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流程就是管業務:深入淺出實踐流程管理
- 曹燦武
- 1427字
- 2024-06-06 12:40:07
1.2 流程管理的發展歷史
在說到什么是流程之前,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流程管理的發展歷史[1]。從流程管理的發展歷史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到,流程管理本質是一種管理,是為管理服務的,而不是為流程服務的。這看似很簡單的道理,在實踐過程中卻常常被人遺忘。
流程管理的起源可以上溯到二十世紀初。1911年,“科學管理之父”泰勒出版了《科學管理原理》一書。在該書中,泰勒提出了“方法和過程分析”的概念。對流程管理有一定了解的同學,肯定很熟悉過程管理,也很熟悉其相關的方法。對,過程管理和相關方法就是流程管理的前身。通過對過程進行分析,將動作標準化,并用作業圖固化下來,就是流程管理,而作業圖就是流程圖的前身。
泰勒的方式主要是對單工序過程活動的研究和改進,如果進行大批量應用,也就是對多工序活動依次進行標準化改造,流水線便誕生了。這就是福特汽車的“流水線”生產方式。通過對汽車制造過程進行拆解,將其分成一個個標準工序,再將這些標準工序依次銜接,同時又可以規模化地并行開展,大大降低了工人的生產復雜度,提高了生產效率,也提升了產品質量。
無論是泰勒的科學管理,還是福特的流水線生產,都是為了解決企業內部較低層次的生產車間操作控制流程問題。這一階段流程管理的特點是對某一活動的某一個小的階段進行流程分析和流程優化,屬于階段性的流程管理技術,但其中心思想是對工作流的分析和管理,并且是用主動改進的方式來代替被動式的經驗管理。其主要方法有:合理安排生產進度,優化生產過程;減少產品類型,實現大規模生產;標準化零部件,降低管理復雜度;專業化分工,固化流程內專業知識;簡化作業工序,實現自動化流程等。
進入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后,流程管理的焦慮從制造過程的改善,逐步擴展到產生質量的所有過程,出現了全面質量管理的概念。除了制造過程,全面質量管理更注重顧客需要,強調團隊參與,并促進所有員工設法持續改進。同時,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很多企業把信息技術引入流程管理之中,出現了MRP(物資需求計劃)、JIT(實時生產系統)、FMS(柔性制造系統)等代表性的信息系統。信息技術的引入,一方面實現了對業務流程的自動化改造,另一方面促進了跨部門信息共享,產生了“價值鏈”“為制造而設計”“并行工程”等跨職能思想。
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邁克爾·哈默提出了“流程再造”的思想,即對企業的業務流程進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徹底的再設計,從而在成本、質量、服務和速度等方面獲得顯著的改善。“再造”意味著“根本性”的改變,是一種比較激進的變革,在很多企業收獲了成功,但也有很多企業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卻沒有達到期望的效果。“流程再造”的思想第一次提出了以流程導向替代職能導向,并開啟了全面流程管理的時代。在這以后,很多公司加大了流程管理嘗試的力度,沉淀出DSTE(從戰略到執行)、IPD(集成產品開發)、ISC(集成供應鏈)等各個領域的優秀實踐。同時,信息化和流程的融合也更加緊密,不僅出現PLM(產品生命周期管理)、ERP(企業資源計劃)、CRM(客戶關系管理)等大型業務軟件系統,也出現了專門的流程管理平臺(BPM)(如圖1-2所示)。
上述流程發展歷史可以概括為三個階段:萌芽期、成長期、全面發展期。從上述三個階段可以看出,流程起源于業務分工,為業務服務的核心思想貫穿了流程全部發展歷史。流程是為業務而生的,是為了提升業務效率、為了改善產品質量、為了降低服務成本……圍繞業務目標而不斷優化管理過程,這才是流程管理的目的,這是每一個流程管理人員應該牢記的。

圖1-2 為業務服務貫穿流程發展歷史[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