好對官兵心理狀況的分析和掌握,及時發現和醫治有心理障礙和疾病的官兵,防止心理問題加重和導致精神疾病,又要實施心理危機干預,對處在危機狀態下的官兵給予心理援助,擺脫心理困境;既要做好遂行重大任務心理服務工作,提高官兵面對急難險重任務和艱苦復雜環境的心理調適能力,又要強化戰時心理防護,提高部隊反心戰能力和官兵作戰心理素質。同時,作為軍隊經常性心理工作的官兵群體來說,軍隊作為一個執行政治任務的特殊武裝集團,官兵所處的生活環境相對單調封閉,面臨的工作艱苦緊張,擔負的任務艱巨繁重,還要隨時準備經受血與火、生與死的考驗,更容易誘發各種心理問題。因此,開展經常性心理工作,必須采取科學的態度,講求科學的方法,全面、客觀地分析掌握對象的情況。既要注重研究對官兵思想、心理和行為方式帶來影響的社會、家庭、工作環境等外部條件,也要注重研究日常官兵心理狀況、心理需求以及誘發心理問題的各種因素,更要注重研究重點崗位、重要時機、重大任務中官兵心理活動和變化的特點規律,以增強工作的預見性、主動性,避免表面化、簡單化。同時,解決官兵出現的心理問題要有耐心,具體細致地做好工作,跟蹤問效一抓到底,不嫌瑣碎,不怕反復,用愛心和誠意幫助官兵解決問題。

(五)規范性和靈活性的統一

心理學是一門科學,做好經常性心理服務工作,不僅要遵循官兵的心理情況不斷變化,還要遵循心理學研究的基本原則和步驟,掌握做好心理服務工作的基本方法。比如,利用觀察法時,為了避免主觀性和片面性,必須對擬觀察的對象和行為特征加以明確界定,做好計劃;觀察必須具有系統性;應該在被觀察者處于自然狀態的情況下進行觀察等。然而,與人們的外化行為相比,人們的心理更具有隱蔽性和復雜性。這就要求做官兵心理工作不僅要經常,而且還必須緊貼官兵思想心理行為特點,著眼解決實際問題,靈活有效地開展工作。要結合基層部隊工作實際,統籌安排心理知識普及教育和心理行為訓練,善于利用訓練間隙、業余時間,見縫插針隨時做。要把握官兵心理問題的發展,掌握火候,找準介入解決的最佳時機,力爭達到最佳效果。形式要不拘一格,從實際、實效出發,可單獨安排專門搞,也可與其他工作結合做;可集中組織,也可個別進行;可面對面交流,也可通過電話、網絡進行線對線、鍵對鍵溝通,努力使經常性心理工作喜聞樂見、官兵歡迎。方法要因人而異,根據不同心理問題和官兵個性特點,具體分析、區別對待,有的要和風細雨、潤物無聲,有的要循循善誘、啟發自覺,有的要旁敲側擊、積極暗示,有的要單刀直入、一針見血。

(六)服務性和保障性的統一

強軍之要,要在得人。軍隊首先是一個戰斗隊,是為打仗而存在的。建設世界一流軍隊,推動軍隊創新發展,要求有高綜合素質的人才。在智能化戰爭時代,高素質不僅體現在身體素質和知識素質上,同樣也體現在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上。基層經常性心理工作,說到底是為能打仗打勝仗服務的,是為了激發官兵的戰斗精神和高昂士氣,能夠使部隊始終保持旺盛的戰斗力。開展經常性心理工作,必須始終堅持以黨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為統領,緊緊圍繞培育“四有”新一代革命軍人和提高部隊戰斗力,牢固樹立戰斗力這個唯一的根本的標準,深入分析打贏智能化戰爭對官兵心理素質提出的特殊要求,研究把握深化和拓展軍事斗爭準備、執行重大任務等給官兵心理帶來的影響,著力培育官兵過硬心理素質,磨煉頑強意志作風。堅持把經常性心理工作有機融入部隊戰斗力建設的各個方面、各項工作、各個環節,及時化解訓練壓力,激發訓練熱情,促進戰斗力提高。同時,還要重視做好應急狀態和重大任務中的官兵心理服務工作。如當官兵面對情感挫折、家庭變故、突發事件、重大災害時,組織力量跟進搞好心理服務保障,及時實施心理危機干預。總之,心理服務工作的成效,要堅持用戰斗力這把尺子來衡量,各項工作都要有利于激發軍心士氣,有利于增強部隊凝聚力,有利于促進任務完成,真正使開展心理服務工作的過程成為鞏固和提高部隊戰斗力的過程。

二、基層經常性心理工作的主要任務

開展基層經常性心理工作,必須著眼提高官兵心理素質、維護官兵心理健康,堅持群體心理教育訓練和個體心理疏導治療相結合、平時心理維護與應急心理干預、戰時心理防護相統一,做到全員覆蓋、全程跟進、全方位保障。其任務和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開展心理知識普及教育

普及心理科學知識,是做好經常性心理工作的基礎性工作,是有效維護官兵心理健康、培養良好心理素質的重要前提和基礎。要把普及心理知識納入部隊經常性思想政治教育,采取個人自學、授課輔導、專家講座等形式,發揮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傳媒的作用,引導官兵正確認識心理現象,了解常見心理問題,掌握心理調節方法,增強維護心理健康意識。要針對官兵履職盡責、成長進步中經常遇到的心理問題,開展挫折教育、青春期心理教育、正確處理人際關系教育等,幫助官兵提高心理認知和自我調適能力,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良好心態。要把心理教育同戰斗精神培育結合起來,引導官兵時刻做好打仗的心理準備。

(二)規范人員心理測試評估

嚴格按照《應征公民體格檢查標準》和《軍隊院校招收學員體格檢查標準》,由具備資質的心理衛生專業人員,使用規定的入伍新兵職業基本適應性檢測軟件,對新兵、新學員、新干部和新聘文職人員進行心理復查。對疑似心理和精神類疾病的,要送軍隊精神類疾病醫學終極鑒定醫院進行鑒定,確診的必須做退兵或解聘處理。在專業兵挑選、重要崗位人員選配、執行重大任務人員選拔時,要組織心理測試評估,將測試評估結果作為選人重要依據,防止“帶病上崗”。心理測試評估也可結合政治考核一并進行,測查結果由保衛、衛生部門掌握,不得公開。

(三)科學開展心理教育訓練

加大心理知識教育力度,提升官兵心理健康素養。針對官兵經常遇到的心理問題,開展挫折教育、青春期心理教育等,增強官兵自我心理調適能力,始終保持自信自立自強、理性樂觀向上的良好心態。政治機關負責抓心理知識宣傳教育,納入年度教育安排,由宣傳部門會同衛生部門共同組織實施。按照相關要求,把心理行為訓練納入年度軍事訓練計劃,貫穿野外駐訓、實彈演習、執行重大任務全過程,做到心理行為訓練與實戰化訓練捆在一起練,磨礪培養官兵過硬心理素質。訓練部門負責抓心理行為訓練,心理行為訓練計劃由訓練部門會同宣傳部門共同制定。

(四)嚴密組織心理疏導

廣泛開展心理咨詢和服務活動,采取面對面咨詢、熱線電話咨詢和網上在線咨詢等方式,及時化解官兵不良心理。部隊參加重大演訓活動和非戰爭軍事行動時,旅團以上單位和醫療衛生機構要組織專業力量,深入訓練一線,調查評估官兵心理應激反應情況,視情實施心理危機干預。要健全落實心理醫生網上值班制度,定期組織心理服務下基層。要設立心理咨詢室,配備專(兼)職心理醫生,也可聘請地方心理專家擔任客座心理醫生,要有心理骨干,隨時進行心理調適和疏導工作。鼓勵基層官兵參加心理咨詢師資格考試。同時要建立心理服務專家庫,定期組織專家到部隊開展巡回服務,為遂行重大軍事行動提供支持幫助。

(五)及時進行心理診斷治療

及時發現和醫治有心理障礙和疾病的官兵,防止心理問題加重和導致精神疾病,是做好心理服務工作、維護官兵心理健康的重要內容。要加強對官兵心理狀況的分析掌握,對情緒不穩定、行為明顯異常人員,搞好隨訪觀察,及早發現,及時報告。要實施正確診斷,科學鑒別區分生理問題與心理問題、思想問題與心理問題、一般心理問題與嚴重心理障礙、心理疾病與精神疾病,防止誤判誤診。要確定合理治療方案,采取心理疏導、行為矯正、藥物治療等方法,跟蹤搞好治療服務。發現有明顯精神疾病傾向的,及時送精神病院診治。對心理疾病患者,要關心體貼,不歧視、不嫌棄。心理診斷治療,應由心理醫生等專業人員組織實施。

(六)實施心理危機干預

心理危機干預,是對處于心理危機狀態的官兵給予的心理援助,有助于官兵擺脫心理困境,重新適應生活。要組織專業力量,根據官兵面對突發事件、重大災害、嚴重挫折等出現的心理應激反應狀況,運用社會情感支持、個體認知干預、傳授心理應對方法等,幫助官兵消除心理困擾,防止產生心理創傷。對有自殺或傷害他人等極端行為傾向的官兵,要及時采取應對措施,指定專人負責,加大干預力度,避免釀成嚴重后果。要針對官兵可能遇到的心理危機,制定相應的干預預案,確保遇有情況能夠迅速應對。

(七)做好遂行重大任務心理服務工作

做好遂行重大任務中的心理服務工作,是維護官兵身心健康、保持持續旺盛戰斗力的有效途徑,是保證部隊圓滿完成所擔負任務的重要保證。要深入分析遂行重大任務特點和環境條件對官兵心理的影響,預測和了解官兵心理活動和變化趨勢,研究制定心理服務保障方案。依托軍隊建制醫療衛生單位,建立心理應急救援機動衛勤分隊,擔負重大任務心理服務保障。要視情組織專業力量伴隨保障,調查評估官兵心理應激反應狀況,開展團體行為激勵,對出現嚴重心理問題的官兵實施個體疏導和診斷治療。要廣泛開展心理自助互助活動,發揮部隊心理骨干作用,普及相關心理知識,提高官兵面對急難險重任務和復雜艱苦環境的心理調適能力。要跟蹤搞好完成任務后官兵的心理服務,防止出現創傷后應激障礙。同時,根據要求積極做好任務駐地群眾的心理服務工作。

(八)強化戰時心理防護

心理防護,作為我軍心理戰的一項重要任務,是提高部隊反心戰能力和官兵作戰心理素質的必然要求。要堅持不懈地加強馬克思主義戰爭觀、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和戰場政治紀律教育,積極開展反滲透、反心戰、反策反、反竊密斗爭,打牢官兵心理防護的思想基礎。要分析預測國際輿論和社會信息對部隊的負面心理影響,幫助官兵了解敵對勢力心戰方法和手段,提高識別和抵御敵對勢力心理恐嚇、輿論欺騙、法律攻擊的能力。要抓好反敵心戰心理防護訓練,加強心理調控和阻斷敵方信息傳播等研究演練,緩解和防止戰場環境和軍事行動可能對官兵造成的心理壓力和心理創傷。

(九)高度關注高危人員

加強對官兵心理狀況的分析掌握,對情緒不穩定、行為異常人員,及早納入視線,主動靠上去做好心理疏導工作,防止心理問題加重。對有嚴重心理問題人員,嚴格離槍、離彈、離崗、離裝、離車、離危險品,采取心理疏導、行為矯正等方法搞好心理服務。對心理疾病患者,在及時送醫診治的同時,加強陪護看管,防止發生問題。對有自殺或傷害他人等極端行為傾向人員,指定專人負責,及時采取措施,進行有效干預,避免釀成嚴重后果。對滯留部隊的精神疾病人員,加大移交力度,積極協調地方政府做好接收安置工作。

三、基層經常性心理工作的發展概況

1879年,德國心理學家馮特建立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標志著科學心理學的誕生,隨即被廣泛運用于管理、教育和軍事等各個領域。隨著心理學在軍事領域的實踐運用,軍隊經常性心理服務工作逐步發展完善,在維護軍人身心健康、增強心理素質、鞏固提高部隊戰斗力方面,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一)外軍經常性心理工作的研究與應用

上兵伐謀,攻心為上。從世界軍隊發展史來看,自從有了軍隊,心理攻防就開始在部隊出現。人們不僅把心理學應用在戰爭中,也注重通過各種手段培養軍人心理素質、激勵軍心士氣。1915年,英國軍事家艾爾廷出版了《戰爭心理學》,第一次對軍事心理進行了比較系統的論述。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許多國家從戰爭中看到了人的心理素質的重要性,開始重視對軍人的心理研究,紛紛引進和培養人才,建立研究機構,開展心理測量和試驗。特別是美國根據一些心理學家提出的心理學要為國防服務的建議,成立了17個戰爭心理問題研究委員會,組織500多名心理學家對新兵心理測驗選拔、軍官心理能力評定、訓練與軍紀中官兵心理、士氣與宣傳等問題進行專項研究,編制形成了83個軍事職位測驗量表,對172萬余人進行了心理檢測。德、英、法等國軍隊也紛紛成立軍事心理研究機構,在動員心理學、領導心理學、軍事生活心理學和戰斗心理學等方面進行了探索研究,促進了軍事心理學理論和實踐應用的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不僅動員大學心理學實驗室和其他研究機構進行軍人心理學研究,還動員大批心理學專業工作者、精神病醫生和隨軍牧師開展軍人心理問題的防治,對出現精神障礙的軍人進行診斷、治療。戰后,美國國防部宣稱,科學心理學方法的應用,是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獲勝的一個重要因素。蘇聯各軍區、軍兵種和一些軍事院校,建立了生理心理學實驗室,運用生理心理學的實驗方法,對軍人的情緒和戰斗過程的心理狀態進行研究,對軍人進行心理行為訓練,排除戰斗中的消極心理。二戰以后,世界各國軍隊普遍加強了軍事心理的研究運用,在心理檢測與評定、特種兵選拔、心理作戰、應對心理危機、軍人心理行為訓練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發展。與此同時,許多國家的軍隊還專門設立了負責心理服務工作的組織機構。比如,英國軍隊設有“最高統帥部攻防作戰處”和“軍事宣傳局”,德國軍隊設有“武裝力量最高參謀部心理行為訓練指揮部”,美國軍隊設有“聯合心理行為訓練中心”,日本和韓國等也都設有類似的組織機構。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范圍內的幾場高技術局部戰爭給參戰軍人帶來了復雜的心理影響,使更多的人認識到心理因素在現代戰爭中的重要作用。一些國家軍隊進一步加強了心理服務工作,更加重視戰時軍人心理健康維護、心理創傷防治和心理素質培養,并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財力,加大理論研究,加強科技開發,探索心理服務工作的有效途徑和方法。1991年海灣戰爭后,約16萬名美軍官兵患上“海灣戰爭綜合征”,出現精神壓抑、頭痛失眠、記憶力衰退、肌肉和關節疼痛、呼吸障礙等戰爭創傷后應激障礙。為此,美國耗資2.13億美元進行研究和治療,研發了以人機對話模式為主要形式的戰場心理快速干預和訓練系統,并把心理行為訓練納入作戰條令。在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和利比亞戰爭中,以美軍為首的北約部隊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加強急性心理應激預防工作,及時對出現戰爭應激反應的官兵進行心理援助,有效減少了因心理問題造成的非戰斗減員。俄羅斯對戰時軍人的心理活動及其心理保障工作也非常重視,認為在現代戰爭條件下,精神心理保障同戰術保障、后勤保障、技術保障一樣必不可少。為此,在總部、軍區、軍、師四級設立心理疾病防治中心,在團一級設立了心理軍官編制,制定了《陸軍分隊心理行為訓練指南》,并專門組建精神心理保障部隊,形成較為完整的精神心理保障體系。德國為了培養專業心理行為訓練軍官,專門建立了心理行為訓練學校。進入21世紀以來,美國更加重視提高官兵的身心健康水平和心理適應能力。2008年10月,美國陸軍參謀部頒布了綜合性軍人健康計劃,并成立指揮部,該計劃隨后在其他軍種進行了推廣。為推進心理行為訓練專業化、規范化,制定了《心理行為訓練條令》,形成了提升信心、穩定情緒、優化性格、開發腦力等訓練內容體系,開發了《士兵成長》《榮譽勛章》《美國陸軍》等網絡訓練軟件,規定了訓練時間,健全了組織機構。總之,隨著軍人心理因素在現代戰爭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世界各國對維護軍人心理健康、增強心理素質也愈來愈重視,心理服務工作的組織機構、方法手段也日趨健全完善。

(二)我軍經常性心理工作的實踐與發展

我軍歷來重視維護官兵身心健康,一直把心理教育和疏導作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革命戰爭年代,毛澤東、朱德等老一輩革命家、軍事家非常重視部隊官兵的心理問題。1929年12月,毛澤東在起草的《古田會議決議》中,針對部分士兵思想動搖、情緒低落,要求政治干部在談話前“須調查談話對象的心理及環境”。1944年4月,譚政在西北局高級干部會議上所作的《關于軍隊政治工作問題的報告》中,明確提出了“改造落后分子”主要應采取心理感化的方法,動員工作要注意考察群眾的情緒等。尤其是我軍形成并長期堅持的官兵一致、軍民一致、軍政一致原則,實行的政治民主、軍事民主、經濟民主,開展的立功創模、談心交心、互幫互助等活動,無不蘊含著心理科學的原理和工作方法,對激發官兵高昂士氣,保持部隊持續旺盛戰斗力發揮了重要作用。

新中國成立后,伴隨著我軍現代化建設步伐,軍事心理的研究應用和心理服務工作也開始起步發展。20世紀50年代,我軍對飛行員的心理檢驗、心理行為訓練以及官兵精神心理疾病問題進行了探索研究。在抗美援朝和邊境作戰中,我軍組織醫護人員對出現戰場應激反應的官兵進行疏導調適,及時將少數患病官兵送往后方醫院和療養院,進行針對性治療恢復。改革開放以后,西方各種心理學理論傳到國內,我軍進一步加強軍人心理和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1985年5月,在遼寧本溪召開了具有開拓性意義的首屆軍事心理學理論研討會,隨后又多次召開全軍和地區性軍事心理學學術會議。1986年成立了全國性的中國軍事心理學研究中心——中國社會心理學會軍事專業委員會,1988年正式出版發行全國第一本軍事心理學理論刊物《軍事心理學》,以此為載體,匯集專業的研究隊伍,在教育心理、訓練心理、管理心理、作戰心理、犯罪心理等方面進行積極的探索,取得許多有益的成果。與此同時,軍事心理學的研究成果也已邁出院校和科研單位,逐步走向軍營和練兵場,心理教育訓練和心理測驗咨詢等在一些部隊進行應用試點并取得成功。如沈陽軍區某部從1994—1997年用了三年時間進行的心理戰教育訓練試點,開展心戰和反心戰教育訓練,總參謀部、總政治部聯合轉發他們的試點經驗,并在此基礎上,把心理戰訓練列入全軍年度訓練任務。空軍也制定了飛行員心理測試量表,開始對招收的飛行員進行心理選拔等。這些探索,有力推動了軍事心理科學的應用和實踐研究。

20世紀90年代后,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我軍建設所面臨的時代條件、社會環境和使命任務發生了深刻變化,官兵心理問題進一步凸顯,受到全軍上下普遍關注,部隊心理服務工作也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1999年,中共中央轉發《關于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軍隊思想政治建設若干問題的決定》,從全面提高官兵素質的高度,明確提出要加強心理疏導和行為引導,培養官兵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提高自強自立的能力。2000年底,原總部機關聯合頒發了《關于重視做好基層部隊心理教育和疏導工作的意見》,對全軍基層部隊做好心理教育和疏導工作提出明確具體要求,并對心理衛生服務工作的內容、程序和方法做了系統規范,推動部隊心理服務工作步入了制度化和機制化的健康發展軌道。在此期間,許多軍隊院校相繼成立心理學教研室或教學研究中心,普遍開設心理學課程,有的還開始培訓心理骨干和兼職心理醫生。原總政治部組織編寫了《心理科學知識讀本》與《士兵心理指南》《軍人心理健康指南》等資料,供全軍基層干部與士兵學習。一些部隊建立了心理咨詢室和心理行為訓練場,為官兵提供心理咨詢疏導,組織開展心理行為訓練。2002年,部分省、市、自治區開始在征兵中對應征公民進行心理檢測,2006年,國防部征兵辦制定頒發了應征公民體格檢查心理檢測標準和實施辦法,在全國施行征兵心理檢測。一系列法規文件,都對開展心理服務工作做出了明確規定。

2008年,在執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災任務中,全軍和各大單位先后組成心理服務專家組和心理服務應急分隊,派出600余名心理專家和心理骨干深入一線,開展心理普查、普及心理知識、進行團體激勵、實施個體疏導、搞好骨干培訓,為救災官兵和受災群眾提供心理服務。這是我軍歷史上第一次在重大軍事行動中開展大規模、全方位、長時間心理服務工作,第一次把心理專家骨干作為作戰力量投入非戰爭軍事行動,第一次把心理學專業標準和技術運用于重大軍事行動實踐和檢驗,有力促進了部隊任務的完成。此后,部隊在執行訓練演習、維穩處突、搶險救災、維和護航等重大任務中,都把心理服務工作與其他各項工作一并部署、一同落實,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2009年之后,部隊官兵的心理健康與心理素質問題越來越引起軍委首長與各級機關的高度重視。2010年8月修訂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工作條例》中明確把提高官兵的心理防護能力作為指導員開展戰時政治工作的主要職責之一。

隨著全軍上下不斷探索實踐,我軍初步形成了比較完善的心理服務工作體系,推動了基層經常性心理服務工作的有序展開、有效落實。在組織領導上,建立了黨委統一領導、機關部門分工負責、政治機關牽頭協調的組織管理機制。在工作機構上,除設立心理咨詢室,醫院和療養院設立心理科、心理門診,醫學科研院所和軍事院校建立心理服務研究機構。在人才建設上,加強心理醫生和心理咨詢師、部隊心理工作干部、基層心理骨干培養培訓,初步建立起專兼結合、梯次配備、結構合理、素質較好的心理服務人才隊伍。在工作保障上,編寫適合各類人員需要的教育教材,研發心理服務有關器材,建設心理服務場所,設立心理服務工作專項經費,部隊心理服務工作條件進一步改善。2009年8月,《關于加強新形勢下軍隊心理服務工作的意見》認真總結了部隊開展心理服務工作的經驗做法,對新形勢下開展軍隊心理服務工作的重要意義、任務內容、基本原則、人才建設、組織保障等重大問題做了深入研究部署,提出了新的明確要求,成為做好軍隊心理服務工作的重要依據,標志著我軍心理服務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2014年12月,中共中央強調,要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和手段,堅持和發展課堂灌輸、思想互助、隨機教育等做法,加大信息、科技、人文含量,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搞好心理和法律服務。明確要求培養官兵舍身報國戰斗信念、敢打必勝戰斗血性、團結協作戰斗品質、沉著堅韌戰斗心理、英勇頑強戰斗作風,為新形勢下軍隊心理服務工作的改革創新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2015年2月,又進一步明確把開展心理服務工作作為基層經常性主要工作的重要內容,對抓好心理知識教育、心理行為訓練、心理測試評估、心理咨詢疏導等,提出了具體要求。2017年1月,習主席在視察陸軍原第六十五集團軍時指出:“要注意維護官兵的身心健康,防止把心理問題當成思想問題,精準有效做好相關工作。”2018年1月把心理行為訓練作為軍事共同科目正式納入訓練大綱。2018年5月頒布的《內務條令》規定:“各級應當重視心理衛生服務工作,要做好心理教育、心理測評、心理咨詢和心理疏導等,確保官兵心理健康。對有嚴重心理疾患的官兵應當及時送診就醫。”2019年11月,中央軍委在相關文件中強調:“把經常性思想工作、經常性管理工作、經常性心理工作做得情理交融、走心管用。”2020年2月又強調要抓好心理知識教育和行為訓練,及時發現、報告官兵心理和精神異常情況,協助搞好心理問題甄別,對有心理疾患的官兵及時送醫診療。由此可以看出,進入新時代,我軍十分重視軍隊心理工作,對部隊開展經常性心理工作提出了具體要求,為有效推動基層經常性心理工作在基層貫徹落實、促進基層全面建設全面過硬具有重要作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镇原县| 河东区| 岳阳市| 济阳县| 南安市| 合阳县| 保德县| 新乐市| 鲁山县| 贵南县| 扎囊县| 古交市| 瑞昌市| 安化县| 东至县| 许昌县| 潜江市| 马公市| 景洪市| 河曲县| 宁南县| 苗栗市| 珠海市| 安新县| 石棉县| 黄浦区| 攀枝花市| 珲春市| 卓尼县| 东山县| 阿拉尔市| 栖霞市| 平泉县| 汤阴县| 桐梓县| 县级市| 武清区| 呼和浩特市| 永登县| 宁武县| 舒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