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卑與超越(專家伴讀版)
- (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 1045字
- 2024-05-10 15:00:30
【三個圈專家伴讀】第一章
霍丹青
本書主要圍繞個體心理學理論中生活風格(人的性格)這一內容,講述了影響生活風格形成的因素,包括家庭、學校環境、早期記憶、夢境等。本書后半部分還詳細講述了一個人人生中重大的挑戰,以及在應對挑戰的過程中如何影響和改變自己的生活風格。本書原名直譯意思更接近“人生的意義是什么”,也更接近本書中生活風格這一核心內容,中文版通常譯為《自卑與超越》以凸顯自卑這一要素對人生意義的重要影響。我們可以將“自卑”看作生活風格中的一部分。了解自己的生活風格,就能更好地了解自我,其中就包括有關自卑的內容。同時,了解生活風格和人生目的與挑戰,也就能更好地掌握追求優越的正確方式。
本章描述的人生三大問題,指的是每個人面臨三項重要的人生挑戰:職業的挑戰、社交的挑戰、愛和親密關系的挑戰。阿德勒認為這三項挑戰是每個人都無法回避的人生課題,而探尋這些課題的過程則是尋找人生意義的重要過程。值得指出的是,阿德勒最早在描述親密關系的挑戰時,局限性地描述了男女兩性愛情和婚姻的關系。后期隨著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發展,這一挑戰已經擴充到其他的親密關系,突破了婚姻和性別的限制,如養育者和子女的親情關系,或者同性間的親密關系。另外,魯道夫·德雷克斯[1]在其基礎上增加描述了兩項人生挑戰:自我的挑戰和精神的挑戰。
阿德勒認為:人生的真正意義是與他人合作和關注人類福祉,這也是社會興趣的最高層目標。個體心理學也是建立在這一目標的基礎上去討論其他的核心理論。與之相反,錯誤的人生意義即只關注個體自身的福祉,并忽略他人和人類。當下,個體心理學已不再使用“錯誤的意義”這一表述,而是用“不合理的/不適應的生活方式”來代替。
讀到這里,也許你會有些困惑:“那我不能關注自己,只能關注他人嗎?”并非如此,阿德勒的意思是要將自己視為人類的一員來考慮問題:因為我是人類的一員,所以當我做對自己有利的行為時,這同時也可以是對人類及他人有利的。相似地,因為我是人類的一員,我為他人考慮的同時,也理應是在為自己考慮。但如果我將自己放在他人的對立面,我的需求和行為只能滿足自己的利益,而忽略甚至侵犯他人的利益(如發動戰爭),那這就是不合理/錯誤的人生意義了。
注:阿德勒對妓女等議題的理解存在時代局限性,希望大家在閱讀時注意這點。
[1] 魯道夫·德雷克斯(Rudolf Dreikurs, 1897——1972),美國兒童心理學家、精神病醫生和教育家,現代實踐派兒童心理學奠基人。他將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發展為一系列實踐方法,直接影響了正面管教等方法的提出,在教育界具有深刻而廣泛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