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教育學
- 孫立新等
- 3392字
- 2024-04-25 11:07:55
一 老年教育
(一)基本概念
教育是人類社會最為重要的文明成果之一。所謂“教育”,是指有意識、有目的、有組織和較持久的學習活動,是以傳授知識、技能或形成態度為目的的過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定義為“有組織且持續性的教學以傳授生活中的各種知識、技能和價值的活動”。隨著社會變革的加劇,老年人也需要接受教育,“老年教育”一詞也隨之誕生。國外對老年教育的觀點主要有以下四類:(1)老年教育是養老教育。為了解決老年人貧困問題,老年教育其實是對即將退休的或已退休人員所進行的養老教育。(2)老年教育是休閑教育。為了解決老年人退休后時間空閑的問題,老年教育被視為減輕邊緣化、孤獨感,對退休人員所進行的豐富生活的休閑教育。(3)老年教育是開發潛能的教育。老年人是豐富的社會資源,老年教育不僅是老年人獲得豐富的和富有意義的生活的途徑之一,同時也是幫助老年人發揮其潛力,使之成為改善社會資源配置的一種手段。(4)老年教育是參與適應教育。老年人有參與社會發展的權利,必須充分參與社會發展進程,享受社會進步的成果。老年教育被視為保障老年人接觸、參與社會,適應技術和社會變革的教育活動。
我國《教育大辭典》指出,老年教育的宗旨是使大批干部、職工離休退休后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能在環境轉變后從心理、生理上增強適應能力,并獲得所需的知識技能,繼續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做適當貢獻。
熊必俊和鄭亞麗認為,“老年教育是以老年人為對象的教育體系,它融普通教育、高等教育與職工教育于一體,是成年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是終身教育的最后階段。老年教育的目的在于滿足老年人的學習要求,使老年人通過學習提高身心健康水平、更新知識,從而達到健康長壽,發揮余熱,為經濟社會的發展繼續做貢獻的愿景”。
《新編老年學詞典》將老年教育表述為:“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會要求,向老年人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以使他們的身心發生預期變化的活動。”
葉忠海認為,“老年教育是按老年人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有目的、有組織地為所屬社會承認的老年人所提供的非傳統的、具有老年特色的終身教育活動。它是終身教育體系中老年階段一切教育的總和,包括不同性質、不同類型、不同層次、不同形式的老年教育,是終身教育中的最后階段。從其目的來看,老年教育是促進老年人積極老齡化,提高其生命質量,并推進社會和諧發展的終身教育活動過程”。
老年教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的老年教育是指老年人通過各種途徑接受教育活動的總和;狹義上的老年教育是指教育機構對老年人實施的有組織、有計劃的教育活動,如老年學校教育。本書特指狹義上的老年教育。老年教育與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等有著共同的特性,如教育領域的社會開放性、教育內容的豐富性以及教育組織方式的靈活性等。同時,它也具有其自身獨特之處,例如老年教育的“老年性”“課程性”“多樣性”等多方面特征。“老年性”是指教育對象都是五六十歲以上的老年人,他們的身心發展、學習需求、學習能力與青少年和成年人差距很大;“課程性”是指老年學校、老年大學的教學活動大多以課程教學、非學歷教育為主,而不是以專業學習、學歷教育為主;“多樣性”則是指老年教育要面對多層次、多種需求的老年人,辦學主體、辦學形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也呈現多樣化;以促進積極老齡化為教育宗旨,教育過程體現出學、樂、為“三位一體”的整體化特征等
。
(二)老年教育的相關概念
老年教育在各國的稱謂并不相同,常見的有高齡教育、樂齡教育、第三年齡教育、老人教育、銀發族教育、長者教育等。
1.樂齡教育
新加坡等國家多用“樂齡教育”指代“老年教育”。“樂齡”一詞產生于20世紀70年代末,最初是對60歲以上年齡段的別稱,其所表達的意義就是開心、快樂、愉悅、愜意、瀟灑,甚至是幸福以至于“樂而忘齡”。“樂齡教育”是指對60歲以上的樂齡人士所進行的教育,目的是使樂齡人士通過教育了解有關老齡化的知識或生活技能等,為即將或正在進行的“活躍樂齡”生活做準備或做補充,使自己的樂齡生活更加充實而有意義,從而為家庭和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2.第三年齡教育
澳大利亞等國家多習慣使用“第三年齡教育”來指代“老年教育”。在個體的成長過程中,如果將人生分為四個階段,第三年齡即是第三階段。其中第一階段(第一年齡)為從出生到接受學校教育的學生時代,需要依賴別人如父母或監護人而生活;第二階段(第二年齡)是畢業以后步入工作崗位,需要對工作、家庭以及社會承擔相應責任的階段;第三階段(第三年齡)是退休后、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享受美好人生的階段;第四階段(第四齡)即為身體機能出現衰退,需要依賴他人而生活的階段。這幾個階段沒有嚴格的年齡界限,即不同的階段可能在人生的某一時期同時出現。第三年齡教育或老年教育都是希望老年人停留在第三年齡的時間延長,縮短第四年齡的時間或避免第四年齡的出現。“第三年齡教育”通常是指對處于退休期的、年齡在60歲至75歲之間的老年人進行教育,使他們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從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生命質量。
從以上各種稱謂的詮釋中可以看出,雖然不同國家對“老年教育”的表述有所差異,但是其內涵指向、目的、對象都基本一致,即突出以不同階段的老年人為教育對象,以促進老年人終生而全面發展、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為主要目的的教育實踐活動。
(三)老年教育的基本屬性
1.老年教育是全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1990年3月5日至9日在泰國宗迪恩召開了世界全民教育大會,并通過了《世界全民教育宣言》。該宣言提出了全民教育的目標,即“每一個人——無論他是兒童、青年還是成人——都應能獲益于旨在滿足其基本學習需要的受教育機會”。全民教育在本質上涵蓋了對老年人的教育。老年是人生的最后階段,老年教育是全民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政府十分重視全民教育的發展,以此作為我國進行各項教育改革,促進教育與學習機會均等,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素質的政策基礎,也是我國保護全民生存與發展權的重要目標之一。1993年3月1日至4日在北京和河南召開了中國全民教育國家級大會,大會通過的《中國全民教育行動綱領》重申,“受教育是每個公民的權利,決心竭盡全力,確保全民教育目標的實現”
。發展老年教育也是實現全民教育目標的具體舉措,是公民教育中的重要環節。
2.老年教育是終身教育的“最后一環”
終身教育是指人的一生所受教育的總和,強調生命的全過程都必須得到教育的支持和幫助。終身教育體系是對個人一生中所能獲得的教育資源進行整合,保證人所受教育的連續性和靈活性,從而達到教育資源的一體化。人生發展的每個階段都有其特定的價值,并且有其具體內容,因而每一個發展階段上的教育都有其特色。老年階段是人一生中的最后階段,老年人接受教育也是實施終身教育的“終端”。由此看來,老年教育并非終身教育的“附加”,而是終身教育體系不可或缺的環節。缺失了老年教育的終身教育便是不徹底、不完全的,因此也不能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終身教育。
3.老年教育是老年人繼續社會化的重要途徑
廣義上的社會化是指個體不斷適應社會要求的過程。狹義上的社會化是指一個人獲得社會的基本價值標準、社會規范,成為一個獨立的社會成員的過程。也就是說,個體在與社會的相互作用中,將社會所期望的價值觀、行為規范內化,獲得社會生活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以適應社會變遷的過程。
個體社會化是人一生的變化過程,根據年齡分期的不同而呈現出階段性的差異。人在一生不同時期的社會化內容之所以不同,主要是社會對人的期望不同,面臨的任務、角色、地位也不同。老年期意味著一個人從社會中堅角色變成邊緣角色,老年人所面臨的任務是如何適應迅速的社會、家庭以及個人角色地位的變化,適應外部環境與身心的種種變化。老年教育的目標之一,就是要使老年人更好地適應這些變化,順利完成老年期社會化的過程。制約個體社會化的因素有家庭、社區、同輩群體、學校等等,對老年人來說,除了工作單位、傳統的學校,其他一些因素仍然影響著他們的社會化過程,而教育和學習活動卻可以將諸多影響因素加以協調統一。例如,兒童時期家庭是個體生長發育最初的社會環境,父母等長輩對兒童有深遠影響,那么應當怎樣看待家庭對于老年人的影響呢?從傳統家庭來看,應看到“后喻文化”的作用。所謂后喻文化,指由年輕一代將知識文化傳遞給長輩。由于社會發展變化的迅速,老年人向年輕一代學習便越發重要。因此可見教育對老年人繼續社會化的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