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三
我和姜超都是精神科醫(yī)生和心理治療師,又都是旅行的愛好者,所以當他邀請我為他的新書《旅行療愈心理學》作序時,我立即欣然同意。旅行現(xiàn)在越來越成為人們的一種休閑方式,尤其受到年輕人喜歡。但當被問到“人為什么要去旅行?”時,可能許多人都會像個5歲小男孩一樣回答“好玩啊,開心啊”,但并沒有認真思考過旅行對我們意味著什么,我認為旅行最主要的是滿足了人類求知、體驗和審美的需要。
有科學家將人類描述為“嗜信息動物(infovores)”,稱人類需要不斷地獲取新的信息。在旅行途中,天文地理、風土人情的知識和見聞都會激起我們強烈的好奇和探索的欲望。中國最偉大的旅行家是徐霞客,雖然歷史上許多文人都曾留下過游記,但他們大都是“宦游”——古代的公費旅游。而徐霞客不同,旅行是為了滿足他的好奇心,為了求知而旅行,他是這樣描述自己的探險旅行的:“嘗恨上無以窮天文之杳渺,下無以研性命之深微,中無以砥世俗之紛沓,唯此高深之間,可以目摭而足析。”
同時,旅行又是一個充滿情緒體驗的過程。旅行能夠讓我們變得謙卑,“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旅行也能夠讓我們因為戰(zhàn)勝自己而感到自己的偉大,只有不畏困難、勇于攀登,才能真正體會詩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雄心和氣概。旅行總是伴隨著復雜且矛盾的情感,一成不變、單調無聊的日常生活讓人感到痛苦,旅行會帶給我們新奇和冒險,會增強我們在生活和工作中迎接新的挑戰(zhàn)的能力。新奇和冒險既讓我們感到興奮,其中的不確定性又會讓我們多少感到焦慮,旅行能增強我們克服焦慮和恐懼的能力,提高我們的自信。旅行有機會讓我們探索和同伴在性格上的差異,處理我們在決定上的沖突,更重要的是在旅行途中發(fā)展合作精神,建立情感紐帶。因此,旅行會讓我們對新的體驗更開放,對不熟悉的事物更舒服,與人交往更平和。
最后,絕大多數(shù)的旅行不是來自需要,而是來自渴望,即沒有功利和實用的目的。旅行的過程是一個發(fā)現(xiàn)、感受和創(chuàng)造美的過程,無論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塞外風光,還是“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江南美景,都能讓我們產(chǎn)生情景交融、物我兩忘的美的體驗。著名美學家朱光潛說:“所謂美感經(jīng)驗,其實不過是在聚精會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復回流而已。”這與作者在書中對“心流”體驗的描述何其相似。
旅行并不是走馬觀花似的旅游。美國歷史學家米利亞姆·比爾德說:“旅行不僅僅是觀光,它是一種持續(xù)、深刻和持久的生活觀念的變化。”它需要我們走出“舒適區(qū)”,去探索、學習和實踐。《旅行療愈心理學》這本書運用積極心理學的理論探索了旅行與幸福的關系,并提出了具體的實踐方法。同時,作者作為一名心理醫(yī)生,將科學循證的心理治療方法與旅行結合起來,對在旅行中療愈我們的心靈做了大膽的嘗試和探索,我們不妨稱它為“旅行心理治療”,尤其是作者在書中結合自己在旅行中的體驗和經(jīng)歷,讓我們在閱讀時能夠感同身受。
古羅馬的天主教思想家圣奧古斯丁曾經(jīng)寫道:“世界是一本書,不旅行的人只讀了它的第一頁。”人也是一本書,旅行本身也是一種心靈旅行。我相信這本書能夠幫助讀者熱愛旅行,在追求幸福和體驗幸福的旅行過程中探索世界和我們自己。
徐勇
上海市精神衛(wèi)生中心副主任醫(yī)師
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精神分析專業(yè)委員會常務理事
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咨詢心理注冊系統(tǒng)首批注冊督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