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流程就是管業務:深入淺出實踐流程管理
- 曹燦武
- 2855字
- 2024-06-06 12:40:09
1.6 流程和信息化的關系
信息化系統承載業務流程,系統中流轉的是業務數據。流程和信息化的關系包括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流程驅動信息化建設,流程架構是信息化架構規劃的輸入,流程及活動是信息化系統及功能模塊設計的輸入,流程輸入/輸出是信息化系統中數據流設計的輸入,流程梳理和設計是信息化建設的前提;另一方面,信息化是流程開發標準化、固化的要求,信息化是流程落地運行的賦能者,信息化是流程持續改進的重要支撐。
上述關系的理論并不難理解,但在實際工作中,常常出現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關于工作過程的。如前所述,流程梳理和設計是信息化建設的前提,信息化為業務流程服務。但是,很多企業喜歡先購買或開發信息化系統,對于業務改進往往是信息化系統先行,待系統上線后卻發現推行效果不佳甚至無法推行,不僅達不成改進業務的目的,甚至可能給業務帶來干擾。所以,在處理流程和信息化的關系時,要先梳理清楚業務流程再上線信息化系統。當然,很多通用的信息化系統已經集合了優秀的業務實踐經驗,但這并不代表可以繞開流程設計直接上線系統。
第二個問題是關于工作方法的。無論是流程設計還是信息化實現,數據梳理和設計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人們往往忽略數據梳理和設計。相比之下,人們更關注功能和操作。
根據流程的技術定義,流程可以解構為業務流和信息流,基于此,圖1-15更清晰地展示了流程和信息化的關系。業務流對應到功能、操作,信息流對應到系統中的數據。流程匯總形成流程架構,數據經設計后形成數據架構。流程架構對于信息化架構的影響在本書流程架構章節會有闡述,數據架構則并非本書內容范疇。因此,我們接下來重點闡述流程和數據的關系。

圖1-15 流程和信息化的關系
流程和數據的關系,是流程和信息化關系的基礎與核心。在流程開發到信息化實現的過程中,我們一直在強調數據梳理和設計的重要性,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數據設計是否合理,直接影響系統功能能否實現,以及系統是否可以持續擴展;另一方面,數據缺乏管理,常常造成多源重復、不準確、不完整、不及時、相互孤立等問題,這些問題要在流程梳理時盡早關注到并解決。
對于單個流程來說,有兩種數據。第一種是加工的對象,即活動的輸入、輸出,如在設備維修流程中,維修臺賬就是屬于這一種;第二種是加工所需的相關對象,即確保活動完成所需要參考的信息,如在設備維修流程中,設備的產品手冊以及常見故障說明書都屬于這一種。對于第二種數據,如果放到其他流程中,也可能是屬于第一種數據。所以,通常所說的流程和數據的關系是指第一種數據。但識別第二種數據對于分析流程和流程之間的關系,以及從信息化的角度賦能業務改進也很有意義。
第一種數據作為流程加工的對象,從輸入到輸出,會隨著流程的運行而發生變化,這種變化稱為信息流的變化。要理解這種變化,我們引入一個概念:事件。
事件這個詞是從計算機術語借鑒過來的。在計算機術語里,事件表示一種觸發操作,一個事件會觸發一個系統響應。比如,用戶敲擊空格鍵,網頁就會往上翻一頁;用戶敲擊回車鍵,光標就會換一行。用戶敲擊空格鍵和回車鍵就是一個事件。
在流程管理領域,事件表示觸發一個活動的條件,這個條件通常用某個相關業務信息對象的狀態來表示,也就是數據的狀態。所以,事件就是數據的狀態。
引入事件,對于準確描述流程過程有很大好處。比如,一個工作過程由三個活動組成:編制文檔、評審文檔、返工修改。當我們把這三個活動連起來,就構成了一個簡單的流程(如圖1-16所示)。

圖1-16 僅有活動的流程
但什么時候編制文檔、什么時候評審文檔、什么時候返工修改卻不明確,不同的人執行這條流程的時候會有不同的結果。如果加入事件的描述,流程則會變成圖1-17所示的樣子。

圖1-17 增加了事件的流程
在圖1-17中,通過加入四個事件,明確了每一個活動開始的條件,也明確了每一個活動完成的條件。
當然,活動的觸發條件不一定是加工對象的狀態,也可能是時間,還可能是其他相關對象的狀態。所以,事件也可以用具體的時間來表示。比如,每周一早上八點開例會,每個月的二十日收集優化需求,這些時間都是觸發某個活動的事件。
事件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事件代表一種狀態,而且是一種有意義的狀態。這種意義代表著上一個活動已經結束,下一個活動可以開啟。比如,“吃飯”是一個活動,那怎么衡量這個活動已經結束了呢?可以用“飯吃完了”來形容,也可以用“飯吃飽了”來形容。通常,應該用“飯吃飽了”來作為事件,因為這代表了信息的質量,也代表了下一個活動——如“寫作”可以高質量地開始了。
第二,事件代表了流程路徑的流向。當一個活動對信息進行加工后,信息狀態呈現多種可能時,可以用事件來進行區別。比如,評審一個文檔,其結果可能是通過,也可能是不通過,這就是信息的狀態,不同的狀態代表了流程后續不同的流向。
第三,事件具有兩大顯著價值。一方面,事件可以反作用于我們對流程活動的分解。嚴格來說,活動和活動之間必然通過事件來連接,如果不能用事件來表示活動之間的承接和轉折關系,則代表活動的分解是不到位的。另一方面,因為事件代表了信息狀態的變化,把事件顯性化出來,體現了信息流的方向及變化,有利于從信息化的角度對流程進行分析。總之,通過活動和事件交替呈現,能更好地把業務流和信息流融合到一起。
從對“事件”的理解可以看出,信息流的變化對活動流轉具有重要意義。聯系上文提到的流程連通,就是活動之間建立了握手的信任關系,也就是信息流通。而流程有斷點,本質上是數據有斷點,即前一個活動輸出的數據不能滿足下一個活動對輸入的要求,也就是上游流程交付的數據不能滿足下游流程的要求。
結合上文關于“事件”的例子來看,從“編制文檔”到“評審文檔”,兩個活動中間的事件可以是“文檔初稿完成”。但作為評審專家來說,經常發現有內容不完整、質量低劣的文檔提交過來,便會對“編制文檔”活動提出要求,希望提交過來的文檔滿足某份“檢查表”的要求,于是,兩者之間的事件便變成了“文檔初稿完成且通過自檢”。
所以,對數據要求的一致,是流程暢通的基本要求,是流程高效的前提條件。
那流程到底是如何影響數據變化的呢?
一個流程通常對應一個或多個數據的變化。在客戶問題受理流程中,接受、記錄、分發客戶問題,客戶問題即數據,這是從無到有的變化,是新產生的數據;客戶問題處理流程中,分析、解決、關閉客戶問題,這是對既有數據狀態的變更維護。
流程和數據的結合還有更廣泛的意義。
流程中輸入/輸出的數據構成了信息流,為信息化系統分析和優化提供了視角和方法。換句話說,流程通過承載其上的信息流,支撐信息化系統建設和優化。這反映了一個事實,數據是流程的一部分。但數據有自己獨立的架構。數據架構和流程架構相互關聯和影響,并共同決定了信息化系統架構。
數據是流程運營的基礎。流程發布以后,如何知道員工是否正確地執行了流程?又如何評價流程設計的好壞?這些都可以通過運營過程中產生的數據來分析。
當然,數據也可以是在線下產生并流轉的。但無論是公司運營管理的要求,還是信息化技術和大數據技術發展的要求,把所有數據都上線到系統中進行管理是大勢所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