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力管理
- 劉鵬凱
- 2036字
- 2024-05-11 17:17:54
推薦序一 用心管理與用力管理的結合
什么是管理?什么是管理者?通過閱讀劉鵬凱的《心力管理》,可以提煉兩句話來回答上述兩個問題:“管理是通過別人來做好工作的過程。管理者是對別人的工作負責的人。”劉鵬凱請我從管理學視角為本書作序,這既是一位企業家對管理學的實際需要,也是現階段中國企業管理實踐對管理理論研究與教學工作者的客觀要求。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40多年的中國企業管理實踐,既縮小了同國外發達國家自泰勒科學管理以來百年歷程的差距,又面對現代市場經濟、經濟全球化和產業數字化等發展趨勢,提出了值得探索的管理理論與實踐的新課題。
1997年,劉鵬凱所在的江蘇黑松林粘合劑廠有限公司(簡稱“黑松林”),成為當地第一家公司制改造的試點企業。當時,企業拖欠員工工資現象嚴重,人心渙散,瀕臨破產。改制后的企業管理之路如何走?以劉鵬凱為代表的管理者轉變了改制前的工廠管理思路,站在員工或下屬的角度,換位換心,對員工負責,把員工的心之所及轉化為力之所達。這種用心管理與用力管理相結合的心力管理過程,提升了企業對員工的凝聚力和員工對企業的向心力,有效地保證了企業改制的順利進行,促進了企業的穩健發展。
管理是科學。管理學的學科理論價值在于系統地研究企業組織與管理過程中的個體、群體及其相互關系。管理的實質是同人打交道。管理者的作用在于他使企業組織中的別人變得比自己更為重要。管理工作的互動、交叉、聚散、推進及持續不斷的創新的基本動力都來源于人。人就是人,不要把人單純看成企業的工具。心力管理的成功秘訣就在于它抓住了管理學的這個精髓,反映了管理學發展的基本規律。劉鵬凱探索心力管理,就是把單純“賺錢”轉變為“修心力”的管理過程,用心動形成心力的智慧,贏得人心,實現四兩撥千斤。一個企業有了心力,就會“人心齊,泰山移”,眾志成城。眾心合力是企業發展的原動力。
管理是藝術。管理學的實踐應用價值在于它具體地運用管理知識和管理原理來解決管理過程中的實際,包括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的問題。單純在課堂上學懂舞蹈課程,不等于就掌握了舞蹈技巧。同樣地,管理是一種實踐、一個過程、一門藝術,具有鮮明的可操作性。從事管理工作,必須在企業實踐和市場競爭環境中摸索、體驗、感受、經歷,既難以事先灌輸,也難以事后復制,更無法歸納為千篇一律的固定模式。面對日益復雜的管理問題,管理技巧就在于它把復雜問題簡單化,以最簡便快捷的方式達成管理目標,避免無功而返或事倍功半。把簡單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簡單。管理學家不僅要確立企業的發展目標,更要著重解決實現企業目標“搭橋過河”的方法。本書歸納的25種管理方法,分別從不同側面解決了復雜的管理問題。比如“走棋法”解決的是產品的市場競爭問題,“磨合法”解決的是組織凝聚力打造問題,“眉批法”解決的是員工激勵問題,“記豆腐賬法”解決的是營銷員成長問題,“做饅頭法”解決的是俘獲客戶“芳心”問題,“短信法”解決的是管理中的情感溝通問題,這些管理方法具體、生動、務實,體現了“管理是藝術”的真諦。
管理是手藝。管理學在企業實踐中的具體運用,同管理者對管理理論和管理信息的理解及自身的個性特質密切相關,尤其是受到管理者個人在管理工作中的手感、質感、分寸感、操作感及他對人物與事件的判斷、選擇、微調能力的影響。每位管理者在管理實踐中都有自己體會很深的感性案例,包括成功案例和失敗案例。關鍵在于管理者自身是否具備從感性到理性的思維能力和行為能力,能否找到符合管理規律的有用案例。對管理者培訓的目的就是要提升這種思維能力和行為能力。劉鵬凱的管理特質就是拿起改制后兌現的企業自主權,選擇員工工資作為管理創新的突破口,想員工之所想,端出暖人心的員工薪酬改革方案,讓員工將心比“薪”,變人心渙散為人心凝聚,使企業呈現出活力與合力的新局面。在此基礎上,通過學習與培訓,不斷引導員工在工作與生活中,善用其心,自凈其心,消除惡心,增強愛心,發自內心,共同構建心心相印的和諧發展環境。
管理是科學、藝術、手藝的結合。管理的科學理論是抽象的,卻是普遍的、共同的規律;管理的藝術是具體的,卻是經常變化的行為;管理的手藝是差異化的,卻是真實的、多元的存在。管理學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實現了科學、藝術、手藝三者的有效結合,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持續發展。劉鵬凱的心力管理,乃是管理的科學、藝術與手藝相結合的具體表現。心力管理包含著用心管理與用力管理相結合的豐富內涵。管理必須用心,還要贏得人心,即使面對困境,也切忌心灰意冷。心決定力,即人心深處,往往存在著起決定作用的某種力量。心力管理就是管理者依據自身的心思與能力、精神與體力、思維與行為,發自內心做好管理工作的精神力量。心力管理是有形力量與無形力量的結合,軟實力與硬實力的結合,管理制度與管理文化的結合。以心力管理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作為企業管理者獲得管理信息的渠道,必將形成“信息決定思路,思路決定出路,出路決定財路”的良性循環發展局面,引領企業成為長壽型企業。
鄧榮霖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