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下的幸福:哲學家的美好生活指南
- (美)亞當·阿達多·桑德爾
- 1414字
- 2024-04-25 19:54:02
自身導向型活動:三種美德
我認為,我們之所以感到不幸福,根本原因在于我們偏離了“自我掌控”“友誼”和“與自然接觸”這三種美德。如果我們的人生以目標為導向,這三種美德就往往會遭到扭曲,甚至被取代。這三種美德看起來不盡相同,卻是我們理解“自身導向型活動”的三種形式。所謂自身導向型活動,是指本身具有意義,不需要靠未來的成就或收獲來證明其價值的活動。我認為,自身導向型活動是我們獲得持久幸福的關鍵。自身導向型活動與目標導向型活動不一樣。目標導向型活動的終止與啟動由目標決定——人為了一個目標而努力,一旦達成目標,活動就終止了,必須找到一個新的目標,活動才會重新啟動。而用三種美德來理解,自身導向型活動就是堅持做自己、結交朋友和接觸大自然的活動。這些活動本身就充滿挑戰,能夠引發思考,讓你每時每刻都有所收獲。
三種美德還能夠幫助我們實現活在當下、融入當下的理想。我們都知道,活在當下,擁抱此時此刻,正是以目標為導向的人生所欠缺的。如果我們總是為了目標而疲于奔命,我們就會充滿焦慮地期待著未來可能取得的成功,或者沮喪地回想著過去的、自己以為的失敗。就算我們要“融入當下”,也只是暫時地得以喘息。我們去上瑜伽課,去練習冥想,專心聆聽周圍的世界,消除隨工作而來的噪聲,結束之后馬上回到原來的生活方式,繼續面對重重壓力,繼續為了目標而努力拼搏。這種“活在當下”是短暫的,跟我們的成就一樣轉瞬即逝。
我們需要的是一種持續性的“活在當下”,是沉浸于我們所做的全部事情之中的“融入”,而不只是一天工作之后的短暫逃離。但是,要持續性地“活在當下”,我們必須轉變整個生活方式,修正我們對于“活動”這一概念的理解。而且,我們需要更加重視以自身為目的的生活方式和善行。
我提出的觀點不要求也不建議我們放棄目標。沒有目標的生活是難以想象的,恐怕也不可能過得下去。人活在這世上,要有食物果腹,有片瓦遮身,那就得獲取身外之物,所以我們要完成項目,謀取職位,獲得一定的社會地位。在滿足基本的生存需求之后,追求更高層次的目標也意義非凡、激動人心。但是,一旦我們把目標視為人生意義的首要來源,或者將本身有價值的活動變成只看成敗的任務,那就有問題了。
比如,藝術家可以在落下每一筆每一畫間都盡情揮灑自己的創作激情,但這種激情卻可能讓位于產出作品的壓力——產出的作品必須被藝術界接受,還得按時完成,以便在即將舉行的展覽中展出。周末的徒步旅行可以是一次學習之旅,每一處轉彎都會有新的發現,不但可以觀察不同的地形地貌,而且有機會邂逅不一樣的旅人,發現意想不到的美景。但是,這樣的旅行也可能變成一次急匆匆的登頂之旅——為了記錄一段美好時光,為了一睹旅游指南推薦的風景,或者為了拍一張照片發到Instagram。還有很多常見的焦慮:如果沒有結婚,或者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沒有孩子、沒有買房子,人生在某些方面就是失敗的。我們從學校教育中學會了如何應對這些焦慮:這些目標都是傳統的人生目標,對于傳統的成功觀念,我們應該予以批判。這種批判也許是正確的,但并未觸及更深層次的問題:我們壓根兒就不應該以目標為標準來判斷人生的意義。
因此,我提出從自我掌控、友誼和與自然接觸這三種美德的角度,去重新解讀目標的意義。一切目標——無論是大目標還是小目標,也無論是個人目標還是社會目標——其意義都不在于目標本身,而在于我們追求目標時要走的路。這條路不僅是通往目的地的途徑,而且是培養和展現三種美德的機會——三種美德本身就是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