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隱Melody
前投行人和招聘官、《縱橫四海》播客主理人、攜隱教育創始人
如果要為近二十年來親密關系話題選擇一個關鍵詞,我會選擇“情緒價值”。
這個詞極富意味。一方面,它已成為現代人從親密關系中尋求的核心價值之一,這反映了我們與父輩在理解親密關系和兩性相處上的根本變化。然而,另一方面,盡管它是核心訴求,卻似乎主要出現在女性對男性伴侶的期望中。我們很少聽到男性在選擇伴侶時強調:“其他的不重要,關鍵是她要提供情緒價值。”
這是因為男性不像女性那樣重視情緒價值嗎?并非如此。實際上,情緒價值被視為女性伴侶的默認屬性。無論是以外貌取悅丈夫、照顧家庭,還是作為女主人維護親友關系,或者提供所謂的女性更擅長的共情力,這些被視為女性自然要提供的情緒價值。而那些無法提供這類情緒價值的女性,在婚戀市場上往往被視為“無價值”。
因此,我對“情緒價值”這一概念有著復雜的看法。它的出現象征著女性開始要求伴侶像她們一樣提供情緒價值,實現情感上的平等。但這一訴求的特別強調,而非作為親密關系中默認存在的要素,也表明了兩性在情緒價值提供上的巨大不平衡。
此外,情緒價值的定義廣泛而抽象,使得即使女性感知到這種需求,也難以將其具體化為行動要求。什么才是情緒價值?關心、問候足夠嗎?愛的表達應該如何界定?深層次的交流和認真對話算不算?對勞動的認可、尊重和分擔,這些又該被視作情緒價值的一部分嗎?
如何回答這些問題?我們如何為情緒價值提供清晰的定義,將其從抽象且迫切的需求轉變為更具體的要求?我們應該如何界定兩性在親密關系中的責任,并評估雙方的付出是否平等?不僅在親密關系中,在職場和整個社會的各種場合中,情緒價值扮演著何種角色?
這些問題經常讓我困惑,我感覺內心有答案,卻無法用言語清晰表達。然而,在《情緒價值》這本書中,這些問題都得到了深刻解答。書中最讓我驚嘆的“啊哈時刻”,是哈克曼為造成這些問題的那頭大怪獸賦予了一個名字——情緒勞動。
什么是情緒勞動?它是我們為了給他人營造良好感受,而將自己的感受置于次要地位,不是為了自己愉悅,而是為了他人愉悅所做出的努力。處理瑣事、共情傾聽、為了他人的自尊“給面子”,這些都是情緒勞動。
只有正確地命名這頭怪獸,我們才能真正抗衡它。情緒勞動的準確命名,使我終于看到了通常被忽視、被低估的不是情緒價值(事實上,從“母愛的偉大”到“溫柔的力量”,從“解語花”到“正能量”,情緒價值經常被提及、被贊美),而是情緒價值背后的勞動。
“勞動”這個詞,使我們暫時放下男性價值與女性價值之爭,回歸到一個更基本的真理:價值不是憑空出現的,也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勞動創造的。并不是女性天生就擅長某些事情,因此就自然而然地具有價值,就像天降價值光環,走到哪兒,照亮哪兒,毫不費力。相反,每個人都需要通過付出勞動來創造價值。這種認知讓長期以來被故意無視的那些為產生價值做出的努力、投入的時間、承擔的犧牲,從隱形變得有形。
“勞動”這個詞還幫助我們更具象地認識到,那些對女性施加的“好女孩規范”背后的巨大成本。無論是走在路上遭遇騷擾的情緒處理,還是對女性刻板印象的不斷糾正,無論是職場中的性別形象管理,還是在性別話題上反復解釋女性所處的職場、家庭、社會地位和不平等遭遇,這些都是繁重的情緒勞動。而當前社會對情緒勞動的總體態度,往往是無償或低償征用。
雖然女性是在不獲得相應報酬和認可的情況下,付出大量情緒勞動的主要群體,但情緒勞動與無償或低償相結合,以及與低下地位相結合,傷害的絕不僅僅是女性。這種社會規范不可避免推動所有人盡力逃避情緒勞動。這意味著真正的親密關系變得越來越稀缺,家庭也越來越不穩定,因為維系這些都離不開大量的情緒勞動。這也意味著整個社會都在這種無形的歧視下,逐漸放棄自我情感的表達和感知——放棄充分感受世界,享受生活和愛的能力。
當一個人失去了愛的能力,他并不會自動變成愛和幸福的純粹接收者。愛是一種主動行為,是從內心生發的力量,是心靈的源泉,而非等待灌注的池塘。越是逃避情緒勞動,我們就越會失去愛的鍛煉,這種能力也會逐漸枯竭。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可能逐漸失去愛的本能,變成內心渴望愛卻總是將他人推開的人。這是當代社會推動的悲劇。
情緒勞動對社會的健康運轉至關重要。孩童在充滿愛與細心照料的環境中茁壯成長,學生在老師的關愛和鼓勵下挖掘出自身最大潛能,工作者在家庭的滋養下勇敢面對職場挑戰,老年人在周到的關照下安享晚年。缺乏這些情緒勞動,社會將無法正常運轉。
在職業領域內,情緒勞動同樣發揮著核心作用。每個行業都需要一種情緒穩定、團結協作、積極向上的工作環境。高壓和冷漠所帶來的心理負擔和摩擦成本,不僅會對企業造成重大損失,還可能導致整個組織結構的崩潰。
情緒勞動,作為維系我們人類社會關系的核心元素,卻在當前的社會規范中被輕視,地位如此低下。這是不是一件非常荒謬的事情?
我們每個人,無論男性還是女性,都是這種荒謬性的受害者。在這種奇怪而扭曲的社會規范中,除了極少數利益攝取者,沒有贏家。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從種種虛假的“獲益”和“地位”中覺醒,追求真正的權利和幸福。
讓我們從閱讀《情緒價值》這本書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