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時,我有一個好朋友——女生,身材嬌小,但很有主見,口才很棒。她加入了學校的辯論隊,時常和我們分享一些在辯論隊訓練的故事。有一次,她和我分享辯論隊男隊長的好意“教導”:作為辯論隊中的女性成員,一定要比男辯手有親和力,起到團隊和賽場潤滑劑的作用。我之所以對這個“教導”印象深刻,是因為這讓我感嘆成為一個好的女辯手真難,既要堅定地捍衛(wèi)自己的觀點,又不能攻擊性太強,還要凝聚團隊。后來,我發(fā)現(xiàn),在其他群體中,女性也受到類似期待——只有專業(yè)能力是不夠的,還必須發(fā)揮女性特質,讓人覺得如沐春風,要像一個“知心姐姐”。
孩童時代,女孩在表現(xiàn)得文靜甜美,像“小棉襖”時,最容易得到長輩夸贊。在文藝作品中,在歌謠中,無私的母愛被定格成了一種偉大的女性形象,永遠佇立在道德的至高點。我看過一部紀錄片,其中有一個社會實驗:一個小演員假扮成無家可歸的小孩,蹲在街頭,停下腳步和伸出援手的人,大部分是女性。同時,女性更擅長共情的說法也被普遍接受。
在學術界,人們經常使用“大五人格模型”描述人格,也就是將人格分為5個維度,分別是外傾性、開放性、盡責性、神經質和宜人性。宜人性表現(xiàn)為更加利他,更愿意為他人的感受讓步,更具同理心。一項橫跨53個國家,有20萬人參與的調查表明,在所有參與者當中,女性的確表現(xiàn)出更高的宜人性和開放性的性格特征[1],同時遺傳學的研究表明,宜人性是所有性格特質當中遺傳度最低、受環(huán)境影響最大的特質[2]。
在女性的成長過程中,她們會目睹女性長輩承擔了全部家務,還會發(fā)現(xiàn)逢年過節(jié)時,祖母更能把一大家人聚到一起,彼此聯(lián)絡感情,創(chuàng)造更深的情感聯(lián)結。在女性步入婚姻時,她們也理所應當被母親教導,女孩子一定要會做家務,會照顧人。在她們成為母親之后,會遇到一個兩難問題:怎么兼顧家庭和事業(yè)。在婚姻生活中,她們要不斷提醒丈夫按時體檢,陪丈夫去醫(yī)院,甚至每天把丈夫要吃的藥分門別類地裝進藥盒,還得提醒丈夫吃藥。在寒冷的冬日,女明星裸露著大片肌膚,她們雖被凍得皮膚通紅,但仍展現(xiàn)出大方得體的笑容。在為大眾提供審美享受的過程中,女性是最重要的生產力,同時進食障礙患者中高達95%是青春期女性……
在翻譯這本書的過程中,這些敘事和材料不斷在我腦海中閃現(xiàn),我也終于找到一個可以把這些故事串聯(lián)起來的詞——“情緒勞動”。這個詞源于組織行為學,用來描述員工通過管理自己的面部表情和肢體動作,實現(xiàn)組織目標的過程。例如,海底撈就是通過讓員工提供大量的情緒勞動來增加顧客的積極體驗,讓顧客感覺自己的每一個需求都得到了關注。這種服務模式也創(chuàng)造了巨大的商業(yè)成功。一言以蔽之,情緒勞動就是讓他人感覺良好,把他人的感受置于更重要的位置,為此可以付出時間、精力,并忽視自己的感受,也就是更宜人、更利他。一個情緒價值較高的人能給別人帶來舒服、愉悅和穩(wěn)定的體驗。在年輕人中,能否提供情緒價值甚至成為尋找伴侶的指標。
在這本有洞見力的作品中,哈克曼結合自己做記者和女性的經驗,將情緒勞動從組織行為學的學術象牙塔中拉出來,拉進我們的日常生活。對每天都在大量做,但卻遭到忽視、價值得不到認可的“工作”進行命名之后會發(fā)生什么?到底是誰在付出情緒勞動,又是誰在無償?shù)叵硎芊眨颗哉娴奶焐瞄L處理情緒嗎?是能者多勞嗎?“親和力”“溫柔”“體貼”“美麗”這些專屬女性的標簽如何與情緒勞動綁在一起?實現(xiàn)情緒勞動平等的社會應該是什么樣的?在這本書中,你會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
談論性別話題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因為會被貼上另外一個標簽——“挑起男女性別對立”。在仍身處男權社會的大前提下,女性主義并不是走向當下社會的對立面,實現(xiàn)女性壓倒男性,而是要看到,無論男女,都是父權制的犧牲品。
在心理學研究領域,有一個詞叫作“述情障礙”,又稱“情感難言癥”,指一個人難以識別、描述和表達自己的情緒與情感。這種特質與多種精神和軀體疾病有關。研究表明,男性有更高的述情障礙水平,而且這種障礙還會增加男性的死亡風險,而不會影響女性的死亡風險。[3][4]也就是說,在傳統(tǒng)的性別框架中,男性不被鼓勵認識和理解情緒:一方面,這似乎是為了展現(xiàn)男性的陽剛氣質;另一方面,男性的患病和死亡風險也大大提高,女性也因此被迫承擔更多看護和照顧男性的工作。
哈克曼的主要素材和故事基于美國本土社會,無可避免地涉及美國當下最受關注的某些議題,如種族問題和性少數(shù)群體等。但是情緒勞動本質上是關于處在更弱勢地位的群體的情緒資源如何被更高地位的群體無償占有和剝削,這與性別有關,因為女性是一種結構性弱勢的處境,而不單單是一種性別(上野千鶴子)。
在男性群體內部也存在等級結構,掌握更少資源和權力的男性必然需要進行更多的情緒勞動,向掌握更多資源的男性提供更多的情緒價值。因此,我想,無論男女,都能在這本書中找到共鳴。我希望從這本書開始,情緒價值能走入大眾的心靈和頭腦,希望這本書能夠啟發(fā)一些學者對情緒勞動進行更多本土化研究,也希望我們可以向這樣一個未來努力:刻板的性別框架能被打破,女性將從世世代代的情緒勞動的勞役中解放出來,男性也因此獲益。希望我們的后代生活在一個更加平等、利他和共榮的社會。
徐航
2024年1月6日
注釋
[1]Lippa,R.A.,Sex differences in personality traits and gender-related occupational preferences across 53 nations:testing evolutionary and social-environmental theories.Arch Sex Behav,2010.39(3):p.619-36.
[2]Bergeman,C.S.,et al.,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effects on openness to experience,agreeableness,and conscientiousness:an adoption/twin study.J Pers,1993.61(2):p.159-79.
[3]Terock,J.,et al.,Alexithymia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all-cause mortality risk in men,but not in women:A 10-year follow-up study.J Psychosom Res,2021.143:p.110-372.
[4]Levant,R.F.,et al.,Gender differences in alexithymia.Psychology of men&mas culinity,2009.10(3):p.190.
- 解剖孤獨
- 中國中產階層的形成與特征:基于特大城市的經驗研究
- 中國城市休閑化發(fā)展研究報告(2017)
- 床的人類史:從臥室窺見人類變遷
- 中國農村衛(wèi)生服務可及性對居民健康的影響研究
- “一帶一路”年度報告:企業(yè)踐行(2019)
- 現(xiàn)代化過程中中國農村倫理和道德觀的變遷研究
- 是餡餅還是陷阱:讓你過得輕松的避坑手冊
- 愛恨交織話網絡
- 社會政策視野下城市勞動者的工作-生活關系研究
- 農業(yè)社會化服務組織方式與運行機制創(chuàng)新研究
- 探索中國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發(fā)展:來自成都玉林社區(qū)的經驗
- 醫(yī)療聯(lián)合體背景下城市基層醫(yī)療服務質量研究:基于標準化病人法
- 人到中年,依然如華:中年幸福指南
- 發(fā)現(xiàn)錢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