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蘭好不容易順著山谷才把車開到村前的空地,這部越野房車的性能發揮到了極致,不愧是千萬級別的豪華越野房車。
李玉紅從來沒有見過這種大車,一時呆若木雞,不由得對李鳳霞刮目相看,知道這“一家三口”一定大有來頭,于是把陳浩、李鳳霞與阿蘭請到村委會里小心接待。
這時外面進來一個魁梧的漢子,李玉紅對他說:“大魁,你趕緊回家殺雞,讓咱爹掌勺。”
“行。”大魁答道。
“辦公室大喇叭壞了,你讓于榮義和潘靜來辦公室,你把窖藏的‘泥坑’酒取出一壇,再把咱家里的好茶葉拿來,要快。”李玉紅又對大魁說。
“你別急,先讓客人抽煙。”大魁從懷里掏出一包玉蘭煙說。
“去吧,一會來陪客人喝酒。”李玉紅說。
“好的。”大魁說。
時間不長,辦公室就來一男一女,李玉紅介紹道:“這位是于榮義主任,那位是潘靜委員。”
李鳳霞與二人握手后,指著陳浩說:“這是我師弟,‘皮丫頭’是我侄女,我們外出路過此地,因為雨雪路滑而停留。”
于榮義握著陳浩的手說:“歡迎陳大哥來于家溝做客。”
陳浩禮貌地說:“叨擾了。”
潘靜拉著阿蘭的手說:“好漂亮的妹子,我們村那些姑娘要妒死了,快坐。”
于榮義感慨地說:“你們是我們村‘開天辟地’開車進來的客人,不僅你們的車輛好,駕駛技術也是舉世無雙,這大山溝里的歷史要被改寫了。”
陳浩說:“這個村能夠在大山里繁衍數百年是個‘奇跡’,你們能夠守住家園可敬可佩,相比那些空村充滿了生機,你們勤勞的雙手下一定能夠繪畫出最美的畫卷,因為你們熱愛自己的家園。”
李玉紅激動地說:“陳大哥,真是‘知心人’,可是我們‘致富無門’,想要‘騰飛’但是羽翼未豐,我們想建設‘靚美’的新農村沒有錢,一切盡是‘水中月、鏡中花’。
雖然村里有一萬多畝山地面積,但耕地面積卻只有220畝。150戶410人,其中55戶132人為貧困人口,怎樣讓這些人吃飽穿暖、老有所養、脫貧致富,讓這個行將消亡的村子重新煥發生機,并非易事。村里的族譜記載長達300多年,鼎盛時期村子里常住人口有1000多人。”
于榮義說:“李白曾用‘北上何所苦,北上緣太行。磴道盤且峻,巉巖凌穹蒼’的詩句來形容太行山的險峻。
抗日戰爭爆發后,太行山成為中國軍民抗擊日寇的天然屏障,八路軍奮勇殺敵的主戰場,是中國共產黨最早創建的敵后根據地之一,這片土地留下了太多的英雄傳奇和紅色記憶。而殘酷的現實是我們這里‘一面是光榮,一面是貧窮’。
多年來,受自然條件所限,幾乎與世隔絕,太行山區沿線經濟發展滯后,貧困像噩夢般始終困擾著這里的百姓。祖祖輩輩都夢想著吃飽穿暖的磨子溝人過上了好日子,也能像城里人一樣天天吃上大米白面,不再守著土地刨食吃。”
李玉紅說:“脫貧致富一直是村民們的‘夢想’,為此我們種過藥材、建過果園、辦過硅砂廠、養過牛、栽過核桃樹、種過花椒樹、嫁接過大棗,但由于種種原因依舊沒有脫貧,村子反而慢慢變得人心不齊,成了當地有名的問題村和上訪村。”
李鳳霞說:“春夏秋冬,周而復始。按照自然規律運行,從來沒有改變,永不停歇。
冬天來了,春天不會再遠,轉眼即到眼前。盡管已是寒氣凌冽、寒風蕭瑟的冬天,但是冬天過去以后,春天就會到來,大地復蘇、春風和煦、春光明媚、春意盎然是擋不住的。”
午后的冬日,陽光明媚,透過樹梢的雪花,灑下斑駁的光影。此時,大地靜謐安詳,仿佛在享受這短暫的溫暖。飯后陳浩走出村委,在村里踏雪尋梅,享受冬日里這難得的愜意時光。帶著涼意的微風搖動著塔松修長的手指,明明可以感覺到卻看不到風的影子,甚是愜意。
陽光透過厚厚的云層,使大地籠罩在一片柔和的暖色之中。陽光是那么的猛烈而活潑,即便現在已經是初冬,日頭照得人暖洋洋的。冬天的正午,是一段美好的時光。陽光普照大地,雖然周圍一片潔白,但這種單純的色彩讓人感到寧靜與安詳。寒風在耳邊呼嘯,仿佛在訴說著冬天的故事,讓人沉醉在這個冰雪童話的世界里,回味無窮。
冬日的傍晚,村野之間更顯得寧靜而祥和,每一處都流露出深深的冬日韻味。仿佛一幅潑墨山水畫,蒼茫而寂靜。雪花在頭頂上空跳動,宛如精靈在輕輕舞蹈。寒風繞過街頭巷尾,切割著厚厚的云層,也吹散了白天的喧囂。
夕陽映照著潔白的雪花,仿佛一幅瑰麗的油畫。夕陽漸漸收斂起刺眼的光芒,將天空染上了一片金黃的色彩。寒風在耳邊呼嘯,仿佛在訴說著冬日的嚴寒。雪花在余暉中翩翩起舞,宛如精靈在為這冰冷的季節增添了一份靈動。
在村里轉了一下午,陳浩邀請于榮義和于大魁到車上喝酒,二人欣然答應。
阿蘭做了幾個精致的菜肴,又烤了羊排,三個人喝著“杏花村”,抽著云煙,把酒言歡至深夜。
冬日的夜晚更是別有一番風味,寒風漸漸停歇,月光如水灑在雪地上,使得整個世界都顯得清涼而靜謐。繁星在黑暗的夜空中閃爍,像是在訴說著冬夜的故事。
翌日,陳浩三人起來晨練,腳踏在雪地上的聲音和遠處傳來的犬吠聲打破了這份寧靜。
冬天的早晨,大地被一層薄霜覆蓋,仿佛置身于銀色的童話世界中。早上雖然寒冷,但家家戶戶的炊煙裊裊升起,仿佛在訴說著家的溫暖。
寒冷的空氣在窗戶上結成美麗的冰花,散發出清冽的香氣,猶如大自然的魔法,讓人忍不住向往和期待。寒冷的空氣在陽光的照射下逐漸變得溫暖,仿佛是被彩筆勾勒出的淺藍色天幕,與白色的雪花相映成趣。
冬天的早晨是寒冷的,但也是美麗的。當太陽升高,冬天的早晨漸漸變成了白色,雪地上的樹影在微風中搖曳,仿佛一幅優美的水墨畫。陽光透過樹枝和雪花,映照出一片銀白色的世界,仿佛是被彩筆勾勒出的淺藍色天幕,與白色的雪花相映成趣。
李玉紅沿著滿是“竹梅”圖案的街道來到房車旁,她微笑著說:“早!”
李鳳霞等人停止晨練說:“早!”
“我做了烙餅攤雞蛋,還有小米粥,你們趁熱吃。”李玉紅說。
“謝謝!”李鳳霞接過提籃說。
阿蘭從李鳳霞手中接過提籃拿到車上,一會下車把提籃還給李玉紅,李玉紅感覺籃子很重,她看了李鳳霞一眼,李鳳霞笑著說:“一些小吃,拿回去給孩子們。”
李玉紅沒有過多的話語,只說了一聲“謝謝!”
阿蘭問李玉紅:“紅姑姑,您有時間嗎?”
李玉紅說:“有,要去干什么?”
“帶我去集市行嗎?”阿蘭又問李玉紅。
李玉紅說:“行,我讓大魁套車拉著我們去。”
“紅姑,不用套車,我們開車去。”阿蘭按下遙控器說。
李玉紅眼睜睜地看著一輛小車從大車的“肚子”里出來,又一次使她“呆若木雞”,接二連三看到稀罕東西的李玉紅,暗恨自己幾十年算是白活了。
當阿蘭開車駛出山谷,李玉紅與潘靜的心才從嗓子眼又回到心房,“猛士”的推背感讓坐車人感到車輛的強勁的動力,風馳電掣的猛士很快到了集市上。
鄉村冬季集市是一幅熱鬧而充滿生活氣息的畫面,展現了人們對于生活的熱愛和對傳統的堅守。
在冬季的鄉村集市上,人們可以感受到濃厚的年味和生活的煙火氣。集市上,人群熙攘,買賣興隆,紅火的鄉村集市帶來了濃濃的年味,置身其中,可以感受到人們對新生活的新期盼。
進入臘月,年味越來越濃,各家開始忙碌起來,準備年貨,蒸饅頭、炸丸子、炸魚、煮大方塊豬肉,還有蒸年糕,燃放鞭炮,一片繁忙景象。這些活動不僅豐富了鄉村的生活,也讓人們在這個季節里感受到了節日的喜悅和家的溫暖。
集市上的商品種類繁多,從食品到日常用品,應有盡有。花生,玉米、大姜早已賣完,大蒜也播種上了,一年的農事基本結束。雖然糧食與蔬菜的價格今年跌至谷底,不盡如人意,但一年的收入也已揣進了腰包,相對來說,有了可支配的余錢,買些美酒佳肴改善一下生活的質量,犒賞辛苦了一年的自己,成了人們冬季休閑悠悠慢生活的一部分。
在集市的一角,有一個老年夫妻搭檔的煎包攤,每集必來,現蒸熱賣,生意非常火爆。消費的人群中有中老年人領著孩童來吃的,有趕完集中午回家不想做飯帶回家的,也有周邊商戶或單位的工作人員買做午餐的。還有一些特別的消費人群,那就是在這里邊吃邊喝酒的中老年男性朋友。
墻根處,暖陽下,離鎮雖相隔三五里,六七里,卻并不急于回家,放下包裹,買上幾個煎包,來上一塊錢一碗的散白干,邊吃邊喝邊聊,在這里慢慢的享用一番。
鄉村冬季集市不僅是一個購物的場所,更是一個充滿人情味和社會交往的空間。在這里,人們可以放下平日的忙碌和壓力,享受與家人、朋友的團聚時光,體驗傳統與現代交融的鄉村生活。
阿蘭買了許多酒,瓶裝的、散的都有,還買了許多豬肉與羊肉。致使買羊肉的老板高興地把羊下水送給這個“包圓”他羊肉的漂亮女孩,并答應下集多殺一只羊。
阿蘭對羊肉攤老板說:“我先給你定金,下集就是‘雪泡’天也不能誤了,如果你要是能夠給送到于家溝,我給你一百塊跑腿費。”
羊肉攤老板急忙說:“我叫楊天罡,楊家嶺的,那我給您直接送到于家溝。”
阿蘭拿出三百元錢給楊天罡說:“謝謝你啦!”
楊天罡憨厚地笑道:“應該的。”
李玉紅看著阿蘭問:“阿蘭,你買這么多肉干什么?”
阿蘭說:“紅姑,陳叔要請村民們吃飯。”
煙酒肉等花了一萬多,李玉紅印象中村里的紅白喜事用度沒有超過三千的,她不由得特別想知道阿蘭他們是干什么的。于是試探性地問阿蘭:“阿蘭,你們是干什么的?”
阿蘭看著內視鏡說:“我們是‘自駕資助游’一族,自駕游是有組織、有計劃,以自駕車為主要交通手段的旅游形式,就是自己駕車自己安排旅游路線和行程的資助旅游。”
“你們都有哪些愉快的經歷?”李玉紅又問阿蘭。
阿蘭說:“建了一所希望小學,幫助了一個小山村。”
“你們是愛心人士?”李玉紅再問阿蘭。
阿蘭說:“可以這么說,你們村想要得到幫助,就要看你們自己的決心和毅力了。”
“妹子,您人俊心善,我們是大老粗,你別藏著掖著。”潘靜說。
“你們想干什么可以讓紅姑找我姑姑,不過你們要有一不怕苦二不怕累的精神。”阿蘭說。
“好姑娘,謝謝你!”李玉紅說。
車子拐入山谷后,阿蘭用才在電臺通知李鳳霞她們很快就可以回來。不久,山上傳來于榮義讓男勞力到村委大院集合的廣播。
李玉紅在村委大院門口下車,隨后招呼人卸車,她則進入辦公室。
辦公室里陳浩剛剛收拾好工具,于榮義高興地對李玉紅說:“書記,陳大哥把大喇叭修好了。”
李玉紅說:“謝謝陳大哥!”
陳浩說:“舉手之勞,不用客氣。”
“大魁,咱爹呢?”李玉紅問丈夫。
于大魁說:“在南屋‘盤爐’呢,有什么事?”
“讓咱爹整大席,陳大哥要請村民們吃肉。”李玉紅說。
“我早知道了,我去干活了。”于大魁說。
“你別去了,泡茶給陳大哥喝,你陪著,我出去看看。”李玉紅說。
“茶早泡好了,你與主任陪著陳大哥喝水,我去幫爹干活,那些活你干不了。”于大魁說。
“好,你過去吧,讓三叔帶人到各戶拿桌子板凳。”李玉紅說。
電風葫蘆“嗡嗡”響起,火苗舔著大鍋底,“庖湯宴”開始籌備。
庖湯宴是一種傳統的宴席形式,主要流行于陜南秦巴山區和貴州地區,特別是在石泉縣和貴州村落中,庖湯宴是當地的一種重要民俗活動。
庖湯宴的起源與農村宰殺年豬的習俗緊密相關,每當深冬時節,家家戶戶都會殺年豬,以此犒勞一年的辛苦,并邀請親朋好友共享新鮮豬肉制成的美食。這種習俗不僅是一種慶祝豐收的方式,也是加強鄰里、親友間聯系的重要紐帶。庖湯宴的菜品豐富,包括涼菜、熱菜、蒸菜、湯品等,共計二十余道菜肴,每道菜都有其特定的寓意和祝福,如八道涼菜圍成圈象征日子越過越新鮮,六道熱菜齊相聚預示著來年定有好運氣等。
此外,庖湯宴還是SX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現了深厚的文化價值和地方特色。
庖湯宴的舉辦不僅是一種美食的盛宴,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和社交的活動。在庖湯宴上,人們共享美食,交流感情,享受美好的時光,同時也展示了主人家的熱情好客和出色的烹飪技藝。這種習俗在貧窮艱苦的年代尤為珍貴,因為它不僅提供了豐富的食物,還提供了人與人之間情感交流的機會,成為了一種美好的回憶和文化的傳承。
庖湯宴是把豬頭肉、豬肝、豬排、豬血等燴成一鍋,還有火爆大腸、炒豬肝、炒肉絲、回鍋肉等菜肴。味道之美,老一輩們直到現在想起來都是滿嘴生香。
庖湯宴選用的豬是村民圈養的土豬,肉質鮮嫩,地道的鄉村味道。有了上好的土豬肉,再配以上好的廚子,搭配著上好的民間土法,一道道原汁原味的鄉村菜品如流水般端上桌。
煮血旺、回鍋肉、炒豬肝、紅燒肥腸、酥肉排骨蘿卜湯、里脊肉絲等九大碗。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菜式從大鍋中盛出,端上沿街擺開的飯桌,誘人的香味在空氣里四處飄散,大家觥籌交錯,大快朵頤。
陳浩在席間定下過了年開春修路的計劃,村民們熱情高漲,紛紛向陳浩敬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