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深析王莽新政 淺論失敗原因

王莽登基稱帝后,在內政和外交方面實施了一系列的新政策,以顯示他的治國理念和威德。就其內政來說,王莽新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將土地稱為王田,禁止買賣,每戶限制土地數量,多余土地分給少地農民;禁止奴婢私自買賣。

王莽認為,古代一夫分田一百畝,按十分之一交租稅,國家豐裕,百姓富足,輿論頌揚。秦破壞圣人制度,廢除井田,因此貪婪卑鄙、并吞土地的現象出現了,強者占田數千畝,貧者無立錐之地。漢朝減輕土地稅賦,按三十分之一征稅,但是經常有代役稅,病殘而喪失勞力的都要交納。加以豪紳侵犯欺壓,利用租佃關系掠奪財物,于是名義上按三十分之一征稅,實際上征收了十分之五的稅。所以富人的狗馬有吃不完的糧食,因驕奢而做邪惡的事;窮人卻吃不飽酒渣糠皮,因貧困而做邪惡的事。

于是王莽把全國的田改名叫“王田”,不可以買賣。那些家庭人口男性不滿八人,而占有田畝超過一井的,把多余的田畝分給親屬、鄰居和同鄉親友。原來沒有田,現在應當分得田畝的,按照規定辦。敢有反對井田這種圣人首創的制度,無視法律惑亂民眾的,把他們流放到四方極遠之地。

王莽認為:設置買賣奴婢的市場,把奴婢像牛馬一樣關在柵欄之內,被地方官吏控制,專橫地裁決他們的命運,違背了天地之間生命平等這個人類最寶貴的原則。既然萬物平等,那奴婢也一樣是人,盡管由于各種原因,賣身為奴,但是可以“私屬”,不準買賣。

國家定價、官府儲備、平抑物價。王莽在長安以及洛陽、邯鄲、臨、宛、成都設立五均司市、錢府官。司市于每季的第二個月,對貨物定出上、中、下三等價錢,保持市價的穩定。民間賣不出去的五谷、麻布、絲綢、棉絮等,均官經過調查,認為確實之后,依照成本收購。一旦物價上漲,超過平價一錢,均官將所藏貨物以平價賣給百姓。如物價比平價低,則聽憑百姓自由交易。

設立小額貸款制度。王莽規定:百姓如果無錢需要賒貸,則官府可以借貸,每月一百錢收利息三錢。這個貸款制度可以保證,老百姓有急需的時候可以從官府得到救濟,特別適合那種年初沒有資金進行耕種的家庭的需要。農民年初可以從官府貸款取得急需的種子,等收獲時節可以再歸還給政府,這樣就保證了農業生產的進行。

懲罰懶漢。王莽規定:凡有田不耕種,稱為不殖,要處罰交納三個人的賦稅;城市中房宅不種樹的稱為不毛,罰交三個人的布匹;平民游手好閑,無所事事,處罰布匹一匹。繳納不出布匹的,則應為官府做工,由官府給予衣食。

對于其他從業者,全部按照十分之一的稅率公平收稅。王莽規定:凡是在山林水澤采礦的工人,捕捉鳥獸的獵人,撈取魚鱉的漁夫,以及從事畜牧業的牧民,種桑養蠶、織布紡線、縫紉的婦女,工匠、醫生、巫師、算卦的人,祭司及有其他技能的人和小販、商人,都要在所前往的地方自己申報經營所得,由地方官府除去其成本,在純利中征收十分之一作為貢稅。

恢復了酒的專賣,加強了專賣制度。漢朝在武帝之前,專賣制度一向是被廢除的。武帝時期,鹽、鐵、酒專賣制度全面恢復。昭帝即位以后,撤銷了酒類的專賣,保留了鹽和鐵的專賣。而王莽恢復了對酒的專賣。同時,又下令禁止民間挾帶弩弓和鎧甲。

改鑄貨幣。王莽因為錢幣一直流通不暢,就下詔更鑄寶幣六種:金幣、銀幣、龜幣、貝幣、錢幣、布幣。總計五類、六種名稱,二十八個等級。因為貨幣種類太多,百姓生活陷于混亂,貨幣流通不暢,王莽便又規定只使用一錢的小錢和五十的大錢。

制訂繁瑣制度。王莽認為制度一經確定,那么天下自然太平,所以精心思考劃分地域,制定禮儀,創作樂教,都講求符合《六經》的說法。

其實,王莽新政的核心是土地制度。那時土地是最主要的財富,也可以說是唯一的財富資源,只要擁有了土地,也就擁有了土地上所附著的全部自然資源,也擁有了財富的來源。因此,所有的改革和改朝換代,圍繞的都是對土地和人口所有權的爭奪。所以,王莽的改革以土地為核心也是正常的。

王莽的想法看起來很好,但并不是什么新鮮東西,他所有的目標和依據都是源自于《周禮》,核心是土地及其一系列的配套制度,而且早已被證明是行不通的。

早在漢武帝時期,董仲舒就曾勸說過武帝:“秦國采用商鞅之法,廢除井田,人民可以買賣土地,造成富者田地一望無際,貧者沒有立錐之地。縣邑有尊貴如君王一樣的人,鄉里有富比公侯的財主,小民怎能不困乏呢?古代的井田法現在雖然難以倉猝實行,但也應該稍有恢復,應限制人們占田的數額,將多余的土地補給不足者,堵塞兼并土地的途徑。取消奴婢,取消主人可以隨便殺害奴婢的特權。減少賦稅,減輕徭役,使人民得以休息。然后才可把國家治理好。”

看看董仲舒這段話是不是與王莽想要改革時說的一樣?只是武帝比王莽要聰明得多,并沒有采納董仲舒的建議。

再往前不遠的一次是成帝綏和二年(公元前7年),哀帝即位,師丹又老話重提:“如今連續幾代的太平盛世,豪吏的家產數目達數萬萬,而貧弱的人卻愈加困乏,應該略為限制一下占田數量。”

哀帝把這個奏議讓大家討論。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上奏,請求“從諸侯王開始,諸侯王、列侯、公主占田各定限額。關內侯、官吏、庶民占田都不得超過三十頃,奴婢人數不得超過三十人,期限定為三年。三年后有違犯規定的,財產沒收入官。”

這樣一來,造成田宅、奴婢的價格下降,皇親貴戚和天子的親信都感到對自己不利,于是哀帝就下詔書說:“以后再說。”這個辦法遂停止不行。(《資治通鑒第三十三卷孝成皇帝下》)

成帝綏和二年是王莽當上大司馬的第二年,這個過程他是親身經歷過的。到王莽再次提出這個意見,才剛剛過去十幾年,他為什么不吸取一點教訓呢?不管怎么說,有了前車之鑒,他總要考慮得再周詳一些吧。

“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合理的也必將存在。”人類要發展,社會要進步,這是不可阻擋的潮流。而人類從夏商周三代發展到秦漢大一統,也必然有它歷史的規律性,土地從井田制發展到秦漢時期的皇家所有與私有并存的形式也有其歷史發展的必然。

當初周道衰落、諸侯興起,春秋爭霸、戰國爭雄。伴隨這個過程的就是周天子逐漸削弱,諸侯逐步興起,走上政治舞臺,然后就開始了相互之間的爭霸之戰。而這一時期所有的學說都在試圖為這一潮流服務,形成了諸子百家。最后以商鞅、李斯等人為代表的法家思想被秦國所用,秦國成了最后的勝利者,實現了天下一統的豐功偉業。

戰國時期,戰爭決定著國家的生死存亡,這是每一位君主都無法回避的現實。因此,打造適應戰爭需要的戰爭體制,在戰爭中發展壯大、至少要在戰爭中生存下來,就成了每一位君主的無奈之選。在這種情況下,一切都要以戰爭為中心,一切都要為戰爭服務。誰的戰爭能力強,誰就可以生存,否則便是滅亡,沒有其它選項。因此以生存為目的的戰爭體制,決定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走向。

戰爭體制所導致的第一個結果是對士卒的需要。春秋時期的戰爭,主要還是貴族之間的戰爭,交戰各方還遵守著起碼的戰爭禮儀,戰斗的主體還是各國的貴族和貴族子弟。他們之間戰斗的目標就是簡簡單單地得到認可,只要對方認輸,戰爭就算結束了。因此戰斗場面讓后來的人覺得可笑、甚至愚蠢,但那確實就是貴族之間戰爭的形式。因為那時候的貴族都要受“禮”的約束,如果耍陰謀詭計的話,會被其他的貴族所不恥。這時的戰爭很像街頭的小混混打架,只要有一方認輸,承認對方權威,雙方戰斗就算結束,而且勝利者會很寬容地放下爭端,敵對雙方可以立刻成為朋友,一起去吃飯喝酒。

戰國時期的戰爭,性質就完全不同了,交戰的目的就是吞并對方的土地和人口,滅亡對方的國家,交戰各方從霸主之爭變成了生死存亡之戰。戰爭的規模也發生了變化,動輒上萬、幾十萬、甚至上百萬人,持續時間也是經年累月。這時候的戰斗主體已經不再是士族,而是大量的底層士兵,戰爭的形式也不再遵守所謂的“禮”,而是講究兵不厭詐。因此各種陰謀詭計層出不窮,戰爭之殘酷超出人們的想象。人們也不再害怕被別人恥笑了,因為活下來才是最重要的。為了適應這種形勢,通過法家的不懈努力,發明了一種基于人性本惡的全新理論,就是完全赤裸裸地只談利益,不講規矩,把“禮”完全拋到了一邊。偶爾有幾個敢于恥笑他們的人,要么已經被殺死了,要么即將被殺死。這時候的戰爭就像黑幫爭奪地盤,那是不死不休的。

戰爭規模的擴大和殘酷的殺戮,增加了對士兵的需要,這意味著需要開辟新的兵源。因此以貴族領主所有的奴隸制度,必然要向以君主所有的自由民制度過渡,以期能夠更好地為戰爭提供源源不斷的兵源。這是奴隸主制度解體的一個主要原因。

戰爭體制所導致的第二個結果就是集權。因為應對戰爭最有效率的方式就是集權,只有集權才能最大限度地動員起全國的力量,支撐戰爭的需要。集權就需要把分封給貴族的權力收回,把權力集中到君主手中。這也是以貴族分封為基礎的奴隸制度取消的另一個主要原因之一。

戰爭體制所導致的第三個結果就是對土地的需要。戰爭需要解決士氣問題,用商鞅的話就是:“民之見戰也,如餓狼之見肉,則民用矣。”(《商君書·畫策》)商鞅用的辦法就是把軍功與爵位掛鉤,而爵位是與地位、土地和俸祿掛鉤的。無論平民還是奴隸、甚至罪犯,只要他們在戰場殺敵立功,他們就可以得到相應的爵位。殺敵越多,功勞越大,爵位就越高。相反,如果沒有戰功,即使是宗室,也不能封爵,甚至不能入宗籍。這種做法極大地激發了士兵殺敵立功的熱情。但是用于賞賜的土地從哪里來?當然主要是從敵國掠奪的土地,但是也少不了從貴族手中收回的土地。這是奴隸制解體的第三個主要原因。

當然,奴隸制解體還有很多其他的原因,比如鐵器的應用,生產力的發展等等。但是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要適應戰爭的需要,因為這是涉及到生死存亡的根本問題。因此在戰國時期,各國或多或少地實行著君主直接管理的郡縣制度。

秦國就是靠著商鞅的變法實現了強大,最終一統天下。秦始皇見識到了郡縣制度的高效性,和君主權力的權威性,因此在他統一天下后,繼續實行郡縣制度,而沒有再采用分封制度。但是這種制度也存在著其固有的缺陷,當朝堂被趙高控制,各地反叛風起云涌之際,皇室沒有一絲反抗力量,只能束手就擒。

漢朝建立以后,劉邦吸取了秦朝滅亡的教訓,在實行郡縣制的同時,也將自己的兒子分封到各地,試圖把郡縣制和分封制的優點結合起來,以保證皇權的長久傳承,但是終于尾大不掉,釀成七國之亂。武帝吸取七國之亂的教訓,施行推恩令,瓦解了諸侯造反的可能性,卻也失去了用諸侯保衛皇權這道屏障,重犯了秦始皇犯過的錯誤,以至于當王莽篡漢時,劉氏皇族竟然同樣毫無抵抗之力。

由此可見,制度雖然多種多樣,但都不是萬能的,關鍵還要看是什么樣的人來執行制度。所以荀子講:“有治人,無治法。”

其實無論是從三代至秦,還是由秦到漢,土地的所有權并沒有發生過實質的變化,都是掌握在貴族手里。所變化的只不過是從老貴族手里轉移到了新貴族手中,僅此而已。三代時的貴族主要是大大小小的諸侯及一級一級分封下來的領主;秦時的貴族主要是皇帝和軍功集團;漢時的貴族主要是皇帝、分封的皇室諸侯和軍功集團。

在王莽的時候,土地掌握在了劉氏、王氏等皇族以及功臣集團和官僚集團手中,這些人才是最大的土地持有者。這就是王莽土地改革時面對的情況。

王莽這時候將土地改為王田,是想拿這些人物開刀嗎?顯然不是,從他后來的行為上來看,他還在不停地封侯、不停地分封土地。因此他的目標應該是平均底層農民的土地。但是無論怎樣,他的改革目標都是行不通的,因為要想判斷一個政策是否可行,不能只看政策推行者的想法,要看政策的內在邏輯。

任何改革都是利益的重新分配,因而肯定會有阻力,就需要有人去強力推動。如果負責推動者的利益受損,這種改革注定會失敗。即使推動者的利益沒有受損,但只要沒有利益,他們也不會下大力量去推動,效果同樣不會太好。即使有人強力推動,改革能否成功,還要看改革的阻力有多大。王莽的改革也不可能例外,他也需要靠人去推動,而他所能依靠的人還是他治國的主要力量,即那些官員和地方豪強。

因此,如果王莽的改革是對準官員的,官員就會反對;對準地方豪強,地方豪強就會反對。如果這些人都反對他,他又能指望誰去幫他實行這些政策呢?如果他的政策得不到官員的擁護,他的那些層層的官員們有的是辦法讓他的政策破產。如果他改革的目標是對準底層民眾的,那底層民眾就會發生混亂,從而動搖底層治國的支柱——能夠維護底層穩定的強大的宗法勢力。

因此,王莽政策的失敗是必然的,因為這項政策如果能夠得到有效實行,那么從上到下,除了那些最底層、最貧困、最沒有發言權的人之外,其他人都不是受益者,他的改革所依靠的力量也恰恰成為了最大的受害者,所以其改革注定是不會成功的。

事實上,他的政策從開始到結束,也僅僅維持了不到三年的時間(始建國元年四月至始建國四年二月)。在這么短的時間里,不可能完成改革目標,甚至連丈量土地的任務都完不成。這么短的時間里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制造混亂!

這種改變土地所有權的問題如果想要成功,就必須要有明確的受益者,還要有明確的受損者,而且受益者的力量要遠遠大于受損者的力量,然后才能利用受益者的擁護來實現對受損者的剝奪。

其實,王莽想要成功,完全可以換一種做法,就是沒收劉氏皇族的土地分給無地的農民,維護功臣和官僚集團的利益。

這樣做的結果,功臣集團和官僚集團的利益得到了保證,得罪的只是劉氏皇族,造成的是劉氏皇族與農民的直接沖突。而得罪劉氏皇族這個結果本來就是不可避免的,因為他的皇位是從劉氏手中奪來的,他與劉氏皇族之間的仇恨是無法消除的。

當王莽采取這個辦法之后,將面臨兩個可能性,其一,如果劉氏皇族不反抗的話,他的政策就可以順利實施了,順帶削弱了劉氏皇族的勢力。其二,如果劉氏皇族反抗的話,他就可以順理成章地滅掉劉氏皇族。而且在這個過程中,他可以爭取到功臣集團和官僚集團袖手旁觀,還可以得到底層農民的支持和擁護,不至于孤立。如果真是這樣,那歷史就很有可能是另外一種模樣了。

歷史上持有王莽這種想法的人還有不少,但是在一個王朝之中,土地改革成功的幾乎沒有,主要原因就是利益集團的阻撓。因此不管是從理論上還是從實際上來看,想要實行土地改革,也就是根本財富的轉移是不可能的。而真正成功的,就是改朝換代,因為改朝換代是以暴力為后盾,勝利者對失敗者的剝奪,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解決土地的重新分配問題。

除去上面的原因之外,這種不分原由、強行進行土地平均分配的辦法也是違背人性的,從這一點上看,其失敗反而是最好的結果!如果成功了,就會給社會留下更加惡劣的后果。因為這種做法給人們的印象就是,如果一個人富裕了,那么窮人就可以理所當然地去搶奪這些富人的財產!試想如果一個社會是這樣的,還有人肯去勞動致富嗎?如果人們都不敢勞動致富了,這個社會將會是個什么樣子的呢?

所以王莽失敗的第一個原因就是他的政策根本就是行不通的。王莽失敗的第二個原因,是他的皇位來源不正。他怕別人也會如此,便對官員不信任,加強對官員的監督,搞得上下疑忌,離心離德。

由于王莽害怕別人也像他一樣坐大而篡權,因而王莽大權獨攬,什么事都要由自己決定,比如嚴尤就曾對陳茂說:“派出將領不發給兵符,遇事一定要先請示然后才能行動,這猶如牽著獵犬而要它去捉野獸。”在王莽這種心理之下,其他的大臣也只能按既定的政令辦事,以圖能夠免責,因而會常常議而不決,效率低下。

另一方面,王莽又特別防范大臣,限制、削弱大臣的權力,朝官有指責大臣錯誤的,總是受到提拔,這就導致大臣不敢干事,而且互相攻擊、內斗的現象十分嚴重。

再有就是思慮不周,朝令夕改。比如像土地這么重要的事,竟然三年就不了了之了;貨幣這樣關系到每一個人切身利益的問題,也是改來改去的。其它的法令就更不用說了,人們都不知道該執行哪一個了。

王莽失敗的第四個原因就是用人不當。一項政策要想得到好的結果,不光政策要好,執行政策的人還要好,如果執行的人不好,再好的政策也沒有用。這就是百姓常說的:“經是好經,就是被歪嘴的和尚念歪了。”

比如,王莽設置羲和命士,督促實行管理財政的五均、六管制度。每郡有幾個名額,都由富豪、大商人擔任。這些官員乘機與郡縣官吏勾結,設立假帳。國庫未能充實,百姓更加窮苦。

有一年天災。災荒之前,王莽指令中黃門王業管理長安市場的買賣。王業壓低價格向百姓收購物品,百姓以此為患。王莽聽說城里發生了饑荒,向王業詢問情況,王業就買些市場上的精米飯和肉汁,拿進宮給王莽看,說:“居民的食物都是這樣的。”

王莽每一項管理制度下達,總要為它設置條規禁令,違犯嚴重的人甚至處死。奸猾之徒與貪官污吏同時侵害百姓,百姓不得安定。

官吏用殘暴的手段建立威嚴,利用王莽的禁令侵占民間財產。富人不能保護自己的財產,窮人不能活命。于是,無論貧富都當起了強盜。官吏無法制服,只好蒙蔽上級,以致盜賊越來越多。

王莽失敗的第五個原因是自然災害。王莽時期,有史記載的自然災害幾乎每年都有,特別是天鳳元年夏季四月間,竟然降霜凍死了草木。秋季七月間,落下冰雹,砸死了牛羊。天鳳二年,邯鄲以北地區降了大雨,地下水涌出,沖走淹死幾千人。地皇元年,傾盆大雨下了六十余日。地皇二年秋季,蝗蟲成災,函谷關以東地區出現了人吃人的現象,流民餓死的十有七八。

王莽失敗當然還有一條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失去民心,激起民變。說一千道一萬,民變是各種原因共同作用形成的結果,但是如果沒有民變,就不會對王莽政權形成最后的致命一擊。

王莽居攝元年(公元6年)四月,安眾侯劉崇進攻宛城,雖然沒有攻進去就失敗了,但是卻開了武裝反抗王莽的先例。

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夏季四月,徐鄉侯劉快集結黨羽幾千人,在他的封國里起兵。

天鳳五年(公元18年),瑯琊樊崇在莒城聚眾起兵,一年之間就集結上萬人。樊崇的同郡人逄安、東海人徐宣等也分別起兵,總共有數萬人之多。又有東海人刁子都起兵,在徐州、兗州一帶搶劫掠奪,第二年刁子都等部眾就達到六七萬人。

地皇元年(公元20年),鉅鹿郡男子馬適求等人策劃發動燕、趙等地的兵馬討伐王莽。

地皇二年(公元21年),南郡人秦豐聚集部眾將近一萬人。平原郡女子遲昭平也在黃河之畔的險要地區聚集了幾千人。

地皇三年(公元22年)秋七月,平林人陳牧、廖湛又聚眾一千余人,稱“平林兵”,響應新市兵的攻勢。

地皇三年(公元22年)漢光武帝劉秀橫空出世。劉秀開始不敢起兵造反,但是他看到王莽敗相已露,因此才決定起兵造反,時年二十八歲。就此,劉秀開啟了他復興大漢的壯麗征程。

當然除了這些原因之外,還有其他一些原因。俗語說:“天作孽猶可恕,自作孽不可活。”歸根到底,王莽失敗的根本原因就是他自己的瞎折騰。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万源市| 宜黄县| 揭阳市| 民勤县| 麻城市| 天全县| 周口市| 蒲江县| 临湘市| 许昌市| 奈曼旗| 巨野县| 龙口市| 伊金霍洛旗| 武邑县| 左云县| 和平区| 台中县| 海口市| 阜宁县| 奎屯市| 云浮市| 民勤县| 卓尼县| 武安市| 德化县| 独山县| 金秀| 扬中市| 巢湖市| 龙泉市| 常州市| 临沂市| 海宁市| 尤溪县| 乌苏市| 南丰县| 抚州市| 富裕县| 延川县| 南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