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二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所以我們不僅要從書本上獲取知識,還要在現實中實踐和運用知識,只有這樣這些知識才會真正地被我們所掌握,化為我們經驗當中的一部分。而這一套運用知識的方法,亦可稱為方法論。我們需要在大量的生活實踐中透過現象看本質,捕捉到這些經驗背后所隱藏的規律,這對我們了解自己、了解他人和外部世界都大有裨益。
我們知道,種種痛苦、焦慮、抑郁、疑病、軀體化癥狀等表現,多與我們對事物的認知有關。而學習認識世界的方法論,可以從最底層去改變我們的認知,解決我們情緒上的問題。在這本書當中,作者在開篇闡述了旅行學習的必要性,同時對于馬丁·塞利格曼教授的幸福學模型——PERMA模型做了詳細的介紹,開始探索作為痛苦的對立面——幸福是什么樣子的。
現在的精神醫學是從“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來探索和治療心理疾病的。在醫院的成熟體系中,無論是對抑郁癥還是對焦慮癥,都可以采用藥物來治療患者,比如使用血清素一類的抗抑郁藥物來幫助患者康復;還有多種物理治療方法,比如經顱磁刺激、生物反饋治療等;當然我們也有許多經過循證證據證明有效的心理治療方法,比如認知行為療法、精神分析療法、家庭治療等。以上的方法幫助許多患者走出了情緒的困擾,恢復了精神的清明。在這本書中,姜超醫生將心理療法與旅行相結合,探索出了一種新的治療方法——旅行療愈之法,將多種有效的心理學技術用于旅行中,風格上別具一格,為許多不愿意去醫院就診的人提供了一項自我療愈的選擇。
我本人并非旅行的愛好者。雖然因學習和工作的原因曾到過多個陌生的國家和地區,但極少深入探究當地的風土人情。但無論是與摯友還是所愛之人結伴同行或獨自一人,在旅行過程中最大的收獲是:沒有什么困難是無法解決的。最后的最后,人總是需要孤獨且堅強地走完自己剩下的路程。
心理學和精神醫學的科普之路,不單單是在用藥指導或者健康建議上,還應該多一些關于幸福感獲得方法的推薦。而在這本書中,我們可以學習到更多幫助人們獲得平靜和放松的方法,學習到更多在人際關系當中可以應用的法則,學習到親子教育中優勢教養的運用,學習到接納自己和人生不足之處。這些部分都在書中用寓言故事的方式被一一點到,但是寓言故事又取材于作者的親身經歷,讀起來妙趣橫生。
更有意思的是書中精心設計的心理學知識卡片,既方便攜帶又形象化地呈現了多種心理療愈的方法。這令我突然想到,若是讀者在旅行時真的拿著卡片到旅行地打卡使用,豈不是在驗證旅行療愈心理學的方法是否真的有效?
我們拭目以待。
張繼輝
廣東省人民醫院廣東省精神衛生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