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甄嬸

在廣東北江之濱,有座不高的多巖多松多竹的山,山腳下有條村,叫余家村,村人均姓余。村中有戶人家,戶主叫余承禮,七十五歲,妻七十歲,有一女兒,名余竹筠,年方二十三。

余承禮解放前是位私塾先生,解放后,仍以教學為業。余承禮教學收入低微,房子的墻是泥土夯的土坯墻,墻壁破舊,瓦片烏黑殘裂。但余承禮是個舊學修養深厚的人,常詠《陋室銘》自得其樂。他又特別愛竹,房子周圍都種上竹,既可為他的破墻擋風雨,瓦檐下就是竹梢,也具草色入簾青之雅。他看到竹子根莖破墻入室,不但未讓他喪氣,反而令他感受萬物同源和諧共生之情趣。他把鄭板橋那首詠竹詩“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書寫掛在廳上,以明心志,以去胸中壘塊。他愛竹,所以起他女兒名字為竹筠。筠,乃堅韌之竹皮,有謂竹無心,其堅勁在膚,以贊女兒有翠竹之美,以勵女兒做人須堅勁。

人生無常,女兒余竹筠初中畢業那年,余承禮有次走路不慎跌倒,腦部嚴重受傷,引致語阻,雖一再治療,仍不能正常說話,遂失業。

余竹筠見父失業,母親年老,知自己不可能上學再讀書了,但怎樣繼續學業,怎樣維持生計?她出身清貧之家,向來勤奮,自信有雙手就不會捱窮。她向父母提議,她可以利用晚間在家自修學業,白天則在祖輩留下那畝空置的地,養雞鴨生蛋,并利用雞鴨糞種瓜豆,讓她拿蛋和瓜豆到鎮里賣。父母雖痛惜女兒失學,但生計無著落,只能含淚同意。

世事變幻,一年后,當余竹筠如常地挑著蛋和瓜豆,到鎮里擺賣時候,卻賣出了她的姻緣,成就了她的婚姻大事。

原來,那天有個年輕人路過她擺賣地方,見她容貎美,身材結實,外表像個學生。見她雖坐街邊為小販,但難掩其斯文嫻淑本色,非常吸引他,即蹲下來與她搭訕。余竹筠出身有教養家庭,起先不搭理他,后聽他說,他是美國華僑,在紐約做工,是返鄉探親和找對象的,但在家鄉停留半月,還沒找到合意的,說如果她未婚,大家可以先交個朋友,彼此先認識一下。余竹筠聽他說話帶外國腔調,態度誠懇,外表也老實,打扮也像個華僑。心想,有機會嫁到美國很不錯,就告訴他自己尚未婚,也問了他名字,把家里地址給了他,建議他兩天后帶同親友,上她家門,與她父母見面,她會留在家里候他。

兩天后,這青年在他舅母陪同下來了。

未料到,他舅母一進門,看到她父親,竟是她久未見面的她以前的老師,她立即大聲叫余老師,余承禮也認出她了,彼此非常高興。

舅母告訴余老師,她外甥名叫甄振明,三十歲,十歲隨父母移民美國,現雙親已去世,職業是紐約唐人街一間大餐館的片皮鴨師傅,雖然年輕,卻是個有名的大師傅,未結過婚。說他舅父要他回鄉找對象,她介紹過幾個女孩子,他都不喜歡,就是看上了余老師女兒。

余承禮見這年輕人是自己學生的外甥,又見他外貌老實,就放心了,也高興女兒能嫁到美國去。

余竹筠再與對方親友見過幾次面后,就帶同甄振明去鎮政府辦結婚登記。甄振明回紐約后,也立即找律師辦理妻子移民手續。

由于夫妻是直系親屬,余竹筠很快就來到紐約,與丈夫租住布碌侖地區。她很快就在唐人街一間制衣廠找到工作,工作是車衣。工錢是計件的,多勞多得。布碌侖距唐人街一小時地鐵車程。夫婦倆大部分時間都是一起坐地鐵上班,下班則是老婆早些,老公晚些,因為餐館要做夜市,下班晚。

余竹筠心靈手巧,車衣不到兩個月就熟手了,而且比其他工友都手快,都起貨較多。她算了算,她車衣掙到的錢,與老公在餐館的工錢差不了多少,她開心極了。

她開始給父母寄錢了,寄了三百元美金。雙親從沒收過外匯,見一下子收到兩千多人民幣那么多錢,非常開心,而且有了外匯券,還可以在外匯商店,買到一般人都買不到的東西,太高興了。但余承禮見識多,知美金僅在大陸值錢,知女兒還是個新移民,在美國掙錢不易,寫信女兒,說父母年老,用不了什么錢,要她以后少寄。

余竹筠思念雙親,也思念她從小就居住的房子。

自她嫁到美國后,故居的一切都令她回味無窮,破舊的土墻,繞墻的竹子,門前兩行終年碧綠的箬竹,門旁的瓜棚,竟是那樣的令她懷念。

有一次,她下班路過一花店,見有竹子賣,她為了解鄉愁,買了一盆回家,又高高興興的給父親寫信,請他書寫她最喜歡那首宋代陳與義的詠竹詩:“高枝已約風為友,密葉能留雪作花。昨夜嫦娥更瀟灑,又攜疏影過窗紗。”讓她鑲掛家里,讓她既能欣賞這首她最喜歡的詠竹詩,又能欣賞父親的書法。

父親依女兒話把書寫的詩寄來了,但他書寫的不是他女兒要那首,而是鄭板橋寫的詠竹詩。余竹筠明白老父心意,知他認為女兒尚是個新移民,這時間最需要的,不是欣賞風花雪月,而是“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堅勁精神!她知老父用心良苦。

余竹筠在紐約生活了一段日子后,發覺在美國掙錢雖易,但在這里花錢也同樣易,最傷人的是房租,只要房子稍為寬松一點,租金往往會花去你收入近半,幸好她夫妻倆勤勞,尚能應付。她因而與丈夫商量,是否把他那份工錢用作家用,把她那份工錢用來儲蓄,作為將來買房子的首付錢。甄振明完全贊同妻子主意。

甄振明能夠有機會回大陸得到這門好親事,能娶到余竹筠這美妻,半靠運氣,半靠自己的努力。他能夠有今天,并不是輕易得到的,是歷經艱難困苦與磨煉的。他十歲隨父母從廣東移民美國,由于在大陸僅讀過三年小學,又全沒學過英文,連二十六個英文字母也不識,初進美國學校,完全不知老師在課堂上說些什么,因此,他害怕返學,多次逃學。

他父母像大多數新移民一樣,為生計,天天從早忙到晚,難有時間注意孩子學業,甚至連孩子有沒有上學也不曉得。有次,甄振明逃學,學校把他逃學通知了他父親。父親大怒,回家用雞毛掃朝他屁股抽打,沒料被一老美看到,報了警。警察看到甄振明屁股傷痕,立即把他父親拘留,控他犯危害兒童罪,又要把他兒子送去兒童福利機收容。幸好警局當時主持此事的是位高階華裔警官,知他是初來乍到的新移民,給他從輕發落,才沒有把他兒子送走。

甄振明后來在有關兒童福利機構人員的輔導下,終于把小學念完。他知自己沒能力讀中學,決定不再讀書。他這時,已成唐人街人諷稱的“竹升仔”了。什么叫竹升?廣東話竹升,即竹杠,竹杠中間有節,兩頭不通,大家就以兩頭不通的竹升,比喻這些既不通中文,也不通英文的華人青少年。

甄振明不愿繼續讀書,又沒到做餐館工的法定年齡,他父親見他游手好閑,就把他送去一間制衣廠,做剪線頭工作。

甄振明開始做工掙錢了,雖然工錢微薄,但畢竟口袋中有了自己的錢。他學到吸煙了。

他在衣廠做了半年工不到,一件令他父母擔心的事發生了。這事也是唐人街青少年常遇到的。

一天,他在返家路上,有個與他年紀相仿的女孩子,向他討煙,他給了她一根。她又說她害怕走這段路,問他可以不可以陪她走這段路。甄振明見與她同路,就同意了。但他陪這女孩走了半分鐘不到,即有一群青少年向他沖過來,對他拳打腳踢,帶頭那個邊打邊指他勾引他女友。甄振明被這群人打到頭破血流,跪地求饒。這群人要他此后每月都要給他們賠罪錢,沒錢就加入他們的“黑龍幫”,入會后,每月有錢分,有女玩。

有錢分,有女玩,唐人街不少青少年就這樣被踢入了幫派,走上岐路,成了犯罪組織一員。

幸好甄振明回家后,把事情告訴了父親。他父親知道這些幫派惹不得,馬上為他在遠離唐人街的地方另找工作。

他父親雖知自己兒子還沒夠做餐館工年齡,還是瞞著請求一個在餐館做燒臘工的親友,收他兒子為徒。這親友雖不要他,卻把甄振明轉介到他的一個在浙菜館做片皮鴨師傅的朋友處,因這朋友年老體衰,需要一個助手。甄振明就這樣跟了這老師傅學燒片皮鴨。

甄振明曉得燒片皮鴨工錢,比其它燒臘工都高,很有前途,就決心把它學好,邊做邊學,邊用心鉆研。老師傅見他做工賣力又聽話,很高興。為了減輕自己操勞,就盡量讓他動手。又見這竹升仔對自己百般討好,更是高興,反正自己即將退休,就把各種燒烤秘訣傳授給他。甄振明得此機遇,日后果然成了被爭相聘請的片皮鴨師傅。

但甄振明有今天的好日子,除了靠他的機遇和努力,還靠他幸運,沒有沾上唐人街一種普遍惡習---賭博。唐人街處處有麻將館,遠遠近近均有合法賭場,十賭九輸,不少華人在這些賭檔中喪盡家財。甄振明沒沾上此惡習,算是個不錯的年輕人了,余竹筠能遇到這樣一個青年,太幸運了,因為嗜賭的人,外表是看不出的。

甄振明受聘于唐人街一間很有名的江浙餐館。江浙餐館是極少聘用廣東人做片皮鴨師傅的,但這間餐館卻例外,而且還是用高薪酬,把他從別間餐館挖角過來的。因為大家都看到,只要甄振明到哪間餐館做,哪間餐館的片皮鴨就賣得紅火,食客盈門。

談甄振明這位片皮鴨大師傅,不談與他命運牽連一起的片皮鴨,就像畫紅花未畫綠葉,畫高山缺少流水。而談片皮鴨,又得要先談它所用的鴨子。

美國鴨子,大部分來自紐約長島鴨場大量養殖的鴨子。長島四面環水,魚蝦多,各種螃蟹蜆蛤多,飼料豐,因此長島鴨特別肥美。長島鴨跟大家一樣,也是移民來的。它的原生地是中國北京地方,1873年,來到北京的美國人詹姆斯見北京鴨肥美,便把它的種蛋帶回北美,從此,美國有了北京種的食用鴨。兩年后,又有個英國人更直接把一批北京鴨用海運到美國繁殖,前后兩批,全成了美國后來大部分食用鴨先祖。

片皮鴨這道菜之所以風靡北美,受華洋食客歡迎,原因是多方面的。片皮鴨香脆可口,嫩滑的鴨肉,蘸上醬汁,下點蔥白,卷在薄餅中,放進嘴里,不但能療饑,且能讓你享受到多種多樣的味道。因此,一些稍上規模的中餐館,不論浙菜餐館或粵菜館,都少有不提供這道廣受食客歡迎的片皮鴨的。

許多廚師都識做片皮鴨,但并不代表這些廚師都能做出令人吃過又想再吃的片皮鴨。因為燒烤片皮鴨過程,有太多的工序,制坯,燙坯,掛糖色,晾坯,烘烤,乃至在食客面前操刀片皮,每一工序的缺失都會影響味道,而每個工序,每個廚師都有自己的秘訣。

甄振明從他跟師那個老師傅,學到了各種秘訣,他做了這么多年,也鉆研出了自己的秘訣。他在掛糖色和醬汁這兩工藝,做得特別出色和成功。一般廚師都僅用蜜糖掛糖色,他鉆研出,在蜜糖中加上小小另類硬糖,即會令燒烤出來的皮,特別香脆可口。而他秘制的醬汁,同樣讓食客贊不絕口。他就是憑他這兩個絕活,很年輕就成了片皮鴨大師傅的,也能讓他生活過得安穩愉快。

余竹筠嫁他一年,生了個女兒,名小玉。

余竹筠是勤慣了的。她待小玉到可以進幼稚園年齡,即把女送去幼稚園,自己繼續回衣廠車衣。

《道德經》有道:“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燒烤片皮鴨這門職業,給甄振明帶來了安穩愉快生活,但也給他日后帶來了不幸。

十多年后,就在他夫妻倆已有一定的積蓄,已足夠作購置一個大居住單位首付款,準備買房子的時候,同時也是女兒甄小玉以優異成績,考上一間有名的特殊中學,收到學校錄取通知書,全家歡天喜地的時候,甄振明也同時收到了家庭醫生的身體檢查通知書,說他近來一直咳嗽和咳血,經MRI確診,患上了肺癌。這通知書有如晴天霹靂,令一家人陷入驚慌。

甄振明拿著通知書去見家庭醫生,問為什么會患上此癌癥。醫生回答他,導致肺癌原因是多方面的,甚至有一定的遺傳因素,但他從小吸煙,和長期從事燒烤職業,吸入過多致癌煙霧,應是導致他患上肺癌的主因。家庭醫生把他轉介到癌癥專科醫院。

癌癥醫院檢查后告訴他,CT發現他縱隔淋巴腫大,心包增厚,須盡快做手術,把左上肺切除,手術后還得要做化療。

甄振明不能再做工了。面臨更大的問題是,醫療費非常高。由于餐館僅為員工買工傷保險,其它醫療保險須自理。甄振明僅靠余竹筠衣廠那份家屬保險,完全不足以應付昂貴的手術費和化療費。

余竹筠曉得,丈夫得此重病,女兒年紀尚小,以后家計得要她獨力應付和支撐了。她不止一次地仰讀墻上父親書寫的鄭板橋的詠竹詩,以詩中那句“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激勵自己,一定要把丈夫的病治好。因此,她毫不猶豫地把那筆準備用來購置居住地方的儲蓄,用作醫療花費。

甄小玉知道父親得了肺癌重病,又失去工作,家庭陷于困難。她對雙親說,她不想升學了,要出來做工掙錢幫補家用。但她的念頭遭到母親極力反對。余竹筠對女兒說,對青少年來說,沒有比讀書更為重要的事情了!她對女兒說,有書讀就有好日子過,有雙手就不會捱窮。要她一定要升學讀書,而且要努力把書讀好,雙手要勤快,課余盡量幫助做家務,讓母親可以安心陪父親看病,可以多些時間去衣廠車衣掙錢。甄小玉答允了媽。

甄振明每次到癌癥醫院看病,醫生每嗅到他口氣有煙味,都吩咐他不能再吸煙。甄振明在醫生面前滿口答應,但回到家里煙癮一起,又吸起來了。

余竹筠一次次迫他戒煙,但他就是戒不掉,總是說,我抽了幾十年煙,要抽煙才感到舒服,要我戒煙,死得更快。余竹筠曉得丈夫很疼他女兒,就叮囑女兒勸父親戒煙。

甄小玉知道吸煙對爸氣管和肺影響極壞,做過肺癌手術更不能吸煙;她一口答應媽勸爸戒煙,并思考怎樣使爸把煙戒掉。

余竹筠怎樣想都沒想到,她給女兒這任務,竟讓她女兒日后成了醫生,而且還是個癌癥專科醫生!甄小玉為了想辦法讓父親把煙戒掉,到圖書館翻閱各種談吸煙對人體種種害處的書,把各種吸煙害處和致病成因的資料,全抄錄下來,要說給父親聽。在這過程中,也引起了她對人體生理及醫學產生了濃厚興趣,并立志讀醫學院,要將來做個醫生。

她首先讓父親看她搜集到的兩張肺的圖片,一張是不吸煙的肺的圖片,一張是長期吸煙的肺的圖片。

甄振明接過女兒這兩張圖片,見不吸煙的肺,是紅紅潤潤的,而長期吸煙的肺,則全是黑色的,兩者對比,很讓人震撼。

甄小玉告訴爸,香煙含有的苯并芘,是一種很強的致癌物質;吸煙的人患肺癌的幾率,是普通人的十五倍以上。

她又告訴爸,本來肺部的纖毛運動,能把氣道中的有害物質清除,但吸入的香煙另些有害物質,影響了肺部纖毛運動清除能力,肺癌就產生了。

甄振明邊聽邊點頭表示明白。

小玉對他說,他燒烤片皮鴨幾十年,在燒烤過程中,鴨油滴在火里,產生的煙霧,含有一種叫多環芳烴的致癌物質,如長期吸入這物質,吸煙又妨礙了肺部清除這物質的能力,這就是他得肺癌的原因。

甄小玉給父親講解吸煙害處和肺癌成因時,不時被母親聽到。母親贊她說得比醫生還清楚。

“寧可穿少吃少,也要供她上醫學院。”余竹筠對丈夫說。

甄振明終于把煙戒掉了。

甄振明手術后,已做了一個月化療,身體非常虛弱,一臉灰暗,走路需拄著拐杖。醫生說,他還得要再做一個月化療。這時間,余竹筠除了擔心丈夫身體,還得為家庭生計操心,因為她見存在銀行里的積蓄已用得所剩無多了。

更讓她感到有如雪上加霜的是,她前陣子接到父親來信,母親中風了,生活已不能自理。她得到消息后,立刻寄錢回去,請人侍候雙親。幸好鄉間請人幫手工錢低,美金在大陸又那么值錢好用,尚易應付。自丈夫得肺癌后,她怕年老父母擔心,并沒有把這不幸事告知他們。

她最近給父親寫了一封信。她是含著眼淚寫這封信的。信里有那么一段話:

知道爸已收到寄上的二百美元了,多買些有營養的東西吃吧,別老省錢了,有個女兒在美國掙錢,放心去花錢吧。我們大家都很好,振明工作愉快,身體還是那么好。他最近把煙也戒了。小玉讀書成績優異,她說將來要讀醫學院,立志將來做醫生。她的中國話愈來愈說得好。到有機會時,我會帶她回國探望公公婆婆。

這封信讓她雙親感到十分快慰。

余竹筠見丈夫身體這么弱,當她陪他到醫院進行另個月的化療時,她問了醫生,問丈夫在化療期間,該怎樣注意飲食。醫生告訴她,化療期間,病人會特別虛弱,須遵守一些飲食原則。但她英語差,僅聽懂小部分。她又吩咐女兒去查這方面的資料。

甄小玉這次也同樣做得非常出色。她把化療前、化療期間和化療后的飲食原則,都查到十分清楚,也把化療期間出現白血球過低,或出現胃腸道反應,有惡心嘔吐等,須吃些什么、戒些什么等等資料,全抄錄下來供母親參考。

余竹筠根據女兒提供的資料,知道了怎樣給丈夫買適合他的食品,更重要的是,知道了怎樣去省錢。在丈夫需要補充高蛋白飲食期間,她就選擇那些價錢便宜又含豐富高蛋白的食品,諸如雞蛋牛奶花生豬蹄等東西。她撿拾超市肉食檔丟棄的鮮骨頭,撿拾蔬菜檔旁丟棄的頭頭尾尾。她每次撿拾這些東西時,都以充滿自信的笑容和堅勁的態度,迎向那些向她投射過來的瞧不起的眼光。

她除了盡量節省,還分秒必爭地回衣廠車衣。只要不用陪丈夫去醫院,她都待在衣廠里掙錢。她要丈夫安心治病,鼓勵女兒專心讀書,說有雙手就不會捱餓。

多年后,余竹筠雙親已先后離世,甄小玉也讀上了醫學院。甄振明的肺癌雖然已基本治愈,但由于肺部分切除,稍為活動就氣短咳嗽,已不能再做工了,一直閑在家里。家庭生活仍是靠余竹筠在衣廠車衣。幸好,余竹筠在一個福利機構的幫助下,住進了唐人街附近的貧民廉租大廈一個單位,租金低廉,暖氣和水均免費供應,這就大大地減輕了經濟負擔。余竹筠這時較大的經濟壓力,是女兒讀醫學院的開銷。甄小玉由于成績優異和家貧,申請到了助學金,也申請到了讀書貸款。但她的食宿費、書本費,還有日常生活開支,加起來都不少。余竹筠知道,僅靠她在衣廠車衣所得,是難以應付的。她決心改做小販,認為做小販比在衣廠車衣的收入會多很多。但賣什么呢?她準備賣茶葉蛋。因為這里的雞蛋便宜,茶葉蛋也容易做,而且廣東人都愛吃茶葉蛋。她在鄉間賣瓜果和蛋時候,就曾打過也賣茶葉蛋的主意,也學過怎樣做,但因后來遇上了甄振明,跟他來了美國,才沒有做成。

余竹筠在唐人街賣了幾天茶葉蛋,但收益并不理想。一方面是因為價平,賺不了多少錢,更大的原因是,顧客僅是華人,其他族裔的人不買。但她在唐人街賣了幾天東西,發現街邊食品,最廣受歡迎的,竟然是粽子。她發現,買粽子吃的除了華人,還有白人黑人和南美人,他們大都是勞工或比較貧窮的人。他們買了就坐在街邊吃,因為粽子既便宜又耐飽,可以代替一頓午餐,很省錢。

余竹筠曉得,唐人街除了街邊有粽子賣,一般茶樓食肆同樣有粽子賣。粽子現時已非舊日僅在端午節才有的應節食品,早已成為一種廣受歡迎的普遍而又普通的食品。她是很會包粽子也會品嘗粽子的。她覺得街邊賣的粽子不好吃,茶樓食肆的同樣不好吃。她想,如果她包些味道好的粽子賣,應該很受歡迎,也肯定能賺到些錢,能舒解自己的窮困。

她從小就跟母親學包粽子。以前,快到端午節,母親就會在家門那兩行箬竹摘些葉子作包粽子用。用箬竹葉包的粽子,味道比用普通竹葉包的香濃得多。家門這兩行箬竹是爸親手栽的,爸喜歡它四季常綠,矮而葉闊,一簇簇的,終年茂盛,生機勃勃,又不擋視線,又為媽提供了最好的包粽葉。

母親曉得用箬竹葉包粽子,是在爸早年當私塾先生時學到的。因為那時的學生家長,受古時給老師送束脩的傳統影響,在端年節前給他送粽子,母親這時候難免與他們高高興興的聊粽子,交流包粽子經驗。母親就是在那時候從來自五湖四海的家長,學到各種包粽子經驗的,余竹筠就是跟著母親也學到的。

余竹筠覺得做粽子生意,須用箬竹葉包,味道才能勝過別人的。但她須解決箬竹葉問題,因為這里沒有箬竹,她也查問過有見識的人,都說美國沒有這種植物。因此,她得要托丈夫的舅母,在大陸為她找些寄來。其它材料這里全有,非常好辦。

一個多月后,余竹筠收到舅母寄來了一大箱箬竹葉,及附有一信。

舅母在信中,首先感激她對患上重病的甄振明的照顧,贊佩她對家庭困難的獨力支撐,又說這些箬竹葉是采自她故居的,是從她故居門前那兩行箬竹剪下來的。這兩行箬竹,由于她雙親去世多年,無人打理,到處蔓延生長。又說,她準備移植一些到他們留下那畝荒地去,以后可以隨時剪采。

余竹筠看到這箱采自她父親親手栽的箬竹葉,嗅著它散發出來的味道,想到父親生前,一再以竹的堅勁,鼓勵她在異國砥礪前行,更堅定她這次做粽子生意的信心了。

她開始用箬葉包粽子。由于包粽子不怎樣費氣力,甄振明可以助她一臂之力。更讓她高興的是,做粽子種種工序,都需用上大量水的,紐約水費特別貴,做粽子成本重,但貧民廉租屋的水費是免費的,為她節省了不少成本,增加了利潤。

女兒小玉見媽為家庭生計操勞,累到兩眼深陷,白發也添了不少,非常心痛,多次推開書本要幫她,但都被媽趕走,要她讀書去,說把書讀好就是幫媽,每次都令她含著淚水走開。

余竹筠做出了第一批粽子,她學著別人那樣,在唐人街找個行人多的街角擺賣,還特意在盛粽子籮筐邊,用中英文寫上“箬竹葉粽”。

她初次僅試做三十只去賣,但半天不到,就把三十只粽子賣光了,令她異常高興。她注意到有幾個華人,是沖著箬竹葉買的,其他的人則是看到她在粽子旁寫上介紹文字,就好奇選她的粽子試試的。

余竹筠注意到,當她擺賣第二批粽子時,不少是吃過第一批粽子的人。她曉得她的箬葉粽受食客歡迎。

但她還是繼續摸索。因為她曉得,人們的口味是很不一樣的,就是同是華人,北方人與南方人的口味就很不一樣,坐辦公室與從事體力勞動的人,口味也不一樣。但她也知道,無論是什么人,他們追求價廉而又美味,是一致的。

她賣了幾批之后,終于摸到食客的口味了,曉得把五花腩肉的汁油,滲進糯米和綠豆中去,食客吃后都會大贊特贊。

余竹筠就這樣靠賣她的箬葉粽子,擺脫了貧困,支撐她女兒能夠在醫學院繼續讀下去,最后成了癌癥專科醫生。

許多年后,唐人街不少新老移民,都會在一個街角,看到一個坐在小木凳上,面前擺著一籮筐粽子的婦人,大家都叫她甄嬸。甄嬸就是甄振明的妻子余竹筠。

甄嬸在這街角擺賣粽子已不少年了,一些老街坊見她初來這里擺賣,僅是頭發花白,現在她的頭發已半白了。但她還是那樣的神采奕奕,神情愉快。

大家都知道這個賣粽子的甄嬸,懂得很多。一些新來的移民,有什么不懂的事情,都會請教她。如果問到她也不懂的,她也會熱心的告訴你,怎樣去找有關機構詢問。

許多人都曉得,甄嬸有個女兒,是一間醫院的癌癥專科醫生,家境很不錯,甄嬸已沒必要在這里賣粽子了;聽說,她女兒也勸她不要再在街邊賣東西了,但甄嬸就是不聽,她就是喜歡包些粽子在這里擺賣,她就是喜歡,就像一些人喜歡搓麻將或養鳥一樣,也像不少已上年紀的億萬富豪,仍然回自己公司上班一樣。

“有書讀就會有好日子過”、“有雙手就不會捱窮”,這是兩句常掛在甄嬸嘴邊的話,人們從她的經歷認識了這兩句至理名言。甄嬸就是喜歡坐在這里彰顯她這兩句名言,雖然她沒有刻意這樣做,但她卻是這樣做了。

甄嬸已去世多年了,但她留下的兩句至理名言,和她的故事,卻一直在唐人街流傳。

主站蜘蛛池模板: 师宗县| 万源市| 富源县| 神池县| 城市| 龙游县| 溧水县| 珠海市| 石阡县| 禄劝| 沈阳市| 九龙县| 越西县| 赣州市| 扬州市| 铁岭县| 五常市| 宁陵县| 娱乐| 乳山市| 察雅县| 那曲县| 资源县| 锦州市| 河南省| 肥西县| 卓尼县| 社旗县| 色达县| 平江县| 香河县| 开封市| 韶山市| 榆中县| 获嘉县| 青神县| 库尔勒市| 宁波市| 贵定县| 治多县| 马关县|