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浩與李鳳霞沒有與任何人辭行,姐弟倆相伴默默出行,房車沿著省道一路前行,不日來到新的助村驛站,這個助村點的站長是任雪瑩,任雪瑩已經在這里工作了一年多,把前期工作完成大半。
任雪瑩把謝家灣村支書謝鴻飛介紹與陳浩認識,謝鴻飛對陳浩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把陳浩請進村委辦公室用茶。
謝鴻飛對陳浩說:“我們峰陽縣是‘省級’貧困縣,謝家灣村坐落于一個山大溝深的地方,地處縣東北部的北部丘陵溝壑南緣,背靠乾梁山中峰,乾梁山是圓錐形石灰巖山體,共有三個山峰,其中西峰最高,海拔947米,中東峰對峙,中間為馬道,故而這兩峰取名叫‘雙乳峰’。
由于地處鄂爾多斯地臺南緣與渭河斷裂盆地的結合部,梁河環其東,渭水繞其西,交通不便是貧窮的原因之一,每個人的經濟狀況和生活水平可能因各種因素而異。
我們村是一個藏在乾梁深處的美麗秘境,它養在深閨處,綠水青山與世隔絕;距離峰陽縣城約二十公里,自然生態資源豐富,村域內有著茂密的原始森林、清幽的潭溪瀑布、獨特的峽谷風光等。山清水秀,環境優美,植被茂密,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在人文歷史方面,謝家灣村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有著眾多的歷史遺跡和文化景觀,村莊附近的乾梁森林公園景區也是一個熱門的旅游目的地,游客可以在這里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此外,謝家灣村還有著豐富的產業基礎,包括旅游、農業、林業等產業,為村莊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可以通過建設美麗鄉村、發展生態旅游等措施,不斷優化村莊環境,提升村莊品質。”
任雪瑩說:“我將謝家灣村的發展分為為4個階段。首先是自然發展階段,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以農業和手工藝為主要生計。隨著乾梁國家森林公園的建立,村進入旅游業的起步階段,開始提供基本的旅游服務。在發展階段加大旅游開發力度,打造多樣化旅游產品,并開始進行品牌推廣。為適應市場變化和滿足游客需求,進入轉型提升階段,注重文化、藝術等元素的引入,提升旅游產品品質。最后,朱家灣村實現可持續發展和社區共榮,村民成為旅游業發展的主體和受益者。”
“很好啊,鄉村特色亮點有什么?”陳浩問任雪瑩。
任雪瑩說:“謝家灣村是一個典型的山區村落,以其獨特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旅游資源而聞名。該村的特色和亮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自然風光優美:
謝家灣村位于乾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山清水秀,風景如畫。有茂密的森林、清澈的溪流、奇特的山峰和云海等自然景觀,讓人流連忘返。
例如,乾梁自然保護區的自然景觀和坤南山寨的民俗文化村都成為了村莊的旅游熱點。這里遙山疊翠,近水澄清,樹木蔥郁,青苔滿階,森林覆蓋率達93%,被稱為‘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天然氧吧’。
2.文化底蘊深厚:
謝家灣村是坤南山寨的重要遺址之一,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這里的古建筑、古道、古寨等遺跡和文化遺產都為游客提供了深入了解當地歷史文化的機會。
3.旅游資源豐富:
謝家灣村有著多樣化的旅游資源,包括高端民宿、農家樂、旅游商品等。這里的旅游產品不僅滿足了游客的需求,還為當地經濟發展提供了支撐。
4.村民參與度高:
謝家灣村在發展過程中,充分發揮村民的主觀能動性,通過積極引導村民入股、組成旅游協會等方式,讓村民參與建設過程并分享建設成果。這種模式不僅提高了村民的收入水平,還增強了他們的歸屬感和自豪感。
5.規劃設計先進:
謝家灣村在規劃設計方面采用了先進理念和技術,通過引入專業設計公司進行規劃設計,做到一戶一個設計圖紙、一個分區一個建設方案、一條山溝一個規劃版本。對坤南山寨區的古建筑進行保留和修繕保護,新的移民搬遷點進行了統一的規劃設計。這種精細化規劃設計使得謝家灣村的旅游發展更具可持續性和吸引力。
謝家灣村在產業配套和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還不是十分的完善。這里有健康養生項目、產業配套項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項目等,涵蓋了旅游、農業、文化等多個領域。這些項目的實施不僅提高了當地居民的生活質量,也為游客提供了更加便捷和舒適的旅游環境。
7.特色產業繁榮:
謝家灣村在特色產業發展方面也很有特色。這里不僅有農家樂、民宿等傳統旅游產業,還有特色文化活動和地方特色美食等。
我們挖掘了石頭房子傳統民居、草編等傳統文化遺產,并讓村民和游客參與傳承活動,如手工剪紙技法、傳統草編技藝、傳統釀酒工藝等。通過編印二十五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成書,如古法造紙、社火等,讓游客了解和體驗當地的非遺文化。
這些特色產業的發展為當地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為游客提供了更加豐富的旅游體驗。
地方特色美食有終南山野菜、乾梁野生菌、柞水席面風味等。例如,柞水是陜北席面的發源地,謝家灣村也有自己的特色席面,以米皮、涼皮等為主要原料,口感細膩,可口美味。”
謝鴻飛說:“村路打造美麗休閑鄉村的經驗做法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1.依托自然資源,做好旅游文章。
村利用其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地理優勢,圍繞乾梁做足旅游文章,發展鄉村旅游,并嚴格保護生態環境,確保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
2.發揮村民主體作用,共享發展成果。
通過引導村民參與入股旅游開發,組建旅游協會、旅游經營聯合體、農民合作社等形式,讓村民成為旅游開發的主體,共享建設成果,實現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3.創新發展模式,豐富旅游產品。
不斷探索新的發展模式,打造了以特色民宿陽坡院子為代表的民宿農家樂集群和終南山寨民俗文化村等文旅新業態項目,豐富了鄉村旅游內涵,提高了旅游吸引力。
4.完善基礎設施,提升服務水平。
不斷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完善旅游配套設施和服務體系,提高游客的旅游體驗和滿意度。
5.布局新業態,引領行業發展。
緊盯行業發展新趨勢,引進露營、極限運動等各類文旅新業態項目,打造鄉村旅游新亮點,滿足游客多元化需求,引領行業發展潮流。”
任雪瑩說:“憑借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成功地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
不僅實現了鄉村旅游生態價值轉化,還注重自然生態保護和文化傳承。完成了流域治理、生態修復,加大對世界瀕危動植物保護,挖掘石頭房子傳統民居、草編等傳統文化遺產潛力,培養非遺傳承人百人,全力保護、傳承文化遺產。
利用其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地理優勢,發展鄉村旅游,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修復,實現了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目標。這啟示我們在美麗鄉村建設中,要充分發揮自然資源優勢,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修復,實現生態價值的轉化。
通過引導村民參與入股旅游開發,組建旅游協會、旅游經營聯合體、農民合作社等形式,讓村民成為旅游開發的主體,共享建設成果,實現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這啟示我們在美麗鄉村建設中,要發揮村民的主體作用,讓村民百姓成為建設的主力軍,共享發展成果,實現可持續發展。
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加大對瀕危動植物保護力度,致力于流域治理和生態修復,以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同時,朱家灣村挖掘傳統文化遺產的潛力,讓村民和游客參與傳統手工技藝的傳承。這提示我們,在推動鄉村旅游發展的過程中,必須注重生態保護和文化傳承,實現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你們現在面臨的困難是什么?”陳浩問任雪瑩。
任雪瑩說:“一是沒有進村的路,二是沒有觀光路,三是缺少對古建筑進行修繕資金。”
陳浩說:“進村的路需要在‘溪灣’上修建一座新橋,這座橋可以修建成為鋼筋混凝土橋,村前沿河彎道需要升級改造,能夠讓各種車輛進村。”
“陳總,建橋需要多久?”謝鴻飛問陳浩。
陳浩范文謝鴻飛:“村里能夠派出多少勞動力?”
謝鴻飛說:“我們村457戶1635人,有勞動力900人。”
陳浩說:“在東西溪灣上建造三座橋不需要百日,觀光路升級改造也能夠在旅游旺季竣工。”
“好,我們以你‘馬首是瞻’,千人大軍任你調度指揮,我們無條件服從。”謝鴻飛說。
“除了任雪瑩,我還需要四名助手。”陳浩說。
“我算一個,村主任楊新剛算一個,副主任黎振林算一個,黨委監察委員蔡明俊算一個。”謝鴻飛對陳浩說。
陳浩想了想說:“你不能給我做助手,你得做總干事,再另派人。”
“讓治保主任羅偉做你助手,婦女主任惠麗紅做總務,文書代文軒給你當跑腿的。”謝鴻飛說。
“行,就這么安排。”陳浩說。
三個溪灣橋同時建造,左橋是鋼橋,中橋是預應力鋼筋混凝土橋,右橋是木橋。左、中、右橋使用鋼螺旋樁做橋墩。中橋長72.45米,橋寬18.9米;左橋長69.8米,橋寬9.36米;右橋長67米,橋面寬7米。
左右橋竣工,一剛一柔,造型別致,剛柔并濟。
中橋施工遇到難題,一片20米的T梁的重量大約在幾十噸到上百噸之間,運輸與吊裝受施工場地限制,停工了。
楊新剛對陳浩說:“陳總,吊裝T梁也不是沒有辦法,在沒有吊車和架橋機的情況下,最簡單的方法是采用人力搬運。首先需要將梁橋的兩端放置在支架上,然后將梁橋的中央部分放在地面上。工作團隊需要分成兩組,一組在梁橋的一端,另一組在梁橋的另一端。輪流搬運梁橋的中央部分,并用滑輪將其拉到支架上,最終完成梁橋的架設。
推拉式架橋是一種適用于沒有吊車和架橋機的情況下架設梁橋的方法,這種方法需要一些簡單的工具配合。首先需要將梁橋的兩端放置在支架上,然后將梁橋的中央部分放在地面上。工作團隊需要分成兩組,一組在梁橋的一端,另一組在梁橋的另一端。輪流推動梁橋的中央部分并用滑輪將其拉到支架上,最終完成梁橋的架設。
不過架設梁橋需要一些人力搬運和推拉,需要保證工作團隊的身體健康和安全。在架設梁橋的過程中,需要保證梁橋的質量和安全性能。根據實際情況,需要選擇合適的梁橋和工具進行架設。在梁橋架設過程中,需要建立支架并保證其穩定性,還需要做好現場安全管理,確保工作團隊和周圍人員的安全。”
陳浩說:“這個在咱們這里不適用,吊裝T梁必須使用兩輛吊車協同作業,你帶人擴大平整機械進駐場地,雇傭吊車的事情我來想辦法。”
楊新剛答道:“好吧,陳總。”
經過縣公路局的協助,T梁安全吊裝到位,中橋迎來了竣工的曙光。
路橋工程竣工后,自己玩通過建設美麗鄉村、發展生態旅游等措施,不斷優化村莊環境,提升村莊品質,迎來第一波旅游高峰人群。
坤南山寨是集居住、觀光、體驗、養生、養老、度假、娛樂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綜合型景區,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這里的古建筑、古道、古寨等遺跡和文化遺產都為游客提供了深入了解當地歷史文化的機會。
借其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成功地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
村內80%的村民收入來源于鄉村旅游,發展高端民宿集群三處48家,農家樂216家,涉游酒店兩家,旅游服務從業人員達800余人,年接待游客百余萬人,村民年人均收入26650元。
李鳳霞問任雪瑩:“謝家灣的旅游收人怎么樣?”
任雪瑩說:“旅游綜合收入1.68億元,凈利潤超過兩千萬元。”
謝家灣村,一個曾經貧瘠的小山村,如今已成為鄉村振興的典范。
它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基石,依托紅色旅游資源開創出一條獨特的鄉村振興之路。通過紅綠融合、可持續和可復制的發展模式,謝家灣村不僅實現了自身的華麗轉身,更為全國鄉村振興提供了可供借鑒的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