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蘭回來后,陳浩決定去下一村。
李道乾兄弟倆帶家人送李鳳霞走,李道坤說:“大姐,有空常回來?!?
李鳳霞說:“我會的?!?
房車緩緩駛出和興莊,阿蘭問陳浩:“陳總,咱們下一站去哪里?”
陳浩說:“去太平鄉杜園村,那里土地貧瘠,為此‘糧荒’時有發生,很多人幾天吃不上飯都有。”
杜園村坐落于太行山東麓,太行山綿延八百里,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大山深處很多古跡都保留了下來。
阿蘭小心翼翼地把車開到村里,這里的建筑和大多數山西的建筑一樣,村委辦公室院落在建造的過程中,也是將地形和其他的元素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一座依山而建的院落。整個大院采用四合院形式建設;而若是細心就會看到,這大院建造的過程中,充滿了古代的封建主義。
據了解,村落中年輕一代也紛紛下山去了,山間只留下了年逾花甲的留守老人對當地的果樹進行著維持自身生計的種植。這里的村民依舊保持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歸的生活規律。但慢慢隨著年齡的增長,勞動力的驟減,漸漸地使這些村落變得“不美麗”。
隨處可見的破舊不堪的院子、屋里屋外暗淡的土坯墻和留守老人們襤褸的衣衫,這一切似乎都透露著當地留守老人們生活的艱辛與困苦。放眼望去,只有掛在屋外墻上那鮮艷的玉米,讓一貧如洗的家看上去有了一絲絲生氣。
由于久居于遠離城市的山村里,因此,這里的人們對自身生活的要求不高,他們只求可以有一些微薄的穩定收入可供自家更好的生活下去便知足了。
杜園村距離鄉政府所在地12公里,地域面積4.5平方公里,總耕地面積432畝。全村54戶172口人(村民中男92人,女80人,共有勞動力60人),性別結構比例1:1.1。沒有工業,依靠傳統農業種植,主要作物有玉米、谷子、馬鈴薯、大豆、高粱以及小面積的小雜糧,主要從事種植業。
常年輸出剩余勞力20人從事勞務,主要分布在本地砌石筑壩,村年人均收入1072元。
這個小山村信息閉塞、交通不便,因為受惡劣的自然條件制約,所以經濟發展歷來滯后。村民生產生活條件艱苦,勞動強度較大,土地貧瘠收獲微薄,極其貧困。
眾人在村委辦公室見到書記、主任“一肩挑”的杜守全,黨委委員杜軍兼任治保委員,村委委員關巧燕兼任婦女主任。
陳浩建議提高農民種糧補貼,解決農民種地不掙錢、效率低問題,從政策上引導創業者更有信心在農村發展實體經濟、引導更多青壯年農民從事現代農業。同時,引導扶持在外鄉賢、大學生和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興業。
杜守全說:“我們村雖然有6750畝地,但是總耕地面積只有四百多畝,自然條件艱苦惡劣,山大溝深,石厚土薄,經濟滯后。受自然條件限制、地質石厚堅硬,無法實施自來水工程,只能飲用西山的南泉水,當地流傳‘有女不嫁獨院莊,嫁到獨院受恓惶’?!?
陳浩說:“農村不‘空’才有未來,鄉村振興不是一蹴而就,要滾雪球式循序漸進,農村頻現的土地撂荒、人才流失、老人留守現象。糧食價格不高、自然災害頻發,導致農業種植效益低下、青壯年農民數量偏少,鄉村產業發展所需人才不足,農村引不來人、留不住人成為普遍現象?!?
在查看了西南泉的出水量后,陳浩與杜守全組織村民們,修通了大部分的田間道路,使村民提高了功效,節省了時間,減輕了勞動強度,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改善。年底鋪通了通村公路,徹底解決了交通不便。
接著硬化了健身場所,為村民空閑提供了鍛煉和健身場地、豐富業余生活,倡導了了文明健康新風,促進了和諧穩定。還新建了村級衛生所,為村民就近享受基本醫療衛生提供方便。隨著經濟的發展,村民的衣食住行得到改善且正在穩步提高。
李鳳霞與關巧燕聊天,關巧燕說:“我們村是大院套小院,又名‘獨院村’,村里全部姓杜,安農村的說法是沒有出‘五服’的本家人,方圓百里是唯一的‘家族’村,族長的威望有時比村長還大,我公公杜守本在看大門。
大院的堂房建國后做了隊部,現在成為了村委辦公室;后院是長輩們的院落,都是老人;東跨院住的是族里青年戶,住的人最多;西跨院住的是未出閣姑娘們,禁止成年男子進入;南房是新衛生所和老學堂。
村里雖然分田到戶,但是還集體耕種,家家戶戶收獲的糧食都差不多,斷糧的時候先讓老人與孩子填飽肚子。我嫁到村里十多年,沒有看到婆媳不和,妯娌反目。村里除了窮一點,其余的方面是其樂融融的,沒有被文明污染的大象,不知道是進步還是倒退?!?
李鳳霞說:“這里可以說是‘世外桃源’,只要和睦,就會興旺,貧窮不是錯,懶惰是窮根,你們村只有二十來人外出打工,他們累死累活也只能解決溫飽問題,想致富恐怕得另想出路,你們拒絕出山居住,守著青山綠水生活,守得住清貧,難得?!?
關巧燕說:“我們‘封山育林’十幾年,現在山清水秀,又有你們愛心驛站的資助,幸福的日子就要到來了,等圍欄建成,獨院村就真的是世外桃源了?!?
李鳳霞說:“圍欄建成不僅可以搞養殖,還可以防火防盜伐和防盜獵,既能夠形成一個封閉的安全空間,又能夠讓動植物自由生長,我想不久的將來,你們一定會快樂賽過神仙?!?
陳浩以“輕介入”改造杜園村,修舊如舊,外觀不變,加固梁柱,將現代化智能家電引入生活,先后接通光纖、有線電視,還凈化了水源。
擴建的杜家院面積達到兩萬余平方米,成了大山里獨具特色的“大四合院”村,真正是大院套小院的“院中院”村。
百密一疏的圍場,丟失了梅花鹿和野花豬,還有引進珍稀山羊,損失價值達到十幾萬,杜守全心疼的直罵娘。
陳浩笑著說:“幾千畝山林幾個護林員是看護不好的,我們安裝攝像頭,7x24小時不間斷守護圍場和山林。”
“陳叔,這得多少錢?”杜守全問陳浩。
陳浩說:“與咱們的養殖相比是‘九牛一毛’,而且是全天候的監控與守護,圍場里面的公里網格紅外攝像機還可以監控動物的活動,老病弱小的牲畜能夠得到及時的救治,不必全員上陣?!?
“好,我們聽你的?!倍攀厝f。
育肥羊出欄,杜守全高高興興地請陳浩喝酒,席間問陳浩:“陳叔,收回的羊款怎么辦?”
陳浩說:“你們留著吧,現在村里有錢了,下一步怎么走你們自己決定,我該走了。”
“陳叔,你們去哪里?”杜守全又問陳浩。
陳浩說:“前路漫漫,我要去需要我們的地方,以后有困難可以打電話給我?!?
“我們舍不得您離去?!倍攀厝f。
“我也舍不得離開你們。”陳浩說。
“陳叔,一路順風!”杜守全含著眼淚說。
天公不作美,大雪沸沸揚揚,陳浩讓阿蘭靠邊停車,阿蘭下車做好宿營準備。
李鳳霞問阿蘭:“這是什么地方?”什么山區有狼
阿蘭說:“姑姑,導航顯示這里距離最近的城鎮有9公里,應該屬于平山縣于家溝村,該村被描述為八百里太行最深處的村莊?!?
陳浩說:“于家溝村土地貧瘠,村民們‘吃靠天飯’,平常以窩頭、野菜度日,生活極度貧困。這個村莊四周被山包圍,幾乎與外界隔絕。村民的生活條件極為艱苦,他們主要依賴有限的耕地和一口石井的水源生活。通往外界的唯一路徑是一條蜿蜒的小道,需要走十幾里的路程才能到達鎮上。
這個村莊的經濟活動非常有限,村民的主要生計依賴于有限的農業活動,生活水平極為低下。貧困狀況反映了晉冀山區一些地區的歷史和現狀,盡管隨著時間和社會的發展,這些地區的經濟狀況可能有所改善,但獨特的歷史背景仍然是一個貧困的象征。
由于該山村地理位置偏遠、自然資源有限、交通不便等因素,經濟發展相對滯后,貧困問題較為突出。盡管近年來國家和社會對這些地區的關注增加,采取了一系列扶貧措施,但徹底改變這些地區的經濟狀況仍需時間和持續的努力。”
“車上的物資還有多少?”李鳳霞又問阿蘭。
阿蘭說:“油料充足,食物和淡水能夠維持三周?!?
“好,等雪晴了我們再走。”李鳳霞說。
“是,姑姑?!卑⑻m答道。
第三日,雪停了,阿蘭與李鳳霞沿著鋪滿積雪的山谷小路上山,行進了數里才來到村前,于家溝村舍的形式多樣,但錯落有致。
二女見到代理村支書李玉紅,李玉紅說:“歡迎遠來的客人,有什么可以幫助你們的。”
李鳳霞說:“這里的雪景引人入勝,我們不知不覺被吸引進來,請帶我們到村里看一看。”
李玉紅說:“樂意效勞。”
“謝謝!”李鳳霞說。
李玉紅領著二女邊走邊說:“我們于家溝村是‘國家級’貧困村,這里山高谷深,地勢艱險,幾乎與世隔絕。
據村里老人講,當年日本鬼子橫掃華北時,周邊的三十多個自然村都被掃蕩一空,我們村因溝深坡陡,幸免于難。當時日本人的戰馬走到坡底就再也不肯往上走了,他們不相信這么陡峭的險坡上還會有人居住。
整個村子夾在兩道山梁之間,山頭上坐落著一座三仙廟,村民們有到三仙廟祈福的習慣,除了求神靈保佑平安,就是盼著過上豐衣足食的日子。然而讓人失望的是,山上的神仙廟沒能給我們帶來想要的富足生活,也沒能改變村子日益衰敗的命運。已經有十幾年沒有迎娶過媳婦。光棍村的由來就是因為這里實在太窮了,女人不肯嫁進來,男孩紛紛離開磨子溝到山外做了‘上門女婿’。
我們這里沒有學校,沒有商店,沒有診所,也沒有基站,手機在這里沒有信號,村里唯一的電視機是擺設。村民們下山除了靠雙腿就是騾子,經常是幾個月才出一趟村,村里幾個孩子上學也是靠坐騾車去學校。這里村民們守著人薄田,只能種點玉米和土豆,完全是靠天吃飯。村里人說,山里人祖祖輩輩唯一的愿望就是吃飽穿暖。如果過年的時候,誰家能吃上一頓大米白面,那就是好日子了。
讓我們再來看看村民們居住的房子,這些房子看起來已經相當有年頭了,這些年村里的人口一直在減少,很多人出去就不再回來,房子也成了空巢。村里的很多房子已經有近百年的歷史,但房屋依然保留了過去古樸的風格,十分有特色。
這個于家大院現在是地標性建筑,我們能夠看到房頂上還保留著木梁,非常的原生態。村里家家戶戶都有一個磨子或者碾子,這是山里人家的標配,主要是用來碾米、磨面,現在基本都用作裝飾物了。讓我們先來右手邊的房間看一看,這里是村委會,不大,但還算寬敞。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為了擺脫貧困,男人們十幾歲就走出大山。因為出山才有奔頭,所以下煤窯,放山炮,幾乎都是干苦力。但是這一切沒能改變命運,在外漂泊十幾年之后,隨著年齡增大,漸漸感到體力不支,為照顧家中老人,又未攢下錢,無奈只能重回村里?!?
李鳳霞看了看村前山谷中的小路問阿蘭:“咱們車能夠開進來嗎?”
阿蘭說:“車子可以一直開到村前的那片小空地上。”
“那好,我在這里等你,你回去開車。”李鳳霞說。
“是,姑姑?!卑⑻m答道。
李玉紅看著阿蘭的身影說:“這妮子真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