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好,生命:寫給年輕人的生命教育課
- 姚玉紅 吳雙磊主編
- 1123字
- 2024-04-24 17:30:36
問題的提出:為什么會在此時探尋生命的意義
你是否曾經想過這類反思生命價值或意義的問題?對青年人而言,有人可能迄今為止尚未想過;有人暗暗想過很多次卻不習慣公開表達,擔心會遭遇無法討論的尷尬。如果這類問題不是經由別人促發,而是自發地突然從腦海中蹦出來的,那不妨問問自己:為什么現在有此疑問?為何會在此時此刻突然冒出這類困惑:我為什么活著?我這樣活下去有意思/意義嗎?這樣活著是我想要的嗎?
上述對話中的學生身處大學二年級,又恰逢長時間的新冠疫情發生期,這兩個時間點都很有代表性。大二學生已經告別初入大學的新鮮感或興奮感,即將進入高年級,距離成年的獨立階段越來越近,原準備沿著既往積極奮發的路途繼續前行,卻發現以往“埋頭苦讀”的方法遠不足以應對,再加上新冠病毒感染等因素的影響,更令人備感無奈和弱小。
作家羅曼·羅蘭說: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即明白生活的真相之后仍選擇繼續熱愛生活。如果擺脫英雄主義的話語體系,作為普通人,什么樣的生活可以讓我們一直熱愛呢?在某種困難挫折(如新冠病毒感染)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的殘酷一面時,有多少人還能繼續熱愛生活?如果決定繼續熱愛生活,那么熱愛生活的什么呢?熱愛包含殘酷和挫折的生活本身,還是熱愛生活的價值和意義或其他呢?
在生命歷程的某個時間節點,這類問題開始凸顯,內心困惑的聲音開始清晰:怎樣的人生值得過?學了很多知識、讀了很多書、懂了很多道理,怎么還有很多問題沒有答案?如果日子過得無聊,無奈或坎坷不斷,那我為什么還要繼續這樣過下去?與此同時,懷疑的力量也促使我們尋找不同的答案:人生會不會還有更好的選擇,有沒有其他的活法?現在是我生命本該具有的樣貌,還是外界給我設定的“默認值”?
我們可以采訪一下周圍的人,詢問他們是否思考過這個問題。如果他們思考過,那么是在何時、何地開始的?當時周圍環境發生了什么,當事人看見、聽見、感覺和想到了什么?這些時間節點在偶然性中是否也蘊含一些必然性?這些答案具有什么樣的共性或差異?相信每個時間節點都代表著一個重要的人生時刻。
時間節點通常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幾個:感到迷茫或疲憊,深感當下的狀態難以持續,例如,開篇對話中的學生所說,不能再繼續“混日子”“荒廢時光”了;見識了更多的可能性,意識到生活原來還有許多其他方式,因此激活了內心其他的憧憬期待;遭遇重大疾病或死亡的威脅,心里思忖,如果未來時日不多,我是否需要做些改變;抑或單純地因為身心成長、勤于反思,隱隱覺得似乎哪里有些不對勁……不管哪種原因,反思這類問題都代表著成長歷程中存在疑慮或困惑。這種情況一般最早在青春期自我意識覺醒的“叛逆”時出現,它標志著我們不再滿足于人云亦云,也不再僅憑慣性行事。不知道你還能發現什么樣的標志性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