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理與世界霸權
- (英)詹姆斯·費爾格里夫
- 6917字
- 2025-04-17 19:27:42
第一章
緒論
(一)本書是關于什么的
本書寫作的目的是要說明世界歷史是如何被那些我們歸類在地理學標題下的條件和現象控制的,指出那些最有效地控制了歷史的條件和現象,由此說明哪些是真正的基本地理事實。在這句話中,有三個詞的含義我們必須非常清楚。這三個詞便是“歷史”“控制”“地理”。
1.歷史。當我們以這種方式談論歷史時,當然意味著我們是在談論人類在地球上的歷史,但即使如此,歷史也可能意味著許多事情。
(1)它可能僅僅意味著按照發生的順序對所有曾經發生過的事件進行陳述,而不對它們進行任何評論。當我們研究歷史時,對事件的了解是非常必要的,但僅僅是了解它們,并不十分有趣,而且即使事件都能被發現,也不可能讓隨便一個人去了解所有的事情。必須選擇出最重要的事件。
(2)由此,我們得到了另一個關于歷史的概念,即按照發生的順序對最重要的事件進行陳述。不過,在挑選出最重要的事件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對事件進行比較,判斷哪些是最重要的。要做到這一點,我們當然必須思考為什么它們是重要的,以及我們所說的重要是什么意思。然后我們發現,如果事情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人的福祉,那么它們就是重要的,如果它們對人的影響不大,那么就不太重要。
(3)由此,我們又立刻就有了關于歷史的第三個概念,即把歷史看作是曾經發生的重要事件的故事,在敘述故事的過程中還要說明促使這些事件發生的原因以及這些事件對人類的影響。在評估重要性時,我們必須記住,有些事件在一段時間內對人有很大的影響,但在未來則只有輕微影響,而有些事件一開始對人的影響很小,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會持續產生效果。
當我們以這種方式審視歷史時,便會發現,一些表面上不重要的事件實際上是重要的,一些表面上非常重要的事件其重要性必須降一些等級。我們還發現,歷史的原因和結果緊密糾纏在一起,使歷史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一些特定的事件自然會引發其他事件。一個人、一個部落或一個國家所做的事情影響了其他人或國家的行動。歷史研究之所以如此有趣,就在于它是對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及個人或團體對其他個人或團體的影響所做的一種研究。從對歷史的研究中,我們也發現,在時間和空間上相距甚遠的人也會擁有非常相似的性格,同樣的事件也有可能發生在世界上的不同地點,有時甚至發生在不同的世紀里,就是因為它們之間具有這種相似性。因此,正如我們所說的,歷史有一種自我重復的趨勢。
但歷史并不是完全重復。歷史一直在向前進步。如果回溯到一兩年前,我們可能不會注意到這種趨勢;但如果把思緒回溯到幾百年前,看看整個世界,我們就會意識到已經取得了一些進步;如果我們考慮整個世界的整個歷史,這個進步過程就會一目了然。對于如何表達所謂“進步”的含義,我們可能會存在疑問,但無論如何,我們能感覺到進步是存在的。例如,我們意識到,隨著歷史時代變化,人們的是非觀念發生了變化,而這種變化總體上是好的。而這只是進步的一個方面。還有其他明顯的方面也變得更好了。我們不僅在道德上和智力上得到了改善,在物質上同樣也是:我們有了更好的衣服,更好的食物,生活也更便利了;和生活在幾百年前的人相比,我們可以把更多的時間留給自己。從我們所知的無數方面來說,活在公元20世紀大體上比活在五千年前要好得多。
那么,已經發生了什么事件呢?撇開所有的宗教問題不談,歷史是什么意思呢?難道我們就沒有一個更簡單的表述歷史是什么的方法嗎?自然是能給出很多答案,對于這里給出的答案,可能會有人有反對意見,當然也有限定條件。但可以說,在最廣泛的物質層面的意義上,歷史是人類控制能量的能力不斷增強的故事。我們所說的能量是指做功的能力,是指引起——不是控制——運動的能力,是指使事物前進或停止的能力——無論是火車、手表、磨坊還是人。要完成任何事情,都需要能量。人的一生都在努力獲取和使用盡可能多的能量,并盡可能地減少浪費。任何能使人得到更多能量或浪費變少的手段,都標志著一種進步,在世界歷史上都是重要的。所有關于如何做事的發現,即我們所說的發明,都標志著不同階段的進步,這些有趣的事實并非與歷史沒有太大關系。這些發明實際上與這一切都有關系。象形文字、書寫、數字、印刷、指南針、鏟子、輪子、針、蒸汽機和紙幣的發明,對世界歷史的進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其重要性就在于它們使人們能夠使用某種能量,或節約能量。
因此,很明顯,能量在所謂的“社會史”中非常重要,但可能有必要指出,它在制憲史與軍事史中同樣重要,即研究法律和戰爭、國王和共和國的歷史。也許舉實例能更好地說明問題。從燃燒的煤或落下的水中獲得的能量,不僅必須被用來維持機器的運轉,而且還必須消耗在其他方面。很顯然,從長遠角度來看,要想利用更多的能量,就必然要浪費一定的能量,實現這個過程的方法,與我們在社會和政治歷史中了解到的那些更大規模的工作非常相似。
①能量會被消耗在更換機器的舊部件、增加更適合運作的部件上。能量被用于制造、安裝和調整新的部分,而這個過程中顯然存在一定浪費。因此,當政府引入新的方法時,實際上只是對機器進行了改進。政府方法的逐漸變化代表著補充或替代,而革命則是一種政府形式取代了另一種政府形式,相當于用一種新的機器完全代替了舊的機器。不過,這種替代是極為罕見的,幾乎沒有大規模的變革。即使在最激烈的革命中,通常也會留下大量的舊機器,與新機器結合起來。
②能量可以消耗在給機器上油的過程。顯然去制造、提煉以及使用油要消耗能量,但使用油可以使機器做的工作比它原本更多。同樣,政府的機器把大量的人當作油,使其順利運行,從長遠來看,這樣使用能量有利于相關個體。銀行、交易所、商業報紙都是油,通過它們,商業世界的事務以及間接的社會和政治世界的事務得以順暢運作。
③有時,機器的能量往往會逸出而不做任何有用功,通常是以熱的形式散逸。因此,工程師就會在熱能逸出的部件周圍放置一些包裝。為了防止生銹或風的外部能量破壞機器,也需要為機器提供保護。在這兩種情況下,用于建造包裝和保護的能量顯然被浪費了,但從長遠來看,節省的能量比浪費的多。所有的建筑物,無論是為了保護機器還是人,都是為了同樣的目的而建的。警察部隊、陸軍、海軍和所有這些組織都是這樣的包裝或保護;一方面是為了防止機器的能量浪費、散逸或造成實際損害,另一方面是為了防止外部能量干擾其正常工作。
還有另一個工程原則也在歷史上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這就是最大負荷原則:在任何時候,同時驅動一些機器所需的能量都比分開驅動每一臺所需的能量要少,因為這些機器始終不會同時全壓工作。例如,在一個有軌電車系統中,從一個中心站驅動所有的車比每輛車自己驅動更節省能量,這樣做不僅只用建設較少的設施有助于節能之外,還有一個很大的節省是,這些車始終不會在同一時間全速運行。與其他原則一樣,這一原則具有更廣泛的適用性。正是因為這一原則,如今的城鎮才得以發展。大型商店、企業和工會的重要性也是由于同樣的原因,甚至民族和帝國得以存在也有一部分是出于這個原則。
(4)現在,我們有了第四個關于歷史的概念,當我們以最大意義來談論世界歷史時,就物質方面來說,它指的是人類能夠逐漸使用越來越多能量的一個循序漸進的故事。
有另一個與最大負荷概念相關的工程概念——這就是“慣性”。慣性是指一個物體在啟動后“繼續前進”的能力——無論是火車、企業、城鎮、蘭開夏郡的棉花工業,還是大英帝國——物體越大,其慣性越大。總的來說,保持每個事物的繼續前進比令它停住要容易,因為停止事物需要消耗能量,如果事物突然被停止,會造成損害。施加能量時不會立刻產生最大的效果,同樣,當保持一個事物運轉所需的能量被關閉時,物體也不會立即停止運動。如果關閉蒸汽,發動機不會立即停止運轉,就如同在接通動力源后不會立即躍升到全速。從長遠來看,如果沒有足夠的能量來維持運轉,機器就會放慢并停止,但它不會一下子徹底慢下來。羅馬帝國在其能量嚴重減少后,仍然保持了三百年的運轉。
2.控制。我們必須知道“控制”是什么意思。如果我們先舉一些例子來談一談什么不是控制,也許有助于我們對控制的理解。它并不意味著制造或引起,那是更高級的事情。如果我們有一匹馬,我們控制這個動物,決定它是停下來還是繼續前進,決定它要停在哪里或去什么地方;但我們并沒有制造這匹馬,也沒有制造它用來做我們希望的事情的能量。或者,我們可以控制一條從山坡上流下來的溪流,甚至可以為它挖一條渠道,用石頭砌成河岸,防止它流到渠道之外;我們可以鋪設管道,把它的一部分或全部帶到想要的地方;但我們不能制造溪流,不可以讓不存在的水變為存在。人可以控制對煤的使用;可以決定是否可以利用煤的能量來溫暖他,或用煤促使火車頭來牽引他,或使發動機驅動工廠運轉為他制造衣服,但他不能制造煤。
因此,當我們說“歷史被地理控制”時,我們并不是說人類被地理強迫去使用越來越多的能量,而是說人類使用能量的確切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被地理支配。
3.地理。我們還必須知道地理的含義是什么。我們必須注意如下想法:以為地理知識只意味著知道地方的名字,甚至知道地方在哪里,或者也許知道一些關于它們的趣事。這是地理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就類似在歷史領域了解發生過的事件,但它只是一個部分。我們也不能認為,地理知識意味著對地球表面的一切都有了解。地球表面的一切必然是與地理有關的,但它本身不一定是地理。通過對地理的研究,我們了解到事物的位置,不僅僅是城鎮、山脈和河流的位置,還有人和條件。我們了解到地球表面的事物是如何分布的,哪里有土地和水,哪里有大雨,哪里沒有,哪里溫度高,哪里溫度低,哪里生長著各種植被,哪里有風暴,哪里平靜,哪里有人類,以及人類的不同種族都在哪里。
另外,由于許多地理條件是產生其他地理條件的原因,我們在研究中可能經常要涵蓋原因和結果,所以我們必須知道我們所考慮的絕大多數事物為什么會在那里,它們的存在和消逝對人的生活有什么影響。在考慮什么是歷史的時候,我們已經假定,事件的發生是由于人們以前所做的事情;我們還注意到,一種現象或一組現象的分布與另一種現象或另一組現象的分布有關。
記住我們現在發現的“歷史”“控制”和“地理”的含義,我們可以看到,本書的創作是關于地球表面上各種地理因素的分布和它們之間的關系,以及它們對人類使用越來越多的能量的方式是如何產生影響的。
由此,我們就得到了一個類似世界舞臺的概念,人們在這個舞臺上扮演著他們的角色,發揮著他們的作用。
(二)巨大、簡單而深遠的控制
在指明某些事件或條件按時間順序相繼出現,從而追蹤地理控制對歷史進程的影響之前,我們必須首先考慮一些控制產生的非常重要的影響,這些控制非常基礎,也非常為人熟知,甚至人們很有可能忘記它們是多么的重要。它們總是存在,每個人都已經習慣了它們,所以很可能不會注意到。但就是因為它們默默無聲、持續不斷地在所有的文明階段作用于所有的人,所以,要想象它們的影響是多么巨大是非常困難的。
1.地方。顯然,每一個事件都必須發生在某個地方,因此,地方的概念,即地理學的最簡單的概念,也與最簡單的歷史概念密切相關。此外,在某一特定地點或某一地區發生的事件,往往彼此之間有明確的關系。它們通常都以某種方式相互聯系,而與外面的地方沒有那么密切的聯系。因此,這種系列事實被當作某些地方或地區的歷史。我們就是如此談及英國的歷史、法國的歷史、希臘的歷史和倫敦的歷史的。這是歷史被地理學控制的一種非常重要的,甚至是非常明顯的方式,其重要性在本書稍后會做充分討論。
但我們要知道,這些地方或地區的歷史不能單獨看待。如果我們不了解英國的一些歷史,就不能很好地了解倫敦的歷史,而且我們知道,英國人與法國人接觸的時間悠久,英國的歷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法國歷史的影響和控制。類似的說法適用于所有地區的歷史:控制它們的事實包括以下兩個方面:由于種種原因,各個地區的歷史均存在某種一致性;該地區的居民會受到距離或遠或近的其他地區的影響,而那些地區的歷史也都有自身的一致性。在現代,這種情況越來越多,但在非常古老的歷史中也是如此。
2.能量。同樣,如果我們認為歷史要處理的是如何使用能量、如何節約能量的知識,我們就會看到,歷史必然受控制于能量的分布,受控制于各種形式的能量的分布,受控制于任何可能阻止人們使用能量或可能誘使人們使用能量的條件的分布。
地球表面上存在的幾乎所有能量都來自太陽,其形式是熱和光,也許還有其他種類的輻射。正是由于這種能量,人能夠做事,能夠移動東西;人們把這種能量變為自己,變為自己的一部分,因為人們吃的是利用太陽的光和熱生長的小麥或其他谷物制成的面包,面粉是由利用太陽的熱量生長的植物壓縮形成的煤作為動力磨出來的,也可能是由從山坡上流下的雨水產生的水力磨出來的——海洋中的水經太陽照射上升(蒸發),然后被太陽驅動的風吹送到陸地。人們也可以吃動物肉獲得部分能量,而動物是吃利用太陽光線生長的植物。人們在處理一些食物和給自己供暖時也會用植物物質燃燒的火——煤、木頭或油——它們都是從太陽獲得了潛在的能量。人們也可以穿直接或間接由太陽的能量形成的衣服來節約一些能量。我們很容易發現,在所有這些非常基本的情況下,人類控制的能量直接來自太陽;而稍加思考就會發現,日常生活中眾多細節所需的絕大部分能量從根本上說都來自太陽。

圖1-1 熱帶
陰影帶內的地區常年氣溫從不會低于50華氏度。
因此,地球上的能量分布在很大程度上是太陽能量的分布。太陽直射的地方比斜著照射的地方得到更多的能量;也就是說,靠近赤道的地方總體上比靠近兩極的地方要好。這也許是世界歷史上最重要的永恒事實。在不同時期,太陽能量的可用性被許多其他的分布方式不同程度地改變,但在整個歷史中,這是一個基本事實。
如果想象一下我們的地球——包括我們所知道的大陸和海洋——在圍繞太陽旋轉時始終都是同一面朝向太陽,那么這種分布對世界歷史的影響也許就會更清楚。在這種情況下,熱和光將集中在地球的一半,而且主要是在該半球的中間。而另一個半球則根本沒有收到任何輻射。很明顯,在現在有可能存在生命的地方就不可能有生命,而在現在幾乎不可能有生命的地方則可能有生命。或者我們可以想象地球像現在一樣旋轉,但自轉圍繞著的不是現在的這條軸線,而是另外一條;稍加思考就會發現,那時的環境與現在相比將會發生多么巨大的改變。這些都是極端的例子,但有助于說明現有的能量分布形式對世界歷史的必然制約。

圖1-2 終年雨量豐沛的地區
每年11月至次年4月,5月至10月,降雨量都大于10英寸的地區。
有人說,能量在地球表面分布的大體格局所能產生的效果會被個人和所謂的“種族平衡”改變,不過,即便是能量分布本身,也會因為其他因素分布的影響而發生變化。靠近赤道的地方總體上比靠近兩極的地方獲得更多的能量。然而,從赤道向兩極,接收到的能量并不是有規律地遞減的;實際上,一些地區比更靠近赤道的地區接收到更多能量。這基本上完全是由空氣和氣流——也就是風帶——的分布造成的。
(1)空氣的實際分布是極其重要的。眾所周知,越往高處,氣溫就越低,也就是說,可以使用的能量就越少。這與越往高處空氣就越稀薄是有關的。因此,在地球上水平方向上可以忽略不計的距離,在垂直方向上卻非常重要,就是因為缺乏能量。例如,小麥——一種主糧——在英國可以種植到因弗內斯郡這樣靠北的地方,但在英國,小麥在1000英尺
的高度也不會生長,因為沒有足夠的熱量使其成熟。向極地方向每走50或60英里
,溫度平均下降1華氏度,每向上200或300英尺,溫度就會下降同樣的數量。
(2)氣流的分布具有同等的甚至可能更多的重要性。風的作用引發了洋流,而正是因此,英國比同緯度的拉布拉多溫暖。來自西南方向的暖水洋流使英國的溫度高于緯度50°—60°地區的平均溫度,大量的人口得以在這里生活。在拉布拉多,由于來自寒冷的北方的冰水的流動,人類幾乎完全不可能生活。將顯示風向的地圖與顯示洋流的地圖相比較,就會發現后者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前者造成的,而將兩者與顯示溫度的地圖相比較,就會發現這樣一個事實:北極圈向南20°的土地是否適宜居住,是由風系決定的。
風系還以另一種方式對歷史進行了極其重要的控制。前文已經提過人類對食物的依賴。無論生活在哪里,人都必須吃東西,而且必須吃植物或動物。由于動物最終也必須以植物作為食物來源,顯然,植物才是最重要的。極少數群體可能以食用魚類為生,而魚又以生長在水中的低等植物為生,或以依賴這些低等植物的其他生物為生,但絕大多數人類的食物都來自靠雨水生長的植物產品。因此,僅有熱量形式的能量是不夠的;植被要生長,還必須有雨水,也就是說,不僅要有能量,而且要有可用的能量;能量必須以一種可以使用的形式存在。而雨水是被從海洋帶到陸地上的水分。帶來水分的唯一搬運工就是風。如果風從海上吹向陸地,那么擁有能量的土地幾乎肯定是可居住的;如果風從陸地吹向海洋,那么風起源的土地將是干燥、貧瘠、不適合人類生活的。
因此,顯而易見,地理條件非常真實地甚至可以說非常普遍地支配了歷史,因為有些地方比其他另一些地方適合人類居住。不過地理條件還以更為獨特專門的方式控制著歷史,因為各種地理條件控制了歷史的實際進程。我們接下來就要開始探討這些條件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