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務虛名王莽失措 樹強敵新政難行
- 桃花源三部曲第二部艱難探索
- 月孤峰
- 9346字
- 2024-04-08 17:10:32
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王莽代漢自立,這時候他的主要精力應該全力放在鞏固政權上。具體做法應該是安撫四鄰,營造一個良好的周邊環境,然后著力解決內部問題:一是穩定官僚體系,保持政權正常運轉;二是讓百姓看到希望,借此來穩固自己的權力。只要他把這些事做好了,百姓才不關心誰來做皇帝呢。可是這時候王莽卻沒有抓住中心問題,四處出擊、昏招迭出,最終導致了自己的滅亡。
第一,求虛名強換印信出昏招逼反強敵
王莽在處理對外關系上,簡直就是兒戲。本來經過宣帝時期的努力,漢朝和周邊各國都建立起了良好的關系,尤其是連匈奴都穩定了,這是多么了不起的成就,可王莽偏偏就不珍惜。
王莽篡漢之初,為了貶低劉氏便頒下旨意:“漢氏有的諸侯稱王,以至四方的夷民也仿效這樣稱呼,這違反了古制,背離了一統的原則。如今確定諸侯王的名號都稱為公,以及四方夷民,冒用帝王尊號的都改為侯。”于是,王莽派出十二路人馬,去周邊各國宣示他的權威,并下達他關于降王為公、侯的命令。
王莽篡漢,貶低劉氏、重用王氏,這不能說是昏庸之舉;新朝建立,通知周邊國家也是應有之意。可是他不應該在這個時候選擇給其它國家降格,無來由地挑起爭端,難道這時候不應該廣施恩澤,爭取各方支持嗎?如果他想利用外部戰爭來轉移內部矛盾,那也要能夠保證速戰速決,贏的漂亮才行!再看看他派出的人,也是成事不足,敗事有余。
始建國二年(公元10年),五威將王駿等六人抵達匈奴,送給單于黃金、絲綢等厚重禮物,說明新朝接受天命取代漢朝的情況,并要求更換單于印信。原來的印文是“匈奴單于璽”,王莽更改后的印文是“新匈奴單于章”,但是王駿并沒有說明這一情況。
左姑夕侯蘇還提醒單于,要看了新印的印文之后再交回舊印,可是單于就簡單說了一句話:“印文怎么會變!”拿到新印信也不驗看便與大家一起喝酒了。從這里可以看出,單于是充分相信使者的。
再看看新朝的官員,他們明明看出單于的屬下對新的印信有疑問,他們也知道自己的做法不妥,但是五威右帥陳饒采取的方式是將舊印砸毀,讓單于無計可施。這是多么霸道啊!
果然就在第二天,單于派人來找五威將帥,對新朝借換印之機給匈奴降格表示不滿,希望拿回舊印。
這時,五威將帥將已經毀壞的舊印給匈奴使者看,說道:“新朝順應天命,制定新的印信。所以舊印由我們擊毀。單于應該接受上天旨意,奉行新朝制度!”
匈奴來人回去報告單于,單于見事已無可奈何,而且又得到很多新朝的賞賜,便派他的弟弟右賢王輿帶著進貢的牛馬,隨五威將帥前往新朝致謝,并上書新朝,要求重用舊印。
再看王莽的反應,王莽把出使匈奴的五威將,一律封為子爵,五威帥一律封為男爵。只有五威右帥陳饒因為有毀壞匈奴舊印的功勞,賜封威德子。說明王莽是欣賞陳饒這種做法的。
王莽這種不講信用的做法很快就得到了回應。匈奴單于欒提知,找了一個借口,屯兵于朔方郡邊塞之外。朔方太守奏報朝廷,王莽任命廣新公甄豐作右伯,準備取道西域出兵。
王莽仗恃國庫儲藏豐富,打算對匈奴顯示國威,于是把匈奴單于改稱為“降奴服于”,派立國將軍孫建率領大軍三十萬,討伐匈奴。
王莽又派中郎將藺苞、副校尉戴級率領一萬騎兵,攜帶大量金銀財寶前往云中邊塞,招攬引誘匈奴呼韓邪單于的兒子們,打算依次封他們為十五個單于,將匈奴支解。
藺苞、戴級將左犁污王欒提咸,以及欒提咸的兒子欒提登、欒提助等三人,誘騙到云中塞下,封欒提咸為孝單于,欒提助為順單于,都給予厚重的賞賜,把欒提登、欒提助送到長安。
匈奴單于欒提知聽到上述消息,勃然大怒,說:“先單于受過漢宣帝的恩惠,不能辜負。現在中國的皇帝并不是宣帝子孫,憑什么坐上寶座?”于是派左骨都侯、右伊秩訾王欒提呼盧訾、左賢王欒提樂,率軍進攻云中郡益壽塞,大肆屠殺中國官吏和平民。
從這之后,匈奴單于欒提知逐個告訴左右部都尉、各沿邊親王,侵入中國邊塞進行攻掠。他們擊殺雁門太守、朔方太守及兩郡都尉,擄掠官吏百姓、牲畜財產,不計其數,沿邊一帶郡縣空虛衰敗。
于是這個換印事件,再加上其它一些事件,終于一步一步地演變成了雙方的敵對行動。而王莽又急于立威,由此兩國之間刀兵相見,王莽被拖入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之中。
這時,在北方邊塞的各位將軍因大軍集結沒有完成,不敢出擊匈奴。討穢將軍嚴尤上書,列舉各項不利因素后,建議王莽下令,讓他帶領先到邊塞的部隊發動攻擊,深入敵境,以雷霆萬鈞之勢,給匈奴一個重創。
王莽不聽嚴尤的建議,還像從前一樣,把戰士和糧秣運往邊塞,于是天下動蕩不安。駐扎在邊塞的部隊又在當地放縱擾民,而內地各郡因征兵催稅,苛刻迫急,百姓不堪愁苦,紛紛拋棄家園,開始流浪逃亡,成為盜賊。
王莽下令七公、六卿都兼任將軍,派著武將軍逯并等,鎮守各大名城;另派中郎將、繡衣執法各五十五人,分別鎮守沿邊大郡,監察擅動干戈興兵作亂的歹徒。而這些人都利用鎮守之便在外胡作非為,擾亂州郡,行賄受賄,掠奪財物。
因此,中國北部邊疆,自從漢宣帝以來,百姓已有數代看不見烽火的警報,人口繁殖,牛馬遍野的情況,由于王莽擾亂匈奴,與匈奴結成仇怨,沿邊百姓或死亡、或被俘,幾年之間,北方邊疆一片荒涼,野外已見無人掩埋的白骨。
匈奴這里拖著王莽的三十萬大軍,搞得民不聊生,盜賊四起。這還不算,句町又出事了。
當初,五威將帥去西南夷,把句町王改為侯,句町王邯怨恨憤怒,不愿服從。王莽示意柯郡大尹周歆采用欺騙手段殺死了邯。邯的弟弟承起兵殺死周歆。州郡官府發兵討伐,也無法征服。
王莽又調動高句麗的軍隊進攻匈奴,高句麗人不想去,受到郡府強迫,就都逃出邊界。遼西郡大尹田譚追擊他們,也被他們殺死了。
州郡長官把罪責歸在高句麗侯騶身上,嚴尤報告說:“貉人犯法,不是從騶起始的,即使他們別有用心,也應當命令州郡權且安撫他們。現在濫加罪名,恐怕他們會因此叛亂,而夫馀等部族一定會附和的。匈奴尚未擊敗,夫馀和穢貉又鬧起來,這是大患啊!”
王莽卻不加安撫,穢貉于是反叛。王莽下詔命嚴尤進擊。嚴尤確實很有本事,他引誘高句麗侯騶到來而把他殺了,傳遞首級到長安。
王莽非常高興,把高句麗改名為下句驪。于是貉人更加侵犯邊境,東部、北部和西南的各蠻夷族也都亂起來了。
始建國五年(公元13年),烏孫國的大昆彌和小昆彌派遣使者來進貢。王莽因為烏孫國的人多親近歸附小昆彌,又看到匈奴從它與新朝之間的所有邊界上一齊侵掠,想要博得烏孫人的歡心,便派使者引領小昆彌的使節坐在大昆彌使節的上位。烏孫國大昆彌是君、小昆彌是臣,王莽這種不顧外交禮儀的做法,又把烏孫國給得罪了。
西域各國由于王莽長期沒有恩惠和信用,焉耆國首先背叛,殺死了西域都護但欽。于是,西域各國與內地關系崩潰解體。
益州蠻夷因愁苦而騷擾,同時叛亂,擊殺益州大尹程降。王莽派遣平蠻將軍馮茂調發巴郡、蜀郡、犍為郡等地方官兵,糧秣軍餉直接向百姓征收,進擊益州郡叛亂民眾。
天鳳三年(公元16年),平蠻將軍馮茂攻打句町,士兵因瘟疫而死亡的有十分之六七,征收百姓財物,十中取五,弄得益州民窮財盡,而戰爭卻沒有取得勝利。
王莽把馮茂調回來關進監獄,最終死于獄中。冬季,王莽再派寧始將軍廉丹與庸部牧史熊,大舉征發二十萬人,發動攻擊。剛到達時,斬殺敵人數千。后來軍糧供應不上,士兵饑餓,又染上瘟疫。
王莽征召廉丹、史熊回京師。廉丹、史熊要求增加支援,表示一定要戰勝句町才班師還朝。于是,捐稅更重了。就都大尹馮英,奏報建議停止作戰,派軍隊駐守并開墾耕種田地,公開懸賞,召誘夷人。
王莽大怒,免掉了馮英的官職。后來有所覺悟,說道:“馮英也不便深加責怪。”又任命馮英作長沙郡連率。
天鳳三年(公元16年),新朝派特使五威將王駿、西域都護李崇和戊已校尉郭欽出使西域,各國都到郊外迎接并供應民夫和糧秣。
王駿想要襲擊他們,焉耆假裝投降,卻秘密集結部隊防備。王駿等率領莎車、龜茲的軍隊七千余人分作數隊,命令郭欽和佐帥何封另外率領一支軍隊作為后衛。
王駿等進入焉耆,焉耆伏兵突起,攔截襲擊王駿。而姑墨、封犁、危須等國軍隊叛變,回兵向王駿等發動攻擊,把王駿等人全部斬殺。
郭欽稍后抵達焉耆,趁焉耆軍隊還沒有返回,發動襲擊,屠殺老弱,取道車師回國。
王莽任命郭欽為填外將軍,封為胡子,封何封為集胡男。李崇收集殘余部隊,退保龜茲。等到王莽敗亡,李崇去世,西域于是跟中國隔絕。
天鳳五年(公元18年),匈奴烏累若單于欒提咸去世,他的弟弟左賢王欒提輿繼位,為呼都而尸道皋若單于。
欒提輿繼位后,派大且渠奢與伊墨居次云妹妹的兒子醯櫝王,同到長安進貢。王莽派和親侯王歙與奢等一同到制虜塞下,與欒提云、須卜當會面,并趁機用兵逼迫、威脅欒提云、須卜當,送至長安。
須卜當到長安,王莽封他須卜單于,打算出動大軍,幫助他在匈奴即位,然而大軍一時無法集結。而匈奴對新朝更加惱怒,紛紛侵入北方邊境擄掠搶劫。
天鳳六年(公元19年),更始將軍廉丹攻打益州郡,仍然無法取勝。益州郡夷人棟蠶、若豆等起兵,擊殺郡守。越郡夷人大牟也反叛了,屠殺官吏平民,并侵占他們的財產。
王莽召廉丹回來,改派大司馬護軍郭興、庸部牧李去攻打蠻夷若豆等部落,派太傅羲叔士孫喜去平定江湖的盜賊。
與此同時,匈奴侵犯邊境很厲害,王莽便大規模招集全國的壯丁。向全國官吏和平民征稅,抽取財產三十分之一。命令公卿及以下直到郡縣佩帶黃色綬帶的官吏都要保養軍馬,馬匹的多少根據各人的官秩規定等級,而官吏都把這個負擔轉嫁給老百姓。
地皇二年(公元21年),王莽又轉運全國的糧食、絲帛前往西河郡、五原郡、朔方郡和漁陽郡,每郡以百萬計,想要用來攻打匈奴。這時須卜當因病去世,王莽把自己的庶女嫁給須卜當的兒子后安公須卜奢,因為最終要用武力送他回匈奴即位,所以對他尊榮寵愛都很深厚。當王莽敗亡的時候,欒提云、須卜奢也在中原去世。
王莽為了一個虛名而四處樹敵,然后不管不顧,四處開戰。戰爭持續了十幾年,搞得兵疲民怨,狼煙四起,好端端的周邊環境,被他搞得仇敵環伺,就是再強大、再富有的國家也經不起這么折騰。最后,非但沒有戰勝敵人,反而把財政拖垮了、士兵拖疲了、百姓拖苦了、盜賊壯大了,為自己的滅亡點燃了導火索。
第二,治其標打草驚蛇留其本后患無窮
俗話說:咬人的狗不叫,這話極其適合政治斗爭。政治斗爭不是小孩子打架,打完一架又和好了。政治斗爭,尤其是最高層的政治斗爭,都是你死我活、不可調和的。所以在條件成熟之前要隱忍,成熟之后要果斷,一擊必須治命,最忌諱的就是把別人弄成敵人,然后又不去斬草除根。
王莽的政權篡自于漢,如果他做得好,臣民百姓都擁戴他的話,劉氏就再也掀不起什么風波了,可是一旦他出現失誤,劉氏便會成為人們反對他的一面旗幟。而一個人不出現失誤是不可能的,后面發展的事實也證實了這一點:第一個起兵反抗他的是安眾侯劉崇,被人推為旗幟的是更始帝劉玄,而最終的勝利者是光武帝劉秀,這些人都是劉氏皇族的身份。
在對劉氏皇族的處理上,王莽首先要搞清楚他與劉氏皇族之間矛盾的性質。劉氏皇族與他的矛盾注定是你死我活、不可調和的,任何和平共處的想法都是幼稚可笑的。因為這是一個贏者通吃,輸者就要賠掉整個家族性命的問題,沒人輸得起,雙方誰也不可能信任對方。因此最后的選擇一定是你死我活,沒有任何調和的余地。從王莽對劉氏皇族的處理來看,他應該是錯誤地判斷了他們之間矛盾的性質。
究竟怎樣更好的處置劉氏皇族的問題,那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從后世的經驗來看,殺光是最可靠的辦法。但是不管怎么說,王莽都是選擇了一個最不好的辦法,就是把劉氏皇族逼成了敵人,然后又放任不管。
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正月初一,王莽代漢后,下策書命孺子嬰為定安公,并派人看管起來,不準和任何人交流,所以一直到長大,定安公還不能叫出六畜的名稱。把孝平皇后立為定安太后。劉姓皇族擔任郡太守的,都調任諫大夫。
王莽又說:“漢朝有的諸侯稱王,以至四方的夷民也仿效這樣稱呼,這違反了古制,背離了一統的原則。如今確定諸侯王的名號都稱為公,以及四方夷民,冒用帝王尊號的都改為侯。”
王莽將孺子嬰貶為定安公,并派人看管起來,讓他無法再成為劉氏的旗幟,這個做法沒有問題。但是后面對劉氏其他人的處理就沒有這么明智了。
王莽先是把劉氏皇族擔任郡太守的,都調任諫大夫。又把漢諸侯王三十二人的名號降為公,諸侯王子弟名號為侯的一百八十一人都降為子,后來又被剝奪了他們的爵號。第二年,王莽又將漢朝君王在京師的祠廟全部廢除;劉姓當官的全部罷免。事情進行到這里的時候,還算是正常,因為殺人也需要找個借口,劉氏皇族可以慢慢地收拾。
但是接下來的事就讓人不懂了,王莽留用了明德侯劉龔、率禮侯劉嘉等三十二個劉氏家族的人,理由是這些人懂得天命,擁護過他,功勞巨大。留用就留用吧,又把他們改姓王。
難道王莽真的相信這些人是真心擁護他的嗎?還是想做給別的劉氏皇族的人看的?想分化瓦解他們,認為只要支持他就可以得到重用,從而爭取那些劉氏皇族的人為他所用?還是做給其他人看的,讓人感受到他的博大胸懷?
最不可思議的是,王莽竟然讓這三十二個家族的人改姓王?他這是想恩賜這些人,還是想羞辱這些人呢?堂堂一個皇族,被人給改了姓,他們會愿意嗎?他們會選擇跟著王莽,還是選擇為了能夠得到同族的諒解而背叛王莽呢?畢竟他們也是希望能夠進入族譜、死后是可以進入祖墳的,這在那個年代里可是頭等大事。
毫無疑問的是,王莽的這一通操作,讓所有的劉氏皇族人員,不論是被免官的,還是被留用的,都成了他的敵人。而且那些被他改了姓的皇族,為了表示自己的決心,反抗起來反而會更加激烈。而他竟然就這樣放心地留著這些敵人,這是讓人最無法理解的地方。
為什么他不借著土地改制,把劉氏皇族的土地分給少地的農民,制造劉氏皇族與農民的矛盾,從而為自己謀取利益呢?如果劉氏反抗,名正言順就地鎮壓,不用再辛辛苦苦地去找借口了;如果劉氏不反抗,那就把他們統統搞成窮光蛋,讓他們再也掀不起風浪。
第三,天作孽猶可恕自作孽不可活
面對天災人禍、內亂外敵,王莽集團不是想著怎么去救火,反而熱衷于內斗,更加削弱了其力量。甄豐、劉秀都是王莽的心腹,為王莽做了很多事,而他們本人也得到了豐厚的回報。始建國二年,甄豐的兒子甄尋想打王莽的女兒、漢平帝的皇后黃皇室主的主意。王莽大怒,下命令拘捕甄尋。最后甄豐自殺、劉秀被流放,牽連公卿、親族、列侯及以下,被殺死的有幾百人。
財迷吝嗇,口惠而實不至,導致信譽喪失。始建國五年(公元13年),王莽下詔:依照周王朝制度,分為五等爵位,共一千八百個封國,附城的數量也一樣,以等待有功之士。現在已經受封的,公侯及以下共七百九十六人,附城一千五百五十一人。只因戶籍地簿還沒有完成調查測量,沒法授予封地。所以暫且讓他們向屬于大司農的都內專領薪俸,每月錢數千。諸侯都很貧困,有的甚至受雇為人做工。
天鳳四年(公元17年)六月,王莽故伎重施,把象征封國的茅草與泥土授予諸侯王。王莽喜好說空話,羨慕古代的制度,多給人賜封爵位,為人卻實在吝嗇小氣,托辭土地規劃沒有確定,所以權且先授予象征封國的茅土,用來安慰喜歡封爵的人。
克扣大臣俸祿,造成官員不滿和腐敗猖獗。王莽以厘訂制度未完為由,上自公爵侯爵,下到小吏,全都停發俸祿。天鳳三年(公元16年)五月,王莽下詔說將從六月初一開始發放俸祿。然后王莽又下詔說,應當恢復歲豐則俸祿增加,歲歉則俸祿減少的制度,希望上下同心同德,鼓勵生產,安撫百姓。但是王莽的制度瑣碎,核算起來很難,官吏到底還是領不到俸祿,于是紛紛利用自己的職權干壞事,靠收受賄賂來解決自己的費用開支。
面對天災人禍、盜賊四起的局面,王莽還將說實話、提出好建議的人免職。將順其心意、謊話連篇的人升官,搞掩耳盜鈴的游戲,真實情況被完全掩蓋。
天鳳五年(公元18年),全國的官吏因為得不到俸祿,紛紛去牟取非法利益,郡尹、縣宰家里積累上千斤黃金。王莽于是檢查始建國二年匈奴擾亂中國以來,所有軍官和邊境官吏大夫以上牟取非法利益的,沒收他們家中所有財產的五分之四,用來資助邊防急需。各公府官吏跑遍全國,審查貪污案件,動員官吏告發上司,奴婢告發主人,希望用這樣的辦法來禁止奸邪,可是奸邪卻越來越厲害。
地皇元年(公元20年),王莽又下文告說:“黃色寶貴,紅色輕賤,應當讓郎官、侍從官都穿著深紅色的衣服。”他根本就不知道,他這么簡簡單單的一句話,會耗費多少錢財。
地皇三年(壬午,公元22年)夏季四月,王莽派遣大軍東征討伐眾盜賊。樊崇聽說后,怕部眾跟王莽軍隊在混戰時難于辨別,于是下令都用朱砂涂抹雙眉,因此號稱赤眉。太師王匡、更始將軍廉丹一起率領精兵十余萬人,一路放任士兵,不加約束。東部地區為此出現民謠:“寧遇赤眉,不遇太師!太師尚可,更始殺我!”
王莽又派遣很多大夫和謁者分別告訴百姓把草木熬成糊狀食品。但這種糊狀食品無法吃,反倒增加人力、物力的浪費。
王莽任命將軍九人,都用“虎”作為將軍的名號,率領禁衛軍精銳士兵幾萬人向東方開去,把他們的妻子兒女收容到皇宮里作為人質。這時宮中儲存的黃金還有六十多萬斤,其他的貴重珍寶差不多也是這個數目,王莽更加愛不釋手,對九虎將軍部屬,每人僅賞賜四千錢,大家很怨恨,毫無斗志。王莽到這時命都快保不住了,還舍不得錢財。
亂改官名。王莽按照周朝的官制,將官職名稱改來改去,涉及官職眾多,以至于史書上都不能一一記錄了。
亂改轄區和地名。九州的范圍里,有二千二百零三縣,又模仿古代的六服,把國土劃分為惟城、惟寧、惟翰、惟屏、惟垣、惟藩,各以其方位稱呼,總共有一萬個封國。這以后,每年都有變動,一郡甚至改了五次名稱,最終又恢復了原來的名稱。官吏和平民,無法記憶,每次下詔書,總要在新名之下附記原來的名稱。
拉大旗作虎皮。王莽承接漢朝盛世的龐大基業后,心里仍不滿足,認為漢朝的格局太小,想要更為宏大。于是,王莽自稱是黃帝、虞舜的后裔,以黃帝為王姓的初祖,以虞舜帝為始祖。他又建造五座祖宗祭廟,四座皇族祭廟。天下姚、媯、陳、田、王五姓都是皇族,世代不納稅,不服役,不負擔義務。
第四,為篡位狂造祥瑞圖續命寄望修仙
王莽非常迷信,他上位靠的是造祥瑞這套東西,當他遇到困難時,他又想到了這個,所以他又搞起了這一套。
始建國二年(公元10年),從這一年起,王莽開始崇拜神仙,聽信方士蘇樂的建議,興建八風臺,費用達黃金萬兩。又在宮殿上種植五色秫粟,播種之前,先用煮玉的水泡養。計算起來,一斛粟米成本要黃金一兩。
天鳳六年(公元19年)春季,王莽發現全國盜賊很多,于是命令太史推算出三萬六千年的日歷。下令每隔六年改換一次年號,布告天下。又下詔書:“我會跟黃帝一樣成仙升天。”想以此對百姓欺騙和夸耀,使盜賊瓦解。
地皇元年(公元20年),很多觀察云氣的人都說出現了大興土木的征象;九月甲申,王莽在長安城南興建皇家九座祭廟,其中黃帝廟東西南北四方各長四十丈,高十七丈,其它祭廟只有黃帝廟的一半,規模十分宏偉。廣泛征召全國工匠及捐助錢糧者,人馬糧草在道路上絡繹不斷,支出數百萬錢,而役夫喪生的有一萬人左右。
地皇二年(公元21年),郎官陽成進獻符命,說應當再立皇后,又說:“黃帝靠著一百二十個女子成了神仙。”王莽于是派遣中散大夫和謁者各四十五人分別巡視全國,廣泛選取被鄰里所推崇的有淑女的人家,送上名冊。更始元年,王莽想要顯示自己的心情是安定的,于是染黑了胡子和頭發,立杜陵人史諶的女兒作皇后。此外還設置后宮,遴選嬪妃一百二十人,想效仿黃帝成仙的故事。
地皇三年(公元22年),各路反叛大軍進攻洛陽和武關,王莽不知所措,就采用大臣的建議,率領群臣到南郊,陳述他承受符命的經過,仰天大哭,聲嘶氣絕,伏地叩頭。眾儒生和百姓每天早晚都會集結起來痛哭,王莽還給他們準備了稀飯,哭得非常悲哀的人,被任命作郎官,郎官達到五千多人。
叛軍攻進城里,王莽逃到未央宮宣室前殿避火。王莽身穿黑中稍微帶紅的戎裝,手持虞帝匕首。天文郎在前面按著栻,演算著方位,王莽隨著星盤斗柄的方向轉動坐席,嘴里還說著:“上天把治理國家的圣德和使命賦予了我,漢軍能把我怎么樣!”
總之,王莽從內政到外交,昏招迭出,他的行為完全可以用“徒好虛名、急功近利、無謀少略、崇尚鬼神”來概括,如果再精煉一點的話,就是三個字:“瞎折騰。”
上面說到的是王莽施政過程中的失誤之處,這只是王莽行為的外在表現,只有深入分析王莽的內心世界,才能找到王莽失敗的深層次原因。
第一,王莽只是一個不懂變通的書呆子。王莽對腐儒的書讀得太多了,被腐儒那一套給徹底洗腦了,應該也是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受害者。可是人家只是說說而已,他自己卻當真了,而且是只得其表,未得其髓。其表現形式之一就是太追求名正言順、過于注重虛名了,從與傅太后針鋒相對,最后被罷官開始,到重新上位后與劉氏爭正統,貶低劉氏;再到對邊境國家降低稱號,四處樹敵;都是為了虛名,而將實質內容拋棄不顧,以至于脫離了中心目標。表現之二就是看不清形勢,盲目推崇古制,妄圖恢復到古制上去。王莽的那一套制度,無論是恢復井田制、恢復古代官制、還是五均六管,都是試圖恢復到《周禮》上去。他也不想想,如果古代的那些制度如果有效,怎么會被時代所拋棄呢?
第二是狂妄自大,而且這種狂妄自大還是自卑者的狂妄自大,因而破壞力更大。從王莽不管不顧,一心要推行古制的情況來看,他一定是狂妄地認為,他完全可以再現古代這種偉大的制度。深究其根源,則是在于其年少時的經歷,那段經歷讓他非常自卑,所以他刻意處處隱藏自己,就是在等待時機。當時機到來時,他就會不顧一切地想證明自己,以至于能夠做出任何完全不可思議的事,而這種做法對于一個極度自卑又掌握極大權力的人是完全可能的。再加上他自己的皇位來源不正,他就更要急于證明自己,所以做起事來就會更加瘋狂。
第三是能力不足,急功近利、眼高手低,卻缺少實際操作經驗。王莽總是急著推出一個又一個政策,卻不進行深入思考,總想著把所有的事都畢其功于一役。他的一個個政策都是表面上看起來都很好,但是卻脫離實際,經不起仔細推敲。而且發布完了,不是想著認真去執行,而是虎頭蛇尾,草草了事。王莽這種行為絕不是偶發現象,中國歷史上這種人比比皆是,比如董仲舒的提議、后來的王安石變法、戊戌變法、歷次的農民起義,都能找到這種影子。在古代還有個祖宗之法的限制,近代將傳統儒學理論被視為中國落后之根源之后,這種現象更加突出起來,在現在有個專用的詞,叫做小資產階級幼稚病,或是更準確地叫做左傾冒進。
第四是太吝嗇,利令智昏。王莽后來的做法比較奇怪,與他未發達之前和未登基之前的做法完全不同。比如克扣大臣俸祿、搞虛名冊封、死到臨頭還舍不得對大軍賞賜等。難道他不明白,只要掌握住政權,其它的東西不都可以再次得到嗎?這應該就是和他小時候的經歷有關了,他從小窮怕了,所以養成了守財的性格,所謂的舍命不舍財。
王莽的失敗還離不開另外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王莽在漢哀帝時期的被貶。應該說那一次對王莽的打擊實在太大了,是王莽生命中的一個分水嶺,是他前后判若兩人、發生質變的最根本原因。那次的事讓他徹底明白了,要想實現自己的抱負,只能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要想掌握住自己的命運,只有自己做皇帝才最可靠。
經過一段時間的仔細研究之后,蒙奇對王莽的一生、王莽的新政及王莽新政失敗的原因都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越深入,蒙奇就越是覺得王莽新政是可行的,可是他覺得還有些問題說不太清楚。于是他決定親自去中原一行,實地考察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