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一
應弟子姜超的邀請,我認真閱讀了本書,心中充滿欣慰。這種感覺來源于他在本書中將積極心理學與人們日常生活的緊密結合,將心理學理論付諸實踐。在書中他將心理學理論與旅行體驗毫無保留地分享給讀者,作為學生的他已經出師了。
姜超本身是一名精神科醫生和心理治療師,也是一個善于探索的旅行者,他以馬丁·塞利格曼教授的PERMA理論模型為基礎,該模型認為幸福=積極情緒+投入+人際關系+意義+成就,他將旅行中的體驗有機融合進理論模型中,分別闡述了在旅行過程中人們可以嘗試捕捉到的幸福感受,讓人們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什么是幸福”以及“怎樣做可以變得幸福”。更可貴的是,他在文中整理了多種心理學的技術,使這本書成了一部非常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學科普書籍。
作為一名在精神病學領域工作了30余年的臨床工作者,我深感人們困于心理疾病之苦痛,也一直在臨床一線使用藥物和心理治療來治療患者,然而實在分身乏術,無法為廣大病人提供更多的科普知識。如今,我的弟子有心在科普工作上勤勉耕作,我深感欣慰,也為人們能夠了解到更多的心理學和精神醫學的知識而感到幸運。
隨著社會的進步,越來越多的人不再滿足于物質的享受,而更多將目光轉向內心的成長和智慧的提升。如何能夠讓短暫的人生更有意義、有價值、更加幸福?這些逐漸成了多數人探索人生意義的方向。
年輕時,我也時常外出旅行,每到一處地方都會見識到不一樣的風景,內心往往會涌出萬丈豪情,然而從未想起這些風景也可與心理學的知識結合,風景原來可以給予人一份平靜和安慰。國家在發展,人民也在變得富裕,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追求精神上的滿足與通達,開始追求“詩和遠方”了。
以往我在工作中更多地關注精神病理學的內容,探索人的心理為什么會生病,而如今積極心理學出現了,研究者開始專注研究生命中的美好事物,開始為大家提供科學有效的指導。本書的主要理論便是積極心理學,將科學理論與旅行生活中的點滴相結合,對于讀者來說是更容易被理解的。
隨著“健康中國”這一口號的提出,醫務工作者和科研人員在致力于疾病診療和科研工作以外,積極開展醫學和心理學科普工作,傳播健康科學的心理學知識,提高公民的心理素養,也是義不容辭的。
袁也豐
南昌大學精神病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