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心力管理作者名: 劉鵬凱本章字數: 7076字更新時間: 2024-05-11 17:17:55
推薦序三 心力管理與中國傳統管理哲學
中國擁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經歷了幾千年的文官統治,積累了豐富的(國家)治理經驗,同時,在理論上有儒家、道家、兵家、法家和佛教的豐富典籍,其中的管理思想博大精深,是當代中國的國家管理、企業管理的重要思想淵源。
中國傳統的管理哲學至今沒有公認的概括,我在此想做一番大膽的嘗試。中國傳統的管理哲學以儒家哲學為主體,兼容了道家、法家、兵家的哲學,它的主要內容可概括為十個方面,而劉鵬凱的心力管理繼承和發揚了中國傳統的管理哲學,成為中國式管理的最好樣本。
“人性本善”,以德服人的管理哲學
人性假設是管理哲學的基礎,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有性惡論、性善論、性無善惡論等許多主張,但占主流的是儒家的性善論。與這種人性假設相對應的管理哲學是“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力服人”,即施“仁政”。孟子曰:“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以德服人的核心是愛人,孔子曰:“仁者,愛人。”愛你的下屬,愛你的子民,“以至仁為德”(蘇軾《道德》)。漢朝劉向提出:“善為國者,愛民如父母之愛子、兄之愛弟。”
劉鵬凱正是這樣做的。他相信員工的善良本性,從這一點出發,他致力于把每一位員工培養成優秀員工。他千方百計地通過細節和案例教育員工,以至于創造了“園丁法”“磨合法”“眉批法”“五道法”“春雨法”“短信法”等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員工犯了錯誤,他不是一罰了之,而是通過深入細致的思想工作,幫助員工認識錯誤,自覺改正。員工從點點滴滴中感受到管理者的一片愛心,起到了以德服人的效果。
“載舟覆舟”,以民為本的管理哲學
儒家主張“民貴君輕”,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從哲學高度論證了領導者與被領導者的角色定位。《貞觀政要》中指出:“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它以水與舟的關系作比喻,準確而形象地說明了民本哲學的內涵——不是領導者決定被領導者的命運,而是被領導者最終決定領導者的命運。“得人心者得天下”,是中國傳統的管理理念,也是心力管理的價值基礎。
劉鵬凱在《我的心力管理之路》一文中寫道:古人云,人之力發自于心,心旺則事盛。得人心者得天下,講的就是人心的力量。家和萬事興,興盛靠的是心,要有心、用心、真心、誠心、全心。在企業里,當員工感到企業就是我的家時,員工就不會是“飛鴿牌”,他們就會吃了秤砣鐵了心,把企業看成“永久牌”,就會把企業的利益看成自己的利益,努力工作,在所不惜。
用劉鵬凱的話來說,心力管理就是人心工程,他無微不至地關心員工:員工買了摩托車,他要送一頂安全帽;員工孩子上學了,他要送一筆助學金;員工家里來了客人,只要提出,他就派車接站,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黑松林就是一個大家庭,劉鵬凱不像領導,而更像一個慈祥的家長。
“見利思義”,以義制利的管理哲學
重義輕利是儒家的傳統,因為他們認為“爭利”是天下禍亂的根源。荀子曰:“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
解決辦法有二:一曰“禮”,即制度約束;二曰“義”,即道德教育。
孔子強調“見利思義”,孟子則更明確地提出:“見利思義,義然后取。”在任何利益面前,都應先思考一下:這個利是否符合道德規范,是否符合社會正義,是則可取此利,否則應斷然拒絕。這就是“以義制利”的管理哲學。
黑松林的文化營銷就是“以義制利”的實現方式。這里的“義”就是想客戶之所想,急客戶之所急。
1996年的秋天,安徽發大水,銅陵市某化工廠的倉庫被大水淹了。這時,黑松林的一位銷售人員正好在銅陵,聞訊后立即趕到廠家。他一方面幫助把倉庫里的膠搬到高處,另一方面打電話將情況匯報給廠長劉鵬凱。劉鵬凱得知后,馬上派一名副廠長帶著100桶新膠于第二天就趕到這家化工廠,副廠長誠懇地說:“劉廠長知道你們廠受了損失,現在正是需要趕快搶時間出產品的時候,我們是協作單位,有義務幫助你們共渡難關,這100桶膠不多,先解燃眉之急,你們安心抓緊生產吧。”這家化工廠從廠長到員工常常說起“黑松林100桶膠”的故事,他們說,現在錦上添花的事隨處可見,像這樣雪中送炭的企業卻不多。
在黑松林的內部管理中,同樣是以義制利,以黑松林的愿景、核心價值作為“義”的標準,以此來制約和指導內部的利益分配。劉鵬凱與員工之間不是雇傭關系,而是兄弟和朋友的關系,領導關懷員工,員工獻身企業。員工把企業的事當成自己的事,處處表現出主人翁精神。猶如本書寫的:有一次,臺風“麥莎”如怒吼的雄獅,咆哮了一夜。第二天一早,許多員工提前上班,自動地投入到搶險工作中:有人在清理被風刮跑的空塑料桶,有人在撿四處吹來的垃圾袋,還有人在用木棍支撐著吹歪的樹木。在車間樓頂的天臺上,車間主任小丁正和兩個年輕小伙子一起,用繩子將吹鼓了的大噴繪廣告牌拉緊、固定,這場面如果用相機定格,就是一幅群情激昂的《戰臺風》。
“民無信不立”,以信立業的管理哲學
孔子認為,“民無信不立”,王安石指出,“信者不食言以從利”,領導者不能為利益所誘而丟掉誠信。“勝敵者,一時之功也;全信者,百世之利也。”(《東周列國志》)戰勝敵人,只是一時的功勞,保全信譽則萬世受益。這種以信立業的哲學,至今不僅是中國治國理政的信條,也是中國許多優秀企業成功的法寶。
目前,一些小企業在“假冒偽劣”上做文章,不過是飲鴆止渴。黑松林恰恰相反,把誠信看成自己的生命。劉鵬凱常對員工說的一句話是:“黑松林雖是個小廠,但我們的產品質量、服務態度、做人的準則一定要堅守誠信不欺的原則,決不能被人家小看,不能當奸商。每一位黑松林人要牢牢記住,我們的產品是有保質期的,但我們的服務、我們的誠信永遠沒有保質期。”
誠信經營貫穿黑松林經營的始終,滲入每個員工的意識中。有一年臘月二十六,黑松林的員工清理完庫存,準備過年了,沒想到下午辦公室突然接到一個合肥客戶打來的電話,對方非常氣憤地說他們在一桶膠里發現了一根化纖絲(可能是生產過程中帶進去的),他懷疑這批產品有質量問題,要求退貨。當時員工基本上都已下班,劉鵬凱聽說后,立即通知全廠所有人員回廠加班,并在深夜帶上300箱膠直奔合肥。到達這家客戶門前時,客戶驚呆了。他沒有想到只是一個普通的電話,就將人家廠長連夜叫來了,而且還帶來了300箱膠。他為黑松林這種精神所折服,不但沒有退貨,還將300箱膠也都留下了。那位客戶說:“你們如此講誠信,今后非黑松林的產品我們不賣。”
“寬以濟猛,猛以濟寬”,寬猛相濟的管理哲學
為政或管理任何一個組織,如何保持管理的平衡和諧?中國自古就主張剛柔并濟,軟硬兼施。所謂“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左傳》)就是這個意思。
寬猛相濟,帶好隊伍,總會碰到一個問題——獎和罰的實施。古代眾多思想家、政治家達成了共識——必須賞罰嚴明。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就是實行這一原則的范例。唐太宗李世民用最精練的語言闡述了賞罰嚴明的原則:“賞當其勞,無功者自退。罰當其罪,為惡者戒懼。”(《貞觀政要》)這一哲學應用最為廣泛,至今方興未艾。
劉鵬凱的心力管理是運用寬猛相濟管理哲學的典范。為了維持正常的生產經營秩序,必須堅定地執行獎罰條例,劉鵬凱有功必獎,有錯必罰。在黑松林,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出了問題秉公執法,擺到明處,不搞暗箱操作。但是,劉鵬凱知道罰款不是目的,使違規者吸取教訓才是目的,只要當事人真正認識到錯誤,誠心改正,他常常把所罰之款退給本人,往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就把執法之嚴與關愛之寬有機地結合了起來。在寬與嚴之間的巧妙把握,是高超的領導藝術。
“上善若水”,以柔克剛的管理哲學
道家有許多辯證的觀點,對中國的管理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老子崇尚水的哲學,在管理哲學上可謂獨樹一幟。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之所惡,故幾于道。”水的優勢在于“善利萬物而不爭”,甘愿放下身段,自居低處,而取得道義上的優勢。也正因此,“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老子的這句話提出了“以不爭為爭”的策略思想。在國家或企業處理外部關系、樹立良好形象時,“利他”和“不爭”應該是兩面鮮艷的旗幟。“天下柔弱莫過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水是無比柔韌的東西,但它的生命力極強,任何堅硬物體都無法抵御。所謂“水滴石穿”,形象地說明了水的威力。以弱勝強,以柔克剛,莫如水也。我們可以把這種哲學叫作“尚水哲學”。
在管理中的應用就是重視“柔”的藝術,大力發揮思想教育、道德感化、理念認同、文化育人的作用,春風化雨,取勝于無形。這就是軟實力的巨大作用。黑松林在這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小企業硬實力不足,怎樣與大企業抗爭呢?唯一的選擇是“以軟補硬”,靠軟實力取勝。黑松林憑借心力管理提升了企業的軟實力,即通過人本與心本發揮人和思想的威力,而后提升了企業績效,實現了企業的競爭優勢。黑松林對內把員工擺在主人的位置,尊重、關心、愛護,用家庭般溫馨的文化吸引和留住人才,彌補了地域的偏僻等弱點,這是“尚水哲學”的成功典范。
黑松林在對外經營中,熟練地運用“以不爭為爭”,處理好了與經銷商、競爭對手等利益相關者的關系,也體現了以柔克剛的威力。顯然,這是以軟補硬、靠軟實力取勝的競爭模式。
“執兩用中”,崇尚“中道”的管理哲學
儒家學說的另一個哲學命題是“致中和”。正如《中庸》所言,達到中和,天地各司其職,萬物能共同生長、共同繁榮,實現天地物的和諧、“天人合一”。
中,即“不偏不倚,無過不及”;和,即和諧,和為貴。“和”更多的是“中”在人際關系領域的應用。不偏不倚就是“隱惡揚善,執兩用中”。對于他人和下屬,要隱藏他們的缺點,宣揚他們的優點,這樣才能調動大家的積極性,激人向善,凝聚人心,保持和諧的氛圍;在處理問題和糾紛時,要清楚事物的兩面性,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恰當把握“度”而不走極端,力求公平公正。無論在國家層面還是在企業層面,管理者都應該在效率與公平、寬與嚴、短期與長期、精英與大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質量與成本、繼承與創新之間,統籌兼顧,不走極端,找到恰當的平衡點。“中道”至今仍是中國管理在方法論上的一大特點。黑松林的心力管理正是這樣做的。
心力管理的實質是做好經營管理諸因素之間的平衡,兼顧效率與公平、寬與嚴、義與利、質與量、人的使用與培養、企業效益與人心向背等相關因素。劉鵬凱是把握和善用“適度”領導藝術的大師,心力管理是處處探尋“和諧管理”的心路歷程。和諧既是心力管理的目的,也是心力管理的結果。在黑松林,你可以感受到人與人的和諧,也會感受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它既是一個具有共同價值觀的和諧的大家庭,又是一個具有文化內涵的精巧的小花園。
“道法術勢”,并用互補的管理哲學
在中國的管理史中,儒家、法家、道家、兵家都提出了各自的管理主張,在管理要素方面,可以概括為道、法、術、勢四大要素。
所謂“道”,道家主張“道法自然”,這里“道”指客觀規律;而儒家主張“道不同,不相為謀”,這里的“道”,指管理主張、道德、信念和價值觀,我們取后者的定義。
所謂“法”,就是法律、法規、制度和行為規范,既包括了法家的“法”,也包括了儒家的“禮”。
所謂“術”,韓非曰:“術者,藏之于胸中,以偶眾端而潛御群臣者也。故法莫如顯,而術不欲見。”術與法的不同在于,法是公開的,術是隱蔽的;法是臣民所共同執行的,術是君主所獨自掌握的,是方法、手段,包括計謀和權術。
所謂“勢”,主要指君主令行禁止的權勢,同時也指造成某種事態的客觀形勢和發展趨勢。法家較多地把“勢”理解為權勢,儒家則更多地把“勢”理解為客觀形勢,主張“天下之勢有強弱,圣人審其勢而應之以權”(《審勢》),做到“因時立政”(《乞裁損浮費札子》)。
法家是法、術、勢的主要倡導者,在“法”“術”“勢”三者之中,“法”是最根本的,但必須把三者結合起來,相輔以為用。而儒家歷來主張“仁政”“德治”,更多地強調道德教化的作用。因此,儒家是以“道”為中心進行管理的。孔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這里的“道”,就是指“正當的”“符合社會道德規范的”。當然,儒家同時也不同程度地主張“審勢”“崇禮”“明法”,宋朝蘇洵明確提出“約之以禮,驅之以法”。從現代的視角來看,禮與法有相近之處——它們都屬于人們的行為規范,泛而化之,可都歸并為法。儒家在管理方法上也有許多建樹,大體上屬于“術”的范疇。宋朝歐陽修曰:“取士之方,必求其實;用人之術,當盡其材。”縱觀中國歷史,歷代統治者大多是道法術勢并用互補,而以道為中心。至今,無論在國家層面還是企業層面,仍是如此。這一管理哲學可謂深入人心。
心力管理顯然是以“道”為中心的管理,“以文化人”是心力管理的精髓,同時配合必要的制度和法規,運用恰當的手段和方法,并注意審時度勢,乘勢而為。也就是說,它是典型的“道法術勢并用互補,而以道為中心”的管理模式。
“修齊治平”,修己安人的管理哲學
中國在歷史上是一個以倫理為中心的社會,倫理道德在它的管理哲學中處于關鍵地位,而倫理道德的推廣則必須從領導者修身做起。修己的目的在于安人,安人的前提是修己。《大學》中有一句名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這就是著名的“修齊治平”理論:一個人要成就大業,在社會上推廣優秀道德,必須從“修身”開始,然后是“齊家”“治國”“平天下”。中國古代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看成是緊密聯系的一個系統,是非常深刻的管理思想。《淮南子·主術訓》把修身具體化了:“非澹薄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寬大無以兼覆,非慈厚無以懷眾,非平正無以制斷。”也就是說,清淡寡欲、清正廉潔、寬容大度、仁慈民主、公平正直,是領導者加強修養的重點。
心力管理正是從劉鵬凱的修身開始的。劉鵬凱的自我修煉,可分為兩步:第一步是“心視”,第二步是“心動”。
劉鵬凱說:“善思生善果,惡思生惡果。我用‘心視’的方法透視經營,透視人生,不斷拷問自己。”通過心視,劉鵬凱發現了自己內心的困惑,以及許多不恰當的想法,比如:最初,劉鵬凱認同世俗的想法——企業就是為“賺錢”,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但又覺得這種想法有許多矛盾,通過學習而達到“心動”,他改變自己的觀念,樹立了嶄新的價值觀,從而進入“自勝”的境界。他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屠刀是什么?其實,屠刀就是你的自我。在工廠,你舉著那把‘屠刀’,要征服這個,要征服那個,內心是個什么滋味?反之,如果你放下自我,立地成佛,心靜如水,忘我利他,你就會有一種‘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感覺,有一種如釋重負的久違輕松,讓人沉浸在眾心合力工作的快樂之中。”這是劉鵬凱苦修心力的真實寫照。
劉鵬凱的修身借助五個平臺:一是讀書是滋養心靈的平臺,二是參觀是開闊眼界的平臺,三是交友是思想碰撞的平臺,四是寫作是理念升華的平臺,五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平臺。
“道法自然”,無為而治的管理哲學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是老子在分析研究宇宙各種事物的矛盾,找出人、地、天、道之間的聯系之后,所做出的論斷。這里的“自然”指的是事物發展的客觀性,“道法自然”就是指“按客觀規律辦事”,此乃道的本質。
依據“道”的理念看世間萬事萬物,其生長、發育都是自然而然的事。天地萬物如此,人的思想行為方式也應該如此。人要按照“道”的“自然”和“無為”的本性,保持“清凈無為”的狀態,因此道家提出了“無為而治”的管理哲學。這里所說的“無為”,不是說什么事都不做,而主要是指處事不以個人的主觀意志代替客觀規律,要順勢而為,積極引導事情自然發展,最后達到水到渠成的目的。“無為而治”不能理解為消極無為,恰恰相反,它的目的是“無不為”,以“無為”的手段達到“無不為”的目的。
老子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這里,君的“無為”,帶來的是民的“有為”(自化、自正、自富、自樸)。也就是說,放手讓民去“有為”,不亂干預,就會事半功倍。這才是“無為而治”的本意。歷來將“無為而治”看成道家的主張,而首先提出這四個字的卻是孔子。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論語》)為何說舜能無為而治呢?《大戴禮記》中,子曰:“昔者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正因為舜能任用禹、皋陶等賢臣,才能“不下席而天下治”。故而儒家無為而治的含義在于任用賢才,充分授權,眾賢有為,則君可無為。這種無為而治的管理哲學,在中國歷史上影響深遠。漢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貞觀之治”,都是無為而治的典范。
在當代中國,許多企業家把“無為而治”奉為管理的最高境界。在文化管理模式中,企業憑借優秀的文化,以及成功地“以文化人”,使各級管理者和員工各司其職,自覺主動地按企業的要求去行動,做到上下同欲,眾志成城,主要領導者就可以做到“無為而無不為”了。
劉鵬凱在黑松林采用的就是接近“無為而治”的管理模式。所謂心力管理,就是通過對員工心力的發掘,使各項工作取得不竭的動力,員工眾志成城,自覺奉獻,實現生產經營的“自動化”;同時,劉鵬凱對下屬高度授權,以至于在黑松林,領導在與不在一個樣。通常,劉鵬凱大部分時間在外出差,而企業經營管理仍井井有條。
總之,劉鵬凱的心力管理不僅體現了現代管理的優秀思想,而且滲透著中國博大精深的管理哲學,是中國式的現代管理,而黑松林則成為不折不扣的“管理盆景”。
張德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