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尉屯向東橫穿沙漠的公路得到國家和自治區批準建設以后,陳浩抽調兩百億元資金,為武尉屯能夠與外界連通豪擲萬金。
在當今中國快速發展的時代,精準扶貧和慈善活動層出不窮,但是XJ因為地廣人稀,當地的貧苦老百姓往往沒有得到有效的幫助,隨之而來的則是產品和商品的滯銷。雖然飛機能夠無視地形地貌運送貨物,但是又有多少商人和平民百姓能夠用得起,因此修建一條能夠快速運輸的高速公路勢在必行。
為了實現經濟戰略的部署,為了實現人文交流的頻繁,然而等施工隊伍到達現場,才發現當地的環境實在是太過于惡劣。建材可以用車輛運輸,工人也可以不懼艱險,但是沒有水卻成為了制約工程進度的唯一阻礙,而為了解決這一現實的問題,施工隊只能就地挖井。
梁訓說:“陳叔,挖井取水只能勉強滿足施工用水。”
陳浩說:“讓MAZ重型越野運輸車沖鋒在前,我們的飲用水可以運輸,也可以調用直升機。”
“水的問題解決了,電力與通訊設備以及各項配套設施怎么辦?”梁訓問陳浩。
陳浩說:“這個事情讓陳玉麟負責,如果他不能夠解決,那么就回家抱孩子。”
正式開工后,這段長達540公里的高速公路,成為了所有施工人員的噩夢。漫無天際的沙漠,荒涼的戈壁灘,零星的動物尸體,使得每一個人在看到這種地獄般的環境時,都產生了難以抵抗大自然的渺小感。
武若公路需要穿越武尉屯沙漠、通古特斯沙漠、通蘭磧以及烏蘭布沙漠,但是不管是誰,在面對隨時可能出現的沙塵暴和巨大的日夜溫差時,都感到力不從心。
荒無人煙,缺水缺電,甚至沒有信號,一旦工作人員失聯或者汽車拋錨,其后果不堪設想,而面對如此困境,嘉禾人展現了人定勝天的精神。
沒有水就挖井,沒有電就架電線,沒有信號就建信號塔,環境惡劣就綠化沙漠,在嘉禾基建能工巧匠的瘋狂之中,新建935個供電與通訊設施,458公里供水管道工程。
如果說人們能夠對抗疲倦,但是還要時刻提防大自然的惡意,在武若高速的烏蘭布段之中,經常會毫無預兆的出現沙塵暴天氣,這種伴隨著狂風的沙塵遮天蔽日,伸手不見五指。
在這沙塵暴之中,施工車輛就是個玩具,無法給人提供足夠的安全感,而一旦遇到這種天氣,車里的人只能聽天由命,即便事先查看了天氣預報,偶爾也會遭受滅頂之災。
歷時三年多的時間,耗資270億元,嘉禾人在500公里的沙漠之中,修建起一條筆直的天路。武若公路通車,陳浩激動地淚水打濕腳下的路面。
當嘉禾墾荒者在塔里木盆地的邊緣嘗試種植作物,他們為了改善鹽堿地土質,進行了大規模的挖渠排堿,但隨著土壤里鹽堿溶液的排出,低洼處的鹽堿化卻更為嚴重。不能看著土地就此荒廢,成為XJ人日思夜想的心頭大患。而隨著武若高速的全線通車,到來的農業專家和科學人員給XJ帶來了新的生機。
提到XJ的特產,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又大又甜的哈密瓜,甜美多汁的葡萄,以及XJ的手抓飯和羊肉串,如果現在還有人保持著這種固有印象,必然會被XJ人嘲笑井底之蛙。眾所周知,幾億年前的地球被海洋包裹,如今的XJ自然也不例外,那么在XJ養殖咸水魚蝦,似乎也能行得通。
說干就干,陳浩開始利用鹽堿洼地,通過人工調配的水質,進行羅非魚,南美對蝦,海鱸魚,石斑魚等各類海產品的養殖,并且經過數年的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得益于武若高速的貫通,來自于烏蘭布的海產品隨著暢通無阻的高速公路,流通到全國各地,甚至一些商人還會通過貨輪,將烏蘭布的海產品運往世界各地。
想要富先修路,這條傳承下來的諺語,早已深入人心,而武尉屯也在武若高速的幫助下,得到了快速的發展。
武尉屯人也開始建設旅游事業,還能解決當地人就業問題,不得不說,一條武若高速雖然耗資巨大,但從長遠來看,其中的潛力早已經無法計數。而這也體現了陳不服輸,不放棄的精神,展示了嘉禾人的堅韌和不屈!
“雖然公路通了,但是沙漠種樹水哪里來?”李鳳霞問陳浩。
陳浩說:“雖然沙漠環境‘極端’干燥,但是通過一系列措施,可以確保樹木的存活和水資源的有效利用。
在沙漠中植樹,水源的獲取和管理是一個關鍵問題。選擇適合沙漠環境的植物品種,這些植物通常具有較強的耐旱性,能夠適應沙漠的極端環境條件。實施科學的灌溉和水資源管理措施,包括使用滴灌、滲灌等節水灌溉技術,避免水資源的浪費。同時也可以考慮收集雨水或利用地下水進行灌溉。
加強土壤改良和保水措施,通過添加有機物質、使用保水劑等方法,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保水能力。控制沙漠擴張、保護野生動植物、推動可持續發展。這些措施有助于維護生態平衡,減少水土流失,從而為樹木提供更穩定的生長環境。
雖然有觀點認為在沙漠中大量植樹會快速消耗土壤水分,但這一說法并未得到廣泛認可。實際上通過科學的方法和措施,植樹造林不僅可以改善沙漠環境,還能有效地利用和管理水資源,為沙漠地區的生態恢復和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旅游中如何在沙漠中獲得水?”李鳳霞問齊芳。
齊芳說:“從植物的根莖中獲取水源,尋找‘沙漠綠洲’獲得水源,使用蒸餾法獲得水源,跟著小動物去找水源,可在沙漠中獲得水。
沙漠上有些植物生命力是比較頑強的,找到在沙漠中生長的植物,將植物的根莖部分挖出來,這個植物的根莖就能給你提供水源,咀嚼這些根莖就可獲取水分。
從沙漠綠洲獲得水源,綠洲指沙漠中具有水草的綠地。在沙漠中發現綠色植物,可以根據這些植物發現沙漠綠洲,從而獲取水源。
蒸餾法獲得水源。沙漠的晝夜溫差是非常大,蒸餾法是在沙漠里挖出一個1立方米的沙坑,上面蒙上一層塑料膜,中間弄個眼,把水杯放在下面,靠著蒸餾可以獲取水源。
跟著小動物去找水源。有生命的地方就有水源,可在沙漠里找到小動物。發現小動物,就說明離水源已經很近了,可以跟著小動物找到水源。”
“梁訓,沙漠里的綠洲會有很多水存在,這些水是哪來的呢?”李鳳霞問梁訓。
梁訓說:“李姑姑,對于沙漠里的綠洲會有很多‘水’存在,這些水是哪來的呢?這個問題,為了更好的理解,以我國XJ的塔克拉瑪干沙漠為例來分析。
我國的沙漠里不是只有漫天黃沙,還有荒漠,綠洲,仙人掌等耐旱型植物。在沙漠里,某個地區是先有了一定量的水源,才會形成綠洲。沙漠里綠洲的水來源較多,我在這里主要在以下四個方面做了闡述。
我們來觀察一下塔克拉瑪干沙漠綠洲的分布情況,綠洲的分布是沿著山麓地帶,附近有河流或者湖泊。那么我們來探究一下,此處河流與湖泊的形成原因。
塔克拉瑪干沙漠位于西北內陸地區,深居內地,遠離海洋,氣候類型是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特征為冬季寒冷,夏季炎熱,全年降水稀少。少不代表沒有一點大氣降水,周邊單反有山地,有風,等溫暖氣流流經此地,迎風坡山地抬升,便會形成迎風坡的地形雨。
三山夾兩盆的地形,夏季會有來自高山大量的冰雪融水。北邊天山山脈,西南邊昆侖山脈,東南是阿爾金山,平均海拔皆為5000米以上。
在外力侵蝕下,沙漠的地表有高有低,在沙漠低洼處的蓄水層偶爾會有裸露在地表的現象,低洼深度達到地下水位處,地下水便變成湖泊之類的地表水,再演化成綠洲。如高處水往低處滲流過程中滲出或涌出地表,形成河流或湖泊,再演化成綠洲。
總的來說,在只考慮自然原因的情況下,綠洲形成的原因四種原因占比較多。一個綠洲的形成,不可能因為以上描述的一個原因而導致,一般是幾個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公路沿線的水井干涸以后怎么辦?”李鳳霞又問梁訓。
梁訓說:“我們在武若公路沿線建設了50多個大蓄水池,還有150多個小蓄水池,這些蓄水池全部是地埋式蓄水池,蓄水池蓄水量在四五千立方米之間,蓄水量達到60萬立方米,配合108眼深水井,基本保障沿線兩萬公頃防風林的灌溉用水,為以后公路兩側500米綠化帶奠定了基礎。”
“整個護路人員有多少人?”李鳳霞再問梁訓。
梁訓說:“靠近武尉屯90公里的護路人員是武尉屯人,靠近RQ縣90公里的呼嚕人員是吾塔木的公路站的管護人員,中間360公里的管護人員武若公路的護路隊監管,這些人既能護路,又能救援失事車輛,還能夠護林。”
“他們的宿住條件怎么樣?”齊芳問梁訓。
梁訓說:“每一個值班房都是儲能集裝箱房,有1000升凈化水和灰水處理裝置,每個值班房配置兩三名工人,儲配食物都能夠食用兩周以上,值班室有雙通訊系統,有攝像頭,救援隊有救援車與救援直升機24小時待命,這些隊員都是優秀退伍軍人。”
“他們多久休班一次?”齊芳又問梁訓。
梁訓說:“夫妻檔一個月一次,其余的跟隨物資的長短時間來記,一般是半個月。”
“整個護路隊和救援隊有多少人?”喬山再問梁訓。
梁訓說:“目前有兩百人,管理處會根據季節增減人員。”
“通蘭服務中心建設完成沒有?”陳浩問梁訓。
梁訓說:“已經完成,加油站、加氣站、救援站、車旅驛站等已經驗收,符合設計水準。”
“穹堡是否能夠抵御沙塵暴?”陳浩又問梁訓。
梁訓說:“穹堡按照人防設施建造,就是被風沙掩埋也能夠自救,中心直徑96米,鋼筋混凝土擋沙墻厚度2米,穹頂仿照飛機堡建造,我們的救援直升機就存放其中,里面的物資與淡水可以供應營級人員使用和食用一個月,掘進機器可以打通30米通道。”
“通風口高度是多少?”陳浩再問梁訓。
梁訓說:“高于中心地坪10米,通風量達到3000立方米每分鐘。”
“很好,這樣可以確保萬無一失。”陳浩說。
李鳳霞說:“我想去看看。”
“行,讓齊芳開車。”陳浩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