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自卑與超越(專家伴讀版)作者名: (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本章字數: 4634字更新時間: 2024-05-10 15:00:29
【三個圈專家導讀】自卑的超越之道:有意義的優越感
黃仕明
1. 自卑感與優越感
“你很聰明,只是有一點懶。”
有多少人曾經在父母、老師、長輩口中聽過這句話呢?
在我的成長過程中,這句話可謂耳熟能詳。
我猜,他們這樣說的原因是希望我能夠努力一點、認真一點,但我卻從來沒有因為長輩們這么說而變得更努力或更認真,心里反而有一種自鳴得意的優越感。因為,起碼這樣,我還是很聰明的,而且我以這么輕易的方式——保持懶惰,就可以獲得優越感。
我們總是抓著某些東西,自我感覺良好,始終保持著優越感,不是嗎?
但我們卻又常常用錯誤的方式去追求優越感。
正如阿德勒所說:“自卑感會造成緊張狀態,所以總會引發一種補償性的行為來追求優越感,而這個行為不再以解決問題為目的……真正的問題被擱置或遭到排斥。一個人會試圖限制自己的活動范圍,花費更多的精力來避免失敗,而非爭取成功。”
阿德勒在書中舉了廣場恐懼癥這個非常經典的例子,他寫道:“廣場恐懼癥表達了這樣的信念:‘我不能走得太遠,只能在熟悉的環境中活動。生活中危機四伏,我必須避開危險。’如果廣場恐懼癥患者繼續抱持這樣的態度,那他們就會把自己關在一個房間里或躺在床上……”但是,當他“待在家中或對其他人發號施令時,其焦慮就會消失”。
廣場恐懼癥的例子其實映射了許多人的現狀:把自己局限在某個狹小的范圍里,畫地為牢,去避免失敗,去獲得“憑空產生的優越感”或是“虛幻的個人優越感”,但我們卻也因此距離真實更遙遠。
這是一種無效補償,或是負功能的補償。
這種無效補償或負功能的補償,并沒有真正地治愈我們自卑的部分,反而一直潛藏于我們心靈的深處,讓我們的自卑情結越來越深。
“憑空產生的優越感”或“虛幻的個人優越感”,源自人類對人生意義的錯誤解讀。人類總是生活在“意義”之中,我們只能通過自身所歸因的意義來體驗現實——不是事物本身,而是經過解讀的某物。
在書的開篇,阿德勒提到生理缺陷、被溺愛、被忽視這三種處境都很容易導致兒童解讀出錯誤的人生意義。
有生理缺陷的兒童,如果沒有得到恰當的引導,容易感到沮喪,或因遭受同情、嘲笑、否定而讓自己陷入自卑之中;
被溺愛的兒童,則只想索取,以自己的愿望為最高目標,讓世界圍著自己轉,不付出任何努力,就盼望著獲得優先的地位;
而被忽視的兒童,在生活中遇到困難,往往會高估困難,低估他人的善意,以及自己與他人合作克服困難的能力。
阿德勒所描述的這三種處境,都指向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過于沉溺于自身,無法走出自我的疆域,去與世界、與他人合作和聯結。
把自己拋向這個世界,去碰撞,去與人聯結和合作,豐富我們的生命體驗,擴展我們內在地圖的疆域,才能讓我們找到真實的人生意義,才能讓我們產生“真正的優越感”:
我對世界是有貢獻的,我是有價值的;
我的存在對他人很重要;
我是這個整體里的一分子;
我在這里是受歡迎的,這個世界有屬于我的位置……
而真正的優越感,才能幫助我們超越自卑。
2. 超越自卑的方法:合作
在一個商店里,一位有視覺障礙的年輕人正在導盲犬的幫助下工作,我好奇地問他導盲犬是如何工作的,他告訴我說這是一個互相合作的關系——“我發出指令,導盲犬執行;導盲犬發出信息,我執行……彼此之間的合作,讓我們綻放非凡的價值和意義”。
“導盲犬很偉大,因為它,我可以一個人坐公交車,還可以有一份工作。”他很開心地和我分享道,“前不久我還帶著它一起去看馬拉松比賽,這是我第一次參加大型活動,雖然我看不到,但我的心可以感受到一切……”
這位年輕人的分享真的讓我深受觸動,我對他說:“你也很偉大。”
正如前文提到的那樣,那些在嬰兒時期罹患疾病或者身體虛弱的兒童很容易對人生產生錯誤的解讀,因為他們自身已經承受了太重的負擔,這使他們很難認識到人生的意義在于為人類社會做出貢獻。
但這位年輕人透過合作,在世界上創造了不同的體驗和生命意義。
透過合作,他和這個世界緊緊相連著。
阿德勒在一百多年前提出合作在教育中的重要性,這在當今時代同樣具有獨特的貢獻——教育更大的責任是培養合作者,而不是競爭者。
一群學生一起合作,互幫互助,一起解決問題,這一過程帶來的真正的優越感可以超越自卑情結。
例如,阿德勒提到老師應該如何引導班級里懶惰的同學。一般老師對待班級里懶惰的同學的做法,或許就是專門和他談話和拿其他優秀的同學作為榜樣,從而去糾正他,但阿德勒認為這種做法只會激活他的自卑情結。
相反,老師可以透過合作的方式去解決這個問題。老師可以組織一個班會,用這樣的問題引導孩子們:“懶惰來自哪里?”“懶惰的目的是什么?”“為什么懶惰的孩子不會做出改變?”“他能做出什么樣的改變?”讓孩子們平等發言,并形成結論。這個懶惰的孩子并不知道自己是引發此次討論的原因,但如果他能傾聽并加入討論,便會有所思考,可能會因此改變自己的想法和行為。
合作在家庭教育中也非常重要。
前幾天我在公園散步,看到一位媽媽和孩子陷入爭執,媽媽要帶孩子去補課,但孩子又想去野外玩,在這樣的矛盾中,媽媽和孩子展開了一個合作的過程:“孩子,我們遇到困難了,媽媽需要你的幫助……你能不能幫媽媽想一想辦法,讓我們既能去補習,又可以讓你在野外玩呢?”
孩子聽到媽媽的提問,情緒稍微平靜下來,孩子想了想,眼前一亮說道:“哦!媽媽,我們現在就出發去學校,上課前15分鐘我們可以在學校下面的草地玩,但你要陪我玩喲,然后我再去學習!”
媽媽顯然覺得孩子的提議非常好,笑著點點頭:“孩子,謝謝你想到這么棒的方法。”
阿德勒對自卑情結的定義是,當有問題出現時,如果一個人無法恰當地適應或應對,并堅信自己一定沒有辦法解決,這就是自卑情結的表現。
家長主動地、平等地與孩子交流,并合作解決問題,可以讓孩子體驗到了面對問題的勇氣和解決問題的信心。
我靜靜地聽著這一對行走在我旁邊的母子的對話,已然感受到,這個孩子在以后的成長中一定能夠帶著勇氣、信心、力量面對生活中的挑戰。
3. 超越自卑的方法:平等
自卑感會驅使每一個人去追求優越感,這是每一個人內在的良好動機。同時,阿德勒對父母的提醒非常細致,如果父母在專業領域特別成功,盡量不要把這一點帶回家,否則孩子會無意識地接收到這樣的信息——“無論我怎么努力,都無法獲得屬于我自己的優越感”。
通常父母會在孩子面前無意識地表現出優越感,我個人成長中就總聽到長輩們常常對后輩說:“我比你懂得更多……”“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多……”“我吃的鹽比你吃的米飯還多……”
回想起來我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肯定也會把優越感帶回到家里,甚至還彰顯一番,表現得更有權威和高高在上的感覺——“你能不能學一下你老爸呀!”。
我的一位博士畢業的朋友向我訴苦說:“我和孩子他媽都是學霸,沒有想到孩子卻是學渣。”
但跟隨著阿德勒的腳步不難發現,這對夫妻在家里對著孩子常常強調自己是名牌大學畢業的身份優越感——孩子就會無意識地接收到“我沒辦法和你們在同一個賽道上,因為根本沒辦法超越你們……”。
所以,父母自身越是成功,越要注意不要把你的優越感帶回家。因為你的孩子需要的是爸爸媽媽,而不是一個權威。
所幸的是,我也在成長。以往每年我們整個家庭都會有一次旅行,幾乎每一次都是由我全程做主,決定所有行程安排,但在最近一次出國旅行時,我特意不去做任何安排,把這次的行程全程交給我的兒子去決定。結果,他不僅找到了一家環境優美、性價比非常高的民宿,還安排好了每一天的行程,并帶著我們去吃當地的美食。逛街的時候,我就扮演一個英語啞巴,需要和當地人溝通時就向孩子求助:“爸爸英語不好,你能不能幫我溝通呀?”孩子非常樂意,在他的臉上閃過一絲微笑和滿足。
我看著比我還高的孩子,滿懷喜悅地對他說:“爸爸看到你長大了,真的很為你高興……”
4. 超越自卑的方法:去聯結和愛自己
我還記得,在我22歲的時候,也就是31年前,我第一次從鄉下去到中國香港。當時,我的表姐在那里已經擁有了自己的一番事業,她為了照顧我,就帶著我去到一家高級酒店喝下午茶,她還告訴我很多明星都來這個酒店喝茶。
但是天哪,你知道當時我有多自卑、多尷尬嗎?
因為我第一次去到這么高級的地方,我渾身不自在。表姐點了許多點心,可是我非常尷尬,我發現沒有筷子,我不知道是該用手拿著吃,還是要讓表姐幫我拿一雙筷子……
那一天在酒店大堂的餐廳里,我渾身冒汗,感覺到好自卑,內心有一個聲音不斷地說:沒見識,鄉下仔……
可是,當我長大之后,每次回想起那個31年前的小明,那個坐在餐廳里戰戰兢兢的小男孩,我對他有很多的愛。他是一個可愛的小男孩,他是一個甜美的小男孩,我想擁抱他,想告訴他沒有問題,那是可以的,在那個時候你體驗到這些都是正常的……現在這個53歲的成熟男人看到你了,我想跟你說:“現在我很好,現在我做得不錯,現在我足夠好,你沒有錯,你也沒有問題,鄉下仔沒有問題,鄉下仔也可以做得很棒,鄉下仔也可以做心理咨詢師,鄉下仔也可以寫書,我愛你……”
不是自卑有問題,而是你發起了一場內在的戰爭——否定自卑的自己,這才是一個問題。
所以,去愛你內在感覺到不堪的自己,他擁有著所有生命力,一步一步帶你走到了這里。你的慈悲、你的同理心、你對這個世界的愛,都來自他。戰戰兢兢的小女孩、小男孩對這個世界充滿著好奇心,充滿著愛,充滿著探索欲,充滿著同理心。
這也是阿德勒所提到的探索早期記憶的重要性。
如果沒有那擔心、害怕、感到自卑的部分,你怎么能夠去發現,在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人是擔心、害怕、自卑的?你可以把慈悲、把善意、把你成熟的愛帶到那里,讓他們也感覺到這個世界是有愛的,這個世界是美好的,這個世界是充滿著人性的光輝的。
如果你不去擁抱自己不堪的部分,那你怎么可以活出完整的生命和人性的光輝呢?
如果沒有那個戰戰兢兢、自卑緊張的早年的自己,我無法做今天的工作……
所以,去愛你不堪的部分,愛你覺得自己不夠好的部分,愛你感到自卑的部分,接納心靈的不同面向,讓它們都回家,回家……
自卑感是推動人們超越自我的原動力,但我們對它的解讀、回應它的方式、賦予它的意義,決定了它是我們的問題還是我們生命中的資源。
人生是一段旅程,我們在旅程中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遇見同行的伴侶,碰觸不同人群和文化,我們帶著一路的風景與故事前行,將自己置身于更宏大的世界之中……這些旅程上的體驗構成生命意義的點滴,幫助我們超越自卑,拿起它、看清它、理解它、放下它。
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一書寫于近百年前。在那個時代,進行心理治療的方式依然主要基于弗洛伊德的理念,治療師與來訪者面向同一個方向,而且沒有眼神交流。同時代的阿德勒提出了合作、平等、聯結的理念,這非常具有突破性,在當時也引起了非常多的爭議。他選擇和來訪者面對面,坐在一個布置好的房間里,讓來訪者感覺到安全與有聯結。盡管這些做法在如今看來已經很普遍,但在當時,阿德勒的做法遭到了許多批評。
所幸阿德勒堅持著自己的做法,他的理念也傳遞至今,對現在的心理治療和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或許因為他自身就是一個充滿勇氣,超越了自卑情結的人。阿德勒小時候也是深深被自卑所困擾,在家里六個孩子中他排行老二,大哥是個典型的模范兒童,而阿德勒幼年有兩次被車撞的經歷,5歲左右得過肺炎,小時候還得過佝僂病,整天彎著腰,有點駝背……他一直在自卑的環境當中長大,但透過自己的體驗、嘗試,他最終超越了自卑,并且懷著非常大的勇氣,在心理治療中革新突破。
盡管他提出的母親職責等觀點與如今的女性主義相比顯得過時,但我們必須看到他所處的時代,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取其精華,才能真正了解阿德勒的價值。
愿你享受此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