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從青龍山基地竄如大山的跑山豬已經“妻妾成群,兒孫滿堂”,在錦屏山繁衍生息的跑山豬群已達到兩萬頭以上,山里的野豬種群數量超過兩百頭。
梅花鹿全身都是寶,鹿茸、鹿心、鹿血、鹿胎、鹿骨、鹿筋、鹿皮等,都具有極高的藥用和食用價值。路氏公司梅花鹿的繁育也取得驕人成果,僅鹿茸年采收三噸以上,在青山綠水間,呦呦鹿鳴已經成為鄉村美、農民富、產業興的交響曲。作為農業十大產業集群之一,是重要的特色農業資源,梅花鹿產業憑借資源優勢不斷成長為畜牧業經濟的新興增長點,成為農民持續增收的重要支撐。
梅花鹿具有藥用、肉用、保健和觀賞價值,具有遺傳性能穩定、高產、優質、抗病力強及耐粗飼的優良特性,有重要的種用價值和開發利用價值。發揮特色資源優勢,針對梅花鹿良種繁育、標準化規模養殖、精深加工等方面,路氏公司制定了一系列高含金量的舉措,不斷提升梅花鹿產業集群的質量和水平,賦能梅花鹿產業發展。
規模化、集約化和現代化是未來梅花鹿產業發展的目標,也是“路氏梅花鹿”品牌壯大的根基。力爭用5年的時間發展梅花鹿養殖萬只,百只以上梅花鹿戶達到30個,梅花鹿茸年產量達到10噸,全產業鏈產值達到10億元。
路氏基地良種繁育基地是一家以梅花鹿養殖繁育、產品加工、銷售為主的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園區內,鹿舍、人工輸精室及附屬設施齊全。一排排鹿舍整齊排列,一頭頭靈動可愛的梅花鹿,或慵懶地曬著太陽,或悠閑地吃著草料。
據路凱介紹:“路氏鹿業采取‘公司+科技+農戶’的經營方式,與養殖戶簽訂養殖、產品收購、人工輸精等服務協議,實行產品加工訂單生產,現已在云臺共建成4個梅花鹿場區,自有品牌的鹿酒年生產能力達到300噸,初步形成較為完善的梅花鹿養殖繁育基地和產品加工基地。
標準化現代化的養殖技術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和養殖規模,目前路氏養殖基地梅花鹿存欄五千余頭,年產鹿茸3噸以上,輻射帶動周邊500戶農民發展梅花鹿產業,增加農民收入1600萬元,實現了優勢互補和經濟共同體,與農戶建立了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
實施高質量發展戰略和大健康發展理念的要求,這要求企業提高加工能力、研發新產品、培育名優品牌。路氏大力實施梅花鹿產業全鏈條、全利用產品開發戰略,推動皮毛骨血等初級加工向精深加工轉變,大力開發功能食品、保健食品,延長產業鏈條,提升產品附加值。”
路氏公司僅梅花鹿養殖利潤就就突破兩千萬元,加上牛羊和跑山豬利潤超過五千萬元,帶動周邊村民們增收近億元,成了遠近聞名的公司。
在路梓榆的帶領下,路家莊“合村并居”工作突飛猛進,有60%以上30~40歲的住戶選擇在規劃區蓋房,路家莊新規劃雛形已成,70%的散住戶搬回村里,新區建設密度達到預定目標80%以上,村民們的興福指數上升了30%,人均可支配收入達7021元,位居全鄉第一。
有了錢的村民們想著蓋新房、買車和娶媳婦,路銅錘與路鐵軍兄弟倆決定留在村里為村民們建設新家園,為此成立了“兄弟建筑”公司,在村里接到30多位民房的建設。
路玉衡對兩個兒子說:“我們的根植路家莊,如何成長為參天大樹,只能汲取養分,做到不忘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保護好這方沃土,不求暴富,但求細水長流。”
路銅錘和路鐵軍答道:“謹記您老的教誨。”
“咱們家在村里雖然不是大富大貴之家,但是瓜瓞延綿,繁衍生息幾十輩,與這片土地骨肉相連,息息相關,離開了這片土地我們就會干枯地死去,祖宗的基業也會毀于一旦,我們將無法立足與天地之間,不是被人唾罵,就是被歷史淘汰,成為人們的笑柄。”路玉衡說。
“爸,你的教誨我們不敢忘,為了孩子,為了明天,我們愿意奉獻全部力量。”路銅錘說。
“給五保戶蓋房不能收工錢,給殘疾困難戶蓋房要少收或不收工錢,這時積陰德。”路玉衡說。
路銅錘說:“知道了,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我們要想家庭和睦,婚姻幸福,工作順利,子孫孝順,健康長壽,就一定要多積陰德。記住爺爺常說的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貴人十養生,十一擇業與擇偶,十二驅吉與避兇。”
路玉衡看著兩個兒子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你們在平時說話時,不要說妄語、惡口、兩舌的話,盡量要多說善語,多說利益他人的話,若能清凈口業,就能積累陰德。欲望是會損耗陰德福報的,欲望越多的人,煩惱和痛苦就會越多,要想積陰德,首先要學會減少欲望,學會知足常樂。”
路北極常常教導兒孫:“一個人有了良好的道德基礎,不要敗壞自己的品格。”
品格重如山,良知重于金。永遠記住,無論多窮,不要負債,無論多累,不要欺騙家人,無論多苦,不要背叛他們。你的朋友。以正確的態度,誠實、勤奮、求實地工作。無論你從事什么工作,扮演什么角色,你都必須善待你遇到的每一個人。
樸素就是品質,謙虛就是紀律,良心就是利益,品格就是世界。能與人相處取決于你的真誠,深厚的友誼取決于你的性格,而性格永遠勝于能力。
任何關系的結束取決于你的個性,最終能走多遠取決于你的性格。你的善意不僅會讓你安心,還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
善惡皆有果報,心中生起的念頭是根本原因。人總是對世界抱有善意和善心,當他們給予別人愛的時候,世界也會善待他們。
如果你知道,就回報;不要忘恩負義;如果你心懷善意,就不要做惡;言出必行,不要食言;要公正;不要違背你的意愿,這樣才能你扭轉了命運,吸引了福氣,讓你的生活越來越好,積累了更多的福氣。”
每個人都想成為生活中幸運和幸福的人,福報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通過我們后世的言行累積起來的。“命運自己做主,幸福自己做主”。如果你想過上好日子,將來得到無限的福報,就必須做好自己,修德。
善良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品質,善良是人應有的標準。心地善良的人,總是把善良放在第一位。他不欺騙,不欺騙,壞事多做,總是行善,幫助別人,常常做好事。俗話說“天道酬勤,善行善舉”。
要知道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的貢獻是理所當然的。記住別人的優點,少發現別人的缺點,多看到別人的優點,學會為別人著想。這就是你的做法。培養自己的美德。
幫助別人的難處就在于“贈人玫瑰,手留余香”,如果你平時愿意幫助別人,當你遇到困難時,人們自然會來幫助你,而你的人生將會是幸運的。人心因品格而交換,福氣為自己積聚,播下善的種子就是為自己播下福氣。
感恩是對別人的回饋,感恩是對自己的要求。要銘記別人的幫助,及時報答別人的恩情。懂得感恩的人更有可能回報善意,避免讓別人失望,并得到更多幫助。
路銅錘和弟弟為村民們蓋房明碼標價,不欺君子不欺心不喪德,對于愛占小便宜的人盡量不與他們計較。
有句話說:“小恩助君,大恩助敵”。一味地善待別人,不僅會削弱人的感恩意識,而且一旦不再善心,就會變成敵人,這是缺乏人文精神的表現。
奉行“以孝治家”的路天樞告訴路凱:“一要善言:不說惡的話;二要善念:少嫉妒,多欣賞;三要善意:不動害人之心,多寬容;四要善行:舉手之勞,有益他人;五要善果:種善因,結善果。”
欣聞母校翠屏鎮中學60周年校慶,路凱特意駕車來到翠屏鎮,慶祝母校建校60周年。
望著熟悉的校園,同學們百感交集,眼尖的楊紅霞在榮譽室看到陳浩的照片記載心中,不由得對這個老同學刮目相看。陳浩、路凱、毛翠萍、羅薇薇、邰慶福、徐國強、牛玉貴和楊紅霞等人在母校新教學樓前合影時,楊紅霞特意站在陳浩身邊。
聚會結束,楊紅霞問陳浩:“陳浩,你是不是要表示一下?”
陳浩說:“老同學,你遠嫁千里之外,這次回娘家有什么要求盡管給大伙提。”
楊紅霞說:“你能幫助路凱也能幫助我,我想你去我們那里看一下,為山區的孩子修補教室。”
“行,義不容辭。”陳浩答道。
陳浩親自駕車送楊紅霞回冀縣桑峪村家,冀縣是老區、山區、貧困地區“三區合一”的縣,地貌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稱,經濟基礎差、底子薄,人均收入較低,是國家級貧困縣,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
這里大部分都是留守兒童,家里只剩下年邁的爺爺奶奶,基本沒有什么能力掙錢養家,一年能解決一家子的溫飽就很不錯了。村民自己種的糧食要拿到集市上去賣,早上出門,晚上才能到家,只有背著幾百斤的糧食去鎮上售賣,賣了錢財能換點生活物資回來。飲水也是十分困難,天氣冷的時候水管凍住了,只要跑到山下去挑水,挑上來都要一個小時。
晚上陳浩住在楊紅霞在學校的家里,楊紅霞的丈夫史文碩請陳浩喝酒。史文碩與楊紅霞是師范學校的同學,兩個人畢業后志愿來到山區任教,轉眼就是十幾個春秋。居住環境十分惡劣,教室破破爛爛的,下雨就會成水簾洞,讓人看了十分心寒,小孩子凍得實在受不了就大哭。
史文碩對陳浩說:“這里的地理環境很差,農民都是以種地為生,但是每年卻收獲不了多少糧食,因為環境惡劣,對村民的生活質量影響很大。
他們住的都是那種土房子,家里面幾乎只有留守的兒童和老人。父母長期在外打工,哥哥照顧弟弟妹妹的那種,每天都是忙忙碌碌砍材、干農活、他們臉上都是那種黑黑的,衣服都穿不起,都是那種步裹著的,看著十分心酸,忍不住落淚。”
楊紅霞說:“這里主要是靠農業為生,種一些小麥、玉米之類的。
但是不幸的是這里經常發生干旱所以農民們經常缺水,沒有水喝。農作物也沒什么收成,導致一直都是那么的貧困潦倒。這里大部分都是留守兒童,家里只剩下爺爺奶奶,年紀大了基本沒有什么能力掙錢養家,一年能解決一家子的溫飽就很不錯了。
解決了孩子的上學問題,孩子能吃口飽飯,就是他們最大的幸福,目前這個縣已經得到國家的大力扶持,社會上一些愛心人士分分為這些貧困村的孩子們捐款,讓他們能夠上的起學,吃的了一口飽飯。”
“這里距離縣城多遠?”陳浩問楊紅霞。
楊紅霞說:“距離縣城65公里,到縣城去非常麻煩,得先到野三坡站再打車過去,而且你還有打不到車的風險。”
史文碩說:“這里山路崎嶇充滿危險,每到寒冬時節就變得格外的冷,一不小心就會滑倒在地上。
有個叫梁訓學生是一名失去雙親的兒童,家里還有一個弟弟和一個妹妹,三個孩子相依為命。孩子們砍樹劈柴,燒火做飯,拔草喂豬,只要是能做的活他都做,由于沒有人種地,家里能讓梁訓吃的食物其實并不多,一碟酸菜加上一份玉米餅子就是一天的伙食。
這樣的食物最多只能填飽肚子,對于一個還在長身體的孩子來說是遠遠不夠的,也就導致已經十四歲的梁訓看起來像是一個十歲的孩子一樣,這些梁訓早已經習慣了。
從小到大梁訓兄妹很少吃肉食,哪怕是過年也不過只有零星幾塊肉,對于肉的味道他們早已經忘記了,對他來說吃過好吃的食物,是好心人從外面帶回來的豆腐與豆腐皮。
可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孤獨和恐懼襲來的那一刻,看似堅強的梁訓卸下了自己的偽裝,不管怎么樣他還只是一個十四歲的孩子啊。”
楊紅霞說:“生活在土地貧瘠的人們,無論付出多大的努力也很難走出大山。
這里所有的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800元,集體沒有一分錢。從1999年到2004年村里硬是沒有一個年輕人搞上對象,沒有一家辦過喜事,沒有一戶添過小孩。村里原有900多人,幾年時間就銳減到了700多人,四五十歲沒找上媳婦的有十幾個,大齡青年搞不上對象的就更多了。成了遠近聞名的光棍村。這里醫療條件非常差,一些基本的生活設施也不全面,都是住的那種土房子。
山里不同與城市,尤其是如此貧困的地方,吃飯是難題,喝水也同樣是一個大問題,我們所在的桑峪村子的水源地距離學校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這里長期遭受自然災害,當地的村民飽受痛苦,山高路遠,走到一個小鎮上都要兩個小時,當地農民的主要以農業為主。但是地理環境比較惡劣,經常發生自然災害,種了糧食也收不了多少,這里的房子破的根本不能住的,連一件好的衣服都是奢望,一年到頭365天不一定吃一回肉,只能吃自己種的土豆,但是非常讓人心酸的是這里有很多少年都沒有讀過書,很小就出去打工。”
“今天家里有這么多的好吃的,你去梁訓他們叫過來。”史文碩對楊紅霞說。
楊紅霞答道:“好,你們倆慢慢喝著,我去去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