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為學王莽新政 探究王莽一生
- 桃花源三部曲第二部艱難探索
- 月孤峰
- 9524字
- 2024-04-08 10:00:11
沒有了梅萼,蒙奇好像被人抽了筋一樣,就這么渾渾噩噩地過著一天又一天。
可是蒙奇并未徹底死心。他希望他的萼兒妹妹只是一時的不開心,以后還會再給他機會。他發誓,即使他的萼兒妹妹真的永遠離她而去了,他也不會讓她失望,他要對得起萼兒妹妹對他的尊重,他要做出成績,即使不能贏回她的愛情,也要贏回她的尊重。
可是自己能做些什么呢?在深深的思考之后,蒙奇把目光重新瞄向了前一段時間與太傅梅嶺共同討論過的王莽新政。
蒙奇堅定地認為,王莽的新政沒有錯,只是在實施的過程中出現了問題,只要自己加強控制,避免那些錯誤的發生,這個新政還是一個很理想的制度的。自己一定要全力把這個制度實現,對萼兒妹妹可以表現一下自己的才能,對祖先也是一個很好的交待。
從此以后,為了桃花源的未來,也為了他的萼兒妹妹,蒙奇便一頭扎進了對王莽新政的研究之中。他博覽群書,對王莽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蒙奇發現,王莽一生中的重大分水嶺是其漢成帝駕崩、漢哀帝繼位之后,其被貶回封地的事件。
蒙奇認為,王莽被貶之前的所作所為可以用這么幾件大事概括:一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二是疾惡如仇,大義滅親;三是針鋒相對護主,寸步不讓護禮。
王莽,字巨君。生于漢元帝初元四年(作者注:公元前45年,以下所有的公元年份均為作者為了閱讀方便所加),死于淮陽王劉玄更始元年(公元23年),是漢元帝劉奭的皇后王政君的侄子。漢元帝劉奭死后,其子漢成帝劉驁即位,王政君被尊為皇太后。
王政君有姐妹四個,兄弟八人,王莽的父親王曼為王家次男。王家兄弟八人除了王曼死得早,沒有封侯之外,其它的兄弟都封了侯。
王莽從小就成了孤兒,不能與其他的堂兄弟們相比。王莽那些堂兄弟們,可以憑借父親的地位恣意奢華、聲色犬馬,而王莽則是屈己下人,態度謙恭,勤學苦修,學識淵博,穿著簡樸,像個儒生。王莽侍奉母親和寡嫂,撫養亡兄的孤兒,十分盡心周到。同時在外有意結交俊杰之士,在內對諸位伯父叔父,委曲遷就、禮敬有加。
王莽的伯父、大將軍王鳳病重時,王莽侍候他,親口嘗藥,一連幾個月都不能解衣入睡,因而蓬頭垢面。王鳳將死時(王鳳死于陽朔三年,即公元前22年,此時王莽23歲),把王莽托付給太后王政君及漢成帝,請求他們關照王莽。王莽因而被封為黃門郎,以后又升任射聲校尉。
后來王莽的叔父成都侯王商上書,表示愿分出自己封地上的土地和百姓,請求皇上封給王莽。朝中很多名士也都為王莽美言,成帝因而認為王莽賢能,太后又屢次囑咐成帝。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此時王莽29歲),成帝封王莽為新都侯,遷騎都尉、光祿大夫、侍中。
王莽在宮廷服務謹慎盡心,爵位越尊貴,禮節操守越謙恭。他把自己的車馬、衣物、皮裘周濟給門下賓客,而自己卻家無余財。他收羅贍養名士,結交很多將、相、卿、大夫,因而在位的官員輪番向皇帝推薦他,善游說的人也為他到處宣傳,一時聲譽隆盛無比,甚至超過了他的諸位伯父叔父。
王莽的叔父曲陽侯王根為輔政大臣時,因久病在床,多次請求辭職。王政君長姐王君俠之子,王莽的表兄淳于長以外戚的身份,又位居九卿,按理應當接替王根。此時尚為侍中、騎都尉、光祿大夫的王莽,暗中探聽到淳于長所做的壞事。
王莽在侍候王根的時候,說道:“淳于長見大將軍久病,感到高興,自以為應當取代將軍輔政,甚至已經對士大夫及貴族子弟談論到任官設署等事。”接著一一說出淳于長的罪過。
王根當然很氣憤。隨后,王莽又按照王根的要求向太后和成帝匯報了淳于長驕奢淫逸,想取代曲陽侯王根,以及與廢后許氏的姐姐私通,收取許氏的財物等賄賂,太后和成帝聽了無不大怒。
成帝因為淳于長是太后親屬的緣故,只免去了他的官職,把他遣回封地,但未治其罪。
王莽因為揭發大奸大惡,成帝稱贊他忠心正直。王根因而保薦王莽代替自己,成帝于綏和元年(公元前8年),任命王莽為大司馬,時年王莽三十七歲。
王莽的這一做法究竟屬于疾惡如仇、大義滅親,還是為了仕途、不擇手段呢?我們可以結合王莽的一貫做法來判定。后來王莽因次子殺奴逼其自殺、長子串通衛氏而毒殺、長兄之子違法而治罪,由此可以看出,此時的王莽還是非常堅持原則的,并不是為了仕途而不擇手段。
王莽成為輔政大臣后,想讓自己的名譽超越前人(人為判斷,不足為信),于是更加克制自己的欲望,修養不倦。他聘用賢良,將皇帝的賞賜和封國的收入全部用來供養名士。他越發儉樸節約,母親患病,公卿列侯都派夫人前去探問,王莽的妻子出來迎客,衣裙的長度不拖地,穿著布圍裙,看見她的人,還以為是奴婢,詢問之下,才知是王莽夫人。
漢成帝綏和二年(公元前7年),成帝駕崩。太子劉欣即皇帝位,即漢哀帝。哀帝尊皇太后王政君為太皇太后,皇后趙飛燕為皇太后。
如果是正常的先皇駕崩,新皇登基,這個事可能也就這樣,不會再節外生枝了。但是這一次的情況不一樣,因為哀帝是過繼的身份,不是成帝的兒子。
所以如何處理好親生父母與過繼后的父母之間的關系,就是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了。這個問題在帝王之家尤其突出,這關系到尊號、祖廟及祭祀等一系列的規格問題,一句話,關系著正統的問題。
這個問題有多嚴重呢?反正中國歷史上每遇到一次類似的事件,都會產生一次極大的風波,我們可以舉幾個例子。比如武則天有意將皇位傳給侄子,將天下變成武家的,面對這種情況,狄仁杰只是輕輕地說了句:“立武,未嘗聞帝供姑姑之靈位于太廟矣。”就是這么簡簡單單的一句話,便打消了武則天傳位給侄子的想法。由于武則天的明智和強勢,這一次風波還是最小的。
再如北宋時期,宋仁宗趙禎的三個兒子先后夭折,膝下無子,于是濮王趙允讓第十三子趙曙被仁宗收為養子,后被立為太子。1063年,宋仁宗趙禎駕崩,趙曙繼位為帝,是為宋英宗。宋英宗親政僅僅半月,宰相韓琦等人就提議對英宗生父濮王趙允讓的名分進行討論,被英宗暫緩。過了一段時間,韓琦等人再次提出此事,由此引發了一場持續18個月的論戰,這就是北宋史上有名的“濮議”。
另一個是大明朝的“大禮儀之爭”。明武宗朱厚照無子,其死后立叔父興獻王長子朱厚熜為帝。朱厚熜15歲時,以藩王身份繼皇帝位。在已有若干歷史先例的情況下,還是發生了從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到嘉靖三年(1524年)歷時三年,經過三個回合的“大禮儀之爭”。
回頭繼續哀帝的故事。哀帝是成帝的侄子,定陶王劉康的兒子。成帝因為沒有子嗣,才將劉欣立為太子,因而劉欣繼位后,除了太皇太后王政君、皇太后趙飛燕之外,他還有自己的祖母傅氏和生母丁氏。如果哀帝的祖母和生母沒有什么背景還好一些,偏偏這個傅氏的背景又特別強大。
這個傅氏不是別人,她是漢元帝的昭儀,定陶王劉康的生母,哀帝的祖母。而太皇太后王政君是漢元帝的皇后,成帝劉驁的生母,她們二人在幾十年前就是老對手了,而且王政君險些就敗于傅太后之手,只是最后才僥幸得勝。
哀帝繼位后,王政君和傅氏為了自己的地位,便不可避免地又開始了新一輪的爭斗,而且這時又加入了一個哀帝的生母丁氏。
果然傅氏一上來就要求哀帝加封她尊號,提拔她寵信的親屬。高昌侯董宏為了迎合哀帝、傅氏的心意,便上書以秦莊襄王為例,提出尊定陶共王后為帝太后。大司馬王莽則針鋒相對,與左將軍師丹聯合上奏彈劾董宏。哀帝剛剛繼位,態度還比較謙遜,便采納了王莽、師丹的意見,把董宏免官,貶為平民。
傅氏卻勃然大怒,要挾哀帝,非要稱尊號不可。哀帝實在沒有辦法,只得轉告太皇太后王政君,王政君同意尊定陶恭王劉康為恭皇。
后來,哀帝又下詔,尊定陶太后傅氏為恭皇太后,尊丁姬為恭皇后。至此,傅氏和丁氏都取得了帶“皇”的尊號。
然后太皇太后王政君以退為進,下詔令大司馬王莽離開朝廷,回到府第,以避開哀帝的外戚。而哀帝則出面挽留,太皇太后王政君于是收回成命,讓王莽繼續上朝處理政事。
至此,尊號之爭似乎告一段落,結果以傅氏和丁氏獲勝而告終。但是事情遠沒有那么簡單,只要這兩位太后還活著,這種爭斗就永遠不會停止,即使她們個人肯放棄,她們身邊的人也是不會答應的,因為這種爭斗可不僅僅是她們二人之間的事,是兩大勢力之間爭權奪利的問題。
王莽被貶事件的導火索是在宴會上。哀帝在未央宮擺宴,內者令把傅太后的座位設在太皇太后王政君的座位旁邊。大司馬王莽巡視后,斥責內者令:“定陶太后不過是藩王妃而已,怎配跟至尊的太皇太后并排而坐!”王莽下令撤去原先的座位,重新擺放。
傅太后聽到匯報后大怒,不肯赴宴會,心里恨極了王莽,王莽于是再次上書請退。
這一次,哀帝沒有再客氣,直接就接受了王莽的請辭,讓他辭官回到府邸。
上面的斗爭讓下面的人看到了機會,于是有人開始攻擊王氏家族,導致王根被免職、王況被奪爵,隨后王莽也被遣回封地。
哀帝進一步提升了自己祖母和生母的尊號,尊祖母傅太后為‘帝太太后’,稱永信宮,尊生母丁氏為‘帝太后’,稱中安宮。
傅太后取得了壓倒性的勝利,王氏一族被貶,傅氏一族卻開始權傾朝野。傅太后取得尊號以后,尤為驕橫,與太皇太后王政君說話時,甚至稱她為“嫗”。
王莽返回封地后,閉門不見賓客,以求自保。其次子王獲殺死家奴,王莽嚴厲責備王獲,命他自殺。王莽在封國三年,官吏百姓上書為他呼冤的,數以百計。
這一次被貶的經歷,對王莽的打擊實在太大了。相信這段時間里,他必定會認真讀書,總結反思自己。他不可能不反思:呂后當政,諸呂是何等的飛揚跋扈,最后還不是全部被誅;周勃是何等的功勞,最后還不是差一點被以謀反罪處死;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最后還不是被污造反而活活餓死;衛皇后家族何等的尊榮,最后還不是灰飛煙滅;大將軍霍光,生時何等風光,身死之后,還不是被滅族。這些血淋淋的教訓,不可能不讓他明白,只有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里,才是最重要的,只要再有機會,他一定不想再將自己的命運交到別人手里。
正所謂冥冥之中自有天命,歷經風雨終見彩虹。就在傅太后和丁太后以哀帝為后盾,大搞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之際,卻人算不如天算,雙雙奔赴黃泉,也正應了那句話:三分氣在千般用,一旦無常萬事休。
漢哀帝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六月,帝太后丁氏駕崩。
就在這一年,周護、宋崇等在朝廷對策時,又大大頌揚王莽的功德,為他辯冤。哀帝于是征召王莽回到京師,侍奉太皇太后。
建平四年(公元前3年)六月,哀帝又尊帝太太后傅氏為皇太太后。漢哀帝元壽元年(公元前2年)正月,皇太太后傅氏駕崩。
元壽二年(公元前1年)六月,戊午,哀帝在未央宮駕崩。
太皇太后王政君得到哀帝駕崩的消息,片刻都不停留,當天就駕臨未央宮,收走了皇帝的玉璽、綬帶。
太皇太后王政君派使者速召王莽,并下詔給尚書:所有征調軍隊的符節、百官奏事、中黃門和期門武士等,都歸王莽掌管。
太皇太后王政君任用王莽為大司馬,主管尚書事務。至此,王氏一族重新掌握了朝政。王政君獨掌后宮,王莽再次回到了舞臺上。
這一次,王莽肯定會把命運把握在自己手里,再也不會聽任他人擺布了。因此這時候的王莽,不論做出任何事情都是可能的,做君子還是做小人,也只在他自己的一念之間,畢竟他已經什么事情都想明白了。事實發展的結果證明,重回政治舞臺的王莽,與以前的行為判若兩人,穩扎穩打、步步為營,一步一步篡奪了漢室江山。
第一,謀長久扶立幼主,穩政權平定后宮
太皇太后王政君與王莽商議選立皇位繼承人,他們就選定了中山王劉箕子,把他立為皇位繼承人。劉箕子當時只有九歲,是成帝的侄子,中山王劉興的兒子,母親衛姬。
這是因為王莽吸取了哀帝的教訓,不肯立年歲較長的君主,于是才立劉箕子。當平帝劉箕子十五歲時駕崩后,王莽更是選定了年僅兩歲的孺子嬰,自己則直接攝政,并且改元居攝,不再延用皇帝的年號。
王莽奏請太皇太后王政君,將皇太后趙飛燕貶為孝成皇后,遷到北宮居住。將孝哀皇后傅氏貶到桂宮;傅氏、丁氏兩家族全部免官罷職,剝奪爵位,遣回原郡。王莽又把傅太后的尊號貶為定陶共王母,貶丁太后為丁姬。
王莽還不罷手,又奏請王政君將傅太后與丁姬的墳墓鏟平。朝廷文武官員全都迎合王莽,捐錢出力,派遣子弟,拿著工具,幫助鏟平傅太后和丁姬的墳墓。王莽又用荊棘把原墓地圍繞一圈,作為世人的鑒戒,又下令拆除共皇祭廟,將當初提議造廟者,全都放逐合浦,由此可見王莽對傅太后的怨毒之深。
九月,中山王劉箕子即帝位,是為漢平帝劉衎。平帝時年九歲,太皇太后王政君臨朝聽政,大司馬王莽把持國政。
為徹底消除隱患,王莽又采取了進一步的行動。紅陽侯王立(王政君的親弟弟),雖然已經不在官位,但王莽內心對他又敬又怕,擔心王立在王政君面前可以從容談論政事,影響自己,于是在元壽二年(公元前1年),讓人彈劾王立的罪行,奏請王政君將王立遣送回封地。王政君起初不同意,但是架不住王莽不停地游說,王政君不得已,只好將王立遣回封國。
王莽擔心平帝的生母衛氏外戚奪走他的權力,就以哀帝繼位后,外戚丁、傅兩家的事例為警示,說服了王政君,于漢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給平帝的母親衛姬、舅父衛寶和衛玄以及三個妹妹賜爵后,命令這些親屬全部留居中山國,不準到京師。
至此,王莽已經清除了一切障礙,只要他能夠擺平王政君,就再也沒有可以制約王莽的力量了。因此,他便對王政君下足了功夫。
第二,架空太后獨攬大權,選女為后鞏固后宮
王莽想獨斷專行,架空太皇太后王政君,于是利用王政君年老、厭倦政事的心理,暗示公卿上奏,說什么太皇太后年事已高,不適宜親自過問這些小事。于是太皇太后王政君下詔,除了封爵之事以外,其他事項,都由安漢公王莽和四輔裁決處理。
王莽雖然獲得了這樣的地位,但他依然千方百計取悅王政君,甚至王政君身旁那些常侍的隨從,就連王政君身旁供支使的小子有病,王莽都親自前往探望,并經常采用各種手段進行賄賂。
王莽又建議封王政君的姐、妹為君,各有湯沐邑。因此王政君身旁的人日夜共同贊美王莽。
此外,王莽深知無事生非的道理,便利用小事纏住王政君,讓她無暇顧及政事。他知道王政君不愿住在深宮之中,便一年四季都請王政君到長安四處游覽,慰問孤兒、寡婦和貞婦。所到長安各屬縣,都布施恩惠,賞賜平民錢幣、絲織品、牛肉、美酒,每年如此。這樣,王政君樂呵呵的有事可干,王莽也可以為所欲為了。
王莽還不放心,想把女兒嫁給平帝為皇后,以進一步鞏固自己的權力,于是他就上奏請求給平帝立皇后。他又怕王氏其他人的女兒會跟自己的女兒爭當皇后,便上書推辭說自己的女兒不適宜與眾女子一起被挑選。
王政君以為王莽是誠心誠意地謙虛,就下詔說:“王氏家族的女子,是我娘家人,就不要參加挑選了。”
平民、諸生、郎吏等官吏卻不答應,他們守候在皇宮大門上書的,每天有一千余人。公卿大夫,有的前往廷中,有的俯伏在宮內官署的門下,都要求選王莽的女兒為后。
王莽派遣官員去勸阻公卿及諸生的請愿,然而這樣一來,上書請愿的人反而愈來愈多,因為誰也不知道王莽的目的是真來勸阻,還是來登記上書的人員,有誰會放棄這個巴結王莽的機會,又有誰不怕被王莽記恨呢?王政君不得已,就聽從公卿的意見,挑選王莽的女兒為皇后。
隨著平帝年齡的增長,因母親衛皇太后的緣故,怨恨不快。于是在平帝元始五年冬季十二月,王莽借著臘日向平帝進獻椒酒的機會,在椒酒中下了毒,使得平帝中毒生病。丙午,平帝在未央宮駕崩。而王莽的女兒,可憐的皇后,小小年紀便成了寡婦。
第三,黨同伐異偽君子,睚眥必報真小人
架空王政君,穩定后宮,只是王莽的手段而已,他這樣做的目的是確保其地位不會被動搖。而要實現他的抱負,關鍵還是要看朝堂,所以在擺平后宮的同時,王莽在朝堂上更是動作頻頻。
王莽先是處置了董賢,為自己贏得了大司馬之位,然后又奏請沒收董賢父子家財物入官府。凡因董賢的關系做官的,一律罷免。董賢的父親董恭、弟弟董寬信及其家屬遷往合浦。
王莽利用太后放權的機會,一一接見官員,表達關懷,示以恩意,還會贈送厚重的禮品。對那些不迎合他的旨意的人,就公開奏報,予以免職。
王莽利用呂寬案的機會,徹底鏟除了平帝生母衛氏的力量,將衛氏一族全部誅殺,只留下衛后一人。各郡、各封國的豪杰,以及漢王朝的忠臣義士,凡不順附王莽的,都被誣陷有罪,依法處決。共誅殺數百人,舉國震驚。
王莽又假借呂寬案,下令追究呂寬黨羽,牽連自己平素所厭惡的人,都予以誅殺。其中包括漢元帝的妹妹敬武長公主,她一向跟丁氏家族、傅氏家族友善,及至王莽專權,又非議王莽;王莽的親叔父紅陽侯王立、平阿侯王仁性格一向剛毅正直;王莽都以太皇太后的名義,頒下詔書,并派使節監督,強迫他們自殺。
于是,攀附、順從王莽的人,得到提拔;忤逆王莽、被他忌恨的人,被誅殺殆盡。
如此一來,朝堂之上剩下的除了王莽的黨羽,便是明哲保身之人,再也沒有人敢公開質疑王莽了。
第四,惺惺作態耍詭計,四處撒錢撈虛名
王莽外表嚴厲,剛直不阿,他想要做什么,就微微做出一點暗示,他的黨羽就會按照他的意圖上奏,然后王莽叩頭涕泣,堅持推讓。用這種辦法,他對上迷惑王政君,對下向眾人顯示他的謙恭。
王莽對自己平素不喜歡的人,都會羅織罪名,寫下彈劾奏章草稿,讓甄邯拿給丞相孔光,用太后的意思暗示孔光。然后王莽再向太后陳述自己的意見,太后總是予以批準。
漢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正月,王莽暗示益州地方官,命令塞外蠻族自稱越裳氏部落,向天子進獻一只白野雞,兩只黑野雞。王莽向太皇太后報告此事,建議太后下詔,用白野雞祭獻宗廟。
于是群臣大肆歌頌王莽的功德,認為他“像周公使周成王獲得白野雞的祥瑞一樣。周公活著時就被稱為‘周公’,因此王莽也應該被賜號為‘安漢公’,并增加他的采邑人戶,使與爵位相稱。”
王莽又故伎重施,多次上書堅持推讓,甚至稱病不上朝。最后在大臣們的配合之下,王政君下詔:“任命大司馬、新都侯王莽為太傅,主管四輔事務,稱‘安漢公’,增加采邑民戶到二萬八千戶。”
于是王莽再次惶恐,不得已接受太傅、安漢公的封號,但推辭了增加的采邑民戶。
群臣又力爭,王莽仍然謙讓不接受,而建議褒獎賞賜宗室和群臣。于是,立了劉姓幾個諸侯王、三十六個列侯;又賜太仆王惲等二十五人爵位,均為關內侯;又命諸侯王公、列侯、關內侯,凡無兒子,但有孫子或同母兄弟的兒子的,都可作為繼承人;皇族近親支系的后裔,因犯罪而被開除宗室譜籍的,恢復原來的身份;全國官秩為比二千石以上的官員,年老退休的,以原俸祿的三分之一作為退休金,直到死亡。下至平民百姓、鰥夫寡婦,都使用恩惠照顧政策,無所不施。
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春季,黃支國貢獻犀牛。黃支國在南海,距京師三萬里。王莽想要炫耀他的威望和盛德,所以先向黃支國王贈送厚重的禮物,讓國王派遣使節到長安貢獻。
越郡官員奏報,發現有黃龍在長江中游動。太師孔光、大司徒馬宮等都稱贊說,是王莽的功德可以比得上周公。大司農孫寶表示了不同的意見,就被王莽找了個借口免職。
王莽想顯示太皇太后的威望和恩德已達至盛,超過了前代,以此取悅王政君,就暗示匈奴單于,讓單于派遣王昭君的女兒須卜居次云到長安侍奉王政君,因此又給予單于非常豐厚的賞賜。
王莽又上奏,要求命令中國人不準取兩個字的名字,只能用一個字的名字。又讓使者暗示單于應該上書表示仰慕中國古代文化風俗,要改成一個字的名字,漢朝必定加以優厚的賞賜。
單于聽從了,就上書說:“我有幸能充當中國的藩國臣屬,對太平圣制十分喜歡,我原名囊知牙斯,現在謹改名叫‘知’”。
王莽大為高興,奏報王政君,派遣使者到匈奴致以答辭,并給單于以豐厚的賞賜。
王莽自以為他的德威,北邊感化了匈奴,東邊招來了海外國家,南邊懷柔了黃支,只有西邊沒有施加影響,便派遣平憲等人攜帶金錢禮物,去招引邊界以外的羌人,使他們獻出土地,歸屬漢朝。
事情辦成之后,王莽回奏說:“現在已有東海郡、南海郡、北海郡,請接受良愿等所獻土地設置西海郡。全國分為十二州,以符合古代制度。”
平帝批準。冬季,設置西海郡,又增訂法律五十條,違犯者被流放到西海郡去。被流放的人數成千上萬,百姓開始怨恨了。
第五,為造勢層層祥瑞,謀篡位步步為營
王莽獲得安漢公稱號后,仍不滿足。于是文武百官又開始迎合他的意思,采取行動了。
元始四年(公元4年)夏季,太保王舜等以及官民八千余人上書,請求增加對安漢公王莽的賞賜。于是采用伊尹和周公的稱號,給王莽加上宰衡的官號,位居三公之上。三公向安漢公報告工作,自稱‘冒昧陳辭’。又加封王莽的母親和兩個兒子,增加皇后的聘禮。
元始五年五月,頒策書加賜王莽九錫。九錫是中國古代天子賜給諸侯、大臣有殊勛者的九種禮器,是最高禮遇的表示。賜九錫則表示已經位極人臣,身份無法再高了,再高就是取代天子了。
元始五年(公元5年)十二月,前輝光謝囂奏報,武功縣長孟通疏浚水井挖得了一塊白石頭,上頭是圓形,下部是四方形,有朱紅文字寫在石頭上,文字是“宣告安漢公王莽為皇帝”。
王莽讓各大臣把這件事上報王政君,王政君說:“這是欺騙天下,不能施行!”
太保王舜告訴王政君:“事已如此,無可奈何。想要制止,力量也達不到。而且王莽也沒有別的想法,只是想要公開稱攝皇帝來加強他的權力,以便鎮服全國罷了。”
王政君心知不能這么做,但自己的力量已經無法制止,只好答應。王舜等人就一起讓王政君下詔,讓王莽著天子服飾,贊辭稱‘假皇帝’,平民和臣下稱他為‘攝皇帝’,只有在朝見太皇太后王政君和孝平皇后時,才恢復臣下的禮節。
平帝死后,王莽不再延用漢家年號,而是改稱居攝元年(公元6年)。四月,安眾侯劉崇起兵反對王莽進攻宛城,但是根本就沒有攻進去就失敗了。借此由頭,群臣又上奏:“劉崇等人敢于造反,就是因為王莽的權力還小。應當提高他的權力地位去鎮服全國。”
五月,王政君命令王莽在朝見她的時候自稱“假皇帝”。
始初元年(公元8年),廣饒侯劉京奏報齊郡冒出一口新井,車騎將軍千人扈云奏報巴郡發現一頭石牛,太保屬臧鴻奏報扶風雍縣發現仙石。王莽都欣然接受了。
十一月甲子,王莽上奏給太皇太后王政君:廣饒侯劉京上奏說,七月中,齊郡臨淄縣昌興亭長一夜做了個夢,夢見天公的使者對他說“攝皇帝當為真。”此外,巴都的石牛,雍縣的石文,都運到了未央宮前殿。我和太保安陽侯王舜等人去看時,天空刮起了大風,飛沙走石,天昏地暗,大風停止,在石頭前面得到了銅符帛圖,上面的文字是:“天告帝符,獻者封侯。”我王莽不敢不遵照執行!我請求在服事神祗、宗廟,向太皇太后和孝平皇后奏報時,都自稱‘假皇帝’。至于向全國臣民發號施令,全國臣民向我奏報,都不要說是‘攝’。把居攝三年改為始初元年。等到孺子舉行冠禮以后,再把皇帝的權力歸還給他,如同周公舊例。
王莽的奏章被恩準,居攝三年改為了始初元年。大眾知道王莽信奉符命,指使大臣們廣泛議論,分別奏報太皇太后王政君,以顯示正式登上皇位的發展趨勢。
始初元年,梓潼縣人哀章在長安學習,他見王莽居位攝政,就制造了一只銅柜,做了兩道標簽,一道寫作“天帝行璽金匱圖”,另一道寫作“赤帝行璽劉邦傳予黃帝金策書”。策書說王莽是真天子,皇太后應遵照天意行事。圖和策書都寫明王莽的大臣八人,又加上兩個寓意好的名字王興和王盛,哀章乘機把自己的姓名也塞在里面,共十一人,都寫明了官職和爵位,作為輔佐。哀章聽到齊郡新井和巴郡石牛事件下達了,就拿著銅柜到高帝祭廟,把它交給了仆射。
王莽到高帝祭廟拜受天神命令轉讓統治權的銅柜。他戴上王冠,進見王政君,回來便坐在未央宮的前殿,發布文告說:符命、圖文,金柜中的策書,都是神明的詔告,把天下百姓托付給我。根據占卜,戊辰日是吉日,我戴上皇冠,登上真天子的座位,建立“新朝”。
就此,王莽完成了他篡漢的過程,登上帝位,建國號為新,改元為始建國。
蒙奇通過分析,發現王莽被貶事件為分水嶺。王莽被貶前的確稱得上是一個謙謙君子,至于是偽裝的還是發自內心的,這是無法判斷的,但是他的命運卻是掌握在別人手里。到王莽第二次被召回時,與以前的表現完全判若兩人,說明他決心把命運把握在自己手里,不再聽任他人的擺布。這也說明王莽被貶這一事件對王莽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至于他是偽君子、真小人,還是理想破滅后的瘋狂,那就只有天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