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二 心力管理:人本管理的題中應有之義
黑松林這家企業規模不大,但給人的感覺是運作很好,可以用精致、精彩、精妙絕倫來形容。搞企業,不一定都求其大,但要求其精、求其專、求其優、求其特、求其強,做到小而精、小而專、小而優、小而特、小而強,這也是成功的一種境界。劉鵬凱執掌的黑松林為什么能達到這個境界呢?我認為,關鍵是靠文化力,尤其是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親和力、激勵力、溝通力、導向力和約束力。可以說,文化力滲透到黑松林運作、經營管理的方方面面。管理上注重細節,注重以心為本,注重心本管理,注重心力管理,這就把文化管理具體化、精細化了,把文化力在企業經營管理中的功能真正開發出來了。這是黑松林管理的顯著特點。作為企業的領導者、決策者,劉鵬凱有較強的文化自覺意識,由文化自覺產生文化自信,又由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實現文化自強。這一點,在黑松林的經營管理實踐中表現得很突出。這是值得給予充分肯定的。
我對劉鵬凱的印象是一位忠誠敬業、刻苦勤奮的人士:勤于做事,勤于學習,勤于思考,勤于寫作。在許多場合都能感覺到,他隨時隨地都在聽取別人的意見、見解、觀點和看法,隨時隨地都在學習,把知識轉化為分析事務、實施文化管理的能力。他這種勤奮的品性、習慣很可貴!不僅如此,從那些企業故事中,在處事的方法上,他還能讓人感覺到一種對真善美的追求,一種人間真情和善良的品格。這就屬于人格魅力的范疇了。人格魅力并不是虛無縹緲的,而是體現在一系列細節、故事、言行舉止之中。從這些細節、故事、言行舉止中可以找到許多涉及人性、品德、情商之類的內容,讓人感受到真情的涌動、愛心和暖意的流淌。這不就是心動嗎?!這不就是由心動而產生的心力嗎?!
一位忙于企業經營的掌門人創作出這樣一本書,沿著以人為本和文化管理的路子往前走,對中國式管理進行探索,是很值得敬佩的!過去,“心力”一詞就多有使用,各有各的用法,其內涵也不盡一致。本書講的是21世紀中國一家生機勃勃的民營企業在創業創新發展中的經營管理。心力管理同心本管理、同人本管理是否相矛盾呢?我看不矛盾。以人為本是一切發展的總原則、總要求;而人本管理則是以人為本在管理領域的體現。以心為本之心,心本管理之心,心力管理之心,都是以人為本中的“人”之心。在我看來,以心為本、心本管理、心力管理同以人為本及人本管理并不矛盾,而是對以人為本、人本管理的深化和拓展,是以人為本、人本管理的題中應有之義,是它們的最佳境界。它們之間有著內在的聯系,而不是相割裂的。
“心”這個概念在中國哲學史、思想史上很早就被提出來并長久使用。劉鵬凱提出的心力管理自然會引起人們對“心”這個概念及其內涵的種種議論。中國傳統文化是博大精深而不是單一單調的。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是講“心”的,孟子曾提出“仁義禮智根于心”,這句話很重要。在道家思想中,道是最根本、最重要的概念,而對于那無形無跡、包容天地的道,唯有心才能把握,所謂“道之為道,唯心可悟”以及“以心驗道,以心修道,師心從道”。在佛學思想中也是講心的,有“三界唯心”“萬法一心”的說法。佛教的《心經》很經典,只有200多字,但真正讀懂并不容易。在墨家,墨子也講心。在《墨子·經上》中就有相關描述:“聞,耳之聰也……循所聞而得其意,心之察也……言,口之利也……執所言而意得見,心之辯也。”對于儒、道、佛都講心,曾有“三教歸一”“三教本同”的說法,而“三教本同”就是三教同歸于心。這樣說來,是不是就可把各家各派有關“心”的說法混為一談了呢?我想不應產生這樣的誤解。各家各派講“心”,是從各家各派的思想體系出發的,是同各家各派的思想體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并融為一體的,而各家各派的思想體系都有自己的結構、內涵和特色。這里提到儒、道、佛、墨都講“心”,是為了說明“心”這一概念的重要性,即“心”這一概念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所處的重要地位。這在申荷永的《中國文化心理學心要》一書中有很好的論述。
如今,我們常講用心工作、用心干事、用心管理、用心服務。我們都知道,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根本宗旨。這里也講了“心”,而且是“全心”,體現了為國為民做好各項工作的使命感、忠誠心和責任心。劉鵬凱是搞企業的,在企業運作中,也要竭盡心力,用心管理,用心經營,用心同客戶打交道,用心同員工溝通共事,做到將心比心、以心交心、以心換心、心心相印。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劉鵬凱同員工打交道,不是一方在向另一方進行“訓導”,而是一種平等、相互尊重的兄弟姐妹式溝通。這是一種雙向互動地追求卓越、展現人性美和善心善意的過程,也是心靈共鳴的狀態和實現“心力”傳遞的過程。他在實踐中感悟到:心之所及,力之所達。這句話總結得好。我們常講理論源于實踐,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是實踐論。沒有實踐的總結,哪來理論的升華?企業文化理論、企業管理理論從根本上說是從企業實踐、企業家的實踐中創造出來的,而不是套用已有的書本知識推理、演繹出來的。
關于“心文化”的研究,劉鵬凱有自己獨特的貢獻。幾年前,一位著名學者送給我一本書,叫《心時代:一個情感化的世界及其經濟圖景》,其中講到“心經濟”“心生活”的概念,認為當今人類已進入了“心時代”。這本書對讀者有很大的吸引力,作者以新穎的視角觀察當代經濟社會生活,很有意義!最近,山東的一位作者給我送了一本《心文化新論》書稿,邀我作序。這些都是與心力管理相關的著作。我覺得,他們從不同角度結合自身的實踐,研究“心文化”,探討“心學”與當代企業的發展,這是一件好事。本書的問世,很可能會激發更多的人對心學、心力的探求興趣,這也是一件好事。本書以理念故事化、故事理念化的形式,以細節管理,以及細節中的心本、心力管理為顯著特色,獨具魅力。
劉鵬凱的心力管理體現了知行合一論、知行統一論,而不是知行分割、知行分離。在中國思想史上,王陽明對心、意、知、物有過這樣的闡述:“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陽明心學不是三言兩語便可講清楚的,這里由于篇幅所限不可能對他的思想體系做出細致評論,我只想對他的立意宗旨“知行合一”問題做點引述。在王陽明看來,“真知必能行”,“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足謂之知”。他又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他還說,“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以及“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離”。王陽明的故里在浙江余姚,多年以前我參觀過。他的一位著名弟子王心齋是江蘇泰州人,可算是劉鵬凱的老鄉。陽明哲學傳到日本后,日本學者對“知行合一”又有了新的提法:“即知即行”“即知必行”。本書的內容、見解,都是在黑松林的管理實踐中產生和形成的,處處體現了知與行、說與做、認知與實踐、心意與行動、理念與行為的統一。
全球最具影響力的華人管理學家之一徐淑英在《中國管理研究的現狀及發展前景》一文中這樣描述:“目前,套用西方發展起來的理論在中國進行演繹性研究主導了中國管理學研究領域。用這種方法進行的研究傾向于把成果發表在國際性雜志上,尤其是國際頂尖雜志。這類研究成果驗證了已有理論或者對其情境性邊界進行了延伸研究,說明了如何使用現有研究成果來解釋一些新情境下出現的獨特現象和問題。但這樣的研究傾向對現有的理論發展只能提供有限的貢獻,因為它的目的并非尋找對地方性問題的新的解釋。這種方法也限制了對中國特有的重要現象以及對中國有重要影響的事件的理解。”她的這段論述,一針見血地指出了中國管理學研究當前所存在問題的要害。我之所以對本書予以肯定和支持,并不意味著它對管理學或人本管理有多么重大的理論性突破,而是它是從企業實際出發的,是同中國傳統文化緊密結合的,是把傳統文化的精髓同現代企業經營管理融為一體的,正是由此產生了很好的實踐價值和蓬勃的生命力,進而讓人不斷感悟和探求“土生土長”的中國式管理理論。
在人類的認識史上,任何一種科學理論或觀點,都是在實踐的基礎上反復總結、檢驗、修正、提升而形成的。我相信,經過不斷的討論,劉鵬凱會吸取很多有益的思想營養,進一步深化和拓展對中國式管理理論、心本管理和心力管理的認識。
賈春峰
中國市場經濟研究會原副會長、資深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